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富商甦半城

第345集︰渡口邊的新纜繩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竹晴園 本章︰第345集︰渡口邊的新纜繩

    鋼纜與麻繩

    運河渡口的風,總比別處烈些。入秋後的第三場大風刮過,老艄公陳阿伯望著岸邊新換的鋼纜繩,指尖無意識摩挲著腰間系了三十年的舊煙袋。那鋼纜泛著冷硬的銀灰色,拇指粗的繩身繃得筆直,牢牢拴住甦家貨船的船頭,任憑風卷著浪拍過來,也只微微晃了晃——不像從前的麻繩,風稍大些就會繃得嗡嗡響,像要隨時斷成兩截。

    “陳伯,這鋼纜就是結實!”年輕伙計小周扛著船槳跑過來,臉上帶著興奮,“昨天張掌櫃的船在下游遇了暴風,麻繩斷了差點撞礁,咱這鋼纜連個印子都沒留!”

    陳阿伯沒接話,轉身從船尾拖出個粗布袋子。袋子上的補丁摞著補丁,解開繩結,里面是根油亮的舊麻繩。麻繩比鋼纜細一圈,表面的麻縴維有些起毛,卻透著股溫潤的光澤,最顯眼的是繩身上打著十幾個大小不一的結,有的緊實,有的松散,像串被歲月打磨過的珠子。

    “您還留著這舊麻繩?”小周湊過來,“上次換鋼纜時,掌櫃的不是說讓扔了嗎?”

    “扔不得。”陳阿伯蹲下身,手指輕輕撫過一個歪扭的結,眼神飄向遠處的河面,“這結,是三十年前我剛當艄公那年打的。”

    那年陳阿伯才二十出頭,跟著師父學撐船。第一次單獨送甦家的貨船去臨縣,剛出渡口就遇上了“鬼見愁”險灘。灘里的暗礁藏在水下,浪頭裹著漩渦打轉,他慌了神,手里的船槳沒穩住,麻繩被浪扯得猛地一拽,眼看就要脫栓。師父縱身撲過來,死死拽住麻繩,讓他趕緊打結固定。那結打得倉促,歪歪扭扭的,卻硬是把船穩住了。後來師父告訴他,每個結都得記著緣由,記著當時的慌、當時的險,下次再走這條路,才不會犯同樣的錯。

    “這個結,是十年前運糧去災區時打的。”陳阿伯又指向一個緊實的結,“那天雨下得跟瓢潑似的,河里的水漲得快,麻繩泡得發沉,過‘一線天’的時候,船被暗礁蹭了下,麻繩磨出個小口。我怕它斷,就又打了個結,把破口裹在里面。那趟糧要是灑了,災區的百姓就得多餓幾天,甦家的名聲也得受影響。”

    小周听得入了神,伸手想踫麻繩,又怕踫壞了,只輕輕踫了下繩結︰“陳伯,您這每個結,都有故事啊?”

    “都是活命的故事,也是做生意的道理。”陳阿伯站起身,抱著麻繩走向鋼纜。他踮起腳,把麻繩一圈圈纏在鋼纜上,舊麻繩的棕褐色裹著鋼纜的銀灰色,倒顯出一種奇怪的和諧。風一吹,麻繩輕輕晃,繩結踫撞著鋼纜,發出細碎的“嗒嗒”聲,像在跟老伙計打招呼。

    “鋼繩硬,能扛住大風大浪,可它記不住險。”陳阿伯拍了拍纏好的麻繩,“這麻繩軟,卻記著每一次的難。你看這些結,就知道哪處灘藏著礁,哪段河的水流急,哪回差點出了岔子。要是只仗著鋼纜結實,忘了行船的險,早晚要出大事。”

    正說著,甦家的少東家甦文硯來了。他站在岸邊,看著纏在鋼纜上的舊麻繩,眼底露出笑意︰“陳伯,我就知道您沒扔這麻繩。”

    陳阿伯回頭笑了笑︰“少東家,這可不是普通的繩子,是咱甦家貨船的‘記性’啊。當年老掌櫃的跟我說,行船和做生意一樣,不能只看眼前的結實,得記著過去的難。現在有了鋼纜,省了不少力,可這些結不能忘。”

    甦文硯走上前,手指撫過一個結,忽然想起小時候的事。那時他總愛跟著爺爺來渡口,看陳阿伯撐船。有次爺爺指著麻繩上的結問他︰“文硯,你說這些結是啥?”他說就是繩子打的結,爺爺卻搖頭︰“是人心打的結。記著險,才會護著船;記著難,才會想著人。”

    “陳伯說得對,這結就是人心的記性。”甦文硯轉頭對小周說,“你以後跟著陳伯學撐船,不光要學怎麼用鋼纜,更要記著這些麻繩上的結。知道了過去的難,才能把現在的船撐穩,把甦家的生意做穩。”

    小周用力點頭,看著那些繩結,忽然覺得它們不再是普通的結,而是一個個沉甸甸的故事,藏著老輩人的經驗,也藏著甦家的規矩。

    那天下午,風漸漸小了。陳阿伯解開鋼纜,準備送一批茶葉去下游。船緩緩駛離渡口時,小周站在船頭,看著纏在鋼纜上的舊麻繩,風把麻繩吹得輕輕擺動,那些結在陽光下格外清晰。他忽然明白,甦家的生意能做這麼多年,靠的不只是結實的鋼纜,更是這些藏在舊物里的“記性”——記著險,記著難,記著人心,才不會在時代的風里迷了方向。

    船行到“鬼見愁”險灘時,陳阿伯讓小周來掌舵。小周握著船舵,想起麻繩上那個歪扭的結,心里忽然不慌了。他穩穩地避開暗礁,看著浪花在船邊散開,忽然懂得,所謂傳承,從來不是守著舊物不放,而是把舊物里的道理記在心里,像麻繩上的結一樣,牢牢拴住初心,再跟著新的時代,穩穩地走下去。

    傍晚時分,船回來了。陳阿伯把鋼纜重新拴好,又仔細檢查了纏在上面的舊麻繩,確認每個結都還在。夕陽落在麻繩和鋼纜上,把棕褐色和銀灰色都染成了暖金色。小周蹲在旁邊,看著陳阿伯的動作,忽然說︰“陳伯,等我以後也遇到險灘,我也要在麻繩上打個結,記下來。”

    陳阿伯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啊,等你打的結多了,就知道怎麼撐船,怎麼做人了。”

    渡口的風還在吹,鋼纜穩穩地拴著船,舊麻繩纏在上面,像一串時光的印記。那些結里,藏著老艄公的歲月,藏著甦家的故事,也藏著一個道理︰再結實的東西,也抵不過心里的“記性”;再新的時代,也不能忘了過去的初心。就像那鋼纜與麻繩,一個硬,一個軟,一個護著船,一個記著心,合在一起,才是甦家渡口最穩的依靠。

    日子一天天過,運河上的船來來往往,甦家的貨船依舊準時出發,準時回來。小周跟著陳阿伯學撐船,慢慢也在舊麻繩上打了幾個新結——有一次避開了突然飄來的浮木,有一次幫著別的船脫離了淺灘,每個結打好後,他都會像陳阿伯那樣,輕輕摸一摸,記著當時的情景,記著學到的道理。

    甦文硯偶爾還會來渡口,每次都會看看那根舊麻繩。有次他帶了位洋商來考察,洋商看到纏在鋼纜上的舊麻繩,疑惑地問︰“這麼結實的鋼纜,為什麼還要纏根舊繩子?”

    甦文硯笑著解釋︰“這根舊繩子,是我們的‘警示燈’。它上面的每個結,都代表一次危險,提醒我們行船要小心,不能因為有了結實的鋼纜,就忘了潛在的風險。做生意也是一樣,不能只靠先進的工具,還要記著過去的經驗,記著對客戶的責任。”

    洋商听完,對著舊麻繩豎起了大拇指︰“你們的傳承,比鋼纜還結實。”

    陳阿伯坐在船頭,听著他們的對話,嘴角露出笑容。他摸出煙袋,點上煙,看著河面。夕陽下,鋼纜泛著光,舊麻繩裹在上面,那些結像一顆顆飽滿的豆子,透著溫暖的光。他知道,這根麻繩會一直纏在鋼纜上,跟著甦家的貨船,走過一個又一個春秋,把老輩人的道理,傳給一代又一代的人。

    後來,小周也成了能獨當一面的艄公。陳阿伯年紀大了,不再經常撐船,卻還是每天來渡口,看看鋼纜,摸摸舊麻繩。有次小周問他︰“陳伯,您說這麻繩能留多久?”

    陳阿伯望著遠處的河面,緩緩說︰“只要有人記著這些結,記著里面的道理,這麻繩就一直能留著。就算有一天麻繩爛了,那些結也會記在人的心里,跟著甦家的船,一直走下去。”

    渡口的風,依舊年復一年地吹著。鋼纜換了一根又一根,卻始終纏著一根舊麻繩;艄公換了一代又一代,卻始終記著麻繩上的結。那些結,藏著歲月,藏著初心,也藏著甦家百年生意的秘密——無論時代怎麼變,守住人心,記著過往,才能走得穩,走得遠。就像那鋼纜與麻繩,硬的是底氣,軟的是溫情,合在一起,便是最長久的傳承。

    春日的某天,運河上飄著細雨。小周撐著船,送一批新茶去江南。船過“一線天”時,他看到水面上有艘小船差點撞上暗礁,趕緊撐著船過去幫忙。把小船穩住後,小船的艄公感激地說︰“多謝你啊,我剛才沒注意,差點就出事了。”

    小周笑了笑,指了指自家船尾纏在鋼纜上的舊麻繩︰“我師父教我,行船得記著險。你看那麻繩上的結,每個都代表一次危險,記著它們,就不會慌了。”

    小船的艄公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細雨中,舊麻繩上的結隱約可見,忽然明白了什麼。他對著小周拱了拱手︰“受教了!以後我也在繩子上打些結,記著今天的事。”

    小周看著小船遠去,心里忽然暖暖的。他知道,陳阿伯的話,甦家的道理,正像這運河里的水,慢慢流進更多人的心里。而那根纏在鋼纜上的舊麻繩,也會像一顆種子,在時光里生根發芽,把傳承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听。

    傍晚回到渡口,雨已經停了。陳阿伯坐在岸邊的老槐樹下,等著他回來。小周走過去,遞上一壺熱酒︰“陳伯,今天我幫了艘小船,還跟他說了麻繩上的結。”

    陳阿伯接過酒,喝了一口,笑著說︰“好啊,好啊。這道理,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份安穩。”

    兩人坐在槐樹下,看著夕陽把渡口染成金色。鋼纜拴著船,舊麻繩纏在鋼纜上,風一吹,繩結輕輕晃動,像是在訴說著未完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老艄公的堅守,有年輕一代的成長,更有甦家百年不變的初心——在變與不變之間,守住人心,記著過往,便是最好的傳承。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運河的水漲了又落,渡口的樹綠了又黃。舊麻繩慢慢變得更舊,上面的結卻越來越多,每個結都藏著一段經歷,一份感悟。甦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開了新的分號,用了新的工具,卻始終沒忘了渡口的鋼纜與麻繩,沒忘了那些藏在結里的道理。

    有次甦文硯的兒子甦曉陽來渡口玩,看到纏在鋼纜上的舊麻繩,好奇地問︰“爹,這根舊繩子為什麼不扔啊?”

    甦文硯蹲下身,指著那些結,跟他講了陳阿伯的故事,講了甦家的規矩。甦曉陽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伸手摸了摸一個結︰“爹,我以後也要在繩子上打結,記著這些故事。”

    甦文硯笑了,摸了摸他的頭︰“好啊,等你長大了,就把這些故事,講給你的孩子听。”

    夕陽下,小小的甦曉陽拉著陳阿伯的手,听他講每個結的來歷。風把麻繩吹得輕輕擺動,那些結在陽光下閃著光,像是一顆顆星星,照亮了渡口的歲月,也照亮了甦家傳承的路。

    陳阿伯看著眼前的孩子,忽然覺得,這根舊麻繩,這些結,從來都不是靜止的舊物,而是活著的傳承。它們會跟著甦家的人,跟著運河的水,一直走下去,走過一代又一代,把那些關于初心、關于責任、關于人心的道理,永遠傳下去。而渡口的鋼纜,會一直穩穩地拴著船,像甦家的底氣;舊麻繩會一直纏在鋼纜上,像甦家的溫情。硬與軟,新與舊,合在一起,便是甦家最珍貴的財富,也是最長久的未來。

    運河的水還在流淌,渡口的風還在吹拂。鋼纜與麻繩,就這樣相伴著,見證著甦家的歲月,也見證著一份傳承的堅守。那些藏在繩結里的故事,會像運河里的浪花,一波又一波,訴說著時光的溫柔,也訴說著人心的堅定——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守住初心,記著過往,便永遠不會迷失方向。

    小周後來也收了徒弟,教他撐船時,第一件事就是帶他看那根舊麻繩,講那些結的故事。徒弟問他︰“師父,現在都用鋼纜了,為什麼還要記著舊麻繩啊?”

    小周指著那些結,認真地說︰“鋼纜能扛住風浪,卻扛不住忘記。這些結,是提醒我們,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了當初是怎麼過來的,不能忘了該護著什麼,該記著什麼。這是陳伯教我的,也是甦家教我的,你得記一輩子。”

    徒弟重重地點頭,把那些話記在心里。他看著舊麻繩上的結,忽然覺得,這些結不只是繩結,更是人心的結,是傳承的結,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渡口的老槐樹一年比一年粗壯,陳阿伯的頭發也一年比一年白。但他每天還是會來渡口,看看鋼纜,摸摸舊麻繩,有時還會跟小周和他的徒弟聊聊天,講些過去的事。夕陽下,他的身影映在河面上,與鋼纜、麻繩、貨船構成一幅溫暖的畫,像是時光里的一道印記,永遠不會褪色。

    甦文硯偶爾會帶著甦曉陽來渡口,看著孩子圍著陳阿伯問東問西,看著小周帶著徒弟檢查鋼纜和麻繩,心里總會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甦家的傳承,不只是生意上的延續,更是這些藏在細節里的堅守——是鋼纜的硬,是麻繩的軟,是繩結里的故事,是人心間的溫情。

    有一年冬天,運河結了冰,渡口暫時停了航。陳阿伯把舊麻繩從鋼纜上解下來,仔細地擦拭干淨,然後用粗布包好,放進船尾的櫃子里。小周問他︰“陳伯,為什麼解下來啊?”

    陳阿伯笑著說︰“天冷,麻繩也得歇歇。等開春化了冰,再把它纏上去。它陪了咱這麼多年,得好好護著。”

    小周看著陳阿伯小心翼翼的樣子,忽然明白,對老輩人來說,這根舊麻繩早已不是普通的物件,而是親人,是伙伴,是歲月里最珍貴的回憶。

    開春後,運河的冰化了。陳阿伯又把舊麻繩拿出來,重新纏在鋼纜上。陽光照在麻繩上,那些結顯得格外鮮亮。小周的徒弟看著這一幕,忽然說︰“陳爺爺,我以後也要像您一樣,好好護著這根麻繩,好好記著這些結。”

    陳阿伯笑得眼楮都眯了︰“好啊,好孩子。這麻繩,這些結,以後就交給你們了。”

    渡口的船又開始航行了,鋼纜穩穩地拴著船,舊麻繩纏在上面,風一吹,繩結輕輕晃動,像是在跟春天打招呼。運河的水泛著粼粼的波光,載著甦家的貨船,載著傳承的故事,緩緩駛向遠方。

    陳阿伯坐在船頭,看著遠去的船影,摸出煙袋,點上煙。煙霧在陽光下散開,與河面的水汽融在一起,像是時光的味道。他知道,只要這根舊麻繩還在,這些結還在,甦家的傳承就不會斷,運河上的故事,就會一直講下去。

    歲月流轉,渡口的風景變了又變,唯一不變的,是鋼纜上的舊麻繩,是麻繩上的結,是藏在結里的初心與堅守。那些故事,那些道理,會像運河里的水,永遠流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滋養著甦家百年的生意與傳承。而這,便是鋼纜與麻繩的意義——硬的是風骨,軟的是溫情,合在一起,便是最長久的歲月靜好。

    小周後來成了渡口的老艄公,他也像陳阿伯當年那樣,每天來渡口,看看鋼纜,摸摸舊麻繩。他的徒弟也長大了,能獨當一面,繼續守護著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民富商甦半城》,方便以後閱讀大民富商甦半城第345集︰渡口邊的新纜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民富商甦半城第345集︰渡口邊的新纜繩並對大民富商甦半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