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第371章 攪混水中)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柯久 本章︰第371章 攪混水中)

    "不若效仿太祖年間的舊事?"

    "以吏為官?"

    幽靜的乾清宮暖閣內,天子輕飄飄的話語好似在平靜的湖面上投下一塊巨石,瞬間引來了一片嘩然。

    包括三位閣臣在內,即便是由朱由校親手提拔的兵部尚書王在晉,戶部尚書畢自嚴等人也不由得目瞪口呆,只覺心中咯 一聲。

    天子的這番做法,是要將國朝兩百余年以來的"規矩"徹底打破吶,此舉的性質比恢復"武科"還要惡劣數倍不止吶。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

    "國朝科舉取士乃是慣例,焉可破例?"

    主管朝中官員升遷的吏部尚書周嘉謨最先反應過來,其蒼老的臉頰上滿是驚恐之色。

    官吏,官吏,雖然僅僅是一字之差,但雙方之間的地位卻是天差地別,宛若鴻溝。

    自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國稱帝以來,除卻在洪武元年等少數時期,因國家長期遭受戰亂,需要快速恢復社會秩序的原因,曾破例允準"由吏轉官"之外,此後兩百余年間,朝廷的官員皆是由進士中選取。

    縱使這項制度如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官員出仕最起碼也得有個"舉人"的功名。

    反觀那些在地方上"從政"數十年的吏員,只怕連個"秀才"功名都少吧?

    若是對這些人給予特權,允其"由吏轉官",朝中寒窗苦讀十數年的進士們又該作何感想,天下所有讀書人又該有何反應?

    與此前的復建稅課司與恢復武科相比,"由吏轉官"才是真正足以影響大明國本的動蕩之策。

    想到這里,暖閣中的朝臣們不管立場如何,皆是紛紛將決然的目光投向案牘後的年輕天子,大有"堅守底線"不松口的架勢。

    "破例?"

    "天官此話怕是有些偏頗吧.."

    案牘後的天子冷冷一笑,目光犀利如刀,刻意強調了"破例"二字,並從案牘上拿出了幾封早已準備多時的冊本。

    這"由吏轉官"的規矩可是太祖昔日親自定下的,何談破例?

    此外,成化年間,彼時的憲宗皇帝也曾設立不經吏部,不經廷議和選拔的"傳奉官"。

    如今他不過是遵循"祖制",恢復昔年的舊例,又有什麼打緊的?

    "陛下,"見朱由校如此"巧舌如簧",吏部尚書周嘉謨不由得為之語塞,一時之間難以尋到反對的理由,但眸子中的不滿和驚疑卻愈發濃郁。

    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再造山河,縱使"任性些",朝中也無人敢反對;即便是憲宗皇帝,也能對遼鎮建奴"犁庭掃穴"並抵御蒙古韃子,武德充沛,君臨四海。

    相比較之下,眼前的天子才剛剛繼位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國朝也深陷"內憂外患"的磨難,局勢豈可同日而語?

    "回稟陛下,"相顧無言片刻,內閣首輔方從哲緩緩起身,澀聲道"如今山東遭災,百姓人心惶惶,不若先行賑災,日後再議此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若朝廷在如此"敏感"的當口,繼續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恢復太祖年間的"祖制",允準"由吏轉官",以充實稅課司的人員,只怕瞬間便會引發一連串的惡果吶。

    "就以山東為試點。"

    "由楊漣等人全權負責。"

    沒有理會首輔的"善意",案牘後的天子目光冷凝,話語中充斥著不容置疑的味道。

    長痛不如短痛。

    與其令躲在背地里的"魑魅魍魎"不斷上躥下跳,倒不如令他們主動離開暗流涌動的水面。

    "遵旨.."

    見天子態度堅決,全然不給他們反駁的機會,心中早已沒有了太多"銳氣"的首輔方從哲便欲言又止的躬身應是。

    時至如今,他實在沒有"違逆"天子的勇氣。

    不過在躬身行禮的同時,東閣大學士韓嘴角卻涌現了一抹轉瞬即逝的譏笑,心中腹誹不已。

    天子終究還是太過于年輕了,莫不是覺得允準各地"由吏轉官",這稅課司便可籌建起來?

    須知,皇權不下縣,可是歷朝歷代,永恆不變的道理吶。

    ...

    ...

    暖閣中,目送著十數位心事重重的朝臣離去之後,心中同樣起伏不定的年輕天子轉而收回目光,朝著身旁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輕聲道"魏伴伴可是確認過了?"

    "山東要亂起來了?"

    聞言,默不作聲多時的老太監王安不敢怠慢,趕忙拱手回稟道"陛下英明,魏太監已在鄆城縣逗留多日.."

    "當地流民百姓層出不窮,落草為寇的盜匪也是與日俱增,情況實在不容小覷。"

    "還有就是,當地似有死灰復燃的白蓮余孽..."

    老實講,王安此時也對眼前天子如此"激進",執意要在"火上澆油"的舉動有些不解。

    畢竟眼下山東的局勢,實在是有些混亂...

    "怕是從上到下,爛到跟里了吧.."

    幽幽一嘆過後,年輕天子便是意味深長的自嘲道。

    這白蓮教早在國朝初年便被朝廷定位"邪教",但卻始終屢禁不絕,並在民間扎根壯大,這背後如若沒有當地"官府"的默許,無異于天方夜譚。

    "據說是和府城那邊有些聯系.."

    猶豫少許,老太監有些沉悶的點了點頭,心中隨即升起了一股無力感。

    遼鎮建奴雖是如日中天,但也僅僅是肆虐邊鎮而已,尚未威脅不到朝廷中樞的統治;但陛下這些天先是復建稅課司,而後恢復武科,眼下又要廢除國朝兩百余年以來的"規矩",再加上暗流涌動的山東。

    這是要將大明的天捅破吶!

    "呵,府城?"

    不置可否的搖了搖頭,朱由校轉而將目光投向窗外,並一錘定音的吩咐道"讓李若漣帶著人,往山東走一趟吧。"

    朝廷積弊兩百余年,非"重典"難以令其恢復生機。

    眼下自己手中已是握有部分軍權,遼鎮建奴和西南土司們又還算安穩,正是"大刀闊斧"的好時機。

    若是在耽擱些時日,只怕深陷"內憂外患"的大明,便會徹底陷入積重難返的處境。

    亂世當用重典。

    大明的這灘水,還是不夠渾。

    喜歡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請大家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方便以後閱讀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第371章 攪混水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第371章 攪混水中)並對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