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葛亮將第一百二十面標記著“烽燧”的赤旗插進沙盤時,龐統突然砸碎了手中測算淮河水文的陶壺——徐庶與黃權在驛館為芍陂屯田方案爭吵的第三夜,來自武昌的陸遜回信終于抵達︰“江陵以北三百里丘陵,當增築三座互為犄角的弩砦。”
解決完陣亡士卒的善後問題諸葛亮又開始馬不停蹄的召集徐庶、黃權等人奔赴長安商量新的防線問題。
公元241年冬日的長安丞相府,炭火驅不散深宮的寒意,卻更襯出廳堂內那份凝重的熾熱。巨大的天下輿圖幾乎覆蓋了整個牆面,新近標注的赤色區域——宛城、潼關、武關、壽春、合肥——如同灼熱的烙印,醒目地改變了舊有的疆域格局。
諸葛亮端坐主位,面容清 ,目光卻比以往更加深邃。龐統、徐庶、黃權分坐兩側。案幾上堆積著來自前線的軍報、地理志、人口簿冊。
“諸公,”諸葛亮的聲音打破了沉寂,羽扇輕點輿圖,“北伐一役,我軍拓土千里,然疆域驟變,防線拉長,舊有布防已不合時宜。今日請諸位前來,便是要重新規劃我大漢萬里邊防,使之如臂使指,固若金湯。”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此非一隅一地之調整,乃關乎國運之重新布局。需統籌全局,深思熟慮。元直熟悉荊襄,公衡久鎮江東,士元精于奇謀,望諸位暢所欲言。”
徐庶首先開口,指向南陽盆地︰“丞相,宛城雖克,然其地四戰之地,北接潁川,西連武關,東望許昌。司馬懿雖退守函谷關,然其南翼司馬師部仍據守魯陽、葉縣一帶,虎視眈眈。僅守宛城一城,恐難支撐。亮以為,當以宛城為核心,構建南陽防御圈。”
徐庶走到沙盤前,詳細闡述他的構想︰
“其一,核心堅城︰宛城本身需進一步加固城防,增儲糧草軍械,屯駐重兵,以為支點。”
“其二,外圍屏障︰于宛城以北博望坡、西鄂,以西涅陽、 城,以東舞陰、比陽等要地,修築營壘,駐守兵馬,形成衛星防線。尤其博望坡,乃北來要沖,需駐兵五千,深溝高壘,與宛城互為呼應。”
“其三,水路控制︰𤔡水乃南陽命脈,需增強水軍,控制河道,保障糧運,並巡防東側,防止魏軍自汝南方向滲透。”
“其四,武關聯動︰宛城與武關之間,丹水河谷通道需派兵駐守要害,設立烽燧,確保兩地聯系暢通,一方有警,另一方即刻可援。”
他最後總結︰“如此,南陽不再是孤城,而是一個縱深數十里,水陸兼備,點線面結合的防御體系。縱司馬師來犯,亦可層層阻擊,使其難越雷池半步。”
諸葛亮微微頷首︰“元直所慮周詳。南陽乃荊襄北門,此處穩固,則荊州無憂。可依此策行之。此外,當地豪族,如原先依附曹魏者,需加緊安撫籠絡,使其歸心,亦可借其力助守地方。”
接著,黃權起身,指向淮南區域︰“丞相,公衡負責江東,于江淮形勢,略有淺見。此次雖得壽春、合肥,然淮南地廣,水網密布,易攻難守。魏軍雖退,然鐘會、州泰等皆乃良將,必不甘心。”
他提出江淮梯次防御策略︰
“第一線,淮水天塹︰以壽春、合肥為兩大支撐點。壽春當面向東北,控扼潁水、渦水入淮之口;合肥則面向東南,屏障巢湖,威脅歷陽。此二城需屯重兵,廣積糧草,並大力發展水軍。淮水沿線,廣設烽火台、巡河快艇,嚴密監控北岸動向。”
“第二線,江北壁壘︰于合肥以南,濡須口重建並強化水陸營寨,使其成為合肥之犄角,鎖控長江北岸。同時,在六安、成德等淮南腹地城池駐軍,作為戰略預備隊,隨時支援第一線。”
“第三線,長江防線︰江東本土,以建業、京口、牛渚為重鎮,水軍主力集結于此。若淮上戰事不利,可憑長江天險,阻敵南下。”
黃權特別強調︰“江淮防御,首重水軍。當增造樓船、艨艟,訓練水卒,務使我水師實力,凌駕曹魏之上。如此,進可溯淮北伐,退可保江東漢土無虞。”
龐統插言道︰“江淮之地,水利重要。可效仿昔日曹魏,于芍陂等地大興屯田,一則供應當地軍糧,減少轉運損耗;二則積水為障,可阻滯敵軍騎兵。”
黃權與徐庶就芍陂屯田的具體規模和駐軍分配又進行了一番討論,最終在諸葛亮協調下達成一致。
隨後,焦點轉向西方的關中防線。龐統主管軍械謀劃,對此亦有見解。
“潼關、武關已下,函谷關在司馬懿手中。我西方防線,須以潼關武關為基,構建新的關中防御體系。”
“潼關方向,”龐統道,“魏延將軍駐守,兵力雄厚。然潼關之險,一半在關,一半在禁谷及周邊山嶺。當分兵駐守禁谷諸隘口,並于關前增設營寨、拒馬、陷坑,形成前沿警戒陣地。關內需儲備足夠半年之糧草軍械,以防萬一。”
“武關方向,”他繼續,“此地連通南陽,至關重要。不僅關城要固守,更需確保武關至宛城、武關至藍田兩條通道的安全。建議于沿途險要處,如商縣、上洛,增築戍城,駐兵把守。”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外,”龐統目光銳利,“司馬懿既已仿制我霹靂火器,函谷關恐更難硬攻。我軍亦需加強關防火器配置,並研發反制之法。可于潼關、武關設立‘軍器分司’,就地研制、生產部分守城器械與火藥,以應不時之需。”
諸葛亮補充道︰“隴右馬孟起雖逝,然西涼鐵騎根基猶在。需任命新的涼州都督,穩固隴右,保障關中側翼安全,並使西涼鐵騎能隨時東調,支援潼關、武關。”
會議連續進行了十余日,眾人反復推演,爭論不休。徐庶強調荊襄一體,黃權力爭江淮優先,龐統則關注關防技術與隴右聯動。諸葛亮始終耐心听取,時而引導,時而裁決。
期間,諸葛亮親筆修書,將初步形成的防御構想,快馬送至武昌,征求陸遜的意見。陸遜雖未親至,但其洞察力與戰略眼光,無人敢小覷。
半月後,陸遜的回信抵達長安。信中,他並未全盤否定長安的規劃,而是提出了數條極具價值的補充和微調︰
“丞相鈞鑒,諸位同僚高見,遜拜讀數遍,深以為然。然有數處細節,或可斟酌︰
其一,江陵以北。宛城為荊襄北門,然江陵更是荊州心髒。魏軍若自襄樊南下,或水軍自漢水而來,江陵壓力巨大。建議于江陵以北當陽、編縣乃至荊山余脈險要處,增築三至五座堅固弩砦、營壘,屯兵數千,與江陵城防形成縱深,使敵未至江陵,先遭重創。
其二,淮西聯動。江淮防線,重壽春、合肥,然其西側弋陽、安豐一帶,丘陵起伏,易被忽略。魏將如鄧艾者,善奇襲,恐由此滲透,威脅壽春側後。建議于此地增派一支五千人左右的機動兵力,並聯絡當地山民,廣布眼線,以防不測。
其三,水軍運用。黃將軍言重水軍,甚善。然水軍非僅用于守江、守淮。當組建數支精銳水師分隊,配備快船,常年巡弋于長江、漢水、淮水乃至沿海,主動出擊,騷擾魏境,焚其糧船,使其沿江沿海郡縣,永無寧日,亦可牽制其大量兵力。
其四,情報先行。新得之地,民心未附。當大力經營細作網絡,不僅限于軍事,更需滲透至魏國郡縣官府、士族豪門,知其虛實,洞其動向。如此,方能料敵機先,制勝于無形。
……”
陸遜的信,如同點楮之筆,讓整個防御體系更加立體、周密,尤其強調了主動出擊與情報的重要性。
結合陸遜的建議,又經過數日的反復斟酌,最終的防御體系方案終于確定︰
總體方針︰ 鞏固根本益州、荊州核心區),經營新土南陽、淮南),重點防御潼關、武關、壽春、合肥),水陸並重,縱深配置,內外聯動。
歷時一月,經過無數次爭論、推演、補充,凝聚了諸葛亮、龐統、徐庶、黃權乃至陸遜眾人智慧的蜀漢新防御體系,終于成型。
會議結束後,徐庶、黃權即刻辭行,返回各自防區,著手落實。龐統則留鎮長安,協助諸葛亮總攬全局,並督導軍械制造與新技術研發。
望著徐庶、黃權離去的背影,諸葛亮站在丞相府的高台上,遠眺東方。新的防線已然劃定,但這萬里疆域的守護,需要無數將士的血汗與忠誠,更需要朝廷上下的同心協力。
“司馬仲達……下一次對弈,希望你不會讓我失望。”他輕聲自語,手中的羽扇在寒風中,穩如磐石。一場圍繞新防線建設與鞏固的宏大工程,在季漢的疆域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