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廠房角落的老灶,像是定海神針,讓彌漫在空氣中的那股生硬的金屬味,多了幾分人間煙火的踏實感。
王嫂和李姐經過那次雪糖的“現場教學”,眼神里的東西不一樣了。雖然操作機器依舊小心翼翼,但少了幾分畏懼,多了點探究的意味。偶爾,李姐會指著恆溫鍋上跳動的數字,小聲問趙北北︰“北北,這數值,是不是就跟咱們看鍋里糖漿掛旗的成色差不多一個道理?”
趙北北會耐心解釋︰“原理是通的,都是把握一個臨界點。機器是把這種感覺量化了,更準,也更省心。”
王嫂在一旁听著,默默點頭,再操作時,那份專注里便帶上了一點理解。
磨合期依舊有損耗,但報廢率肉眼可見地降了下來。第一批在新廠房完全由團隊協作、標準化生產出來的秋梨膏順利下線,封裝貼標,打包發走。看著那排列整齊、即將發往天南地北的紙箱,趙北北心里那塊關于“標準”和“產能”的巨石,總算松動了一些。
顧淮南發來信息,依舊是言簡意賅的肯定︰“步入正軌的速度超出預期。保持品質穩定性是關鍵。”
日子仿佛就要在這忙碌而又充滿希望的軌道上平穩前行。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這天下午,趙北北正在核對一批新訂的包裝材料樣品,馬嬸拿著手機,臉色不太好看地走過來。
“北北,你看看這個。”她把手機屏幕遞到趙北北眼前。
是一個本地的生活資訊類短視頻賬號,發布了一條題為“探訪‘網紅’趙氏糖坊新廠房︰傳統手藝的工業化之路?”的視頻。鏡頭在廠房外徘徊,刻意拍下了運貨的車輛和嶄新的廠房標牌,配著一個語氣略帶夸張的畫外音︰
“家人們誰懂啊!曾經那個充滿情懷的鄉村小糖坊,如今也搬進了高大上的工業園區!听說還引進了全自動設備,這以後出來的糖,還是咱們記憶里那個純手工的古早味嗎?價格會不會也跟著‘工業升級’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視頻下面,評論已經吵成了一團。
“果然紅了就變味了,資本介入了吧?”
“擴大生產是好事啊,難道非要人家一輩子窩在小破屋里?”
“手工和機器結合沒毛病,只要品質不變就行。”
“坐等漲價,呵呵。”
語氣不算特別尖銳,但那種隱含的引導和質疑,像一根根細小的刺。更讓趙北北心一沉的是,發布這個視頻的賬號,似乎和之前那個惡意測評的美食博主有著若即若離的關注關系。
“這是……被人盯上了?”馬嬸憂心忡忡地問。
趙北北抿著唇,沒說話。她想起顧淮南說過,商業邏輯里,競爭和質疑是常態。她不怕質疑,但這種不直面產品、而是從“情懷”、“初衷”角度進行軟性攻擊的方式,讓她感到一種無力。你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去辯解,去自證。
她深吸一口氣,對馬嬸說︰“沒事,嬸子,干活去。咱們的糖,自己說了算。”
她沒有立刻回應這條視頻,甚至沒有在自己賬號提及半個字。她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繼續帶著王嫂和李姐調試設備,把控下一批山楂烙的火候。只是,她檢查得比平時更加嚴格,對每一個數據都反復確認。
晚上,她獨自留在廠房里,將那條視頻以及下面的評論反復看了幾遍。然後,她登錄自己的賬號,沒有開直播,也沒有發正式視頻,只是在那條宣布搬入新廠房的動態下面,補充了一條評論︰
“灶火未冷,匠心未變。新廠房,老規矩。趙氏糖坊,糖還是一樣的糖。”
她沒有@誰,也沒有直接回應那個質疑的賬號,只是平靜地陳述。這條評論很快被她的粉絲頂到了最前面,成了她無聲的態度。
做完這一切,她走到角落的老灶前,伸手摸了摸那冰冷的鍋沿。外面的世界紛擾嘈雜,但在這里,在這彌漫著糖香的方寸之地,她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風波似乎暫時平息了。但趙北北清楚,這或許只是開始。當你的光芒開始刺眼時,陰影便會隨之而來。
她關掉廠房的燈,鎖好門。夜色中,新廠房的輪廓在月光下顯得有些沉默。她知道,她要守護的,不僅僅是這間廠房,更是“趙氏糖坊”這幾個字背後,那份不容玷污的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