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

第66章 李清夷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身無分文 本章︰第66章 李清夷

    唐末之世,文人結社,多如繁星。

    士子大多少時便入過多個文社,牛李黨爭之初亦起于文社清談。昔年提及汝陰的赤水六俊,鄉試歸鄉時遭流寇屠戮四人,他們便是結了赤水社。

    報名加入大同社者,當場便有三十余人。

    李佑亦不挑揀,盡皆接納。

    待多辦幾回社集,虛與委蛇者自會顯露,屆時再從余眾里遴選核心社員。

    單憑一群秀才、童生舉事?

    指望他們抵御吐蕃、回鶻?突厥?

    純屬虛妄。便是管仲鎮的鐵腳會,李佑亦願結交。

    然此等勢力,皆不可倚為根本。

    文會之力可借,行會之力可借,甦氏之力可借。

    但這些皆難成李佑的根基!

    若無根基,便似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可乘勢而起,卻難經風雨。

    “諸君!”

    午膳畢,李佑長揖道︰“結社諸事,改日再議,今蒙督學召見,須得前往听訓。”

    “速去,莫教督學久候。”諸生齊道。

    柳居于客房,有一健僕開門引客。

    李佑問道︰“敢問督學可在?”

    健僕還禮道︰“督學已等候多時,公子請進。”

    此刻柳坐于案前,桌上擺著筆墨紙硯。

    一張草稿紙上寫著“復河湟”“華夷之辨”“科舉革新”“均田議”“漕運策”等關鍵詞。

    顯然,此人正鑽研時務,且是極緊要的治國之策。

    似有某處關竅未通,柳閉目沉思,連李佑進屋都未察覺。

    李佑不便打擾,悄然落座,亦閉目養神。

    良久,柳猛然睜眼,揮筆疾書,草稿紙上又添“募兵制”“市舶司”等十余詞。

    待他欲展紙作正式奏疏時,方見旁側坐著一人。柳擱筆笑道︰“來了許久?”

    李佑起身見禮︰“晚生見過督學。”

    柳此刻心下暢然,越看李佑越覺投緣,和聲說道︰“坐下說話。”

    李佑依言落座,問道︰“不知督學召見,有何訓示?”

    柳問道︰“你小小年紀,便有此等宏論,皆是自己悟得?”

    李佑答道︰“學生十歲讀《禮記》時略有感悟,又花四年遍覽儒家典籍,才有這貽笑大方的格位之論。”

    “十歲?”柳既驚且嘆,“四年前,穎上的鄭知縣便該薦你參加神童試。”

    唐代州縣長官可薦十歲左右神童,免縣試、府試,直接參與道試。主考官對神童多有照拂,降格錄取。

    曾注《五經正義》的孔穎達,便是神童試出身,十二歲便中了鄉貢。

    開元年間的李泌,七歲時便因賦棋詩得玄宗召見。

    神童試雖難舞弊,但若中選必受全州矚目,若有差池,薦舉官員必遭詬病。

    李佑惑然道︰“晚生尚年少,督學為何如此急切?”

    柳嘆道︰“你若想傳揚格位之論,至少得有秀才功名。縱想提攜你,也時日無多了——明年科試之後,我怕是要調任他處。”

    唐代科舉,三年兩考。

    明年僅考科試,不取秀才,專為鄉試遴選生員。

    柳已在任數年,按例明年底便要遷轉,待李佑後年應試,河南提學早已換了他人。

    李佑道︰“晚生定當勤修學業,必中秀才方休。”

    柳心中暗呼︰我等不及了!

    他欲借“格位之論”重釋歷代賢臣的“復河湟論”,重振經世之學的聲威。

    然此事需李佑至少有秀才身份,童生之說難入士大夫法眼。

    當然,柳亦可不顧穎上士議,將“格位之論”據為己有。

    沉吟良久,他想出折中之法,問道︰“你可願拜我為師?”

    大佬主動收徒,童生哪有不拜之理!李佑起身一揖︰“督學美意,晚生心領,只是晚生已有師尊。”

    拒了?

    當面回絕?

    柳愕然,微慍一閃而過。他精研孔孟之道,瞬時壓下情緒,誘道︰“不妨多拜一師,待我明年赴任,你可隨我歷練。”

    那更不能拜師!

    我是要舉事的人,豈能跟著你宦海浮沉?誤我大事!

    李佑長揖到底,默不作聲。

    “罷了,罷了,”柳長嘆,忽而感慨,“能創格位之論者,果然非池中之物。你切記,莫走李翱的老路。”

    李翱,字習之,唐代古文運動先驅,曾作《復性書》融合儒釋。

    其說雖未離經叛道,卻因援佛入儒遭正統儒生非議,被指“混淆華夷”。

    李翱晚年著《來南錄》,詳述赴廣東任所沿途見聞,被市井書肆改寫成《嶺南異聞》,添了許多“夜探鬼市”“與狐仙對飲”的荒誕情節。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寒門士子追捧其“復性”之說,可見時人對舊學桎梏的不滿。

    李佑道︰“晚生省得,謝督學教誨。”

    柳又道︰“李翱之說尚算溫和,其書尚能風行。你卻需當心——‘格位之論’是真能觸動世道根基!”

    何意?

    李翱的理論猶若在儒學大廈上開窗,而李佑的“格位之論”卻似要重繪地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若傳揚開來,儒門必起軒然大波!

    有儒者會擊節叫好,引為同道;亦有儒者會痛斥異端,必欲除之而後快。

    “晚生既敢言,便不懼人言。”李佑微笑,神色凜然。

    柳亦笑,朗聲道︰“格位論若傳入關中,不知要掀起多大波瀾。下一任河南提學,若是治學之人,或會助你,或會壓你。明白麼?”

    “晚生明白。”李佑道。

    柳道︰“你既不肯拜師,我便贈你表字如何?佑,佑護也,不若字‘靖之’靖,安定、守護,取“護佑安寧”之意)。雖難保你終身,卻可保你在我任內無虞。”

    長者賜字,不可推辭。李佑拱手謝道︰“謝督學賜字。不過晚生已自取表字,日後行走江湖,或會改用。”

    柳微惱,又生好奇,問道︰“你自取何字?”

    李佑答道︰“清夷。”

    “何字?”柳追問。

    李佑道︰“取《後漢書》‘欲以區區之身,清夷天下之濁’之清夷。”

    柳先是一怔,繼而大笑︰“哈哈哈哈,後生可畏!”

    笑罷,他整衣正容,向李佑長揖︰“你既有此大志,且這般任重道遠,望能百折不撓。”

    “雖九死其猶未悔。”李佑答道。

    “清夷”二字,既清者滌蕩,夷者平治之意,亦有掃盡天下濁塵、為黔首闢路之願。

    這“濁”,可指士族門閥之弊,亦可指藩鎮割據之禍,更可指天下萬民的困厄。

    “李清夷,李清夷……”柳反復吟誦,揮手道,“去吧。”

    “晚生告退。”李佑長揖而退。

    見烽煙之近而憂黎庶。此字不惟自潔,更存澄清玉宇之志

    柳喃喃自語︰“此子之志,是儒學?是實學?亦或是……再造乾坤之學?”

    晚唐學術思潮,主流是反思漢儒注疏、批判宋新政,力求回歸孔孟原典。主張儒學需通時務、利民生,此為“實學”。

    雖各行其是,牛李黨人卻皆以“實學”為旗號。

    然黨中人物繁雜︰

    有人摒棄舊注,直探孔孟本心;

    有人修補舊學,認為張嘉貞、張說等前輩曲解了經典;

    柳亦屬牛黨,正試圖以“格位之論”為刃,剖開被門閥扭曲的儒學,重立正學。

    待李佑離去,柳援筆展紙,以格位之論為根基,欲作一篇震醒天下士子的雄文!

    喜歡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請大家收藏︰()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方便以後閱讀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第66章 李清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第66章 李清夷並對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