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鎮工坊內部,環境恆定而封閉。
    能量核心提供著穩定的低鳴,空氣淨化系統持續工作,將內部與外部沙漠的侵蝕性環境完全隔離。
    空間里彌漫著機油、冷卻液和微弱臭氧混合的特有氣味。
    陳瑜的暗紅色機械身軀是這片空間的活動中心。
    他處理著多項任務,但對于曼恩團隊反饋的、關于夜之城某些勢力開始產生好奇的消息,並未投入過多關注。
    這些由猜測和貪婪引發的瑣碎動靜,在他所規劃的技術藍圖面前優先級很低,暫時不值得分配計算資源。
    他的工作焦點集中在更基礎的構建和更遙遠的探索上。
    目前,他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兩個並行項目上︰對首次維度傳送實驗獲得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以及推進並完成對薩沙•雅科夫列娃的救治,確保其生命體征徹底穩定,並執行後續的治療與定制化義體改造方案。
    毫無疑問,前者佔據著其計算資源與邏輯核心的絕對優先權。
    在特制的醫療床旁,薩沙處于深度低溫休眠中,生命活動被降至維持基本功能的最低水平。
    她身體的大部分由具有生物活性的凝膠和精密的機械支撐結構共同維系,面容安詳。
    多種管線與植入式接口連接著她的脊柱與主要神經簇,持續輸送著營養液、穩定劑以及執行微觀修復任務的納米單元。
    陳瑜定期進行全面的系統掃描,更新著數據記錄。
    全息界面上的信息顯示,薩沙的生命體征已完全穩定,最關鍵的腦組織損傷也已修復完畢,神經活動基線平穩。
    “主要器官功能穩定,中樞神經系統修復已完成。當前生命維持方案可持續運行至下一階段。”他的合成音平穩地匯報著狀態,光學鏡頭掃過不斷刷新的參數︰“基礎生理層面的救治已結束,接下來將進入軀體功能性重建階段。”
    此刻,陳瑜正將曼恩團隊搜集來的商業化義體部件作為基礎素材,進行深度改造與精密調校,以用于薩沙的軀體重建。
    這些來自夜之城市場的產品,其原始設計在他眼中充滿了粗劣的妥協痕跡︰接口協議臃腫低效,材料生物相容性欠佳,能量傳遞路徑冗余度過高。
    他動用機械觸手與專用工具,如同一位修復大師對待拙劣的仿品,逐一拆解、淨化、重寫其內部固件,優化其物理結構,並用自研的介電涂層與神經導波材料處理關鍵接觸面。
    在這個科技樹點歪了的世界,成熟的義體技術確實能夠替代人體絕大部分原生組織。
    然而,這種替代遠非完美,其技術缺陷——尤其是那些引發神經負載累積和嚴重排異反應的根源——正是陳瑜冷峻觀察的對象。
    他一邊將改造好的部件精準植入,一邊以研究者的視角記錄著所有數據。
    在他來自的、對“人機融合”有著更嚴苛標準和更深厚底蘊的戰錘宇宙,這種因底層技術缺陷而導致心智崩潰的“賽博精神病”現象,本身就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研究樣本。
    他希望通過薩沙這個案例,深入解析其誘發機制。
    當然,這項研究與救治承諾並行不悖。
    他在改造中融入了機械教的獨特技術,如更精密的神經織網接口與能模擬近乎原生觸覺的傳感器算法,這將顯著提升薩沙新軀體的性能與適應性。
    對他而言,救治薩沙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次深入了解本地技術極限、並收集全身改造實驗數據的絕佳機會。
    確認薩沙狀態穩定後,陳瑜將主處理線程轉向實驗室核心區域。
    這里更為安靜,只有設備運行的必要聲響。
    伺服顱骨在一旁投射出復雜的數據可視化界面,展示著上次傳送實驗捕獲的詳細信息︰能量釋放的軌跡、時空結構的短暫畸變、以及傳送單元在穿越瞬間的各類讀數。
    陳瑜的機械觸手交互著數據流,進行篩選、對比和計算。
    他的處理能力全力解析著這些涉及物理規則底層運作的信息。
    “注意這段能量衰減模式,”陳瑜指向一組曲線,“在維度通道達到最大開啟程度並開始閉合時,能量耗散沒有出現預期的急劇下滑,反而維持了一個極短時間的穩態。
    在此期間,能量波動被限制在非常窄的範圍內,表現出諧振的特征。”
    他調用多個分析模型進行驗證。
    “我們最初的設想可能過于直接,將傳送簡單視為強力突破,能耗和風險都很高。但這個諧振現象提示了另一種思路……”他調出該階段的詳細頻譜圖進行模擬︰“或許存在更高效的方法。如果能主動激發並控制這種諧振狀態,而不一味追求擴大通道口徑……就有可能維持一條極其微弱但穩定的跨維度鏈接。
    這就像將門打開一道細縫,雖然無法通過物體,但足以讓信息流通。”
    這正是首次實驗的關鍵目的之一。
    那顆特制伺服顱骨的核心指令中,包含了一項重要任務︰在確認抵達目標坐標(即陳瑜離開戰錘宇宙的遺跡)並處于安全環境後,在預定時間點,向出發坐標發送一個加密的確認信號。
    這個信號本身信息簡單,但成功接收與否意義重大。
    “調整維度傳送儀的能量輸出參數,”陳瑜對伺服顱骨下達指令,“重點從追求輸出峰值轉向控制頻率精度,嘗試復現並維持那種諧振狀態。
    同時,將我們的信號接收系統靈敏度調到最高,持續監听預設頻段,嘗試捕捉從‘坐標 Beta’傳來的特定加密信號。”
    他清楚宇宙背景干擾和維度屏障本身會帶來大量噪音,識別出那個微弱信號非常困難。
    但這仍是當前風險最低、潛在價值很高的方案。
    一旦成功接收到確認信號,不僅證明傳送路徑基本可行、信使存活,更意味著建立雙向低帶寬通信的可能性。
    這將為後續決策提供關鍵依據。
    作為謹慎的研究者,他自然也準備了備用方案。
    如果長期監听沒有結果,或者傳回的信息顯示戰錘世界那邊情況危急,他將不得不考慮風險更高的選項——進行一次短暫的、高度武裝的返回行動。
    但那需要更多準備,包括積累額外能量,並可能配備本地制造的戰斗單位隨行。
    為了提升這次“監听”實驗的成功概率,陳瑜已經利用新到貨的高純度能量晶體和精密元件,對工坊的能源和計算系統進行了升級。
    聚變堆輸出更平穩,服務器陣列也增強了信號處理能力,以更好地從噪音中提取潛在的有效信號。
    整個工坊處于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所有的準備都為了捕捉那可能從另一個宇宙傳來的、微弱的回聲。
    這次嘗試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他接下來的方向——是繼續安全的遠程探測,還是必須再次親身涉足那個危險而黑暗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