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

第172章 仁心納百川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童叟 本章︰第172章 仁心納百川

    建業初定,百廢待興。城內雖已易幟,但人心浮動,暗流洶涌。劉長明深知,欲真正穩固江東,非僅憑武力可成,必須贏得江東本土大族,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舊臣之心。他並未急于慶祝勝利,而是向劉備進言︰“陛下,今雖得江東之地,未得江東之心。張昭、顧雍,乃江東士林之望,門生故吏遍布州郡。二人雖老,其影響力猶在。若陛下能屈尊降貴,親往拜請,使其出山佐政,則江東人心可定大半。”

    劉備深以為然,遂不顧舟車勞頓,亦不擺皇帝儀仗,只帶少數隨從,身著素服,親往張昭隱居的府邸。

    張昭自孫權死後,心灰意冷,閉門謝客。聞劉備親至,竟令家僮緊閉大門,稱病不出。

    劉備不以為忤,次日再去,立于門外,朗聲道︰“漢室衰微,奸雄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然智術短淺,至于今日。今幸得江東賢士,然治理地方,非備所長,亦非刀兵可決。久聞子布先生乃江東柱石,海內人望,備雖不德,願先生念在天下蒼生,江東百姓,出山相助,備當虛席以待,共扶漢室!”

    門內依舊無聲。劉備于門外站立良久,方嘆息離去。

    第三日,天降微雨,劉備再次來到張昭門前,衣襟已被雨水打濕。此番,他並未多言,只是靜靜地站在雨中。

    府門終于“吱呀”一聲開啟。張昭身著布衣,立于門內,看著雨中身形依舊挺拔卻面帶誠懇的劉備,老眼復雜。他長嘆一聲︰“陛下乃萬乘之尊,何必屢次屈尊,折煞老朽?”

    劉備躬身施禮,雨水順著他已見花白的鬢角流下︰“為天下計,為百姓計,備何惜此身?先生若肯出山,非備之幸,實乃江東之幸,大漢之幸!”

    張昭看著劉備真誠而堅定的目光,又想起孫權晚年的一些偏執與猜忌,心中堅冰漸融。他與同被請來的顧雍交換了一個眼神,緩緩跪拜于地︰“陛下仁德,感天動地!老臣……願效犬馬之勞!然,老臣有三事相求,若陛下允準,則江東士民,必感念陛下恩德,傾心歸附!”

    劉備連忙扶起︰“先生但說無妨!”

    張昭鄭重道︰“其一,請陛下以王侯之禮,厚葬吳侯孫權,保全其宗廟祭祀,勿使身後受辱。其二,善待孫權家眷後人,勿加迫害,以示陛下寬仁。其三,江東連年戰亂,民生凋敝,懇請陛下免除江東百姓一年賦稅,與民休息。”

    劉備聞言,毫不遲疑,正色道︰“此三事,皆合情合理,更是仁政所為!備豈有不允之理?仲謀雖與備有隙,然亦是一世之雄,自當以禮安葬。其家小,備必視若己出。至于免賦一事,本就在備與丞相計劃之中!先生真乃知我心者!”

    張昭、顧雍聞言,頓時老淚縱橫,再次拜倒︰“陛下真乃仁德之主!臣等……必竭盡殘年,輔佐陛下,安定江東!” 他們深感遇到了明主,心中那點故國之思,漸漸轉化為對新朝的期待。

    安撫了舊臣,接下來便是最難啃的骨頭——陸遜。

    陸遜被軟禁于一所清淨院落,雖無枷鎖,卻心如死灰,終日面對牆壁,沉默不語。無論何人前來勸降,皆閉目不見。

    劉備深知此人之才,若不能為其所用,實為巨大損失,更是隱患。他采納劉長明“攻心為上”之策,不急于求成,而是先改善其起居用度,遣醫官為其調理舊傷,卻並不主動打擾。

    如此過了旬日,劉備方第一次親往探望。他屏退左右,獨自入院。陸遜背對著他,恍若未聞。

    劉備並不生氣,只是自顧自說道︰“伯言將軍之才,備早有所聞。將軍乃國士,奈何明珠暗投,困于江東一隅?今漢室傾頹,奸臣當道,正需將軍這般大才,廓清寰宇,重振朝綱。備雖不才,願與將軍共扶漢室,留名青史,豈不勝過在此虛擲光陰,抱憾終身?”

    陸遜肩頭微動,卻仍不語。

    此後,劉備又數次前來,有時談論天下大勢,有時請教兵法謀略,有時只是靜坐片刻便離開。言辭懇切,態度謙恭,完全是以國士之禮相待,毫無勝利者的倨傲。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陸遜雖恨劉備擊敗東吳,害死孫權,但也不得不被其超凡的耐心、誠意和恢弘氣度所觸動。尤其劉備那句“共扶漢室”,點醒了他。他陸遜本是江東世族,而江東士族心中,漢室正統觀念根深蒂固,為劉備效力,並非效忠篡逆之賊,而是回歸正統,心理上的障礙小了許多。

    終于,在一次劉備前來,再次提及“北定中原,還于舊都”的志向時,陸遜緩緩轉過身,目光復雜地看著劉備,聲音沙啞︰“陛下……真欲光復漢室?”

    劉備迎著他的目光,斬釘截鐵︰“此備畢生之志,天地可鑒!若有虛言,人神共棄!”

    陸遜沉默良久,終于長嘆一聲,離榻整衣,推金山,倒玉柱,拜伏于地︰“臣……陸遜,願效忠陛下,為興復漢室,竭盡全力!”

    劉備大喜過望,疾步上前親手扶起,激動道︰“得伯言,如高祖得韓信!何愁天下不定!何愁漢室不興!” 他當即拜陸遜為鎮東將軍,參贊軍機,委以重整江東防務、訓練水陸新軍之重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陸遜的歸順,產生了巨大的連鎖效應。

    在陸遜和已出仕的張昭、顧雍等人共同勸說下,原本誓死不降的朱然,態度逐漸軟化。張昭對他言︰“文向,我等本為漢臣,今歸漢室,何謂降也?莫非汝欲效田橫五百士,徒令江東再添新墳耶?”

    陸遜亦道︰“劉備乃漢室宗親,仁德布于四海。我等效忠,非為私利,乃為天下蒼生,亦為保全江東元氣。大丈夫當順勢而為,建功立業于當世,豈可愚忠于一姓而置萬民于水火?”

    朱然思忖再三,又見劉備確實厚待孫氏家屬及降臣,終于長嘆一聲,解甲歸順。

    而被關押絕食的徐盛,在得知孫權得以王禮下葬、家眷無恙,且陸遜、朱然等舊友皆已歸順後,死志漸消。劉備又親自前往探視,溫言撫慰,盛贊其忠勇,並表示期待他能將這份忠勇用于為國討賊。徐盛最終被其誠意打動,默然接受了食物,雖仍少言寡語,但已不再求死,默認為蜀漢效力。

    至此,江東最具影響力的舊臣宿將,基本被劉備以強大的政治手腕和真誠的個人魅力所收服。諸葛亮迅速以此為核心,搭建起新的揚州治理框架,推行新政,減免賦稅,興修水利,安撫流民。

    原本動蕩不安的江東,在新舊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竟奇跡般地快速穩定下來。人心漸附,生機復甦。劉備集團不僅獲得了廣袤的土地和人口,更完整接收了東吳的政治遺產和人才庫,實力空前膨脹。

    長江之南,赤旗招展,一個新的、強大的南方政權已然成型。其目光,已越過滔滔江水,投向了北方的中原大地。天下二分的格局,徹底穩固,而這兩大巨頭之間的最終決戰,也已進入了倒計時。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第172章 仁心納百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第172章 仁心納百川並對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