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方寧還算是“通情達理”,听到韓其正服軟,也就順坡下驢,昂首挺胸帶著胡連走進了韓府的內宅。
    而方寧進去了不過一盞茶的時間,又昂首挺胸地帶著胡連從里面走了出來,身後跟著有些欣慰又有些怨毒更有些無奈的兵部尚書大人。
    看到就這畫面,就算是智商再怎麼不在線的人,也知道方寧和韓其正之間的談話,是以方寧大獲全勝收場。
    至于到底多大的勝利,眾人不得而知,不過,當天下午,東關城兵馬司欠薪的那些兵卒屬員,都拿到了五個來月的薪酬,甚至有些人如王柱那樣的表現比較好,還有額外的獎金收獲。
    而方寧帶著人直接闖進兵部尚書韓其正府邸的事情也被迅速傳播開來,韓尚書直接被壓榨出來上萬兩銀子的謠言不脛而走。
    第二天一早,方寧又帶著齊魯、孫大亮和石城等人,直奔禮部尚書府。
    在禮部尚書的家里,過程幾乎與在韓其正家如出一轍。
    方寧先是以“府中護院持械違律”為由硬闖,再拿出王文哲的供狀威脅,最後笑眯眯地索要“贖金”。
    那禮部尚書雖氣得渾身發抖,卻礙于方寧的勢頭和瘋狂,本身又確實也與王文哲有瓜葛,最終還是咬牙吐出了一筆數目不菲的銀子,眼睜睜看著方寧等人凱旋而歸。
    到了下午,方寧依舊沒歇著,又帶著人闖進了戶部侍郎的府邸。
    這一次,他干脆以“查核兵馬司薪酬撥款去向不明”為由,直接翻查侍郎府的賬目,找出了幾處“賬目不清”的漏洞。
    戶部侍郎深知自己屁股不干淨,不敢過多糾纏,連忙湊了一筆錢“彌補疏漏”,只求方寧盡快離開。
    短短兩日,方寧連續“拜訪”三位朝廷大員、索要“贖金”的事,在京都迅速傳開。
    朝堂上下,不少官員私下大罵方寧“小人得志”“借機斂財”,還有人痛斥他“睚眥必報”,連當年可能的一點過節都要翻出來算賬。
    但罵歸罵,氣歸氣,卻沒人敢真的與方寧硬剛,也只敢在私底下咒罵方寧,生怕讓方寧知道了,當天方寧就會帶著人殺到他們的家里。
    而朝廷大員們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方寧頂著辦案專使的頭餃,為皇帝器重,是否這一系列的行為是皇帝的授意,沒有人知道,也更沒人願意當這個出頭鳥。
    方寧恰恰看準了這一點。
    他借著皇帝紅人的“身份”和辦案專使的權力,每一次吃大戶都精準拿捏官員們的把柄,或是違律證據,或是貪腐線索,使得對方只能乖乖就範,短短五日便接連“拜訪”了八位朝廷大員,不僅早早湊齊了兵馬司欠薪,還額外攢下了一筆巨款。
    到了第六天的時候,方寧的動作更是震驚了整個京都。
    他帶著人闖進兵部侍郎戴星的府邸後,沒有索要銀子,而是直接拿出艾倫供狀中“戴星勾結拜火教、煉制***謀害皇親國戚”的證據,讓人將戴星繩捆索綁,以“涉嫌通敵叛國”的罪名,押解著在東關城的街道上游街示眾,最後帶回了兵馬司指揮所。
    這一手操作,讓原本就心懷不忿的朝廷大員們徹底慌了,人人自危。
    之前方寧只是要錢,現在竟直接抓人,誰也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
    更讓他們心驚的是,面對方寧如此出格的舉動,皇帝始終保持沉默,既沒有下旨斥責,也沒有派人干預,顯然是默許了方寧的行為。
    有個耿直的御史實在看不下去,深夜上書皇帝,痛訴方寧“倒行逆施”“踐踏朝堂威嚴”,請求皇帝嚴懲。
    結果皇帝不僅沒理會他的訴求,反而以“深夜上書不合禮制”為由,下旨痛責了他一番,還罰了他三個月的俸祿。
    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
    方寧的行為,背後就是皇帝在撐腰。
    他就是皇帝派來攪動京都局勢、敲打官員的一把“刀”。
    而不只如此,六扇門和京都府也都紛紛動作了,連著兩天,抓了兩個從二品的朝廷高官以及十來名三品以下的大小官員,至于說吏員什麼的,那都根本不足以被人說三道四。
    這些行動下來,王文哲的案子也基本上快到了結案的時候,按照方寧之前的意思,王文哲一案,止步于從二品,更不會涉及到王公貴族。
    不過,自此方寧的名聲一落千丈,“貪財好殺”“小人得志”“睚眥必報”等標簽牢牢貼在了他身上,連市井百姓都在背後議論他的凶名。
    對此,方寧毫不在乎。
    他來京都做官,從來不是為了當和事老,也不是為了博取好名聲。
    他確實是皇帝的一把刀,從老皇帝一開始將他從一個最底層的軍戶提拔起來,他就知道自己必然是這個結局。
    本來,通過皇家總號,方寧還可以做個軟刀子,但如今,隨著夜魅的身份隨時可能曝光的威脅下,方寧決定硬刀子也要上強度了。
    朝廷的財政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軟刀子和硬刀子兩把刀來解決,但老奸巨猾的老皇帝是不會明著做的,就要有個背鍋俠。
    軍戶出身的方寧,有本事有膽量夠瘋狂,恰好可以來做這個背鍋俠。
    只要方寧還有用,這鍋就背著,為老皇帝扛下各種雷,一旦暴雷的時候,那就是方寧被卸磨殺驢的時候。
    方寧自始至終都明白自己的定位,但這把刀,也需要在一次次的“開刃見紅”中,變得更加鋒利,才能在接下來的宮廷漩渦和教派陰謀中,護住自己想護的人,甚至反噬老皇帝這個握刀的人。
    方寧每一次看似斂財、立威、瘋狂的背後,都是在為後續的行動鋪路。
    不只是方寧明白其中的邏輯,也有人看透了背後的關鍵。
    當朝首相張朝棟,就是其中之一。
    而坐在他對面,正在用將棋虐得他只剩一個老“將”的那個老儒生,更是早早地看透了方寧這顆棋子的來時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