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番慷慨陳詞,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層漣漪。
文臣們雖被駁斥得啞口無言,但那份根植于安逸與利益的怯懦與保守,並未真正消散,只是暫時被壓制了下去。
而另一側,久經沙場的武將們,反應則截然不同。
短暫的沉寂之後,一聲粗豪的嗓音打破了僵局。
我循聲望去,正是江東宿將,程普字德謀)。
他雖然年歲已高,但身姿依舊挺拔,此刻更是須發戟張,滿臉憤懣之色。
他猛地站起身,對著張昭等人怒目而視,甕聲甕氣地說道︰
“張公、顧公諸位先生,平日里高談闊論,引經據典,某等粗人雖不懂許多大道理,卻也知曉‘士可殺不可辱’!
曹賊欺人太甚,大軍壓境,欲吞我江東基業!
爾等不思如何奮起抵抗,保家衛國,反倒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一味主張屈膝投降,難道就不怕將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無顏面對故去的武烈將軍孫堅)與討逆將軍孫策)嗎?!”
程普的話語直白而激烈,充滿了軍人的血性與對文臣軟弱的不滿,立刻引起了武將席上一片附和之聲。
緊隨其後,另一位同樣資歷深厚的將領韓當字義公)也按捺不住,沉聲道︰
“程公言之有理!我等武人,食君之祿,自當忠君之事!曹操雖眾,但多是北方旱鴨子,豈知我江東水戰之利?
若論江上爭鋒,我江東健兒何曾怕過誰來?大丈夫生于亂世,正當建功立業,豈能未戰先怯,束手就擒?!”
韓當的話更是直接點燃了許多年輕武將心中的火焰。
一時間,“戰!”“寧死不降!”的低吼聲在武將席間此起彼伏。
他們看向諸葛亮的眼神,也從之前的審視,多了幾分認同和期待。
然而,並非所有武將都如此樂觀。
一位看起來更為年輕、也更顯精悍的將領,我認得他是孫權極為倚重的十二虎臣之一,凌統字公績),皺著眉頭站了出來。
他先是對程普、韓當等人拱了拱手,表示敬意,隨即話鋒一轉,目光投向諸葛亮,帶著一絲審慎問道︰
“孔明先生剛才分析曹軍弊端,言之成理。
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曹軍勢大,終究是事實。
劉豫州新敗之後,兵微將寡,不知尚能有多少戰力?
若我江東傾力一戰,貴方又能給予多少實質性的支援?
戰場之上,刀槍無眼,並非僅憑一番言語便能克敵制勝。
若聯合之後,反被拖累,又當如何?”
凌統的問題非常實際,也代表了部分務實派武將的擔憂。
他們不怕打仗,但他們需要確信,這場仗有打贏的希望,盟友是可靠的,而不是將江東拖入更深泥潭的負擔。
他的話音剛落,方才被壓下去的文臣們仿佛又找到了反擊的契機,立刻有人附和道︰
“凌將軍所慮極是!
聯劉抗曹,听起來固然豪邁,但若劉備軍不堪一擊,我江東豈非獨自承受曹軍雷霆之怒?”
“是啊!到時候,劉備拍拍屁股走了,留下我們江東生靈涂炭!”
局勢似乎又開始向不利于聯合的方向傾斜。
孫權的面色再次變得凝重,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扶手。
魯肅焦急地看向諸葛亮,眼神中充滿了期盼。
我依舊穩坐不動,心中卻在飛速盤算。
諸葛亮面臨的挑戰升級了。
他不僅要說服文臣克服恐懼,還要打消武將對盟友實力的疑慮。這需要更高明的技巧。
只見諸葛亮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轉向凌統,語氣誠懇而自信︰
“凌將軍所慮,甚是。兵行詭道,虛實難測,單憑亮一面之詞,確實難以取信。
然,我家主公雖新遭挫敗,但核心未損。
關雲長將軍統領水師精銳萬余,已至夏口;
張翼德將軍勇冠三軍,據水斷橋,曹軍亦不敢近前;
趙子龍將軍更是于萬軍之中救出幼主,毫發無傷。
此皆熊虎之將也!
至于兵力,我家主公尚有萬余精兵,加上江夏劉琦公子所部,亦有近兩萬之眾。
雖與曹軍號稱百萬相比,確顯單薄,但兵在精而不在多。更何況……”
他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在場的江東諸將,聲音提高了幾分︰
“此戰關鍵,在于水戰!曹軍不習水性,此乃其致命弱點!
而江東水師,冠絕天下!周公瑾都督更是深諳水戰之道!
若孫劉聯合,以逸待勞,扼守長江天險,誘敵深入,以我軍之長,擊敵軍之短,何愁曹賊不破?”
他巧妙地避開了直接回答劉備軍能提供多少“實質性支援”的具體數字,轉而強調聯合作戰的戰略優勢,尤其是突出江東自身的水軍優勢和周瑜的能力,這無疑極大地迎合了江東武將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語氣中充滿了鼓動性︰
“曹操遠來疲憊,士卒厭戰,一旦受挫,必然軍心動搖。
此戰若勝,則曹賊元氣大傷,數年之內無力南下!
將軍不但可保江東無虞,更可趁勢奪回荊襄之地,北望中原,建不世之功!
此等良機,千載難逢!
諸位將軍皆是當世豪杰,難道甘心將此等功業拱手讓與他人,甚至屈膝于國賊之下嗎?”
這番話,既分析了戰勝的可能性,又描繪了勝利後的巨大收益和榮耀,直接戳中了武將們內心深處對功名利祿的渴望。
方才還心存疑慮的凌統,眼神也開始變得熱切起來。
程普、韓當等老將更是捋須點頭,臉上露出興奮之色。
整個武將群體的情緒,明顯被調動了起來。
大廳內的氣氛達到了頂點。
文臣們或焦慮不安,或低聲爭辯;武將們則意氣風發,躍躍欲試。雙方的觀點激烈踫撞,爭論不休。
而我,始終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主位上的孫權,以及他身旁那個如同定海神針般穩坐的周瑜身上。
孫權年輕的臉龐上,此刻看不出明確的傾向。
他認真地傾听著每一方的發言,時而鎖眉,時而頷首,眼神在諸葛亮、魯肅、張昭以及幾位核心將領之間流轉,顯然在進行著復雜的權衡。
他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壓力,讓所有人都明白,最終的決定權,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
至于周瑜,從始至終,他都保持著一種近乎完美的平靜。
他沒有參與辯論,只是偶爾端起茶杯,輕輕啜飲一口,目光深邃,仿佛能夠穿透這喧囂的表象,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
他似乎對諸葛亮的辯才頗為欣賞,嘴角偶爾會掠過一絲難以察覺的笑意,但那笑意背後隱藏著什麼,無人能夠猜透。
當武將們群情激憤時,他也只是平靜地看著,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棋手,在審視著整個棋盤的局勢。
我心中愈發肯定了自己的判斷。
這場“舌戰群儒”,無論多麼精彩,終究只是一場公開的意見征詢和輿論鋪墊。
諸葛亮表現得再出色,也只能爭取到部分人的支持,動搖一部分人的立場,但無法直接左右最終的決策。
江東的命運,最終還是系于孫權的一念之間,以及這位江東實際上的軍事統帥——周瑜的態度。
要真正促成孫劉聯盟,關鍵在于私下的溝通和利益的交換,在于能否拿出讓孫權和周瑜都無法拒絕的籌碼,以及讓他們相信聯合抗曹確實利大于弊。
想到這里,我不禁將目光再次投向周瑜。
這位與我年齡相仿,卻已名滿江東的美周郎,將會是接下來我“暗線”行動中,一個極其重要、也極其難以預測的關鍵人物。
他對我這個“劉備的參軍”,又會是何種態度?
正思忖間,孫權終于抬起了手,示意眾人安靜。
喧鬧的大廳瞬間安靜下來。
他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諸位之言,孤皆已听聞。此事關乎江東興亡,非同小可,孤需仔細思量。
今日議事,暫且到此。
孔明先生與子明先生遠來是客,且先回驛館歇息,待孤與公瑾及諸位重臣商議之後,再做定奪。”
他沒有給出任何明確的答復,將最終的決定權,再次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我和諸葛亮對視一眼,都明白今日的公開辯論已經結束。
接下來,將是更為關鍵的幕後角力。
在魯肅的陪同下,我們起身告辭,離開了這座充滿了爭執與算計的府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