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放捧著抄滿蜀漢稅制條例的竹簡闖入尚書台時,孫資正將“格物院”的圖紙攤在曹芳面前——龍椅旁的司馬懿垂著眼皮捻碎了一粒丹砂,對身後長子比了個“由他去”的手勢。那動作輕得像在抖落沾在衣襟上的柳絮。
——
洛陽,魏國皇宮。大將軍、太傅司馬懿的聲望,因“收復”宛城而達到了新的頂峰。加封九錫的議論雖被他自己“謙遜”地壓下,但朝野皆知,這位歷經三朝的老臣,已然是曹魏實際上的主宰者。他出入宮禁,儀仗逾制,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權勢燻天。
然而,在這看似鐵板一塊的權力核心層,依舊存在著不和諧的暗流。以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為首的一批曹魏舊臣,他們或許在軍事上無法與司馬懿抗衡,但在中樞機要、文書詔令、以及部分人事任免上,仍掌握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他們出身世家,自詡為曹氏忠臣,對司馬懿的跋扈和日漸明顯的篡逆之心,既恐懼又憎惡。
“司馬仲達,其心可誅!”私下里,劉放常對孫資如此切齒。他們目睹了曹爽一黨的覆滅,深知司馬懿手段之酷烈。如今司馬懿外立“軍功”,內掌大權,若再不加以制衡,曹氏江山易主,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然,如今軍中皆其腹心,爪牙遍布朝野。我等若直接與之沖突,無異于以卵擊石。”孫資更為老成持重,他捻著胡須,憂心忡忡,“需另尋他法,積攢實力,靜待時機。”
他們需要一個突破口,一個既能提升自身威望和話語權,又能切實增強魏國實力,從而對抗司馬懿的功績。恰在此時,他們的目光,投向了西邊那個在諸葛亮治理下正煥發出驚人活力的敵國——季漢。
諸葛亮在蜀漢推行的新政,並非什麼絕密。其“勸農重工”、“預備役”、“格物院”等舉措,隨著商旅往來、細作探報,早已零零散散地傳入了魏國。只是以往,魏國高層大多對此嗤之以鼻,認為是“奇技淫巧”、“與民爭利”,難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人譏諷諸葛亮“不務正業”,背離聖人之道。
但劉放、孫資仔細研究了這些情報後,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尤其是看到季漢在經歷李嚴叛亂後,非但沒有衰敗,反而國力更加凝聚,府庫愈發充盈,這讓他們深感震驚。
“劉兄,你看這蜀錦,質地、花色,遠勝我中原所產!還有那新式農具,據說一具可抵三牛之力!更有那‘預備役’,竟能瞬間動員十數萬青壯……”孫資指著搜集來的情報,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諸葛亮……真乃奇才也!其所行新政,雖看似離經叛道,然于富國強兵,確有奇效!”
劉放亦是心動︰“不錯!司馬懿徒知窮兵黷武,然國力消耗巨大,長此以往,如何能與坐擁半壁、推行新政的蜀漢抗衡?若我等能效仿蜀漢,在魏國也推行類似新政,提升國力,此乃不世之功!屆時,陛下倚重,天下歸心,又何懼他司馬懿?”
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兩人心中成型︰效仿蜀漢,在曹魏推行新政! 以此作為他們抗衡司馬懿的政治資本和功績。
說干就干。二人利用執掌中書的機會,開始更加系統地搜集蜀漢新政的詳細情報。他們派遣心腹,偽裝成商賈、流民,甚至不惜重金收買蜀漢中下層官吏,試圖獲取更具體的政策條文、機構設置、技術細節。同時,他們也在魏國境內尋找那些對現狀不滿、或有改革意願的士人,如部分潁川、河北的世家子弟,暗中串聯,形成一股潛在的支持力量。
然而,如此大的動作,不可能完全瞞過司馬懿的耳目。令劉放和孫資有些意外的是,司馬懿對此似乎……並無反應。
沒有阻撓,沒有警告,甚至在他們試探性地在朝會上提出“應關注蜀漢新政,取其長處”時,司馬懿也只是眼皮微抬,不置可否地“嗯”了一聲,便再無下文。這種反常的沉默,反而讓劉、孫二人心中有些忐忑。
劉放內心︰司馬老賊這是何意?是看不起我等所為?還是另有圖謀?
孫資內心︰事出反常必有妖。然,開弓沒有回頭箭,如今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
他們猜測,或許司馬懿認為這些“奇技淫巧”成不了氣候,或許他正忙于進一步鞏固軍權而無暇他顧,又或許……他是在等待他們自己出錯?
無論如何,司馬懿的“默許”,在某種程度上給了劉放和孫資一種錯覺,仿佛前路障礙已除。他們更加賣力地投入到了“效仿新政”的準備工作中。
經過數月的準備,自覺時機成熟的劉放、孫資,決定不再等待。他們要搞一出大的,一舉震動朝野,奠定自己的地位。
這一日,例行朝會。年輕的天子曹芳高坐龍椅,神情有些萎靡。大將軍司馬懿依舊設座于御階之側,閉目養神,仿佛朝堂上的一切都與他無關。
就在朝議將散未散之際,劉放突然手持一卷厚厚的竹簡,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連看似假寐的司馬懿,眼皮也幾不可察地動了一下。
“講。”曹芳懶洋洋地道。
“陛下!”劉放聲音洪亮,帶著一種刻意營造的激昂,“如今西蜀偽朝,在諸葛亮的妖術之下,國力頗有增長,已成我大魏心腹之患!究其根源,在于其推行了一系列所謂‘新政’!然,其新政並非無懈可擊,其中多有可取之處!臣與孫資大人,殫精竭慮,詳加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大魏量身定制了一套《富國強兵六疏》,望陛下御覽,並頒行天下!”
此言一出,滿殿嘩然!效仿敵國政策?這可是極其敏感的話題!
孫資也立刻出列附和︰“陛下!劉大人所言極是!諸葛亮新政,其‘勸農’可增糧產,‘重工’可利軍械,‘預備役’可廣兵源!此皆強國之本!我大魏若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何以克敵制勝,掃平寰宇?”
不等其他人反駁,劉放便迫不及待地開始闡述他的“六疏”概要,內容幾乎是蜀漢新政的翻版,但又畫虎不成反類犬︰
• “均輸平準疏”︰模仿蜀漢官營商業,試圖由國家控制重要物資流通,平抑物價,增加稅收。但細則粗糙,完全忽略了蜀漢發達的水運和精細的管理體系,更像是對民間商賈的變相掠奪。
• “勸課農桑疏”︰提倡推廣新式農具,興修水利。然而,他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謂的“新式農具”圖紙漏洞百出,水利規劃更是紙上談兵,不顧地方實際。
• “廣設匠作疏”︰提議在洛陽、鄴城設立“將作院”,模仿蜀漢“格物院”,研制軍械器物。但他們招募的多是些不得志的文人方士,缺乏真正懂技術的工匠,目標也空泛不切實際。
• “核檢丁口疏”︰意圖清查戶口,整頓賦役,為推行類似“預備役”做準備。但這直接觸動了地方豪強和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阻力可想而知。
• “興學育才疏”︰建議擴大太學,招收寒門,學習“實用之學”。想法不錯,但在世家門閥把持選官渠道的魏國,這無異于痴人說夢。
• “整飭武備疏”︰涉及軍制改革,但內容含糊,不敢觸及司馬懿掌控的軍隊核心,只提了些無關痛癢的操練、裝備建議。
劉放、孫資口若懸河,仿佛只要照搬蜀漢那一套,魏國立刻就能富甲天下,強兵百萬。他們沉浸在自己描繪的藍圖中,卻沒有注意到台下眾多官員,尤其是那些世家代表和司馬懿一黨臉上那毫不掩飾的譏諷、冷漠甚至憤怒的表情。
劉放內心︰成了!此策若行,我二人便是大魏中興之臣!看誰還敢小覷!
孫資內心︰似乎……反對者甚眾?不過沒關系,只要陛下和司馬太傅……
他們的目光,下意識地投向了御階上的曹芳和旁邊的司馬懿。
曹芳听得雲里霧里,只覺得似乎很厲害,但又不太明白,只好看向司馬懿︰“太傅……以為如何?”
整個大殿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位一直沉默的老者身上。
司馬懿緩緩睜開眼,目光平靜無波,仿佛剛才听到的只是一篇無關緊要的詩詞歌賦。他看了一眼滿臉期待的劉放和孫資,又掃過殿下神色各異的群臣,最後對曹芳微微躬身,用他那特有的、帶著一絲沙啞的嗓音,輕描淡寫地說道︰
“劉中書、孫中書,忠心體國,銳意進取,其心可嘉。所奏……可詳議之。”
詳議之?
就這麼輕飄飄的三個字?沒有支持,沒有反對,甚至沒有一絲情緒的波動?
劉放和孫資愣住了。他們預想了司馬懿的各種反應——暴怒反對、冷嘲熱諷、甚至直接駁斥——卻唯獨沒想到是這種近乎漠然的“詳議之”。這感覺,就像蓄滿力氣的一拳打在了空處,難受得讓人吐血。
然而,不等他們細想,司馬懿已經緩緩起身,對曹芳道︰“陛下,老臣身體不適,先行告退。” 說罷,竟真的不再理會殿內眾人,在兒子司馬師的攙扶下,顫巍巍地離開了大殿。
留下劉放、孫資二人,手持著那卷自以為能改變命運的《富國強兵六疏》,站在空曠的大殿中央,面對著眾多意味不明的目光,一時間,竟有些不知所措。
他們仿佛是兩個精心準備了戲碼的伶人,卻發現唯一的觀眾,早已提前離場。
新政的鬧劇,才剛剛拉開序幕。而真正的風暴,還在後頭。司馬懿的“默許”與“離場”,究竟意味著什麼?劉放和孫資的東施效顰,又將給魏國帶來怎樣的混亂?這一切,都還是未知之數。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