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廳內的喧囂漸漸平息,孫權那句“仔細思量,再做定奪”如同最終的判詞,暫時為這場激烈的公開辯論畫上了句號。
我和孔明在魯肅的陪同下,隨著人流緩緩退出。
孔明面色平靜,甚至帶著一絲淡淡的笑意,仿佛對剛才的唇槍舌劍頗為滿意。
我知道,他已經成功地將“聯合抗曹”的議題擺上了台面,並且爭取到了武將集團的普遍認同,這對于他的公開使命而言,已是階段性的勝利。
然而,我深知,這僅僅是第一步。
真正的決策,往往發生在看不見的幕後。
孫權的猶豫,周瑜的沉默,以及那些主降派文臣的不甘,都意味著最終結果依舊懸而未決。
曹操百萬大軍的壓力是實實在在的,僅憑一番慷慨陳詞,很難徹底打消所有人的顧慮。
必須加一把火。
一把足以燒掉他們最後猶豫,讓他們看清曹軍並非不可戰勝的“虛弱”本質的火。
在回驛館的路上,我與孔明並肩而行,魯肅則略微落後半步,神色間帶著幾分未定的憂慮和對我們的歉意。
他顯然也明白,今日之議,並未達到他所期望的“一錘定音”的效果。
我與孔明交換了一個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有些事情,不適合在公開場合討論,甚至不適合讓所有人知道。
孔明微微點頭,示意他明白我的意思,也相信我自有安排。
他今日的表現已經足夠亮眼,接下來,該輪到我這隱藏在“副使”身份之下的“參軍”,在水面之下,攪動真正的暗流了。
尋了個機會,趁著孔明與幾位前來致意的江東官員寒暄之時,我稍稍放慢腳步,與魯肅並排。
“子敬先生,”
我壓低聲音,語氣平靜卻帶著一絲不容忽視的鄭重,
“方才堂上之辯,想必先生也已看清。
主降之聲依舊不小,吳侯與周都督心中,恐怕亦有疑慮未消。”
魯肅嘆了口氣,面露愁容︰
“子明先生所言極是。曹軍勢大,非虛言也。要讓主公與公瑾下定決心,殊為不易啊。”
“正因如此,”
我直視著他的眼楮,目光銳利,
“有些事情,或許不便在廟堂之上公之于眾,卻可能對最終決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魯肅聞言一怔,隨即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立刻明白了我的言外之意。
“子明先生可是有何……教我?”他用詞謹慎,顯然意識到了話題的敏感性。
我微微搖頭,示意周圍人多眼雜,並非詳談之地。
我從袖中取出一卷早已備好的絹帛,極其隱晦地遞向他。
這絹帛外觀普通,上面記錄的文字也經過了處理,用的是一種我和徐庶、以及玄鏡台核心層才懂的簡寫和暗語,即使落入他人之手,也難以解讀出全部真實信息。
但這並非重點,重點是我接下來要口述的內容。
“子敬先生,”
我的聲音更低,幾乎只有我們兩人能听清,
“此乃我軍斥候連日冒死深入曹軍腹地,以及……
我早年在北方游學時結交的一些舊識,通過極其隱秘的渠道,傳回的最新消息。
事關重大,或許能為吳侯與周都督決斷,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魯肅接過絹帛,入手微沉,他沒有立刻展開,只是緊緊握在手中,目光凝重地看著我,示意我繼續。
我迅速整理了一下思緒,將玄鏡台傳回的、經過我精心篩選和“包裝”的情報要點,用一種符合“斥候探查”和“舊識密報”邏輯的方式,清晰而簡潔地闡述出來︰
“其一,據我方最新探得的消息,曹軍之中,已現疾疫端倪。”
我刻意加重了“最新”二字,強調其時效性,
“並非尋常水土不服,而是已有部分營寨出現士卒嘔吐、腹瀉、高燒不退之癥狀,且有蔓延之勢。
雖曹軍極力封鎖消息,但我方斥候冒險潛近,親眼所見病卒營帳隔離,藥石消耗劇增。
此疾疫若不能及時控制,在大軍密集駐扎之下,後果不堪設想。這或許比外界所知的,要嚴重得多。”
這情報遠比市面上流傳的“曹軍水土不服”要具體和嚴重。
玄鏡台的細作甚至冒著極大風險,獲取了部分曹營醫官的只言片語和廢棄藥渣的信息,經過交叉印證,才得出了這個初步結論。
將其歸功于“斥候深入”和“舊識密報”,合情合理。
魯肅的臉色瞬間變得極其嚴肅,握著絹帛的手指微微收緊。他深知軍中疾疫的可怕,尤其是在南方的濕熱環境下。
“其二,”
我繼續說道,語氣沉穩,
“曹軍主力,多為北方士卒,驟然南下,水土不服遠超預期。
並非僅僅飲食不慣,更兼氣候濕熱,蚊蟲滋生。
許多士兵渾身瘙癢,精神萎靡,戰斗力已大打折扣。
尤其是精銳的虎豹騎,在荊襄之地尚可逞威,若要在江渚水網密布之地作戰,馬匹優勢難以發揮,步戰能力亦受影響。
其真實戰力,恐怕要比其名聲,低上不少。”
這一點,結合了玄鏡台的觀察和一些基本的軍事常識,听起來更像是前線斥候的直觀感受,容易取信。
“其三,曹操收編的荊州水師,看似數量龐大,實則磨合嚴重不足。”
我語速加快,直指核心,
“劉表舊部與曹軍將領之間,指揮體系混亂,號令不一。
且荊州水師久疏戰陣,訓練松弛,戰斗意志薄弱。
曹操雖強令整合,日夜操練,但水戰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水軍看似勢眾,實則如同臨時拼湊的木筏,遠非江東水師這等百戰精銳可比。
其中,頗有可趁之機。”
這一點,更是直擊江東最自信、也最關心的領域。
通過指出曹軍水師的“虛胖”,可以極大地增強江東方面的信心。
將其歸結為“斥候觀察”和“內部消息”,也順理成章。
“其四,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我稍作停頓,讓魯肅有時間消化前面的信息,然後才拋出最後的關鍵,
“曹操數十萬大軍,糧草輜重消耗驚人。
其補給線從許都、鄴城綿延千里,橫跨大江南北,極為漫長且脆弱。
烏林、赤壁一帶,水陸轉運節點繁多,防守必然存在疏漏。
若能遣一支精銳奇兵,襲擾其糧道,或焚其囤糧之所,則曹軍縱有百萬之眾,亦將不戰自潰!”
這一點,是基于戰略層面的分析,但通過“斥候探明糧道虛實”和“舊識透露後勤困境”來包裝,更具說服力。
這等于直接指出了一個可能克敵制勝的具體方向。
我將這四點情報,以最精煉、也最具有沖擊力的方式,傳遞給了魯肅。
我沒有直接說“你一定要讓孫權和周瑜看到”,但我相信,以魯肅的智慧和對江東命運的關切,他知道該怎麼做。
“子明先生……”
魯肅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他看向我的眼神充滿了震驚和一種復雜的情緒,既有對情報價值的驚嘆,也有對我這個“副使”竟然能掌握如此機密信息的審視,
“這些消息……當真屬實?”
“子敬先生,”
我迎著他的目光,語氣無比堅定,
“軍情緊急,人命關天,豈敢妄言?這些消息,皆是我方付出巨大代價換回。
我知先生心系江東,亦盼孫劉聯合,共抗強曹。
故而不敢隱瞞。至于如何利用這些消息,呈送給誰,何時呈送,全憑先生決斷。
我只希望,這些來自不易的情報,能為江東的最終抉擇,提供一些真實的參考,避免因誤判形勢,而鑄成千古憾事。”
我將責任和決斷權完全推給了魯肅,這既是尊重,也是一種策略。
讓他主動去“獻策”,遠比我強行要求更有效,也更能保護我自己。
魯肅深吸一口氣,鄭重地將那卷絹帛貼身收好,仿佛那不是一卷普通的布帛,而是關系到江東存亡的關鍵信物。
他對著我深深一揖︰
“子明先生高義!此等重要軍情,無異于雪中送炭!
肅,明白了!請先生放心,肅定會用最妥善之法,將此……訊息,呈送主公與公瑾都督!”
他沒有再多問情報的真正來源,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
他知道,有些事情,點到為止即可。
“如此,便有勞子敬先生了。”我回了一禮,心中一塊大石暫時落地。
幕後傳音的第一步,已經完成。這份精心準備的情報,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必將在孫權和周瑜的心中激起漣漪。
至于這漣漪最終會掀起怎樣的波瀾,還需要耐心等待。
看著魯肅匆匆離去的背影,我知道,他一定會用最快、最穩妥的方式,將這些“加料”的情報送到那兩位決策者的案頭。
孔明此時也已應酬完畢,緩步走了過來,目光在我臉上停留片刻,似乎察覺到了什麼,但並未多問,只是微笑道︰
“子明,看來此行,並非全無收獲。”
我亦報以微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仍需上下而求索。走吧,孔明,回驛館,靜候佳音。”
我們並肩而行,沐浴在柴桑傍晚微涼的風中。
公開的舞台上,諸葛亮已經完成了他的表演;
而在無人看見的幕後,我的棋子,也已悄然落下。
這場關乎天下命運的博弈,變得越來越有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