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鳥鳴聲透過紗窗傳入臥室,林海陽睜開眼,身旁小奕仍在酣睡,睡衣肩帶滑落一邊,露出白皙的肩頸,呼吸輕柔地拂在他胸口。
他沒有驚動她,輕輕將她攬緊了些,閉上眼又假寐片刻。窗外的城市尚未完全甦醒,遠處偶爾傳來幾聲早起的鳥鳴,混著樓下廚房里鍋鏟輕響的聲音,那是方子敬已經開始準備早餐了。
身後的小奕忽然動了動,手臂環住他的腰,整個人往他懷里貼得更緊了些。
“你醒了?”她聲音還帶著睡意,卻透著柔軟。
林海陽低頭吻了吻她的發頂,“嗯,醒了有一會兒了。”
她睜開眼,眸光朦朧地看著他,忽然笑了︰“你今天是不是要去國務院?”
“嗯,上午的行程安排滿了。”他輕聲說,指尖順著她的脊背輕輕撫過。
她沒說話,只是靠在他懷里,靜靜享受著這片刻的安寧。直到一陣敲門聲打破了寧靜。
“爸爸?”是彤彤的聲音,帶著點猶豫。
林海陽和小奕對視一眼,兩人都笑了。
“彤彤,爸爸和媽媽馬上出來。”小奕輕聲應道。
彤彤這才走開,腳步聲漸漸遠去。
小奕從他懷里抽身,坐起身,揉了揉頭發︰“我們得快點。”
林海陽點頭,翻身坐起,披上睡衣。浴室門關上時,他回頭看了一眼小奕——她已經站起身,赤腳踩在地毯上,正彎腰去拿睡衣,露出後背一道優美的脊椎弧線。
熱水沖下時,他閉上眼,任由溫熱的水流沖刷身體。昨夜的疲憊仿佛已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清晨帶來的新能量。
門外傳來敲門聲,是小奕︰“你好了沒?”
“快了。”他應了一聲。
門推開,她走了進來,手里拿著毛巾。他轉過身,她接過花灑,輕輕幫他沖洗後背。
“你今天穿哪件?”她問。
“那件深灰的。”他說。
她點頭,轉身出去,片刻後又進來,把干淨的襯衫放在浴缸邊沿。
“彤彤和浩宇都起床了,方姐在做早餐。”她說。
林海陽點頭,擦干身子,披上浴袍走出浴室。小奕已經換好衣服,正在梳頭,穿著一件淡藍色的連衣裙,頭發扎起,露出光潔的額頭。
“我去叫孩子們。”他說。
她嗯了一聲,沒抬頭,只是繼續整理頭發。
林海陽推開門,彤彤正坐在客廳地毯上玩玩具,浩宇則趴在小桌上畫畫。
“爸爸!”兩個孩子同時抬頭。
他蹲下身,把他們一一抱起,笑著問︰“今天想吃什麼?”
“我想吃媽媽做的煎蛋!”彤彤說。
“我想吃爸爸做的面條!”浩宇眨著眼楮。
林海陽笑著點頭︰“好,等爸爸忙完,給你做。”
廚房里,方子敬正在煎蛋,鍋鏟翻炒的聲音清脆。她穿著一件淡紫色的圍裙,發髻整齊,神情專注。
“早。”她頭也不抬地說。
“早。”林海陽走進去,站在她身後,“我來幫你。”
她沒說話,只是把鍋鏟遞給他。他接過,熟練地翻炒雞蛋,動作流暢。
“國務院那邊安排好了?”她問。
“嗯,九點前到就行。”他說。
她點頭,把準備好的吐司放進烤箱。
早餐很快擺上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彤彤和浩宇嘰嘰喳喳地說著學校的事,小奕笑著插話,偶爾補充幾句。
林海陽看著眼前的畫面,心里忽然涌起一陣暖意。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守護這樣的早晨。
吃過早餐,小奕開車送彤彤去小學,浩宇去幼兒園。返回家時,陽光已灑滿客廳。林海陽準備前往國務院。
傍晚時分。他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素食館,方子敬和小奕已經在那里等他。
“你今天在國務院談得怎麼樣?”小奕問。
“還不錯。”他喝了口茶,“爸爸對莫高市的鄉村振興計劃很感興趣。”
“那太好了,爸爸沒有為難你吧?”方子敬微笑。
林海陽說︰“沒有!”
三人邊吃邊聊,氣氛輕松。彤彤和浩宇在角落里玩著筷子,小奕時不時看一眼,提醒他們別把湯灑出來。
“對了,”方子敬忽然說,“我下周要去金城大學報到。”
小奕和林海陽都看向她。
“恭喜。”小奕笑著舉杯。
“謝謝。”方子敬端起茶杯,輕輕踫了一下。
林海陽也舉杯,三人踫杯,茶水輕晃。
“你準備住哪兒?”小奕問。
“學校那邊有宿舍,但是我習慣住家里了。”方子敬說。
林海陽點頭︰“學校家里還有書吧和素食館幾頭跑,辛苦你了!”
夜色漸濃,幾人走出素食館,夜風微涼。
“吃飽了,我們一起回家了!”林海陽對小奕說。
她點頭,坐進副駕駛。車子緩緩駛離,夜色中,城市燈火漸次亮起。方子敬帶著兩個小孩先回家了。
“你今天累嗎?”她問。
“還好。”他回答。
她靠在座椅上,看了他一眼︰“你今天是不是又瘦了?”
他沒回答,只是笑了笑。
車子駛入別墅區,保安點頭放行。林海陽停好車,兩人並肩走進家門。客廳留著一盞燈,方子敬帶彤彤和浩宇已經睡了。
他站在玄關,看著客廳,忽然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林海陽關了客廳的燈,和小奕一起回到自己的房間。
小奕從背後抱住他,下巴輕輕搭在他肩上。
“你今天是不是又在想工作?”她問。
“沒有,難得清閑一刻。”他低聲應道。
她沒說話,只是收緊了手臂。
他轉身,將她擁入懷中,低頭吻住她的唇。
她回應他,指尖輕輕勾住他的衣領。
這一夜,他們沒有說話,只有彼此的呼吸和心跳交織在一起。
清晨,陽光灑進房間,林海陽看著熟睡的小奕,輕輕掖了掖被角。
窗外,城市開始甦醒,街道上漸漸熱鬧起來。新的一天,正式開始了。
他輕輕起身,披上睡衣,走到陽台。金城的清晨,比昨日更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