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

第637章 再會孔明,虛實應對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貓啃月亮 本章︰第637章 再會孔明,虛實應對

    船隊在江陵稍作休整和補給後,便繼續沿江西進。

    數日後,玄鏡台的前哨傳回消息,我們已經追上了劉備集團的主力部隊。

    按照計劃,我在一處名為“魚復”的江邊縣城暫時停靠,等待與先一步抵達此地的諸葛孔明會面。

    選擇在此地會面,是我和徐庶商議後的結果。

    魚復後世的奉節)地處瞿塘峽口,是入川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在此地與孔明交流,既能順理成章地討論下一步的進軍方略,也便于我觀察劉備軍的實際狀態和布防情況。

    會面的地點設在縣衙後院的一處臨時征用的小花廳內。

    陳設簡單,只有幾張桌案和蒲團,牆上懸掛著一幅粗略的荊州及益州部分區域的地圖。

    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和茶香。

    當我帶著徐庶步入花廳時,諸葛亮已憑案而坐,正手持羽扇,凝視著牆上的地圖。

    他身著一身素雅的葛布長袍,頭戴綸巾,面容清 ,雙目炯炯有神,

    即使只是靜坐,也自有一股運籌帷幄、掌控全局的氣度。

    “子明,元直,一路辛苦。”

    見我們進來,諸葛亮放下羽扇,起身相迎,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但那笑容背後,我能感受到一絲不易察覺的審視。

    “孔明先生。” 我與徐庶皆拱手行禮。

    “些許薄茶,不成敬意。”

    諸葛亮伸手示意我們落座,自有侍從奉上茶水。

    寒暄數句,問過彼此行程,諸葛亮便將目光轉向我,看似隨意地問道︰

    “子明此番前來,吳侯可有何交代?柴桑之事後,江東內部,尚安穩否?”

    他問得直接,卻又點到即止。

    既是詢問孫權的官方態度,也是在試探我對江東內部真實情況的了解程度,以及我的立場。

    我心中早有準備,從容答道︰

    “吳侯以大局為重,深知曹操雖敗,元氣未傷,孫劉聯盟乃抗曹之基石,不可動搖。

    周都督不幸病逝,江東上下同悲,然魯子敬先生繼任,軍政尚穩。

    吳侯特遣昭前來,一是為協助皇叔西取益州,以固聯盟側翼;

    二是,亦有代為看顧舍妹尚香之意。

    郡主自幼隨軍,性情剛烈,吳侯與國太皆望其能在皇叔仁德之師中歷練成長,亦算是全了聯盟之誼。”

    這番話半真半假。

    孫權確實希望維持聯盟,也確實希望我能“看顧”孫尚香或者說,監視並確保她不惹麻煩),

    但我巧妙地將孫尚香的隨行,從可能引起猜忌的“人質”或“監軍”,包裝成了“歷練成長”和“鞏固情誼”的象征。

    同時,點出魯肅繼任,暗示江東內部權力交接平穩,讓劉備方面放心。

    諸葛亮微微頷首,羽扇輕搖,目光在我臉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判斷我話語中的虛實。

    他沒有立即就孫尚香的問題深入追問,而是轉而說道︰

    “子明能來,備實乃如虎添翼。以子明之才,于軍略、地理皆有獨到見解,此番西征,還望子明不吝賜教。”

    這是在捧我,也是在試探我的“業務能力”。

    如果我只是空有“江東參軍”的名頭,而無實際才能,恐怕很快就會被邊緣化。

    我謙遜道︰

    “孔明先生謬贊。昭不過一介後學,于軍略一道,尚需向先生多多請教。

    只是沿途而來,偶有所得,或可供先生參考。”

    說著,我示意徐庶取出一卷繪制相對簡單的地圖。

    這並非玄鏡台制作的精密地圖,而是根據玄鏡台情報,結合沿途觀察,由徐庶等人重新繪制的“普通”地圖,但關鍵信息點都已標注。

    “此乃昭沿途所繪長江水道及部分支流圖,”

    我指著地圖上的幾處關鍵節點,

    “據聞皇叔大軍欲循江州、墊江一線北上,此路固然穩妥,然沿途關隘頗多,且劉璋主力亦多布防于此。

    昭竊以為,或可考慮分兵一部,沿涪水西進,襲取巴西郡,與主力形成犄角之勢,或可分散敵軍兵力,加速戰局。”

    我提出的這個建議,是基于玄鏡台對益州內部兵力部署和地理信息的分析。

    涪水路線相對偏僻,但一旦成功,可以直接威脅到成都平原的側翼。

    這算是我主動拋出的“干貨”,既能展現我的戰略價值,又不至于暴露我的核心情報來源。

    更重要的是,這條路線的討論,自然而然地將話題引向了益州北部的地理形勢,

    為我後續脫離主力、轉向漢中方向埋下伏筆。

    諸葛亮的目光落在那份地圖上,眼神中閃過一絲贊許。

    他用羽扇輕輕敲擊著地圖上涪水流域的幾個點,沉吟道︰

    “子明此言,與亮所思,不謀而合。涪水一路,雖險峻難行,卻不失為一步奇兵。

    只是,兵力調度、糧草轉運,皆需細細籌劃。”

    他沒有立刻采納,也沒有完全否定,而是表現出一種開放性的思考。

    這符合他謹慎持重的性格。

    “分兵之事,尚需主公定奪。”

    諸葛亮將目光從地圖上移開,重新看向我,語氣依舊溫和,

    “子明初來,對軍中事務尚不熟悉。

    亮已為主公建議,暫請子明與元直先生,一同參贊中軍機要,待熟悉軍情後,再做具體差遣,如何?”

    “但憑孔明先生安排。” 我拱手應道。

    這安排看似合理,將我和徐庶納入中樞,給予了“參贊機要”的名分。

    但實際上,也是將我們置于了他的直接觀察之下。

    一舉一動,更容易被他掌握。

    “如此甚好。”

    諸葛亮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仿佛之前的試探從未發生過,

    “對了,尚香郡主隨行,護衛儀仗想必不凡。

    此去益州,山路崎嶇,恐多有不便。

    若有任何需要,子明盡管提出,備定當全力相助。”

    他又將話題繞回了孫尚香。

    這次,他沒有直接問她的目的,而是關心起了她的“儀仗”和“不便”,

    看似體貼,實則是在試探我帶來的人馬規模和構成。

    畢竟,孫尚香帶來的“錦帆衛”雖然名義上是護衛,但也是一支不容小覷的精銳力量。

    我心中微動,知道這又是一次試探。

    我答道︰“多謝孔明先生關懷。郡主此行,輕車簡從,所帶護衛,皆是江東子弟,擅長水戰山行,足以自保。

    只盼能早日協助皇叔成就大業,方不負吳侯與國太所托。”

    我再次強調孫尚香的“輕車簡從”,淡化她所帶部隊的威脅性,並重申此行的“官方目的”。

    諸葛亮听後,不再追問,只是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仿佛已經洞悉了什麼,卻又不明說。

    他轉而談起了荊州後方的布防、糧草籌備等事宜,言語之間,條理清晰,滴水不漏,盡顯其經天緯地之才。

    我與徐庶皆認真傾听,時而附和幾句,時而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建議,始終保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參與感”。

    整個會面,持續了近一個時辰。

    氣氛看似融洽,實則暗流涌動。

    每一次問答,每一次眼神交匯,都像是一次無聲的智力博弈。

    諸葛亮的目光如同清澈的湖水,看似平靜,底下卻深不可測。

    我能感覺到,他對我這個突然出現的“江東參軍”,以及那位同樣突然加入的江東郡主,

    始終抱有相當程度的警惕和好奇。

    他或許猜不到我真正的目標是漢中,也猜不到玄鏡台的存在,

    但他敏銳的直覺,一定能感受到我身上那層刻意維持的“迷霧”。

    離開花廳時,春日的陽光正暖,照在身上,卻驅不散我心中的一絲寒意。

    與諸葛孔明這樣的人物周旋,遠比在戰場上沖殺要耗費心神。

    “子明,孔明此人,深不可測。”

    徐庶在我身邊低聲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凝重。

    “我知道。”

    我點點頭,望著遠處連綿起伏、逐漸沒入雲霧的山巒,

    “所以,我們必須更加小心。在抵達預定地點之前,不能露出任何破綻。”

    與孔明的這次會面,雖然暫時穩住了局面,但也讓我更加確信,想要在他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絕非易事。

    我必須盡快找到合適的時機,按照“混合路線”的方案,脫離主力,轉向那條真正屬于我的道路。

    前方的路,布滿了智慧的陷阱和無聲的較量。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方便以後閱讀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第637章 再會孔明,虛實應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第637章 再會孔明,虛實應對並對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