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代當知縣

河晏甘泉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葉河那拉提 本章︰河晏甘泉

    雍正五年,秋汛來得比往年早。黃河在甘泉縣境的那段彎道,像條被激怒的黃龍,卷著泥沙撞碎了北岸的老堤,濁浪漫過灘涂,漫過剛抽穗的秋禾,最後拍在縣城牆根下,留下一層厚厚的泥漿。

    知縣劉滿倉站在城頭,官靴陷在泥里,粗布官袍被風灌得鼓鼓的。他望著遠處漂浮的草垛和災民的茅草棚,喉結滾了滾——這是他到甘泉的第三個年頭,也是黃河第三次決堤。身後的衙役們都垂著頭,沒人敢吭聲。前兩任知縣,一個因治河不力被革職流放,一個干脆卷了官銀跑了,如今這爛攤子,全壓在這個三十出頭、臉上還帶著幾分憨厚的年輕知縣身上。

    “大人,要不……還是按老規矩,征民夫把堤再壘高些?”典史王福小心翼翼地問。這是甘泉縣百年來的“法子”,水來壘堤,水退曬泥,周而復始,像給黃河套了件總也不合身的棉襖。

    劉滿倉沒回頭,目光釘在河灣那處漩渦上。他記得剛到任時,曾沿著河岸走了三天,看見過灘涂上被沖毀的墳塋,听見過農戶夜里對著泡爛的田地哭。“老規矩?”他低聲重復,聲音被風刮得發顫,“再壘高,明年汛期一來,這堤就該比縣城還高了,到時候水漫下來,是要淹了滿城百姓嗎?”

    王福噎了噎,不敢再言。劉滿倉忽然轉身,官帽上的紅纓晃了晃︰“傳我令,先開倉放糧,讓災民到城北山坳里搭棚,每戶每日兩升米,孩童多加半升。再讓戶房清點全縣田畝,被淹的地,今年賦稅全免。”

    “大人!”王福急了,“糧倉里的糧本就不多,再免了賦稅,縣衙……縣衙要斷炊了!”

    “斷炊也不能斷了百姓的活路。”劉滿倉的語氣斬釘截鐵,“至于銀子,我去想辦法。”

    他說的“辦法”,是去求縣里的鹽商張萬貫。張萬貫是甘泉縣的首富,靠著黃河漕運販鹽發家,家里的青磚瓦房比縣衙還氣派。劉滿倉揣著一份治河章程,揣著兩袖清風,踏進了張家大門。

    張萬貫正坐在太師椅上抽水煙,見劉滿倉進來,眼皮都沒抬︰“劉大人稀客啊,可是來催鹽稅的?我可說好了,今年河災,鹽船走不了,稅銀得緩些。”

    “張老板,我不是來催稅的。”劉滿倉把治河章程放在桌上,“我是來求你出些銀子,修河。”

    張萬貫噗地吐出一口煙圈,笑了︰“劉大人,你怕不是糊涂了?這黃河是天上來的水,哪是修得好的?前幾任知縣花了那麼多銀子,不還是照樣決堤?我看你還是省省吧,不如多征點糧,自己腰包鼓了,將來調走了,管他甘泉洪水滔天。”

    “張老板!”劉滿倉猛地站起來,桌上的茶杯晃了晃,“你靠黃河吃飯,漕運的船走的是黃河,你倉庫里的鹽靠黃河運進來,如今黃河毀了百姓的田,將來要是沖了你的碼頭、淹了你的鹽倉,你還能坐在這里抽水煙嗎?這河,不是我劉滿倉一個人的河,是甘泉百姓的河,也是你的河!”

    張萬貫的臉沉了沉,他盯著劉滿倉,見這年輕知縣眼里沒有半分貪念,只有一股子執拗的光。他沉默了片刻,指了指桌上的章程︰“我看看。”

    章程上寫得清楚︰不再加高舊堤,而是在河灣處開挖一條引河,把黃河的主流引向東南,避開北岸的縣城和農田;再在舊堤內側修一道月堤,萬一引河泄洪不及,月堤還能擋一道。底下還列著需要的工料、民夫數量,甚至連如何分段施工、如何監督銀兩用途,都寫得明明白白。

    張萬貫越看越心驚,他原以為劉滿倉只是想糊弄著修修堤,沒想到竟有這樣周全的盤算。“你這引河,要挖三里地,得多少銀子?多少民夫?”

    “銀子需要五千兩,民夫需要五百人,工期三個月。”劉滿倉說,“我已經讓人算過了,引河挖通後,北岸的萬畝良田能保住,你的碼頭也能避開漩渦,將來漕運更順暢。這些銀子,將來從漕運的便利里,你不出三年就能賺回來。”

    張萬貫摩挲著煙桿,心里打著算盤。他確實怕黃河沖了碼頭,可五千兩不是小數目。正猶豫著,劉滿倉又說︰“我知道你信不過官府,這樣,銀子由你派賬房監督,每一筆支出都要你點頭;民夫的工錢,一日三餐管飽,再給三十文錢,由你家的糧鋪負責供糧,賬算在工程款里。我劉滿倉敢立軍令狀,若這引河修不好,我自請革職,絕不牽連你。”

    這話擲地有聲,張萬貫終于松了口︰“好,我信你一次。銀子我出,但若是你敢中飽私囊,我張萬貫在京城也有人,定要參你一本。”

    “一言為定!”

    三天後,治河工地開了工。劉滿倉把縣衙搬到了工地旁的一座破廟里,白天戴著草帽和民夫一起挖土,晚上就在油燈下核對賬目、調整施工方案。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又結成繭,官袍上沾滿了泥漿,看上去比災民還狼狽。

    民夫們起初還有些抵觸,畢竟前幾任官修河,都是強征民夫,不給工錢還打罵。可這一次,不僅管飯,每天還能拿三十文錢,劉大人還和他們一起干活,誰也不忍心偷懶。有個叫李老栓的農戶,家里的三畝地全被淹了,起初死活不肯來修河,說“修了也是白修”。劉滿倉找到他,把自己的官靴脫下來,露出腳上磨破的襪子︰“李大叔,你看,我這雙靴子,還是我中舉時我娘給我做的,如今也磨破了。我不是來糊弄你的,我是想和你們一起,把這河治好,讓咱們明年能種上莊稼,能吃上飽飯。”

    李老栓看著劉滿倉真誠的眼楮,忽然紅了眼眶。第二天一早,他不僅自己來了,還拉來了同村的十幾個漢子。

    可麻煩還是來了。開工半個月後,引河挖到一半,竟遇到了一塊巨大的青石,鋤頭挖不動,鐵鍬鏟不開,民夫們急得直跺腳。有人說這是河神爺發怒了,不讓挖引河,要劉大人殺牛宰羊祭祀;還有人悄悄收拾東西,想偷偷溜走。

    劉滿倉也急,他圍著青石轉了半天,忽然想起小時候在老家見過石匠開山,用火燒石頭,再潑冷水,石頭就會裂開。他立刻讓人砍來柴火,堆在青石上燒,燒了整整一天,青石被燒得通紅,他親自提著水桶,把水潑在石頭上。“滋啦——”一聲巨響,青石裂開了一道大縫,民夫們歡呼起來,之前的謠言不攻自破。

    張萬貫派來的賬房先生叫吳三,起初對劉滿倉處處提防,每一筆錢都要查三遍。可他看著劉滿倉每天吃的是和民夫一樣的糙米飯,喝的是河里的水,晚上還在油燈下核賬到深夜,漸漸也服了。有一次,吳三發現有個工頭偷偷扣了幾個民夫的工錢,剛想告訴劉滿倉,卻見劉滿倉已經拿著賬本找到了那個工頭,當場把工頭的工錢扣下來,補給了民夫,還把工頭趕走了。吳三嘆著氣對張萬貫說︰“老板,這劉大人是個清官,是個干實事的官,咱們沒看錯人。”

    工期過半時,雍正皇帝派來的巡河御史到了甘泉。御史姓周,是個出了名的酷吏,到地方巡查,最喜歡挑官員的錯處。他一到甘泉,就直奔工地,見劉滿倉穿著粗布衣服,滿身泥污,皺著眉問︰“你就是甘泉知縣劉滿倉?治河的銀子呢?賬本呢?”

    劉滿倉把周御史請到破廟里,拿出厚厚的賬本︰“周大人,賬本都在這里,每一筆支出都有吳賬房和民夫代表的簽字,您可以隨便查。”

    周御史翻了翻賬本,又讓人去工地上問了幾個民夫,民夫們都說劉大人好,管飯給錢,還和他們一起干活。周御史臉色稍緩,又問︰“你這引河之法,可有先例?若是失敗了,你擔得起責任嗎?”

    劉滿倉指著遠處的河灣︰“周大人,前幾任加高舊堤,是堵;我開挖引河,是疏。治水如治民,堵不如疏。若是失敗了,我劉滿倉願以項上人頭謝罪。”

    周御史盯著劉滿倉看了許久,忽然笑了︰“好一個堵不如疏。劉滿倉,你這官,不像個官,倒像個莊稼漢。不過,莊稼漢能辦實事,比那些只會拍馬的官強。”

    周御史回京後,給雍正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把劉滿倉治河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還贊他“廉能有為,心系百姓”。雍正皇帝看了奏折,龍顏大悅,不僅下旨嘉獎劉滿倉,還從國庫撥了兩千兩銀子,補貼治河經費。

    有了皇帝的嘉獎和額外的銀子,工地上的士氣更高了。三個月後,引河終于挖通了。劉滿倉站在引河的入口,看著黃河水奔騰著涌入新挖的河道,原本湍急的老河灣漸漸平靜下來,北岸的農田露出了濕潤的泥土,遠處的災民們歡呼著,有的甚至跪在地上,對著引河磕頭。

    張萬貫也來了,他站在劉滿倉身邊,看著順暢的引河,又看了看北岸的碼頭——那里再也沒有漩渦,鹽船可以穩穩地靠岸了。他拍了拍劉滿倉的肩膀︰“劉大人,你贏了。我張萬貫服你。”

    劉滿倉笑了,他的臉上沾著泥,眼楮卻亮得像星星。他忽然想起剛到甘泉時,夜里听見百姓哭,如今听見的,是百姓的笑。這笑,比任何嘉獎都珍貴。

    轉年春天,甘泉縣下了一場透雨。劉滿倉帶著衙役們到北岸巡查,見農戶們在田里播種,李老栓牽著牛,看見劉滿倉,遠遠就喊︰“劉大人!今年這地,肯定能豐收!”

    劉滿倉走過去,蹲下身,摸了摸濕潤的泥土,泥土里帶著青草的氣息。他抬頭望向黃河,引河的水靜靜地流淌,老堤安然無恙,河面上有幾只水鳥飛過,翅膀掠過水面,留下一圈圈漣漪。

    風從河面上吹來,帶著暖意。劉滿倉站起身,望著漫無邊際的田野,望著遠處炊煙裊裊的村莊,忽然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他想起自己的名字“滿倉”,爹娘給他取這個名字,是希望家里糧食滿倉,如今,他要讓甘泉縣的百姓,家家都能糧食滿倉,歲歲都能河晏民安。

    這年秋天,甘泉縣果然豐收了。百姓們自發地抬著新收的稻谷,送到縣衙,要給劉滿倉報恩。劉滿倉推辭不過,只留了一小袋稻谷,其余的全部分給了孤寡老人。他把那袋稻谷掛在縣衙的屋檐下,每當風吹過,稻谷沙沙作響,像在訴說著一個關于黃河、關于百姓、關于一個清官的故事。

    後來,雍正皇帝听說了甘泉縣的豐收,下旨將劉滿倉升為延安知府。百姓們舍不得他走,扶老攜幼地送到城外,李老栓捧著一壇自己釀的米酒,塞到劉滿倉手里︰“劉大人,你要是想甘泉了,就回來看看,咱們的河,咱們的田,都記著你。”

    劉滿倉接過米酒,眼眶紅了。他對著百姓們深深一揖,轉身踏上了赴任的路。身後,黃河依舊流淌,引河依舊通暢,甘泉縣的田野里,稻谷金黃,一片豐收的景象。而那個叫劉滿倉的知縣,那個和百姓一起挖河、一起播種的清官,就這樣留在了甘泉縣的記憶里,留在了黃河的濤聲里,歲歲年年,不曾褪色。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清代當知縣》,方便以後閱讀我在清代當知縣河晏甘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清代當知縣河晏甘泉並對我在清代當知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