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後見朱元璋神色,便已猜到其心事,輕聲問道︰“又有煩心事?”同時遞上朱元璋常用的玉如意。此玉如意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便是他思考難題時的伴侶。稱帝後,因各種原因,他克制了這一習慣,知曉此事者寥寥。
望著玉如意,朱元璋心生感慨,苦笑自語︰“若能回到當年,該有多好!”
第354章 朱元璋的考量!東瀛王之選!
馬皇後聞言,確信朱元璋正為心事所擾,便親自下廚準備他喜愛的飯菜,歸來後繼續之前的話題。
“倘若時光倒流,你或許僅能做個吳王,真能甘心嗎?”
此言一出,朱元璋哭笑不得,而馬皇後並未就此打住。
“說吧,何事又讓你愁眉不展?”
馬皇後雖外表豪放,實則受過良好教養,氣質不輸名門閨秀。
她如此表現,不過是迎合朱元璋的性格,但日子一長,朱元璋卻漸漸忽略了她的能力。
面對馬皇後的詢問,朱元璋苦笑回應︰“我們不是約好不談朝政之事嗎?”
馬皇後撇撇嘴︰“有些事,即便我不主動問,也會像風一樣吹進我耳朵里。”
言罷,她轉向朱元璋︰“是關于東瀛王的事?”
朱元璋點頭苦笑︰“連後宮都在議論,此事看來該有個了斷了。”
馬皇後手托香腮,沉思片刻後,微微蹙眉。
見此情景,朱元璋略顯無奈。
“我就知道你也沒好主意。算了,還是我自己想吧!”
馬皇後聞言,不屑地說︰“那幾個孩子都是我親生的,還能不清楚他們的底細?你去或不去,其實差別不大,但你真能不管不顧嗎?只是那地方太過艱苦,我實在不忍心讓他們去受苦。”
朱元璋一愣,隨即又是一陣無奈。
而在高麗王府,朱棣雙目微閉,手指在桌上輕輕敲打。
道衍含笑不語,耐心等待朱棣開口。
二人沉默良久,朱棣終于按捺不住。
他睜開眼,看向道衍︰“你來了這麼久,一言不發,莫非只是來瞧瞧本王?”
兩人交往甚久,共事多時,早已默契十足,私下里少了許多繁文縟節。
道衍聞言笑道︰“殿下不也沒開口嗎?哪有讓客人先說話的道理?”
朱棣哭笑不得,冷哼一聲,只好妥協。
“算了算了,你有何事,直說無妨!本王正心煩意亂!”
道衍似已預知,向朱棣拱手道︰“我來,特為道賀。”
朱棣听後,眉頭緊蹙,怒視道衍。
“你就別打趣本王了!信不信本王即刻命人將你逐出?”
朱棣平素總顯平和,今日卻大異往常。
見朱棣如此反應,道衍心知他或已逼近極限。
于是收斂笑容,直言心中所想︰“殿下以為,大明戰勝東瀛,非喜事乎?”
朱棣冷哼一聲,他與朱標雖親,卻不代表會為朱標之勝而喜。
且朱標地位已固,日後難免生忌憚之心。
朱標如今風頭正盛,而他自己卻處處受制。
朱元璋遲遲不派官,諸多政務須上報朝廷,令朱棣倍感壓抑。
此等心思,即便對道衍亦難以啟齒。
道衍心領神會。
“殿下若覺此地受氣,只因眼界局限于此。”
“若殿下能放寬眼界,或許局面截然不同。”
道衍一番玄妙之言,令朱棣更為焦急。
他問︰“你此言何意?”
道衍笑道︰“陛下之意,殿下自知。東瀛既平,徐將軍不可能久守,最穩之計,乃封皇子為東瀛王,代守東瀛。”
朱棣眉頭緊鎖,試探道︰“你是說,要我爭取東瀛王封地?”
未待道衍應答,朱棣已自行否定。
“不可能,東瀛近乎廢墟,我好不容易得高麗,何必爭東瀛?”
“況且眾多兄弟尚未封地,父皇怎會允我?”
道衍聞後,微微笑了笑,提出己見。
“您提那地為廢墟,試問哪位親王願前往?”
“且您的高麗與大明相鄰,現狀已顯,皇上對您心存戒備。”
“若留高麗,恐您將終身為安逸貴族,但若赴東瀛則另當別論。”
“東瀛隔海于大明,經營數載,您與 無異,中原若生變故……”
道衍未言盡,朱棣卻已心領神會。
他望向道衍,眼中閃過一絲銳利。
“話雖至此,他人豈會不知此理?本王此刻爭取,父皇豈不生疑?”
那銳光轉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憂慮。
道衍解釋︰“殿下勿多慮,相較于東瀛,您在高麗更為威脅。”
“此地皆為您征服,以您的威望,一聲令下,即可起兵。”
“皇上所懼正為此,而您若赴東瀛,有心無力,兩相權衡,皇上或會應允。”
此言一出,朱棣心安不少。
他點頭,對道衍道︰“本王即刻書信,請父皇改封。”
起身之際,忽又想起一事。
“你也早些籌備,總不能空手赴東瀛!”
道衍聞言,忍俊不禁,沉悶氛圍瞬間消散。
此景,亦在數位皇子府邸輪番上演。
數日間,朱元璋幾乎每日皆聞皇子 鎮守東瀛。
他心中透亮,卻礙于顏面,不便發作。
且在他看來,子孫若無野心,大明亦難長久。
第355章 東瀛王的最終人選
即便朱元璋深諳此理,身為 ,猜疑之心依舊強烈。
朝臣舉薦之士,派往東瀛皆能獨擋一面。
然其野心勃勃,實為隱憂。
吾尚健在,彼等野心或為治國動力;若吾不在,又將如何?
吾所求者,乃萬世太平,一統天下,非國破家亡,亦非如蒙元之虛名一統,臨事時諸侯不顧。
分封宗室,意在設藩屏以御敵,守邊疆。
然日後藩王若懷異志,皇權難制,又將奈何?
吾已年邁,余壽幾何未知。
太子仁厚威望高,然欠狠辣,難料日後兄弟相爭他將如何應對。
為確保萬全,朱元璋決意分批召見親信大臣,作最終咨詢。
奉先殿內,燈火閃爍。
李善長倚杖坐繡墩,眼神低垂;湯和立于側,神色凝重。
朱元璋坐龍椅,久候二人不語,終開口︰
“今日無君臣之分,多年情誼,難道不能直言?”
聞此言,李善長起身欲跪,湯和亦緊張站立。
見狀,朱元璋冷哼一聲︰“湯和,你我自幼相識,難道我還會害你?”
湯和慌忙搖頭,欲解釋,朱元璋已轉向李善長。
“昔 與青田先生共輔我,我以師禮相待,今我登基,你反與我離心?”
李善長急答︰“臣絕不敢,只是此事重大,臣年邁,見識反應皆不如前,恐說錯話誤陛下大事,誤大明未來!”
朱元璋心知此乃托詞,輕哼一聲,取出皇子奏折,命太監遞予二人。
“你們看,連老四都想來爭東瀛王之位。”
“他們心中所想,我們能不清楚嗎?今日召你們來,就為听句實話,想知曉何人更合適。”
李善長未料到,朱元璋竟會如此說。
他近來一直極力避免卷入整治 ,以求自保。
他與胡惟庸過往的糾葛,自己也心知肚明,朱元璋定然知曉。
本以為朱元璋即便不動手,也不會再信任自己。
現在看來,倒是自己多慮了。
湯和看似粗獷,實則心思細膩,否則當年也不會擁立地位不及自己的朱元璋為主。
大殿內頓時一片寂靜,君臣三人再次陷入沉默。
片刻後,見二人仍不開口,朱元璋略顯焦急。
他一拍桌案,正要發怒,湯和卻怯聲說道︰
“陛下,我等刀口舔血,皆因朝廷不留生路,只為求個好日子,後來更是為了一場榮華富貴。”
“您雖貴為天子,初衷與我們或許並無太大差異。既然如此,選個仁厚且能治理地方的皇子便是。”
“反正都是您的骨肉,他們豈會背叛您?”
朱元璋一愣,難以置信地看著湯和。
他本以為,自己如此態度,已算誠意滿滿。
可湯和的回答顯然在搪塞,仁厚的皇子又不止一位,誰能保證他們的仁厚不是偽裝?
顯然,湯和不願涉足此事,既已表態,他也不好再強求。
朱元璋轉而看向李善長。
李善長神色異樣,半晌才勉強言道︰
“陛下,既然燕王有意前往東瀛,您何不遂了他的孝心?”
聞此,朱元璋冷哼一聲。
他盯著李善長,道︰“老四的心思,你不清楚?”
李善長不以為意,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燕王在北方聲名顯赫,若留北方,日後經營有成,對朝廷恐是威脅。”
“但若將其遷至東瀛,失去人望與實力,即便有別樣心思,也無從施展。”
對于其他皇子,他們或欠缺戰陣歷練,或未涉政壇,派遣他們去東瀛,恐難以妥善治理。
李善長顯然無意偏袒任何一方,相較于得罪朝中皇子王爺,給予朱棣一個人情似乎更為明智。
朱元璋洞悉其意,見二人與前朝大臣一般,皆不願明確立場,便也不再強求。
“朕已知悉,你們先退下,容朕再考慮。”
二人听後,如釋重負般離去。
望著緩緩閉合的大門,朱元璋輕嘆,感慨 之路,孤獨相伴。
近日,他接見眾多大臣,眾人或揣測聖意,或明哲保身。
至于那些明確表態者,多為已被皇子拉攏的官員。
朱元璋獨坐大殿,心中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