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變的夜晚
    青山縣的夏夜悶熱難耐,蟬鳴在梧桐樹上此起彼伏。晚上八點,李強熱情地招呼著幾個朋友︰“走!去我新開的農家樂嘗嘗鮮,酒水我全包!” 作為這場聚會的組織者,他開著自家面包車,載著劉剛、趙勇等四人,一路說說笑笑向郊外駛去。誰也沒想到,這場本是聯絡感情的好意邀約,會成為一場噩夢的開端。
    農家樂里,推杯換盞間,眾人酒意漸濃。李強作為駕駛員,本只喝了幾杯啤酒,但架不住朋友們的勸酒,也多飲了幾杯。散場時,劉剛提出自己頭暈,想搭李強的車回家。李強拍著胸脯應下︰“都是兄弟,順路捎你!” 然而,在返程途中,面包車突然失控,撞上路邊大樹。李強和趙勇只是輕傷,但坐在副駕駛的劉剛因未系安全帶,頭部重重撞擊擋風玻璃,陷入昏迷。
    一個月後,劉剛的妻子孫麗滿臉憔悴地走進青山縣興華普法法律服務中心。她攥著醫院的診斷書,聲音顫抖︰“醫生說,他可能這輩子都醒不過來了…… 戴主任,您一定要幫我討個說法!” 戴世龍接過材料,眉頭緊鎖。周萬發搬來椅子,輕聲安撫︰“別著急,慢慢說。” 當得知事件全貌後,戴世龍沉思片刻道︰“好意施惠搭乘並共同飲酒,組織者和駕駛員有同行關照義務。張忠民,查類似判例;張彩嬌,收集事故現場和聚餐證據;周萬發,聯系當事人了解情況。” 一場關于特殊侵權責任的法律較量,就此拉開帷幕。
    迷霧籠罩
    法律服務中心的成員迅速行動。張忠民在浩如煙海的案例庫中搜索,終于找到幾起涉及好意施惠與共同飲酒責任認定的判例,他邊標注重點邊喃喃自語︰“受惠人自身過錯可減輕施惠人責任,關鍵得看證據。” 張彩嬌頂著烈日,多次前往事故現場和農家樂。在事故現場,她仔細查看剎車痕跡;在農家樂,她調取監控視頻,記錄下眾人飲酒的場景。
    周萬發則開始接觸當事人。李強滿臉懊悔︰“我真不是故意的,想著順路帶兄弟一程,誰知道會這樣……” 但當提到責任承擔時,他又面露難色。趙勇等其他同行者也支支吾吾,有的說自己喝多了沒注意,有的強調是劉剛自己要搭車。周萬發將情況反饋給戴世龍,團隊意識到,這場糾紛遠比想象中復雜。
    周萬全戴著老花鏡,逐字逐句研究張忠民整理的資料;戴世龍在白板上梳理法律關系,寫下 “組織者責任”“駕駛員義務”“受惠人過錯” 等關鍵詞;方梅聞訊趕來,開始跟蹤報道,試圖挖掘事件背後更多細節。
    輿論的漩渦
    方梅的報道《青山縣︰一場善意邀約背後的責任之爭》一經在《青山晨報》刊登,瞬間引發熱議。網絡上, 好意施惠出事故誰擔責 的話題熱度飆升。有人指責李強︰“明知自己喝了酒還開車,就該負全責!” 也有人為李強叫屈︰“好心捎人,又沒收錢,憑什麼要承擔這麼大責任?” 更有法律愛好者在論壇展開激烈辯論,探討好意施惠與侵權責任的邊界。
    輿論的壓力讓李強幾近崩潰,他多次找到孫麗,想要私下和解,但提出的補償金額與孫麗的預期相差甚遠。“我丈夫後半輩子都毀了,這點錢夠干什麼?” 孫麗情緒激動。而劉剛的家人也加入聲討行列,雙方矛盾不斷激化。
    艱難的調解
    戴世龍決定先嘗試調解。在法律服務中心的調解室,周萬發組織李強、孫麗及雙方親屬進行面對面協商。調解室內氣氛壓抑,孫麗含淚控訴︰“你們的疏忽,讓我和孩子的天塌了!” 李強低著頭,不停道歉,但提到賠償金額時,他無奈地說︰“我開農家樂投入了不少錢,實在拿不出太多。”
    周萬發拿出整理好的法律條文和案例,耐心解釋︰“根據法律,作為聚會組織者和駕駛員,您在共同飲酒後,對搭乘的劉剛負有安全保障義務。而劉剛未系安全帶,自身也存在過錯,這會影響責任劃分。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協商出合理方案,才是對雙方負責。” 但因賠償金額分歧過大,調解陷入僵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