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技術座談會氣氛沉悶。
橢圓會議桌旁,煙霧繚繞,李副廠長、劉科長以及幾位車間主任和技術骨干輪流發言,語調疲憊而沮喪。
他們反復強調著仿制甦聯磁控管過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難︰合格率極低,成品性能不穩,早期失效頻發。
“核心問題就是材料!”一位負責燒結車間的主任用力敲著桌子,“國產的碳酸鹽純度不夠,批次不穩定,雜質含量忽高忽低!我們嚴格按照甦聯工藝規程操作,但出來的陰極發射特性就是天差地別!”
“設備精度也是大問題!”另一位負責真空系統的工程師補充,“我們的擴散泵抽速達不到設計要求,真空度波動大,殘余氣體成分控制不好,直接影響涂層質量!”
“還有,甦聯專家撤走時帶走了關鍵的燒結氣氛配比和溫度曲線調整訣竅,我們現在完全是盲人摸象,靠經驗試錯,代價太大!”劉科長總結道,語氣中充滿了無力感。
他們羅列的問題看似具體,卻始終在一個“硬件”和“已知”的圈子里打轉——材料、設備、缺失的工藝參數。每個人都顯得焦頭爛額,卻又仿佛被無形的牆困住,找不到新的突破口。
趙四一直安靜地听著,快速在筆記本上記錄著,偶爾抬眼觀察著與會者的神情。
他注意到,被安排在角落位置的邵氏父子始終沉默著。老邵工低垂著眼瞼,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面上輕輕劃動,他兒子小邵則幾次欲言又止,但看到父親的態度,又都把話咽了回去。
李副廠長看到趙四一直沒發言,便客氣地問︰“趙明同志,听了大家的介紹,您有什麼看法或者指示?”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趙四身上。劉科長的眼神里帶著一絲審視,似乎想看看這個“外行”能說出什麼來。
趙四合上筆記本,目光平靜地掃過全場,最後落在邵工身上片刻,才緩緩開口︰“李廠長,各位同志,我不是電子管專家,對具體工藝細節了解不深。”
“但我剛才听下來,大家集中攻堅的方向,似乎都在材料提純、設備精度和工藝參數的復現上。”
他稍微停頓了一下,語氣轉為一種探討式的謹慎︰“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或許…是個外行的瞎想,想請教一下各位專家。”
他身體微微前傾,聲音清晰而穩定︰“我們是否系統地檢測過,在整個生產環境,乃至廠區周邊的大氣環境中,是否存在某些極微量的、但卻可能對陰極涂層制備產生‘毒化’作用的氣態或氣溶膠污染物?比如…某些含硫的化合物?”
“硫化物?”劉科長愣了一下,下意識反駁,“我們的超淨車間是經過嚴格淨化的,塵埃粒子數嚴格控制…”
“我指的不是塵埃。”趙四打斷他,語氣依舊平和,“而是分子級別的、可能透過空調新風系統甚至建築縫隙滲入的微量氣體。”
“比如,附近是否有燃燒含硫煤炭的鍋爐?或者…其他可能產生硫化氫、二氧化硫等氣體的工業設施?這些氣體,即使濃度極低,在真空高溫環境下,是否也可能與陰極材料發生反應,形成毒化中心,導致電子發射性能急劇劣化?”
會議室里瞬間安靜下來。
剛才還在抱怨材料設備的幾位技術骨干都愣住了,面面相覷。這個問題…他們從未考慮過!車間的環境檢測只關注塵埃和溫濕度,誰會去檢測空氣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微量硫化物?
“這…這可能嗎?”一位工程師喃喃道。
“真空系統能抽走…”另一位下意識地說,但聲音越來越小,顯然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如果污染持續存在,抽真空只能暫時降低濃度,但無法根除。
老邵工一直低垂的眼瞼猛地抬起,鏡片後的眼楮驟然亮了起來,緊緊盯住趙四,臉上充滿了難以置信的驚詫!他嘴唇微微顫動,似乎想說什麼。
小邵更是激動地差點站起來,脫口而出︰“趙工說得對!我們之前就懷疑過!特別是最近三個月,合格率暴跌的時段,車間里偶爾能聞到一絲若有若無的臭雞蛋味!我們提過,但…”
他說到這里,看了一眼臉色變得不太自然的劉科長,把後面“沒人重視”幾個字咽了回去。
劉科長的臉色瞬間變得尷尬無比。李副廠長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急忙追問︰“老邵,邵工!趙同志提的這個方向,有沒有可能?”
邵工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但聲音仍帶著一絲激動︰“趙工…趙工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而且是我們的一個盲區!完全有可能!”
他推了推眼鏡,語速加快︰“陰極材料,尤其是堿土金屬氧化物,對硫、氯等雜質極其敏感!極微量的硫化氫(H?S)就足以形成表面硫化物,嚴重毒化電子發射!”
“這種毒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而且表現就是發射電流不穩、壽命急劇縮短!其癥狀,和我們遇到的情況高度吻合!”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牆邊的廠區平面圖前,手指點向東南方向︰“如果真是環境硫污染,來源很可能不是我們廠內部!而是這里——距離我們廠區不到一公里,上個月剛投產的那個區屬‘紅旗’小型化工廠!”
“他們用硫鐵礦土法生產硫酸和磷肥,廢氣處理極其簡陋!風向東南時,異味很明顯!”
會議室內一片嘩然!
問題竟然可能出在廠區之外?出在一個毫不相干的化工廠?這個結論完全超出了電子管廠技術人員的常規思維範疇!
李副廠長臉色劇變︰“紅旗小化廠?是區工業局的重點廠子…這…”
趙四的心也沉了下去。他意識到,問題遠比他預想的更復雜。
這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難題,而是牽扯到不同工廠、不同管轄部門,甚至地方政策與軍品質量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系統預警的危機,其根源可能深植于更宏觀的工業布局和管理盲區之中。
座談會在一片震驚和混亂中結束。李副廠長立刻安排人去聯系環保部門和區工業局,並緊急抽調設備準備進行環境硫化物的專項檢測。
散會後,人群陸續離開。邵工卻特意落後幾步,等到趙四身邊。
“趙明同志,”邵工的聲音壓得很低,卻充滿了真誠的敬佩和一絲困惑,“…謝謝您!您…怎麼會想到環境硫污染這個方向的?這個思路…太關鍵了!我們被困在材料工藝里很久,從沒敢往這方面想…”
趙四無法解釋系統預警,只能含糊道︰“我學習過一些國外資料,提到過類似案例。結合您兒子剛才提到的‘偶爾有異味’,才大膽猜測。看來是蒙對了。”
邵工深深看了他一眼,顯然不信這只是“蒙對了”,但他沒有追問,只是用力握了握趙四的手︰“無論如何,太感謝了!您這是…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啊!”
看著邵工激動而感激的背影,趙四知道,自己憑借這個極其刁鑽卻直指要害的“盲區提問”,終于贏得了這位真正內行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他的心情並未輕松。紅旗小化廠…區屬重點…這潭水,看來比第七電子管廠的超淨車間,要深得多,也渾濁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