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的連連大捷,如同狂風掃落葉,將鄂西地區盤根錯節的土司勢力滌蕩一空。唐崖臣服,諸寨歸附,向拯民的名字,如今在這片土地上,已具備了絕對的權威。他知道,刀劍可以打下地盤,但真正要守住這片土地,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心安定下來,光靠武力是遠遠不夠的。
    是時候,將他在巴寨、在宜昌試行的那一套,在整個施南府及其控制區域內,全面、徹底地推行開來了。他要做的,不是取代一個土司,而是要徹底砸碎那套沿襲了數百年的、吃人的舊制度,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秩序。
    他選擇了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在施南府城中央的廣場上,舉行了正式的“入駐”儀式。沒有奢華的排場,只有肅立的軍隊和聞訊趕來、黑壓壓一片的百姓。
    向拯民站在臨時搭建的高台上,目光掃過台下那一張張或期盼、或惶恐、或麻木的臉,運足中氣,聲音清晰地傳遍了整個廣場︰
    “施南府的父老鄉親們!各寨來的兄弟姐妹們!從今日起,我向拯民,正式入駐施南府,掌管此地軍政事務!”
    開場白簡單直接,台下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我知道,大家這些年,過得苦!”向拯民的聲音帶著沉痛,“土司老爺們層層盤剝,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動不動就拉夫派差,不管農時,不管死活!多少人被逼得賣兒賣女,家破人亡!又有多少人,背井離鄉,成了這亂世里無根的浮萍!”
    這番話,說到了無數人的心坎里,台下開始出現低低的啜泣聲和壓抑的嘆息。
    “這樣的日子,該到頭了!”向拯民猛地提高音量,如同驚雷炸響,“我在此宣布,自即日起,施南府轄內,廢除一切土司時代的人頭稅、山地稅、火坑錢等等所有苛捐雜稅!廢除一切不合理的無償勞役!”
    “轟!”
    人群瞬間炸開了鍋!廢除苛捐雜稅?廢除無償勞役?這是他們祖祖輩輩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真的嗎?真的不用交那麼多稅了?”
    “不用白給土司老爺干活了?”
    “蒼天有眼啊!”
    狂喜、難以置信、激動……各種情緒在人群中蔓延。
    但這還不夠。向拯民雙手虛壓,示意大家安靜,繼續拋出了更重磅的消息︰
    “光廢除舊的還不夠!我們還要建立新的規矩!”
    “第一,均田! 所有原本被土司、頭人霸佔的山林田地,除保留部分作為公田外,其余全部收回!將按照各家各戶的人口,公平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戶耕種!官府會給你們發放地契,確認你們對土地的所有權!”
    “第二,登記戶籍! 無論是原本的住民,還是逃難來的流民,只要願意在此安家落戶,都可以到官府登記戶籍,成為施南府的正式居民,享受同樣的待遇和保護!”
    “第三,鄉老自治! 各村各寨,由大家自己推舉德高望重、辦事公道的老人擔任‘鄉老’,負責處理鄰里糾紛,傳達官府政令,組織村寨日常事務,官府不再隨意指派頭人欺壓大家!”
    這三條,一條比一條震撼!分田地、定戶籍、自己管自己?這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尤其是對于那些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流民來說,這無疑是黑暗中的一道強光!他們終于可以不再是“流民”,可以有地種,有家可歸,成為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向青天!向青天啊!”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顫巍巍地跪了下去,老淚縱橫。
    “我們……我們也有地了?”一個抱著孩子的婦人喃喃自語,仿佛在夢中。
    “登記戶籍!俺們不再是黑戶了!”一群衣衫襤褸的流民激動地抱在一起。
    場面一度有些失控,那是長期壓抑後的情感宣泄。
    向拯民看著台下激動的百姓,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這些政策觸及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但看到百姓們如此反應,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
    政策宣布完畢,龐大的行政機器立刻開動起來。而負責這其中最繁瑣、也最核心的戶籍統計與土地清丈工作的,正是覃玉。
    這是一個浩大得令人望而生畏的工程。施南府下轄五縣之地,剛剛經歷戰亂和制度變革,人口流動頻繁,情況錯綜復雜。
    但覃玉沒有絲毫畏難。她展現出了驚人的組織能力和耐心。她將從施南府學堂中培養出來的、粗通文墨和算學的年輕人組織起來,又招募了一批做事細致的流民,組成了數十支戶籍統計工作隊。
    她親自編寫了統計表格和注意事項,要求工作隊必須挨家挨戶走訪,詳細記錄每戶的人口、年齡、原有職業、現有狀況。對于流民,更是要耐心詢問原籍、流亡原因,確保信息準確。
    工作隊打著“白虎旗”,帶著干糧,深入每一個村寨,每一片山區。起初,一些百姓還有疑慮,不敢如實相告。但工作隊態度和藹,解釋耐心,並且嚴格遵守紀律,絕不擾民,慢慢地贏得了信任。
    覃玉則坐鎮府城,每日處理各地送回來的海量信息,分類、匯總、核查。她常常工作到深夜,燈火映照著她清瘦卻堅毅的面龐。柳明也全力協助,負責文書歸檔和協調。
    與此同時,土地清丈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原有的土司田契被宣布作廢,由官府重新丈量土地,劃分田畝,準備分配。
    工作量巨大,但整個行政體系在覃玉的梳理下,高效而有序地運轉著。三個月,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覃玉便向向拯民呈報︰施南府下轄五縣之地,戶籍登記初步完成!共統計在籍民戶四萬三千余戶,人口約二十一萬!其中,新登記的流民就佔了近三成!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它意味著,向拯民對這片土地的統治,第一次有了清晰的人口數據支撐,不再是模糊的估計。
    而柳明,這位飽讀詩書的前朝秀才,親眼目睹了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心中激蕩難平。他不再覺得向拯民只是“亂世梟雄”,而是看到了其身上那種“解民倒懸”的仁政色彩。他主動提筆,用他那手漂亮的楷書,撰寫了一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均田頌》。
    文中,他並未過多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廢除苛政、均分田地給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贊美了這“耕者有其田”的世道新景。他將這篇文章抄錄了數百份,由工作隊張貼到每一個鄉、每一個村的公告欄上,甚至由蒙學班的先生們念給不識字的百姓听。
    “有了田,心就安了……”
    “這《均田頌》寫得好啊,說的就是咱們心里話!”
    “以後好好種地,再也不用怕餓肚子了!”
    《均田頌》的傳播,如同春風化雨,進一步安撫了民心,增強了那些剛剛獲得土地和身份的流民對新政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施南府,這座曾經只是鄂西眾多土司城之一的地方,如今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煥發著勃勃生機。街道上車馬往來,商鋪林立;城外新開墾的田地里,綠油油的秧苗迎風擺動;學堂里傳出的讀書聲清脆悅耳;作坊區叮叮當當的響聲日夜不息……
    向拯民站在守備府的閣樓上,俯瞰著這座日益繁華的城市和遠處安寧的鄉村,心中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種子,已經開始在這片飽經磨難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一個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嶄新的秩序,正在鄂西這片土地上,頑強地破土而出。而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