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

第67章 農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身無分文 本章︰第67章 農事

    清風書院,藏書樓。

    果不其然,辯會結束頭兩日,眾多師生日日來借閱韓柳孔的各類著作。然第三日起,來讀書的師生日漸減少。五日後,僅剩寥寥數人。

    劉子仁小心翼翼歸還《昌黎先生集》和《五經正義》,收好抄寫內容,抱拳道︰“諸位同窗,我先行一步,今日家中收芋艿芋頭),我需趕去田間勞作。”

    “既有農務,不可耽擱。”李佑放下書本道,“我正閑得無事,下山幫你吧。”

    劉子仁忙推辭︰“不必,不必。”

    李佑欲深入接觸農民,須先學干農活,否則難與農民真正溝通。在其強烈要求下,劉子仁只好帶他去地里。費如飴不願獨自看書,退還《金剛經》,與二人一同離開。

    藏書樓書籍不可外借,只能在樓中閱讀或抄錄內容。

    路上,李佑問︰“今年芋艿收成如何?”

    劉子仁詳解︰“去年試種,今年才知其性。听人說,芋艿需壅土培根,否則根須散長,芋艿結得又小又稀。去年不懂,胡亂種植,今年或能豐收。”

    “原來如此,真是術業有專攻。”李佑確實未接觸過農事。

    芋艿原產中原,《齊民要術》便有記載,唐時已廣泛種植于河南。劉子仁家的芋艿,是從鄰鎮買來種芋栽的——此物種耐旱耐澇,不擇土壤,近年河南多地農戶爭相引種,鎮上周遭村落皆有種植,甚者靠賣種芋賺得銀錢。

    兩人下山,很快到目的地。劉子仁家與徐穎家一樣,有幾畝私田,但不夠養活家人,便又佃耕學田。他兩次鄉試落榜後,親自下田耕地的時間越來越多。

    “這是我家佃耕的學田。”劉子仁指著前方說。

    地里已有劉子仁的父母、妻子、弟弟和弟媳在勞作,就連他六歲的兒子、三歲的女兒,也在幫忙撿拾被遺漏的芋艿。

    李佑認識劉子仁家人,堅持一番後,卷起褲腿、袖子幫忙。鋤頭數量不夠,李佑沒機會挖土。

    劉子仁說︰“芋葉可裹麩餅蒸食,葉柄剝去硬皮能腌咸菜,老葉可作牲畜飼料,鎮口有農戶收去喂豬。賢弟若欲勞作,便去采些芋葉吧。”可以吃是可以吃,但是要處理得當,不建議食用)

    李佑從善如流,蹲在地里采摘芋葉。此時已近深秋,鮮嫩葉片不多,他只摘得小半筐,而劉母已采了滿滿一竹簍老葉——接下來幾日,劉家怕是要頓頓吃蒸芋葉配麥麩粥了。

    劉子仁身為秀才,此刻正揮鋤挖芋艿。他雖獲甦氏資助,但未考上廩生、舉人,隨著年歲增長,資助越來越少。若明年仍考不上舉人,就只能在藏書樓免費看書,其他資助項目都會取消。

    他越挖越興奮,喜道︰“壅土培根後,芋艿果然結得更大更密,至少比去年增產三成!”

    “恭喜,今年豐收了。”李佑笑著說,“我教劉兄一個法子,可將芋艿切片曬干,或搗成芋粉做成餅餌出售,比賣鮮芋更耐儲存,能賣得更多銅錢。”

    “此言可真?”劉子仁高興道。

    “劉兄若是不信,可先少量制成芋干,拿去鎮上試著售賣。”

    “那便試試。”

    轉眼間,芋艿已挖滿兩筐,劉子仁的弟弟立即挑走。李佑連忙撿起鋤頭,讓劉子仁教他挖土的訣竅。

    挖了一陣,腰酸背痛,這活兒比練武還累人!

    李佑咬牙堅持,問道︰“劉兄,你家的田租如何?”

    劉子仁解釋說︰“現在還好,我考上秀才之後,就請求山長佃耕了學田。學田的租子要少些。另外還給人佃了幾畝私田,私田的租子可就高了。還要看田地的好壞,上上田每年交租兩石以上,下下田最少也得交租一石。”

    李佑又去問劉父,想知道更普遍的數據。

    很快得知,田租高低,全看地主是否仁義。

    田租並不按比例收取,而是根據田地好壞,事先就定下具體數額。豐年還好,災年特別艱難,只能硬著頭皮拖欠租子,經常有人因為欠租賣兒賣女。

    非但如此,由于天災越來越頻繁,地主們開始提前收租——佃耕可以,先交些租子上來做定金。

    仁義的地主,田租約為收入的三成。

    一般的地主,田租約為收入的四成。

    貪婪的地主,田租在收入的五成以上!

    而且,幾乎所有地主,都是大斗進、小斗出。即,借給農民糧食,用小斗來裝盛,收租的時候則用大斗。

    就算地主仁慈,家奴也會耍詐,沒有太大區別。當然,想要掌握更詳細的數據,李佑還得走訪更多農民,最好是寫成一篇農民調查報告。

    半下午,劉子仁把妻子叫到一邊,讓她趕緊回家煮飯,低聲叮囑道︰“煮飯時多煮些芋艿,再摻半把粟米。”

    “我省得。”妻子李氏點頭。

    見李氏突然收工,李佑立即扔下鋤頭,抱拳道︰“劉兄,我還有書要看,就不幫你挖芋艿了。明日再會!”

    劉子仁又是尷尬又是感動︰“這……這怎好意思,要不吃了飯再上山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吃了飯再回書院,天色早就黑透了。你們忙,我走了。”李佑說完就走,根本不給對方挽留的機會。

    劉子仁目送李佑上山,心里難受得很,于是繼續埋頭挖芋艿。

    信步回到宿舍,甦如鶴、甦爽都不在,反而是徐瑜等候許久。

    “徐兄!”李佑拱手問候。

    徐瑜拱手還禮,遞過來一封信︰“柳督學給你的。”

    “柳督學走了?”李佑問道。

    “走了,”徐瑜笑道,“他來去都不喜驚動旁人,只給甦山長留了一封信。”

    李佑拆開信一看,信紙有好幾頁,全是柳新寫的文章。

    粗略讀完,李佑感覺沒啥意思,或許對一些迷茫的儒學弟子有用,對自己而言卻沒什麼幫助。

    徐瑜見李佑身上沾有泥土,不由問道︰“賢弟耕種去了?”

    “長卿兄家里收芋艿,我去幫忙而已。”李佑說道。

    徐瑜嘆息道︰“農事艱苦,我也嘗試耕作過,農忙時節干幾天就累壞了。”

    李佑笑著說︰“閣下出身顯貴,自不必做這種卑賤之事。”

    “農事怎能言卑賤?天下一等一大事也!”徐瑜立即反駁,神色哀慟道,“開成年間,浙江大災,我親眼見流民易子而食!你可知世間有此慘事乎?”

    李佑收起笑容︰“徐兄,我就曾為流民,又怎會不知流民事?”

    徐瑜驚訝道︰“賢弟不是甦家子?”

    李佑解釋說︰“咸通十年,北畿大旱。我的大哥被餓死;乾符元年,姑姑被賣了換糧,爺母遭匪賊掠殺。我當時只有十歲,帶著六歲的幼妹,游走于災民之間,什麼慘事沒有見過?我于甦家,可稱義子,也可稱家奴。把戶籍上我的名字勾掉,我就立即變成流民。”

    “竟是如此。”徐瑜難以置信。

    在李佑接觸的人里面,張守義是堅定的造反者,林淵是可以培養的造反者,劉子仁是能夠吸收的造反者。

    眼前這個徐瑜,似乎也可試探一番。

    李佑問道︰“徐兄,你嘗過挨餓的滋味嗎?”

    “嘗過,有段時間天天吃不飽。”徐瑜答道。

    “每天都能吃飯,你這哪是挨餓?”李佑感覺很好笑。

    徐瑜點頭說︰“也對,我那不算挨餓。”

    士紳大族的家道中落,跟普通人想象中不一樣。徐家最慘的時候,只剩幾十個奴僕……因為災荒,發不起工資,家奴全都跑了。

    多慘啊!

    就這樣,族親還來嘲諷,指著他們家說︰“看,這就是清官之家。”

    真的是清官之家。

    徐瑜的曾祖父,死後追贈榮祿大夫。祖父,死後追贈光祿大夫。父親,死後追贈光祿大夫,可秤的上國之棟梁。

    連續三代都是高官,而且又身處江南,居然只有幾十個家奴。還因天災而發不起工資,導致家奴跑得精光,這不是清官是什麼?

    兩人結伴去食堂,一邊吃飯,一邊聊天。

    聊著聊著,李佑忽然覺得“徐瑜”這名字順口,便問道︰“徐兄府上何處?”

    徐瑜答︰“陳州人氏。”

    “可是潁水邊上那個陳州?”李佑追問。

    “正是,州城臨潁水而建,盛產漆器、絹帛。”徐瑜點頭,“賢弟對陳州有耳聞?”

    李佑笑道︰“曾听商隊說過,潁水魚肥米香,是個好地方。”

    徐瑜搖頭嘆道︰“近年水患頻發,好地方也苦了百姓。”

    兩人話題漸轉農事災情,李佑暗忖︰陳州地處河南,若舉事,必是要經略的地界……

    喜歡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請大家收藏︰()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方便以後閱讀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第67章 農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第67章 農事並對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