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

第55章 工會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身無分文 本章︰第55章 工會

    鼎盛樓,兩層木制樓宇坐落在管仲鎮碼頭。

    南來北往的客商,多會擇二樓雅間落座,既能大快朵頤、高談闊論,又可盡覽河上風光,還能隨時留意自家商船動向。

    若想更添雅趣,可喚來樂戶奏曲,以絲竹之音佐酒;若喜雅俗共賞,一樓設的戲台便是好去處,戲班定期駐唱——河南乃戲曲之鄉,但凡稍具規模的酒樓茶樓,若缺了戲班,便算不得合格。

    天還未破曉,鼎盛樓尚未開始營業,門板都還未卸下,便有人急匆匆趕來拍門。

    “誰呀?來了來了,別敲啦!”

    看店的伙計剛從睡夢中醒來,取下一塊門板,見門外站著七八個人,打著哈欠說道,

    “廚子都還沒來呢,各位來得太早了。”

    “不早,查賬!”

    甦喜大掌櫃)一聲令下,身旁奴僕立馬制住了店伙計。

    李佑、繪彩和賦才,帶著幾個奴僕,迅速沖進店里。

    “你們要干什麼?”

    “救命啊,有強盜搶人啦!”

    ……

    總共四個看店伙計,眨眼間全被控制住,整座酒樓也被接管。

    剛把賬本翻出來,又有幾個酒樓員工到來,全被扣在二樓雅間,分別審問他們知道的情況。

    酒樓後門,陸續來了些送菜的,也被請進店中套話。

    有個送魚的想跑,被繪彩迅速抓回。一番詢問才知,這人是掌櫃的佷女婿,負責從漁民那里收貨,再統一運來賣給酒樓。

    其他送菜的,情況也差不多,或多或少都和管理層有關系。

    李佑帶來的賬房先生,正緊鑼密鼓地查賬。

    甦喜大掌櫃)對李佑說︰“食材進價有問題,至少比平常市價高出五成。”

    李佑說道︰“分開審問了一番,他們互相揭發,那些普通伙計,只是小偷小摸。

    幾個廚子最過分,故意把鮮魚弄死,或者說肉壞了,晚上收工就帶回家,再低價賣給鄰居。香料也偷得厲害,尤其是胡椒。

    對了,有個伙計交代,負責戲班、樂班的二掌櫃,和那些唱戲唱曲的有貓膩。”

    “哥哥,那大掌櫃來了!”繪彩跑過來稟報。

    “抓住!”

    酒樓大掌櫃叫甦忠,剛跨進店門,就稀里糊涂被抓了,頓時嚇得大喊︰“好漢饒命,好漢饒命!”

    一共三個掌櫃,陸續被抓。

    李佑說道︰“喜叔,你是夫人派來的大掌櫃,酒樓經營自然由你掌管。至于這三個人,必須押他們去見官,其他店工抓住把柄就行。”

    “就按佑哥兒說的辦。”甦喜賠笑道。

    李佑又把廚子們都叫來,一個大廚,三個徒弟,還有一群幫廚。

    大廚叫彭正祥,是雇工,年紀已大。除非有貴賓豪客,他平時都不親自下廚,只讓三個徒弟負責烹飪。

    李佑抓起一把干辣椒,笑道︰“這番椒用得挺快啊,喜歡吃辣的客人很多嗎?”

    “老爺饒命,老爺饒命!”彭正祥連忙跪下磕頭。

    李佑也不提他的罪名,只問︰“穎上本地有種植番椒嗎?”

    彭正祥回答︰“番椒大多從浙江運來,近幾年本地也有種植,但種得不多。”

    關于辣椒的簡單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唐中期。而辣椒的詳細文字描述,包括開什麼顏色的花,最早出現在唐晚期。

    也就是說,至少在三十多年前,辣椒就已傳入大唐。而且,真正的傳入時間,肯定比這更早,三十年前只是被文人首次記錄而已。

    辣椒的早期傳播路線有兩條,一條從浙江開始,一條從遼東開始。穎上縣緊挨著浙江,接觸辣椒的時間遠比湖廣、四川、貴州早得多。

    “把香佐料都拿出來。”李佑說道。

    “啊?”彭正祥沒听明白。

    李佑問道︰“你是想討論自己撈了多少錢,還是想和我切磋一下廚藝?”

    彭正祥立刻大喊︰“把香佐料都拿來!”

    廚房里頓時一片忙亂,眾人既害怕又好奇。

    李佑抓起一片香葉聞了聞,笑著說︰“這玩意兒原產地中海,大唐居然也有,價錢很貴嗎?”

    彭正祥小心翼翼地回答︰“以前很貴,這些年沒那麼貴了,很多地方都有栽種香桂樹。”

    李佑指著一盅干辣椒,命令道︰“舂碎!”

    彭正祥連忙吩咐徒弟︰“舂碎。”

    李佑瞪了他一眼︰“若不想學,你就出去吧。”

    彭正祥愣了愣,他已五十多歲,真沒想過再學廚藝,也不相信李佑有什麼廚藝。但被人抓住把柄,不學也得學,只能自己動手舂辣椒。

    李佑又讓人準備其他香佐料。

    一切準備就緒,他吩咐︰“燒菜油。”

    一個大廚,三個廚師,一群幫廚,此時忘了害怕,紛紛上前圍觀。

    只見李佑伸手試油溫,突然端起鍋將熱油淋入。

    “滋!”

    連續兩撥油倒下去,隨著李佑用筷子攪動,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

    彭正祥深吸一口,表情陶醉,忍不住想嘗嘗。

    他咽了咽口水,問︰“這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油辣子,”李佑微笑道,“可惜,釀豆瓣醬需要時間,也不知穎上的空氣菌落是否合適。嗯,最主要的,還是我不清楚具體工序。”

    河南菜品種豐富,尤其穎上菜比較重口味,而且因為商貿繁榮,吸收了大量其他菜系的特點。

    就說明末的穎上菜,上流士紳商賈吃得相對清淡些,但整體也偏向重口。下層的販夫走卒,則是越重口越好,街頭小吃早已五花八門。

    李佑屬于野路子,對川菜比較熟悉,正好符合此地口味。可惜,川菜之魂“郫縣豆瓣”,此時還沒被發明出來。

    唐代的川菜,和後世川菜完全不同。四川流行胡辣湯,你敢信嗎?根據唐代文人記載,胡辣湯也曾是四川美食,大致做法和北方一樣,只是改用米粉來勾芡。

    若李佑提前統一中國,四川人沒死那麼多,用不著湖廣填四川,恐怕這個時空很難誕生“川菜”。

    “有米線嗎?”李佑問道。

    “有。”彭正祥沒再使喚徒弟,而是自己把米線端來。

    米線,隋朝叫“粲”,宋朝叫“米纜”。唐時,書面寫法是“米”,民間已俗稱“米線”。

    燒水下鍋,十多碗米線撈起來,放入醬油、蒜泥、蔥花和油辣子。

    紅綠白相間,色香味俱全。

    李佑說道︰“沒有味精,以後做米線,可熬雞湯或骨頭湯提鮮。”

    彭正祥不知道味精是什麼,只能奉承點頭︰“師父教誨,徒兒記住了。”

    李佑吩咐︰“端出去,讓他們別查賬了,先填飽肚子再說。”

    彭正祥忍不住問︰“師父,我能嘗嘗嗎?”

    “嘗吧。”李佑笑著說。

    彭正祥下意識想放薄荷,被李佑阻止,讓他單純感受油辣子的魅力。此時做菜,各省喜用紫甦,穎上這邊尤其喜歡薄荷,很多菜品都往里加薄荷。

    彭正祥把米線拌勻,吃了一口,又辣又爽,辣得流鼻涕說︰“若寒冬臘月,吃上一碗油辣子米線,怕是更加美味百倍。”

    “你算一下成本,拿給掌櫃的定價,以後早晨就賣油辣子米線。嗯,油辣子湯面也可以。”李佑說道。

    彭正祥想了想說︰“師父,這油辣子,似乎還有別的用途?”

    “你自己鑽研吧,”李佑笑道,“每半個月,我教你一道新菜。今日便教你做紅油白斬雞,正好順手給米線熬雞湯。”

    已經五十多歲的彭正祥,突然端正跪地,磕頭道︰“師父在上,請受徒兒一拜!”

    李佑接受了這一拜,並未拒絕。

    還沒到中午,就陸續有食客來到酒樓。這里消費偏高,底層百姓吃不起,別說二樓雅間,一樓大堂消費也不低。好在河口鎮商貿發達,根本不缺客源。

    每有一個客人進來,店伙計都積極推銷紅油白斬雞、油辣子米線面條),說是從宮廷御廚那里流傳出來的新菜式。

    宮廷菜式?

    好家伙,那還不趕快端上來!

    廚房的雞都不夠用了,酒樓采購員被派去滿世界找雞。

    樓上樓下,隨處可見被辣得直吐舌頭的食客。

    只听一個壯漢拍桌子大喊︰“再來一盤紅油雞!”

    李佑坐在櫃台觀察情況,見這人穿著普通,好像不是有錢人,卻點了一桌好菜,還隨身攜帶棍棒。他招來店伙計,問道︰“那桌是什麼人?”

    店伙計回答︰“都是鐵腳會的頭目。”

    “鐵腳會?”李佑沒听說過。

    店伙計解釋︰“這幾十年來,各行各業都建了行會,米行有米會,布行有布會。窮苦人有樣學樣,也組了會社。

    鐵腳會就是碼頭苦力的行會,後來鎮上的腳夫也都加入,哪個雇主若敢拖欠工錢,鐵腳會就幾百上千人扛著扁擔上門討要。”

    好家伙,這是行業工會的雛形啊。

    李佑並不知道,穎上的各種工會,尤其造紙業工會最厲害。都是些技術工人,而且產業人群密集,很多還識得幾個字。稍微遭受苛待,動輒就鬧罷工,私人造紙廠的老板只能妥協。

    至于官方造紙廠,完全不把員工當人看,敢帶頭鬧事的直接打死打殘——耽誤了生產也無所謂。

    唐中期,穎上縣的造紙工人,佔全縣人口30以上不計孩童)。唐末雖沒那麼厲害,但造紙工人數量同樣驚人。僅穎州一地,若把砍竹、燒槽、挑抬的也算上,一個州就有五六萬造紙工,可說全州都圍著造紙坊打轉!

    工會?罷工?有點意思。

    李佑起身走過去,拱手笑道︰“諸位客官,咱們酒樓的新菜,大家可還吃得滿意?”

    喜歡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請大家收藏︰()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方便以後閱讀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第55章 工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第55章 工會並對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