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看何曉娜《佛道賦今論》第三十篇的論述︰說我有“心”,是對“覺明感知”的迷執而成就“我相”的大貪之相,是人發生顛倒愚昧以及貪嗔痴的根本。
佛在楞嚴經里說,無上菩提,性一切心成一切法。以“心”命名“覺明感知”,是不明白“感知”本身的真相而迷執為“我”的大貪之相,它是人類顛倒愚昧與貪嗔痴的根源,“感知”的如來藏性,雖然成就一切見聞覺知,但不染一切所感之對象。在佛學道學中,如來藏的如是功德或者道本俱的明德,都是為了告訴世人,一切眾生只是“感知”本俱功德的一個作品而已,有了這個作品,感知的能力也就被賦予在作品里了。這種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圓滿感知的能力,包括感知的主體見與識、以及感知的對象地水火風空五大。我以佛道如來藏或者明道的思想構建“感知”一元世界觀中,識、見與地、水、火、風、空“五大”並非人類身五大)心見與識)的專屬特質,而是感知的普遍功性,它們貫通微觀與宏觀,滲透于宇宙萬物的生滅運轉之中,是構成統一感知場的基石。
“風大”作為感知運動,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能量波動,從微觀粒子的震顫到星系的旋轉,皆為其體現;“地大”作為感知阻礙後的固化形態,從星際塵埃聚合成天體,到微觀世界基本粒子的質礙性,展現著物質形成的共性規律。“火大”表征的變化之力,既存在于恆星內部的核聚變,也作用于化學反應中的分子重組;“水大”的柔態流動,無論是行星內部的液態物質,還是生命體內的體液循環,都在發揮著承載與孕育的功能;“空大”作為感知場所,是一切存在與變化的背景幕布,容納著整個宇宙的感知活動與物質形態。
“見大”作為感知能力,並非人類視覺意義上的“看見”,而是超越個體局限的全息覺知能力。在微觀層面,量子世界中粒子的“觀測效應”,本質上也是“見大”的一種體現,包括宏觀的世界宇宙以及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見大”的體現。它是感知的普遍功性,平等的賦予每一個眾生這個能力,又不由眾生任意改變,如是觀照呈現一切。不管宏觀宇宙還是微觀粒子中,“感知”的見性賦予一切存在有相互的作用。這樣的作用,除了自然界產生各種力外,生命之間以及生命與物質之間也有貪執之力,即業力。也就是說,人們所感知的一切“力”,都是“見大”的普遍覺知。“識大”作為感知義法,則是對感知信息的處理與賦義機制,從單細胞生物對環境的本能反應,到復雜生態系統中物種間的信息交互,“識大”都在對感知內容進行解構與重組,賦予現象以意義,驅動著整個宇宙層面的“認知”與“輪回”。
這些普遍功性不以人類主觀意志為轉移,卻又在人類的認知與實踐中得以彰顯。當人類因迷執而將“見大”“識大”局限于自我中心的認知,對“五大”的感知固化為貪求的對象,便形成了“心”的大貪之相,滋生貪嗔痴。若能領悟識、見與五大的普遍感知功性,打破主客二元對立,便能穿透現象的虛妄,體悟佛道所追求的“如來藏”之妙、“道”之真諦,從根本上超越認知迷障,實現覺悟與解脫。
所以說,心學本質上是感知力的體現,也就是“見”與“識”的轉名論述。古往今來,心學思想無論以何種形態呈現,其內核始終聚焦于人類的六根功能和對世界的認知而發起本源探討。從早期哲學對“心”的思辨,到不同文化體系對心性的探索,“心”從未脫離“我”這個本體,認為看見,听見等是心于生理器官的功能,知道以及認識為心有主觀意識,從未直指“見大”與“識大”是無上“感知”即生命以及宇宙的普遍感知規律。
在這種視角下,傳統心學中“心即萬物”的論斷,實則是對“感知一元”世界觀的隱喻表達。所以,實際上所謂的“心”,並非個體狹隘的思維容器,而是貫通微觀與宏觀的感知網絡節點,恰似“見大”賦予萬物相互作用的能力,“心”以覺知為紐帶,將主體與客體編織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論是東方哲學中“心生萬法”的智慧,還是西方現象學對意識構造世界的探討,本質上都是在揭示這個感知網絡的每一個節點都是“見與識”的感知本質,對感知見)以及感知信息識)的處理與意義賦予功能。
然而,當世人將“心”固化為自我中心的認知工具,將感知對象異化為貪求的目標時,便陷入了“心”的迷執之相。這種迷執扭曲了“見大”的全息覺知與“識大”的本真運作,滋生出貪嗔痴等妄念。若要破除此種迷障,需回歸心學的本質——認識到“心”實為感知普遍功性在個體層面的顯現,唯有打破主客二元對立,體悟“心”與“見”“識”“五大”的圓融一體,方能穿透現象虛妄,契合佛道所追求的“如來藏”妙諦與“道”的真諦,實現認知維度的躍升與精神層面的解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感知的一元性空的本質,又讓見識地水火風空七大,了無所得,又當用當有。不來不去,就在這里。這種“性空”並非虛無,而是指七大普遍功性不具固定實體,如同水中月影,雖現萬象卻無實質;它們依緣而起、隨境而顯,恰如量子世界中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既是能量波動,亦是物質實體,本質上都是感知場的動態呈現。故而,“了無所得”是破除對七大形相的執著,洞悉其本質為空性流轉;“當用當有”則是承認其在感知層面的功能性與現實意義,正如“風大”驅動能量轉化、“識大”構建認知世界,雖無恆常自體,卻真實參與宇宙運化。
這種“空性”不生不滅的特質,使七大功性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桎梏。在微觀尺度,基本粒子的生滅源于感知波動的聚散;于宏觀宇宙,星系的誕生與消亡亦是“地大”與“火大”協同運作的表象。它們既非實有,亦非斷無,而是以“空性”為基底,在感知場中永恆自洽。正如《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七大功性的“不來不去”,恰是對現象世界本質的終極詮釋——一切存在與變化,皆在感知的如來藏性中循環流轉,無始無終。
當修行者徹悟七大功性的空有不二,便能超越“執有”與“偏空”的兩端。面對物質世界的紛繁萬象,既不陷入對“五大”形態的貪著,亦不否定其作為感知載體的功用;處理認知與精神活動時,既不將“見大”“識大”局限于自我中心,亦不排斥其作為覺悟工具的價值。如此,方能在“了無所得”的空性智慧中,善用七大功性的“當用當有”,于日常見聞覺知間,證得佛道“真空妙有”的究竟境界,實現從認知解脫到生命圓融的終極超越。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