四輛藍色的貨櫃車在路上緩緩地向祠堂開了過來。
“大概是走錯路了吧,運送木材不都是在白天干的嗎?”
高偉話音未落,或許是他的話真的應驗了,只見那四輛貨櫃車突然停了下來,停留片刻之後,便轉向原路駛去了。
“嗯?這是”
高偉眯起了雙眼,趙周譜也跟著揉了揉鼻子,表情十分嚴肅,而李曉義的臉上的表情也好不到哪去。
他們看到其中車隊後面居然還跟著一輛大皮卡,車廂相當龐大,被一塊同樣巨大的黑色雨披嚴嚴實實的擋著,雨披隨著車身的抖動而上下翻動著,看不出里面裝的是什麼。
“這大半夜的是要搬家?這是要鬧哪樣?”
高偉一臉的詫異。李曉義也點了點頭,然後向遠處望去。那是一座隱沒在深山之中的大宅,就坐落在凹字凹陷處的半山腰上,兩側的山峰在星空的映照下顯得黝黑異常,如同巨蟹的鉗子一般,將村子緊緊的鉗制起來。而大宅所在的山峰,則俯瞰可以整座村子,一舉壓制了兩座山峰那無形的氣勢。宅子在那里孤零零的守望著,等待著主人有朝一日的歸來。
難不成那幾輛車,就是為了那宅子而來?
想到這里,祠堂里的人們,都不由自主地向那片幽暗所在投去了各自的目光。
“人家不過是回家而已,和我這個外來者想來也不會有什麼交集。”
李曉義朝手心呵了口氣,重新在石頭上,坐了下來。
————————————————分割線——————————————————
林致遠用水沖了沖眼鏡,從蘭若觀走了出來,伸了個懶腰。由于長時間作息時間不固定,導致了他的睡眠極淺,整個人的臉色也顯得有些蒼白。微風拂過,吹落下幾片葉子,林知秋便拿過掃把,慢慢地掃起庭院來。長長的青石台階如同潑墨般,向山下延展開來,連接著山下幽暗的山門。
漆黑的夜色中透露出一絲微弱的曙光,林中的幽黑逐漸被清晨霧氣的灰白所代替,樹木在微光的輕撫下浮現出一抹嬌柔的翠綠,遠處傳來了戴勝鳥清脆的啼叫聲,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打破了周遭的寂靜。
沿著石階緩步往下走,戴勝鳥在耳邊“啾啾”地叫著,清亮而富有節奏感,他將掃把靠在山門旁邊,卸下了對他來說有些沉重的門閂,還沒等他推開門,兩扇木門就被外面擠開了一條縫。
“我靠,林道長,你也起的太早了吧。來來來,我來拿門閂,你歇著。”陳向軍趕忙搶過林致遠手中的門閂,穩穩的將它斜靠在山門旁邊。
“早。”林致遠向他點了點頭。
陳向軍用力地將兩扇古樸而沉重的山門推開,迎面便襲來一陣風,將沙塵吹進了他的眼里。
“哎呀,好人沒好報啊。”嘴上雖然這麼說,但陳向軍的臉上卻是滿滿的笑意,似乎是在來的路上遇到了什麼好事。
他一手揉著眼楮,一邊還撓著自己的下巴,活像一只靈動的小猴子。
“昨晚慶典參加了沒?”
兩人異口同聲的問道,同樣的聲音在空中交匯,讓陳向軍不由得放聲大笑起來。
“忘了忘了,昨天回家就倒床上睡了,沒想起來這回事啊,想來林道長也忘記了。”
陳向軍和他的母親是蘭若觀的雇員,听起來可能有些可笑,但事實確實是如此。由于道觀每天的事情都很多,林致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請他們每天都過來打打下手。陳向軍的母親本身就是篤信神仙,因此他們母子做事向來是不遺余力,每天風雨無阻,從來都沒有過請假的情況發生,一直干到晚上才回家休息,將近十年,未曾間斷。在林致遠的心里,他們早就和自己的家人無異。
“林道長,今天想吃什麼?”
不等林致遠回答,他就提起菜籃子,然後上下打量著林致遠。
“哎呀,你看看這眼楮紅的,年輕人就要多吃飯,少看片,懂不?”陳向軍邊說邊點頭,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
“向軍說笑了。”
林致遠熬夜寫已經是多年養成的習慣,道觀的後院住著他的師父,幾年前,林永善晚上起夜的時候摔倒了,便再也沒有站起來。一個人打理著偌大的道觀,其陰郁的心情可想而知,更遑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了,也在只有寫的時候才能讓他暫時逃離對這一切的種種思考,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境界之中。但這種習慣也深深地破壞了他的生物鐘,讓他難以在即使萬籟俱寂的情況下入眠。
“昨天慶典結束,想必今天要有不少人來觀里燒香做法事。你看你這臉白的,還頂得住不?”
村子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在舉行慶典的時候,不能去焚香拜佛,也不能辦法事,據說這會惹惱後卿,降低慶典的效果。因此,每當慶典結束的後面幾天,那如同春運返程擠火車一般,是蘭若觀里最忙的時候,那家伙,真是人山人海。而觀里常駐的就是林致遠,還有兩個住在村里的游方道士。雖然鎮子里的其他地方也有道觀,可以請他們派人支援一下,但這總歸不好,畢竟讓別人去忙而自己去補覺,總是容易惹人非議。
“讓晴明道長先頂替一下,林道長回後院休息會吧。”陳向軍看著林致遠蒼白的臉,如是說道。
晴明道長是住在村里的游方道士之一,與林致遠他們也是非常熟絡。
“晴明道長今天會來,但我也是要主持的,別看我這樣,其實我撐得住。”
“真是缺心眼”
陳向軍低聲叨咕了幾句,拿起靠著的掃把,便轉身打算回道觀。
“向軍、致遠啊,你倆可真早”一位佝僂著腰的老婆婆拄著拐杖,在霧中慢慢顯現出她蒼老的身影,緩緩地邁著碎步,拾級而上。原來是在山下“吳記雜貨鋪”的吳婆婆。林致遠過去攙著她的手,一階一階的慢慢走了上來。
“吳婆婆,您還是一如既往的早,每天的頭柱香基本都被您包了。”
“呵你們還年輕,還有別的想法,可老太婆不行嘍,每天也就這點念想,拜拜神仙,給地下的老頭子祈祈福,走吧走吧,等下頭香可別被人給搶嘍。”
吳婆婆用好似鷹爪的手,顫巍巍的拍了拍還傻站在那里的陳向軍。陳向軍才仿佛大夢初醒般地哎呀一聲,趕忙挪開身子,提起菜籃在前面開路。
吳婆婆平時是出了名的沉默寡言,因為常年燒香,跟他們倆混的熟了,才稍微健談些,她今年歲數幾何,也是沒人知道的。林致遠打小就看著她每天從山腳下慢慢地挪上去,由一個中年的婦女漸漸過度為一個老態龍鐘的婆婆,感覺也沒有多長的時間。自從她的丈夫去世後,她便來的更勤,晨光初窺之時就能看到半山腰上緩緩行著的老婦人。林致遠曾經問過她,怎麼對頭香如此執著,在他看來,只要心誠,什麼時候的上香都是可以的。
吳婆婆那時略為靦腆的告訴他,她曾經在三清老祖的面前許過願,希望他家那口子能在下面過得平安喜樂,等她也去了的時候,能一起在下面享享清福。由于這些年來從未間斷過早起登山,吳婆婆的身子骨倒是十分硬朗,雖然走得慢,但走到觀里卻是面不紅氣不喘的,讓許多年輕人都自慚形穢。
村子雖然偏僻,也沒有城市里的燈紅酒綠,但村民們卻有著十分虔誠的宗教信仰,他們始終相信著一條最為樸素但卻早已被城里人所唾棄的道理,“一善染心,萬劫不朽。百燈曠照,千里通明”,使得整個村子的精神面貌遠遠為經濟發達的城市所不能及。村子里的許多老人家都是蘭若觀的忠實信徒,日耕不輟,一來為了請願,二來可以舒絡筋骨。他們隔三差五也會為觀里添置些許物件,幫忙打掃一番。正因如此,才讓這個遠離人煙、孤獨地坐落在半山腰上的道觀生存了下來。否則光憑林致遠和陳向軍母子,這偌大個道觀,根本是打理不過來的。村民們的無私援助,讓蘭若觀擺脫了淹沒在荒草之中的命運。
陪吳婆婆走了一段,林致遠有些疲憊,便讓吳婆婆和陳向軍先上去,自己在石階上坐一會兒,乘乘涼。
從山腰上向下望去,可以透過霧氣將全村的景色盡收眼底。
村子三面環山,如同凹字一般。其中最高的一座被稱為靈隱山,意為神靈棲息之地,而蘭若觀就在靈隱山的半山腰上。靈隱山的山脈向西延伸,將村子的西側軋斷,然後再如回馬槍一般回環,裹住了村子的南側。而凹字的對稱軸則是東邊跨過來的一條山脊,硬是再來了一招回馬槍,將村子的南方也牢牢地鎖住。與靈隱山隔村相望的南山對面,一條寬闊的大路貫穿其中,這是最近幾年國家資助的一條國道,再往南走就是公路,也就是村子南邊的地界。
以蘭若觀為起點的山脊如同網兜一般,將田地與農戶裹在其中。人口的分布也並不均勻,有些地方只有三五戶,有些地方則完全扎堆。地勢愈南愈低,由于逐漸靠近道路,人口也是相對密集起來,雖然村子在高處的林致遠看來顯得有點小,然而村民卻能在這小小的土地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