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徹底平定江南之後,大明朝的版圖之上,舊有的秩序已被肅清,崇禎皇帝朱由檢開始著手進行一場自國朝建立以來,最為深刻、也最為徹底的軍事改革。這場改革,旨在完全摒棄早已腐朽不堪的衛所制度,建立一套全新的、足以支撐帝國未來百年征伐的強大武裝力量。
這套全新的體系,如同一座高聳入雲的金字塔,其塔尖,亦是整個結構的基石,便是那些完全效忠于皇帝本人、由他親自締造和掌控的中央嫡系武裝。
在這支力量的最頂端,是嫡系中的嫡系——【神武軍】。
神武軍是皇帝的宿衛親軍,總編制員現額為四萬人系統給的,未來根據系統會擴編沒有上限)。其兵員的選拔、訓練、乃至裝備的制式,都與大明任何一支傳統軍隊截然不同,其戰力之強,遠超當世人的想象。神武軍下轄三營︰
龍驤營︰神武軍的騎兵部隊,由一代騎將曹變蛟擔任統帥。這支騎兵,裝備著最精良的甲冑與戰馬,是皇帝手中最鋒利的突擊長矛。
射聲營︰神武軍的射手部隊,其主將之位,皇帝計劃在未來,授予戰功卓著的左良玉左良玉善射,可以持雙弓左右開工射擊,百發百中)。這支部隊,裝備著特制的強弓硬弩,是帝國進行遠程壓制與精準打擊的核心。
虎賁營︰神武軍的步兵部隊,其主將之位,則為勞苦功高的孫傳庭所預留。待其功勛與資歷足夠,便可執掌這支戰無不勝的重裝步兵軍團。
在神武軍之外,皇帝還組建了三支規模更為龐大的嫡系野戰軍團,他們是帝國發動大規模戰役的主力。
【天雄軍】︰由盧象升統帥,編制五萬戰兵。天雄軍以紀律嚴明、作戰頑強著稱。為了進一步強化其戰力,皇帝特別為其增配了一支千人規模的精銳“標營”,這支親衛部隊的裝備與戰法,與神武軍同源,是天雄軍戰陣中的核心與刀尖。
【忠貞營】︰由李自成統帥,員額五萬人。這是皇帝“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最大膽的嘗試,用以收編和改造那些在亂世中被證明了戰斗力的精銳流寇。同樣,皇帝也為其配備了一支千人的精銳騎兵“標營”,既是尖刀,也是監軍。
【淮右軍】︰由皇帝的心腹大將梅錚統領,編制五萬人。作為皇帝老家的軍隊,這支軍隊忠誠度最高,在未來,也將獲得一支千人規模的精銳“標營”作為賞賜。
最後,在這支核心武裝的規劃中,還有一個最為特殊的編制——【羽林衛】。
這支部隊的兵員,全部是皇帝在歷次戰亂中,收養的戰爭孤兒。他們自幼便被集中撫養,接受最嚴格的訓練和思想教育。羽林衛尚在培育階段,預計至少還需要五年時間,方能成軍。他們的使命,並非守衛大明,而是為帝國未來的全球征服計劃,儲備的一支最具潛力的遠征力量。
在規劃完這些直屬于皇權的“利劍”之後,皇帝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領域。他需要一種力量,來將帝國上層階級的野心,從內部引向外部。
于是,【儒林衛】便應運而生。
儒林衛不屬于國家常備軍序列,其數量不做任何限制。它是一種“國家授權的私人武裝開拓集團”。天下所有具備財力、且懷有野心的士紳、將領子弟,都可以向朝廷申請,組建自己的儒林衛,自籌糧餉,自募兵員。他們的任務,便是響應皇帝的“出海敕令”,前往海外開拓未知之地。對于其中最成功者,皇帝將冊封其為海外的“實封諸侯”,以世襲罔替的王國作為最終獎勵。
處理完中央與開拓軍團,接下來便是對舊有軍事體系的徹底改造。
舊有的“衛所”被廢除,改立新的地方守備機構——【武安司】。原衛所軍戶中,老弱病殘被剝離軍籍,分發田地,變為自耕農;精壯者則被保留下來,組成“武安司軍”。他們的職責,被限定于維持地方治安、剿匪、守城,一般情況下不用參與任何大規模野戰。
而漫長的九邊防線,原有的“邊軍”,則被統一改編為【九邊鎮戍軍】。他們的任務,不再是主動出擊,而是依托長城和堡壘,進行純粹的戰略防御,成為帝國疆域最穩固的盾牌。
最後,為了保證這套龐大軍事體系的人才供給,皇帝為功勛將領的子弟們,規劃了兩條清晰的職業道路︰
願意為國效力者,可憑借父輩功勛,考入新設立的【皇家講武堂】,接受正規軍事教育,畢業後派往各大嫡系軍團,從基層軍官做起,憑戰功晉升,此為【入仕之途】。
而更具冒險精神、家底豐厚者,則可說服家族,組建一支自己的【儒林衛】,去海外,為自己和家族,搏一個裂土封侯的未來,此為【封侯之路】。
通過這套全新的軍事體系,朱由檢將整個大明的武裝力量,都納入了自己設計的軌道之中。一支層次分明、目的明確、賞罰清晰的強大戰爭機器,已然成型,正等待著他的一聲令下,向整個世界,發起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