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望子孫有壯志,卻又不願見他們滋生事端。
一番思索後,朱元璋憶起一人,一個百官未曾提及之人。
隨即下令,封十二子朱柏為東瀛王,命吏部選派屬官,即刻籌備就藩事宜。
朱柏年僅十余歲,朝中毫無威望,更無權勢,宛如透明。
此舉既為加強東瀛管理,亦是對皇子與百官的警示。
聖旨一出,朝廷再次嘩然。
落敗的皇子心中忐忑,後悔過早展露野心。
而站隊的大臣亦惶恐不安,生怕朱元璋秋後算賬。
然而,隨後的日子里,朱元璋卻未有動作,連錦衣衛也未私下調查。
第356章 朱棣心態崩潰
幾日後,朱元璋安撫群臣後,正式召見朱柏,賜予東瀛王印綬等物。
一場盛大的皇家宴會後,朱柏正式成為大明首任東瀛王。
朱柏對這個安排充滿了激動之情。
盡管年幼,他卻在皇室中成長,且一直受到朱標及幾位兄弟的精心栽培。
特別是目睹朱標、朱棣等人建功立業,甚至遠赴他鄉就藩,朱柏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顆遠大的種子。
他暗自發誓,終有一日,要像四哥那樣,揚名海外,封疆列土。
朱柏未曾料到,這一機會竟來得如此迅速,且無需他費力爭取。
憑借敏銳的政治直覺,他很快便意識到,這是父皇多疑之心所致,將這份厚禮送到了自己手中。
若換作他人,或許會心生不悅,乃至悲哀。
但朱柏不同,正值青春,未來可期。
加之長兄尚在,他無心皇位之爭,眼下最關心的,是在東瀛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政權。
身為朱家人,他將獲得絕對的信任與禮遇,相信不久之後,他便能在此地建起王宮,修築城池,成為真正的土皇帝。
在大明境內,任何封地都需謹慎行事,以免玷污皇家聲譽。
而東瀛不同,此地荒涼破敗,又是域外之地,朱元璋所期望的,不過是一個沉迷享樂的東瀛王。
想通這一切,朱柏滿心歡喜地接過印綬等物,告別朱元璋,又探望了眾兄弟,準備選個吉日,啟程接替徐達。
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憂。
朱柏滿心喜悅,而朱棣卻怒火中燒。
王府內,朱棣將案頭之物一一摔落,仍不解氣,最終連桌案也 在地。
徐王妃見狀,滿心憂慮卻不知如何勸慰。
正當她為難之時,道衍緩緩而來,向她使了個眼色,隨即開口︰
“王爺何必動怒,得失皆有命,況且大明軍隊仍在前行,終有一日,會有更多土地被大明征服!”
此番話語背後之意,朱棣尚有轉機,無須東瀛,亦可謀取更佳地位。
朱棣冷笑,臉上泛起苦笑。
待徐王妃離去,他望向道衍,開口言道︰
“你說得輕巧,昔 不也確信無疑?結果又怎樣?”
道衍面色尷尬,未曾料到朱元璋會選擇幾乎被忽視的皇子朱柏。
他之前對比分析,僅針對成年皇子與朱棣,卻忽略了年幼的朱柏。
思及此,道衍不禁對朱元璋的膽識與決絕心生敬佩。
若易地而處,他斷不會舍幼子遠行。
但此刻多說無益。
待朱棣發泄一番,道衍方道︰“殿下莫非欲就此放棄,甘為安逸王爺?”
朱棣攤手反問︰“至此境地,還能怎樣?”
現狀已注定朱棣難以掀起波瀾。
大明雖名義上將高麗交予他,但官員任命、政務處理皆需上報朝廷。
其軍中亦布滿朝廷眼線。
此事隱秘,朱棣卻心知肚明。
如今他自覺如金絲雀,表面光鮮,實則僅是朱元璋掌中之物。
父子之懼,君臣之忌,令他難以生反抗之心,唯有默默忍受,期盼轉機。
面對此景,朱棣雖心有不甘,卻也不得不接受命運。
這句質問,更像是對自己的提醒。
見朱棣如此,道衍亦無良策。
他雖謀略過人,面對此困局,唯有靜待時機。
只是這話,如何啟齒?又如何令朱棣信服?
君臣皆愁之際,應天府內,葉軒卻忙得團團轉。
葉府上下,婆子、丫鬟穿梭不停。
葉軒在屋外來回踱步,神色焦急。
他再次成為父親,卻仍舊無法置身事外。
從不輕信神佛的他,此刻竟也模仿他人,胡亂祈禱。
月光拖拽著葉軒的影子,仿佛要將他的關切送入產房。
漫長的等待後,房門終于開啟。
穩婆等人疲憊地走出,葉軒欲問,卻被房內傳來的一聲清脆嬰兒啼哭打斷。
隨即,婆子笑容滿面地走向葉軒。
“恭喜姑爺,這次誕下的是位千金,您兒女雙全,真是讓人羨慕!”
這話她已熟記于心,缺乏真情,但在葉軒听來,卻是最美的祝願。
他一揮手,管家迅速拿出準備好的喜錢,分發給眾人。
沈蓉輕聲問葉軒︰“要進去看看嗎?”
葉軒稍作猶豫,還是搖了搖頭。
並非不願,而是產房內仍顯混亂,他進去恐添麻煩。
沈蓉見狀,笑戳了他一下,輕聲提醒︰
“你若不去,那我去啦,別讓那丫頭以為你不喜歡女兒而心生不快!”
這話讓葉軒愣住,思索片刻後,他改變了主意。
“算了,我們還是一起進去吧!”
詢問婆子幾句後,他緩緩步入屋內,模樣略顯笨拙。
見到新生兒,葉軒心中五味雜陳。
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完全成了女兒奴,甚至拒絕了朱元璋的邀請。
第357章 朱標的邀請
幸好,朱元璋的錦衣衛早有察覺,已將葉府添千金之事上報。
同為父親,朱元璋雖覺葉軒反應過度,但也能夠理解。
因此,對葉軒的拒絕,他並未介懷,更未追究。
東瀛王選定,太子歸來,眾人目光迅速從葉軒身上移開。
葉軒之名猶存,但嘗試拜訪者,多已明了其意,不復前時之盛。
一日,葉軒探望 後,正欲前往衙門,管家忽匆匆而至。
“姑爺,太子殿下遣人送帖。”
管家面露憂色,因葉軒先有言,近日拒見所有訪客。
然對方乃太子,不敢輕易得罪,只得前來稟報。
葉軒展帖,見為邀請,並未責怪。
收帖入懷,囑管家︰
“賜來人喜錢,以沾喜氣,並轉告太子,我稍作準備,即刻前往。”
葉軒對朱標無防備之心。
一來,史上未有太子如朱標般受皇帝深信;
二來,二人交往甚久,情誼深厚,君臣之外,亦如摯友。
且朱標此次相邀,乃為葉軒得女道賀,合情合理。
朱元璋亦從不干涉朱標與官員交往。
在大明,若葉軒欲擇友,朱標必為其選。
若拒絕,恐顯不近人情,傳至朱元璋耳中,恐生嫌隙。
畢竟,葉軒已拒過其邀,此番再拒朱標,似有失禮之嫌。
與此同時,東宮內。
朱標聞下人稟報,心中大石落地。
先前聞葉軒竟拒朱元璋之邀,他料此邀亦難成。
甚至已備親自拜訪,以備不虞。
非其性格懦弱,實乃葉軒于他地位特殊。
葉軒之功績且不論,單憑朱元璋之信任,已值朱標深交。
葉軒很快應邀而至,此次他還帶來了禮物。
朱標望著葉軒的禮單,不禁皺眉。
葉軒見狀連忙解釋︰“殿下贈我禮物,我理應回禮。且小女出生乃是大喜之事,也應讓殿下共享這份喜悅。”
听罷,朱標心中的疑慮消散了許多。他原本還擔心,自己出征日久,與葉軒之間或許已生疏。畢竟,身為太子,他已擁有自己的政治班底,而葉軒雖看似不羈,卻在此班底中佔據重要位置。若葉軒心生異念,朱標定會寢食難安。
經過一番寒暄,兩人很快恢復了往日的狀態。朱標親自將葉軒迎入大殿,沒有旁人作陪,也未遵循君臣之禮,兩人相對而坐,共享佳肴,宛如多年好友重逢。
酒過三巡,兩人話題轉到了正事之上。葉軒放下酒杯,神色凝重地問道︰“殿下此行辛苦,不知東瀛各地的礦產可已尋得?”
相較于東瀛的歸屬,礦產的重要性更為凸顯。當日朱元璋之所以決定出兵,正是因為得知了這些礦產及其潛在價值。
朱標聞言,點頭笑道︰“多虧你提前告知線索,否則我絕不會想到,那彈丸之地竟蘊藏著如此豐富的礦產!如今各處礦產皆已被我們接管,部分已開始開采,相信首批礦產很快便能運回。”
听到此,葉軒終于放下心來。
在過往的戰報與捷報里,朱標對于礦產之事竟只字未露,不知是刻意為之還是無意間遺漏。
彼時,葉軒忙于他務,無暇顧及這些瑣碎。
他也不可能貿然質問朱標,或向朱元璋提及,否則,他便不再是葉軒,而成了如胡惟庸般的愚蠢之人。
望著葉軒的反應,朱標不禁發問︰
“你之前所言,得此資源,大明國力定能更上一層樓。那時我還疑惑,東瀛彈丸之地,豈能與大明相提並論?”
“然而親臨東瀛,方知此地遠非我想象的那般簡單。風土人情姑且不論,單論地下寶藏,稱其為寶庫亦不為過!”
朱標越說越激動,望向葉軒的目光也變得熾熱起來。
他緊握葉軒手臂,豪邁地說︰“你對大明有功,我豈能讓你的功績被埋沒!”
“若父皇未予你封賞,我定會為你爭取。我甚至覺得,若非你年紀尚輕,或許真能成為大明首位異姓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