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

第124章 經略荊州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童叟 本章︰第124章 經略荊州

    公元224年春,經過劉長明一年多的大力推進,漢中大局已定,新政體系運轉良好,人才梯隊初步形成。劉長明深知,益州本土的阻力非一日可破,而荊州——這個劉備集團的龍興之地、連接中原與江南的戰略樞紐,其治理的成敗更為關鍵。且荊州在關羽鎮守下,雖軍備嚴整,但內政治理相對粗放,豪強盤踞,潛力遠未發掘。所以劉長明決定移師荊州。行前,他做出周密部署︰委任費、蔣琬為漢中郡丞,總攬民政。此二人皆是最早跟隨劉長明推行新政的干吏,深諳“格目法”、“分段協作”及屯田管理精髓,且性格穩健,能調和各方。至于龐統的“霹靂火”研究正處于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關鍵期,不宜搬遷。劉長明命其繼續在漢中秘密研發,由王平派兵嚴密保護,並協調資源供給。龐統雖渴望隨軍,但也知責任重大,埋頭于硝煙之中。

    當劉長明決定移師荊州,繼續推行新政大計時,鄧艾的名字,赫然列在了他隨身攜帶的核心人員名單之首。

    “士載,”臨行前夜,劉長明將鄧艾喚至書房,指著攤開的荊州輿圖,“荊州,四戰之地,豪強林立,其情勢遠較漢中復雜。吾此去,如履薄冰。汝在漢中,已證其能。然荊襄棋局,方是真正大考。汝隨吾同往,以汝之眼,觀荊州之山川、民情、利弊,以汝之學,思應對之策。此去,汝非僅為吏,更當為吾之耳目,吾之臂膀。”

    鄧艾深深一揖,眼神堅定如磐石︰“軍師放心!艾…艾必竭盡駑鈍,以…以報軍師知遇教導之恩!荊襄之地,艾…艾定當用心體察,不負所托!”

    一切都安排好後劉長明攜夫人黃月英,以及一批在漢中新政中表現最突出、理念最相通的年輕官吏,並調集部分精兵護衛,沿沔水東下,當諸葛亮的船隊駛向江陵時,鄧艾就站在劉長明的身後。他不再是那個從魏國逃來的落魄寒士,而是身負重任、目光深遠的青年才俊,是劉長明悉心培養的未來柱石。他凝視著前方浩渺的江面,心中激蕩著對未知挑戰的渴望和對恩師的無限忠誠。漢中的沃土滋養了他,而荊襄的風雲,將是他真正展翅翱翔的天空。

    江陵城,雄踞長江之畔,氣象遠非漢中可比。這里是真正的四戰之地,北臨曹丕,東接孫權,內部勢力更是盤根錯節。以蒯氏、蔡氏、龐氏、黃氏、習氏 為首的荊州豪族,樹大根深,私兵眾多,影響力滲透軍政各個角落。

    劉長明的到來,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巨石。諸葛亮自身就是瑯琊諸葛氏,其岳父黃承彥是沔南名士,妻族黃氏乃荊州大姓。妻子黃月英的到來,本身就是一張重要的親情牌。劉長明抵達後,並未立刻大張旗鼓宣布新政,而是首先攜黃月英,高調拜訪蒯越、龐德公龐統叔父,荊襄士林領袖)等本土頂級望族,敘舊誼,論時勢,姿態謙恭。

    “亮此次回荊,非為更張舊制,乃為固本培元,以應北顧東憂。荊州乃主公根基,亦是在座諸公桑梓。欲保荊州安泰,富庶強兵乃不二法門。益州、漢中試行新法,略有小成,願與諸公共襄此利國利鄉之舉。” 劉長明言辭懇切,將新政描繪為保衛共同家園、提升荊州整體實力的必要之舉,而非針對豪族的“奪利”行動。

    黃月英則發揮其獨特的橋梁作用。她憑借自身學識和家族背景,頻繁出入各大族內眷圈子,以“改良織機”、“交流園藝”、“探討養生”等風雅務實的話題切入,潛移默化地傳遞漢中工坊革新帶來的巨大收益和“分段協作”等理念的先進性,軟化內宅的抵觸情緒。她甚至親自設計了幾款更高效的腳踏紡車和提花裝置草圖,贈予與黃家交好的大族工坊,作為“見面禮”,效果奇佳。

    有了蒯、龐、黃等大族的默許,劉長明開始謹慎落子。他深知在荊州不能像在漢中那樣全面鋪開,必須選擇阻力最小、效益最顯的領域切入。

    首選便是官營織造與“江陵錦”,荊州本身有良好的桑蠶基礎,但織造技術略遜蜀地。劉長明在江陵城郊設立“荊州織造署”,完全復制漢中模式︰引入“分段協作”、“計件質核”,並請黃月英親自指導工藝改良。招募的工匠中,既有官奴婢,也高薪聘請大族工坊的熟練匠人,此舉分化了工匠群體,也給了大族面子。同時,創立“江陵錦”品牌,主打特色紋樣如雲夢澤水紋、荊州瑞獸等樣式還有就是相對蜀錦更親民的價格。

    憑借更優的管理和工藝,“江陵錦”迅速打開市場,尤其受到長江中下游商賈的歡迎。利潤可觀,且帶動了桑蠶種植和生絲貿易。參與其中的大族獲得了實利,反對聲音減弱。織造署的成功,成為新政在荊州的第一塊穩固基石。

    再就是軍屯與水利整修,關羽最關心的是軍備和糧餉。所以劉長明提出在荊州江北等地利用荒地和部分無主田,仿效漢中模式,大規模推行軍屯,由關羽部曲輪番耕作。同時,整修沮水、漳水等灌溉系統,提升屯田產量。關羽對此大為贊同,認為既能減輕後勤壓力,又能使軍隊不廢農事,保持戰力。他親自督促部下執行,豪族對此領域干預較少。軍屯的成功,迅速充實了荊州軍糧儲備,也贏得了關羽對新政的初步認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土地問題始終是核心,也最敏感。劉長明吸取了益州的教訓,在荊州采取更迂回的策略——“勸農策”。劉長明並非直接“限田”,而是通過摸清土地底數,抑制隱匿,鼓勵墾荒,保障小農。

    劉長明首先發布告示,限期一年內,主動向官府申報所有田產,包括過去隱匿的,經核實後,按“新算符”“格目”登記造冊。對此部分田地,承諾三年內維持現有稅賦,且不予追究隱匿之責。同步

    大力鼓勵開墾江漢平原邊緣、洞庭湖畔的無主荒地。官府提供種子、農具,墾熟之田,登記後即為墾荒者所有,享受“十五稅一”的低稅率及五年免稅期。此舉吸引了大量無地流民和敢于冒險的貧農。劉長明還設立“勸農使”,由他帶來的新法吏員擔任,深入鄉里,宣傳政策,協助丈量、登記,調解田土糾紛。他們帶著“格目”表格和簡易測量工具,工作方式與舊吏截然不同。

    然而此舉卻觸動了豪族隱匿田產和通過高租盤剝佃農的利益。暗流涌動,阻撓丈量、恐嚇勸農使、散布謠言等事件時有發生。

    對于膽敢武力抗拒或傷害官吏者,關羽毫不手軟,直接派兵彈壓,以“抗命”、“謀亂”論處,殺了幾家出頭鳥的惡僕豪奴,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他宣稱︰“凡有益軍國、利百姓之事,關某刀下不容宵小作梗!”

    除了武力鎮壓,蒯越等與劉長明達成默契的大族代表,則在私下場合勸說其他豪強︰“孔明此法,名為‘勸農’,實為‘清丈’。主動申報,尚能保有田產,稅賦如舊。若待官府強查出來,恐不止補稅,更有刑罰!且其志在墾荒增稅,非在奪我等祖產。何不順水推舟,落個清淨?” 這種基于現實利益的勸導,說服了不少人。

    而獲得土地的墾荒者和因“自首”政策而實際減負的自耕農,成為新政最堅定的擁護者,自發抵制豪族的破壞。

    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土地改革發生的暴亂也很快就平息了,新政得以推行下去。

    在解決土地問題的同時,文教工作也不能落下,但在荊州全面推廣官學蒙館阻力太大。于是劉長明采取更低調的方式︰

    他在江陵設立了“吏員學堂”,主要用來培訓郡縣小吏,必學“新算符”、“格目法”及公文律例。生源部分來自寒門,部分由各大家族“推薦”,目標是為了改造基層行政機構。

    在襄陽設立了“匠作學堂”,附屬于織造署等官營工坊,培養技術工匠和管理人才。傳授“分段協作”理念和基礎技能。不過這一舉措被當地大族這被視為“賤業”提升,不甚在意。

    在原有的私塾上,黃月英及新法官吏中的飽學之士,受聘于一些與大族關系良好的私塾講學。在講授經義之余,巧妙融入算學基礎、地理常識、乃至“勤勞興業”等思想,進行溫和的滲透。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第124章 經略荊州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第124章 經略荊州並對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