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明攜鄧艾等心腹重返荊州,並非白手起家。荊州,這片劉備集團的龍興之地,在劉長明早年“未出茅廬,已知三分”的隆中對策時期,就已在他宏大的戰略藍圖中佔據核心位置。劉備初得荊州時,劉長明便在此苦心經營,梳理內政,積蓄力量,雖後來重心轉向益州,但基礎猶存。此次回歸,他帶來的不僅是漢中的成功經驗,更有一支磨合成熟、理念統一的新法骨干團隊,以及荊州本土望族蒯、黃、龐等家經過前期鋪墊後的默許乃至有限合作。所以劉長明以驚人的效率,在短短半年內,便將荊州新政的主體框架搭建完畢並高效運轉起來︰
1. “江陵錦”效應擴大化︰荊州織造署的“分段協作”和“江陵錦”品牌效應持續發酵。訂單激增,帶動了江漢平原桑蠶種植的規模化發展。諸葛亮順勢在襄陽、江夏增設分坊,吸納更多本地工匠,形成產業集群效應。豐厚的利潤不僅充盈府庫,也讓參與其中的大族嘗到甜頭,反對聲進一步削弱。
2. “勸農策”深化與固化︰ 土地清丈登記工作在關羽強有力的軍管震懾和新法官吏“勸農使”的細致工作下,基本完成。大量隱匿田產浮出水面,官府掌握的稅基大大增加。墾荒政策效果顯著。洞庭湖畔、江漢平原邊緣的無主荒地大片被開墾,吸引了豫州、揚州甚至部分北地流民前來落戶,成為新的自耕農和稅源。官府頒發的田契具有法律效力,“十五稅一”的低稅率政策穩定執行,極大激發了生產熱情。利用新增稅收和織造利潤,在各郡縣設立“常平倉”,豐年平價購糧儲糧,災年或糧價高漲時平價售出,既穩定糧價,又備災荒,深得民心。
3. 軍屯體系化與邊備強化︰江北和江南的軍屯點連成網絡,由關羽親信將領直接管理,產出穩定可靠,成為荊州軍強大的後勤保障。同時,利用屯田軍民,加固了襄陽、江陵等戰略要地的城防,修繕了通往北方的要道橋梁,軍事防御能力顯著提升。
4. 文教滲透的成果︰ “吏員學堂”培養的首批掌握“新算符”、“格目法”的基層吏員,開始被分配到各郡縣,逐步替換部分舊吏或擔任副手,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基層行政的運作模式。“匠作學堂”則持續為官營工坊和部分合作的大族私坊輸送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黃月英主導的“私塾改良”項目,也在荊襄士林中播下了重視實務、接納新學的種子。
5. 水運網絡的整合︰劉長明高度重視長江、漢水、湘水的水運能力。設立“漕運司”,統一管理官船,招募訓練專業水手,優化航線,並鼓勵民間商船加入漕運體系。荊州四通八達的水網成為物資流通、兵力投送的大動脈。
短短半年,荊州氣象一新。府庫充盈,倉廩殷實,市井繁榮,流民歸附,軍備整肅。關羽坐鎮襄陽,北望中原,底氣更足。劉長明的新政理念,在荊州這片沃土上,以其高效務實的特點,迅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新政框架既成,劉長明深知自己必須盡快返回益州,那里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攻堅。然而,荊州乃天下腹心,不容有失。臨行前的人事安排,至關重要。
此時,德高望重的蒯越已年逾古稀,精力不濟,不宜再擔重任。劉長明經過深思熟慮,並征得劉備同意,確定了以徐庶、馬良為核心,關羽為軍事後盾,荊州本土才俊為骨干的留守班底︰
徐庶任荊州別駕,總攬民政︰徐庶其才學、人品、以及與劉備、劉長明的深厚情誼,使其成為調和各方的最佳人選。他熟悉荊州情況,深諳韜略,性格沉穩練達,既能理解並貫徹劉長明的新政理念,又能以其聲望和智慧,妥善處理與荊州本土勢力的關系,確保新政平穩運行。劉長明將荊州民政全權托付于他。
馬良任荊州治中,主管文書、財賦及新法吏員︰馬良出身襄陽宜城馬氏,是荊州本土士族中少有的、眼光開闊、銳意進取的年輕才俊。他精通政務,文采斐然,且對劉長明的新政推崇備至,是推行新法的得力干將。其家族背景也有助于安撫本土勢力。劉長明命他主管最核心的錢糧簿籍、新法官吏的考核升遷,以及新政在基層的深化落實。
荊州本土才俊也充實要職
潘靭︰武陵人,以才辯知名,熟悉荊州事務,負責穩定荊州各郡,推廣屯田及勸農策。
習禎︰ 襄陽人,習竺之佷,有干才,治江陵,確保核心區域穩定。
郝普︰義陽人,原為零陵太守,熟悉地方,調任江夏太守,加強東線防御。
鄧方︰南郡人,為人忠勤,任荊州典農校尉,專司屯田及水利事務,是馬良在農政方面的得力助手。
樊�h耗涎羧耍 ┘ 攏 喂賾鷲氏虜尉 涸鵓 襉 饔牒笄詒U稀 br />
此外,還有如劉邕、宗預等一批務實能干的荊州本土中青年才俊,被徐庶、馬良提拔到郡丞、縣令等關鍵崗位。他們構成了新政在荊州深入推行的中堅力量。
劉長明將鄧艾暫時留在荊州,協助徐庶、馬良處理屯田水利及軍需轉運等具體事務,也是讓他進一步熟悉荊襄地理民情,獨當一面。臨行前,劉長明召集徐庶、馬良、關羽及主要官員,殷殷囑托︰“荊州乃國之根本,內安黎庶,外御強敵,責任重于泰山。新政已成根基,望諸君同心戮力,持之不懈。內政以元直、季常為綱,軍務仰賴雲長虎威。務使荊襄富庶強兵,以待王師北定中原之日!”眾人肅然領命。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