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葛亮親手將第一塊“大漢一等功臣之家”的木牌釘在陣亡斥候王五家的土坯房門頭時,長安未央宮里正在為撫恤銀兩扯皮的戶部尚書絕不會想到丞相下一步是成立“退伍士卒事務司”——那卷用簡體字寫著“退役軍人保障法”草案的竹簡正靜靜壓在丞相府第三進書房的青玉鎮紙下。
————
公元241年冬,跟洛陽的暗流涌動不同的是,長安城迎來了凱旋的王師,卻也籠罩著一層難以驅散的悲壯。入城儀式依舊盛大,旌旗招展,甲冑生輝,但隊伍中許多空著的馬鞍、沉默的隊列,無不昭示著此次北伐輝煌戰果背後付出的慘重代價。不但馬超、文欽、徐盛等大將陣亡,還有數以萬計普通士卒的亡魂散落在從潼關到淮南的廣袤土地上,他們的家人,正沉浸在無盡的悲痛與對未來的茫然之中。
丞相府內,氣氛凝重。諸葛亮屏退了大部分僚屬,只留下龐統、蔣琬、費 等核心心腹。案頭堆積著厚厚的陣亡將士名冊、撫恤申請以及各地關于安置傷兵、撫慰烈屬的奏報。
“丞相,”蔣琬面帶憂色,“此次北伐,斬獲雖豐,然將士折損亦巨,尤其孟起將軍……如今各地撫恤錢糧發放遲緩,傷殘士卒安置亦多有不妥,長此以往,恐傷軍民之心,寒將士之膽啊。”
龐統亦是嘆氣︰“打仗時個個奮勇,這仗打完了,善後之事千頭萬緒!”
諸葛亮默默听著,手指無意識地劃過名冊上一個個冰冷的名字。這些名字背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是父親、是兒子、是丈夫。雖然自從重生到三國後就免不了看這些生生死死,但還是忍不住的難過。于是一個在心里蓄謀已久的想法,諸葛亮準備開始實施起來。
“公琰、士元,所言甚是。”諸葛亮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卻異常堅定,“將士為國捐軀,若使其家小無依,傷殘無靠,則我等執政者,與禽獸何異?此非簡單錢糧撫恤之事,乃關乎國本,關乎人心向背,關乎……我大漢能否真正立足、傳承之大事!”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長安初冬蕭瑟的景色,仿佛下定了決心︰“不能再沿用舊法了。須得有一套……更周全、更持久、更能體現國家尊崇與責任的制度。”
在劉長明剛剛重生到這個時代的時候,他就已經被三國亂世的血腥所震撼了,可能昨天還在給他打招呼的袍澤,第二天就會變成一具冰冷的尸體,那時候劉長明就想過,如果能將死去的士卒進行安葬,也像現代一樣整個烈士陵園,然後後人記住這些為國捐軀的勇士該多好啊,不但可以讓死者安心更能讓活著的人安心,但是那時候劉備連個正經地盤都沒有,人口、經濟都少的可憐,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這些事情,如今經過各種新政的加持,有了經濟基礎和廣袤的土地。是時候做這些事情了。
說干就干,數日後,一份由諸葛亮親自擬定綱要,龐統、蔣琬等人補充細節的《北伐將士身後及傷殘優撫新制》草案,擺在了少年天子劉禪和朝堂諸公的面前。這份草案,融入了大量劉長明前世的現代理念,在這個時代看來,堪稱石破天驚︰
確立“烈士”名號與追功體系︰ 正式為所有陣亡將士追授“大漢烈士”稱號,並根據戰功、犧牲情節,細分為“特等功臣”、“一等功臣”、“二等功臣”、“功臣”四等,頒發相應等級的功勛憑證和牌匾。
建立“北伐烈士陵園”︰ 選址于龍首原腳下,一處風水佳、地勢開闊之地,興建大型陵園,集中安葬此次北伐中能夠尋回遺骸的烈士。陵園需莊嚴肅穆,立碑鐫刻所有已知姓名烈士,設專人守護,四時祭祀。此為國家公墓之雛形。
傷殘士卒安置與優待︰ 成立“退伍士卒事務司”,專門負責傷殘士卒的救治、康復、技能培訓以及退役後的安置工作。根據傷殘等級,發放撫恤金,優先安排進入官營作坊、地方衙署擔任力所能及的職務,或給予土地、貸款,鼓勵其返鄉從事生產。嚴禁歧視、欺辱傷殘士卒。
教育優待與子承父業︰ 烈士及有功將士子弟,可優先進入各郡縣官學就讀,減免學費。陣亡將領子弟,可蔭補為郎官或進入“講武堂”學習。普通烈士子弟,成年後若願從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
這份草案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爭議。保守派大臣認為過于“優厚”,耗費國資,且“士卒效死乃其本分,如此厚待,恐啟驕兵之漸”。但諸葛亮力排眾議,國家的經濟水平他是再清楚不過的,雖然得到了很大的增強,但是在三國這個人吃人的亂世還是不怎麼夠看的,所以他所提的各種措施其實也就修陵園要花一些錢,其余的各種措施其實並花不了多少錢,反而還可以促進一些傷兵的再就業,再結合此次北伐的慘烈犧牲和未來長期戰爭的需要,慷慨陳詞,最終說服了劉禪和大部分務實派官員。
“諸公!今日之厚待,非為已逝之人,實為激勵來者!使天下人知,為大漢效死者,國家必不負其家小!如此,方有源源不斷之忠勇之士,願為我大漢拋頭顱、灑熱血!此乃固本培元,激勵士氣之長遠大計!”諸葛亮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擲地有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新政,終獲推行。
詔令下達,整個國家機器開始為這項前所未有的“優撫新政”運轉起來。
龍首原,渭水邊。被選定的陵園地址,很快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來自各地的工匠、民夫,在官員的指揮下,平整土地,栽種松柏,修建神道、祭壇和一座座整齊的墓穴。一塊巨大的、采自秦嶺的青色花崗岩被運抵,最好的石匠在其上日夜不停地鐫刻著已知的陣亡將士姓名、籍貫、所屬部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戰爭的殘酷與犧牲的壯烈。
諸葛亮親自為陵園題名——“大漢北伐烈士陵園”,並撰寫了祭文。他要求,陵園不僅要莊嚴肅穆,更要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和緬懷。除了集體祭奠,也允許烈屬前來單獨祭拜。
與此同時,由中央統一制作的不同等級的“功臣之家”牌匾,也開始通過各級官府,敲鑼打鼓地送往各地烈屬家中。
在關中一個普通的村莊,陣亡斥候王五的家。低矮的土坯房前,圍滿了鄉鄰。當地縣令親自帶隊,宣讀了朝廷的嘉獎令,追授王五為“大漢一等功臣”,隨後,在所有人敬畏和羨慕的目光中,縣令親手將那塊沉甸甸、黑底金字的“大漢一等功臣之家”牌匾,端端正正地釘在了王五家的門楣之上。
王五年邁的母親顫抖著雙手撫摸著牌匾,老淚縱橫,喃喃道︰“五兒……五兒你看到了嗎?朝廷沒有忘了你啊!你是功臣!咱們家是功臣之家啊!” 周圍的鄉親們也紛紛感慨,以往當兵打仗,死了也就死了,哪曾有過這般榮耀?
類似的場景,在大漢控制的益州、荊州、雍涼、乃至新得的南陽、江淮等地不斷上演。那塊小小的牌匾,不僅是一種物質補償的象征,更是一種極高的社會榮譽和精神慰藉,極大地撫平了烈屬心中的創傷,也在民間樹立了“為國犧牲,無上光榮”的價值觀。
新政推行並非一帆風順,總有疏漏和執行不到位之處。諸葛亮深知,再好的政策,若不能落到實處,便是空中樓閣。他決定親自走訪一些烈屬家庭,既是慰問,也是督察。
他沒有擺出丞相的全副儀仗,只帶了少數隨從和護衛,輕車簡從,如同普通官員般,深入鄉里。
在一處偏遠的山村,他走訪了一戶兒子戰死在潼關的老兵家。家里只剩下年邁的父母和一個尚未成年的妹妹,生活困頓。雖然“功臣之家”的牌匾已經送來,但地方官吏辦事拖沓,承諾的撫恤錢糧和減免的賦稅尚未完全落實。老父親拉著諸葛亮的手,渾濁的眼中沒有抱怨,只有失去獨子的悲痛和對未來的茫然。
“大人……小老兒不敢求別的,只求……只求朝廷莫要忘了俺兒……他是為了咱大漢……”老人哽咽著。
諸葛亮緊緊握住老人粗糙的手,眼眶濕潤了。他仿佛看到了前世那些為國捐軀的年輕戰士,他們的家人,也是如此的深明大義,又如此的令人心碎。
“老丈放心!”諸葛亮聲音堅定,“朝廷絕不會忘記任何一位為國流血的將士!您兒子的犧牲,重于泰山!是本相……來遲了!”
他當場責令隨行的吏員,記錄下這戶人家的情況,並要求當地官府限期解決所有問題,嚴懲辦事不力的官吏。
在另一處,他探望了一位在武關之戰中失去雙腿的年輕士卒。那士卒原本是家中的頂梁柱,如今傷殘歸鄉,意志消沉,覺得成了家里的累贅。諸葛亮坐在他床邊,耐心開導,向他詳細解釋了新成立的“退伍士卒事務司”將會如何幫助他,可以學習編織、木工等手藝,未來依然可以養活自己,甚至為家庭做貢獻。
“你還年輕,路還長。”諸葛亮溫和地說,“失去了雙腿,不代表失去了一切。朝廷記得你的功勞,也會幫你找到新的路。活著,就有希望。”
年輕士卒听著丞相溫和而有力的話語,看著丞相眼中真誠的關懷,原本灰暗的眼神,漸漸重新燃起了一絲光亮。
一連走訪了數家,所見所聞,讓諸葛亮心情沉重,也更堅定了完善和推行優撫政策的決心。他親眼看到了新政帶給烈屬和傷殘士卒的希望,也看到了執行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回到長安後,他立刻召集相關官員,嚴厲申飭,並進一步完善了監督和執行機制。
諸葛亮的一系列舉措,如同春風化雨,逐漸浸潤了因戰爭而創傷累累的大漢土地。
“北伐烈士陵園”的建立,給了所有犧牲將士一個莊嚴的歸宿,也讓活著的人有了一個寄托哀思、緬懷英烈的場所。那塊釘在門楣上的“功臣之家”牌匾,成為了鄉里間備受尊崇的象征,烈屬們不僅得到了物質保障,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尊重。
傷殘士卒得到了妥善安置,看到了重新生活的希望。普通民眾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深切感受到了朝廷對將士的重視與關懷,從軍報國的熱情非但沒有因戰爭的殘酷而消退,反而因為這份“後顧之憂”的解決而更加高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兵吃糧,死了朝廷管一輩子,娃兒還能上學,門上還掛功臣牌匾!這兵當得值!”民間開始流傳這樣的言論。
原本籠罩在帝國上空的戰爭陰霾,在這些充滿人情味和現代人文關懷的政策撫慰下,漸漸消散。人們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慢慢走出,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恢復生產、建設家園的行動中。國家的凝聚力,在這一次次的“不負”承諾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長安丞相府內,諸葛亮看著各地報來的、關于優撫政策落實情況和民間反響的奏報,臉上終于露出了一絲疲憊而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這些舉措,花費巨大,甚至引起了一些非議。但他更知道,這筆“投資”是值得的。它買來的,是軍心,是民心,是國家的穩固,是未來無數將士心甘情願的效死之心!
“制度……唯有形成制度,才能持久,才能讓這份尊崇與保障,超越個人,成為國家的基石。”他低聲自語,目光再次落在那卷寫著“退役軍人保障法”雛形的竹簡上。
第一次北伐結束了,但一個更加注重“人”、更加制度化的新時代,正在諸葛亮的推動下,悄然拉開序幕。渭河邊上的那片陵園,不僅安息著英烈,也矗立起了一座象征著新理念的豐碑。這豐碑,將指引著這個艱難復興的帝國,走向一個更加注重內部建設、更富有人文關懷的未來。而這一切,都源于那個來自千年後的靈魂,所帶來的、超越時代的眼界與胸懷。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