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怎麼都無法“無欲”。既然如此,所謂的無欲以靜,並不存在,應該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道家講究自然,既然不能靜心,何必強求?想到這里,心中淤積的陰翳之氣,一掃而光,笑罵道︰
    “去它的虛極、靜篤、無欲,還是‘我自然’較好。至于修行悟道,不能強求,走到哪里算哪里!”
    孫浩然由此豁然開朗,全身輕松,不再講究什麼作息,全部率性而為。反正,能做、會做的事,就這麼多;七、八年光陰看似很長,仔細回想,好像沒有學到多少東西。
    過了一段時間,又有枯燥、乏味之感;孫浩然取出龍龜木雕,焚香拜神,唱歌跳舞。說來也怪,唱歌跳舞的“除燥”效果,比打坐還要靈驗;煩悶之感,頓時消散,而打坐時間,也隨之延長;似乎有那麼些許時間,進入了所謂的“虛靜無欲”。有意思的是,短暫的虛靜時光中,眼前一片漆黑,並沒有“萬物並作”;孫浩然自認為,按照《道德經》的話術,稱作“無”,更加合適。
    一天十二時辰,打坐的時間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計。大多數時間,都花在讀書、武技,以手技、劍技、刀技、馬技、槍技,發泄心中郁悶。
    練武過程中,孫浩然有重大發現,所修習的武技套路,極為難看,不夠飄逸。為什麼修道?按王師的說法,是為了成仙。孫浩然的印象中,凡神仙都該瀟灑,其舉止必然飄逸;要不,怎麼會有“飄飄欲仙”?
    孫浩然開始改變武技套路,向輕盈、飄逸、瀟灑演化。在孫家寨,整天跟人打架,所思所想,都是擊倒對手。現在悟道不打架,不講究擊敗對手,心里面僅剩“漂”與“飄”。“水之柔弱,水波蕩漾”,以及“柔弱勝剛強”等與水有關的字眼,總是在心里面回蕩,時刻提醒,“柔”也是追求之一。
    心里寧靜,並不意味著“虛靜”,反而思慮更多。思考什麼呢?經書中的內容!做不到、想不通“無欲以靜”,想想“道德”與“德道”,行不行?總之,憤怒歸憤怒,卻很少急躁;心里有火,或者唱歌、跳舞,或者習練武技,或者琢磨“飄逸”、“柔美”。
    總是思考那幾部經書,也會厭煩;時間長了,便開始胡思亂想;偶爾,會想起小時候的事情。孫浩然一直生活在孫家寨,思來想去,都是山溝里那些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都差不多;能夠記住的過往,很快想完。想的沒事可想之時,便開始琢磨每一件想到的事情;偶爾也會推演,改變過去,會有怎樣的不同?
    想到了打架,想到了識字,想到了騎羊,想到了打架搶東西吃,想到了送葬時的歌舞,想到了拜祭神靈祖先,想到了龍龜木雕。
    似乎是五歲那年,季春月拜祭祖先時,目光被龍龜木雕吸引,人都變得迷迷糊糊,一直到儀軌結束,才清醒過來。從那以後,便有些不一樣的變化,總是想這想那,總是做噩夢,總是發火,總是跟小伙伴打架。
    想了幾遍之後,想起更多細節,愈發覺得龍龜木雕神秘。然而,不管怎麼看,龍龜還是龍龜,普通木雕而已,毫無出奇之處。孫浩然想不出所以然,便改變習慣,先焚香拜龍龜,然後對著龍龜入靜。
    似乎有那麼一點點效果,每次入靜後,雜念還是有;等到一幅幅雜念畫面流過心底之後,總會有那麼一點點空白時間,疑似進入“虛靜”。這種狀態很神奇,猶如天神一樣,高高在上,凝視著眼前;仍舊沒有什麼“萬物並作”,徒有一片漆黑。
    孫浩然忘掉了煩躁,日復一日,很有興致地游戲、體驗這一切。心底的怒火並沒有消失,反而更加猛烈。這也不算什麼,習練“飄逸”、“柔弱”,唱歌、跳舞,足以消弭。
    孫浩然又發現,消弭怒火之後,才是入靜的最好時候;而入靜醒來,又是讀書的好時候。找到了方法,也不意味著收獲,游戲而已。一天又一天,重復這些不知道有用還是沒用的東西,能有什麼收獲?無非老子洞里洞老子而已。
    不經意之間,吹起了暖風;光禿禿的山上,見到了一朵,綻放的花。迷蒙的孫浩然,無知無覺中,走出山洞,走到花前。
    上山的時候,青草、綠樹,才開始黃枯;
    起風的日子,落葉、塵土,滿世界飛舞。
    一場小雪,覆蓋了大地,
    徒留寒風,嗷吼嗚唬。
    陽光漸明媚,暖風輕吹撫,
    山川、田野,依舊蕭瑟,
    一朵孤零零的花,成了全部。
    赤心萌動,中和了天地情緒;
    柔腸百轉,編織出五彩神曲,
    蕩起陣陣漣漪。
    滿腹心事,誰人能語?
    無聲的音朦朧,
    迷醉了心,震顫了魂,直沖天宇,
    尋找夢中的期許。
    一滴淚珠,輾轉眼底︰
    世間竟有如此美好,怎舍得離去。
    王玄甫︰
    “元氣、天地氣、中和氣、太平氣,相扶相抑、相生相克,似有五行之義。然,其中義理模糊,是前輩高人不知,亦或是不願吐露天機?”
    襄楷︰
    “我以為,是前輩不知!諸子百家時,先賢僅知人與天災相關,故有天人感應之說,罪在天子一人。幾百年過去,能將天災緣由,從天子一人歸于君臣民,足矣,不可多矣。”
    王玄甫︰
    “我以為,如下辭條甚佳︰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居其中,中和天地之氣,生太和之氣;太和氣出,君、臣、民同心齊力,生太平之氣;上皇太平氣既出,天下太平。
    “莊子雲︰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人既能中和天地之氣,草木禽獸何如?萬物何如?”
    張角︰
    “《太平經》有《焚燒山林訣》,禁絕焚燒山林叢木之鄉;亦有警世之言,言畋射魚獵不善。
    “《起土出書訣》提及,鑿井穿地、大興土木、采取金石,動地母血脈,故天地常怒不止,災變並起。我以為,前輩知曉萬物如人,可中和天地之氣,不願泄露天機而已。”
    魏伯陽︰
    “如此玄理,一時哪得理清?諸君,不如移步老君洞,觀王玄甫弟子,可否還債!”
    一行人走走停停,一邊走一邊講論義理。走到老君洞前,剛好看到孫浩然凝神賞花。王玄甫高喊道︰
    “孫灝吾徒,悟道否?”
    喜歡ai之後請大家收藏︰()ai之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