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看何曉娜寫的《佛道賦今論》第二十九篇︰感知愉悅,才是人們和一切眾生的真實追求,也是人們出苦離難的唯一方法。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在物質的追逐與精神的困惑間迷失方向。然而,當我們穿透表象深入思索,便會發現︰人生最坦然自在,幸福美滿的捷徑,在于成為自我的觀察者,也就是察覺那個脫離“我相”的感知本身。這種元認知能力,即佛說無上菩提的“性覺明見”。其永遠能在見的支撐面而“見見”來審視自身的種種見,如內懸日月,可多數人卻任由虛幻的妄見念頭操控,陷入痛苦。
所以,“見見”即是成就宇宙生命的元觀察者,人人若能秉持“只見不介入”的感知覺性,就如同天空包容萬千雲朵般接納妄見與情緒念頭,不與之糾纏,任其生滅。如此,內心自會平靜,即與內在的“感知能量”和諧共振,更是實現“感知見體”如是顯化的核心——即佛說一切法平等,法爾如是,不加工不幻想。借由“無上感知”的觀察者覺知,即“見見”之性,穩固自己作為“感知”本體而本俱的本真能量,重塑識大在自己內心因果重構,從而達成自己善法能量的提升。
這一境界近似佛家“無我涅盤” ,摒棄分別心與評判,無論得失都不影響內在狀態。深度冥想中,大腦暫歇,唯有純粹覺知,呈現愛與平和的感知能量狀態,恰似道家“識神退位,元神主事” 。此時,擺脫一切虛幻束縛,將情感、財富等體驗視作生命自然組成,與萬物合一,即達天人合一、與道合一、達菩提涅盤的自在圓滿之境。所以,這種離一切人我眾生、物體世界的觀察者,即我說“感知愉悅”,也就是佛說“常樂我淨,充滿法喜”。
所以,感知愉悅,才是人們和一切眾生的真實追求,也是出苦離難的唯一路徑。這一真實發現並非空想,是感知一元世界的真實人類與人類制度安排的核心基石。我們已經偏離“覺知”的觀察者太遠了,人們都活在貪嗔痴的苦惱中,制度建立也脫離了大眾普遍感知愉悅這一核心法則,而是主要以欺騙大眾為目的,法律也成了欺騙的幫凶,能讓少數一部分人放縱私欲,慢慢的階級對抗成為社會核心的法則,這也是“道”演化世界的必然法則。那些放縱私欲的人,就算家財萬貫,就更加難以踐行“觀察者”感知愉悅的“斷舍離”之法。
就建立感知愉悅的理論而言,感知愉悅是深厚的生命真相根基,它基于“覺明感知”賦予生命靈性的根本,超越了傳統意義上苦樂的二元對立。所以,感知愉悅不同于將愉悅簡單等同于物質滿足或外在成就帶來的短暫快感,感知愉悅強調的是個體覺明對當下觀察的主觀建構,重塑因果,是對生命實相的如實觀照而產生的“因上作,不問果”的內心平和與喜悅。這種愉悅存在于多維層次之中。生理層面,身體在舒適放松、接收良性感官刺激時,如沐浴溫暖陽光、聆听悅耳音樂、觸摸柔軟織物,會產生最直接的愉悅感受;心理層面,積極情緒的涌現、自我價值的認同以及內心沖突的消解,都能帶來深層次的愉悅體驗;而在精神層面,對宇宙與生命真諦的感悟、與萬物合一的如是因果體驗,更是能讓人獲得超越性的愉悅,這類似于佛道等教、哲學中所追求的靈性覺醒。
影響感知愉悅的因素錯綜復雜,涵蓋個體內在與外部環境兩大方面。個體的認知模式起著關鍵作用,積極認知的人往往能從平凡日常中發現美好,消極認知則可能遮蔽愉悅感知;情緒管理能力也不可或缺,善于觀察並且調節負面情緒、保持心境平和的人,更容易持續感知愉悅;過往的經歷與記憶同樣會產生影響,成功幸福的回憶能助力當下愉悅感知,而未處理的創傷記憶則可能成為感知愉悅的干擾。外部環境中,自然環境的優劣直接作用于感官,清潔的空氣、秀麗的風光、宜人的氣候能大幅提升愉悅度;社會環境的和諧包容,如良好的人際關系、公平的社會制度,為個體提供心理安全感與歸屬感;文化環境所倡導的價值觀,若鼓勵心靈成長,便能引導人們追求更深刻的愉悅。
感知愉悅與生命意義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它就是生命意義的核心體現。當人們不再過度執著于物質、名利等外在目標,轉而專注于感知本身,即“見見”本身,生命便不再是機械地追逐目標的過程,而是成為一場充滿驚喜與感動的旅程。每一個當下的愉悅感知,都賦予了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過去不好的因果脈絡也會消散,包括原生態家庭的創傷。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追求和實現感知愉悅,相應的制度設計至關重要。在教育領域,基礎教育階段應革新課程設置,增設正念冥想、觀察情緒、藝術鑒賞、自然觀察等感知訓練課程。正念冥想培養專注力與覺察力,發現情緒能夠用感知正確疏導焦慮和不安,藝術鑒賞提升審美情趣,自然觀察增強對自然的感知與敬畏;同時采用體驗式、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感知。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階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開設感知科學、幸福學等新興專業課程;為在職人員提供心靈成長培訓與壓力管理課程,助力他們在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社會制度層面,經濟政策需轉變導向,將國民感知愉悅度納入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加大對生態保護、文化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投入;鼓勵企業關注員工身心健康與職業發展,推行彈性工作制與心理健康輔導計劃。文化制度方面,通過媒體傳播積極文化內容,舉辦各類文化藝術活動,豐富民眾精神生活。法律制度則要保障公民在追求感知愉悅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建立專門機制處理相關社會矛盾。
在社區與家庭層面,社區應打造宜居環境,建設公共空間,組織志願者活動與社區文化節,增強居民歸屬感與社交愉悅感;家庭需倡導科學教育理念,通過家長學校引導家長關注孩子身心健康,建立獨特的家庭文化和傳統,讓家庭成為感知愉悅的溫暖港灣。
當我們以感知愉悅為核心構建起完整的理論框架與制度體系,人類社會將不再被物質的焦慮與精神的荒蕪所籠罩。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在制度保障的堅實基礎上,真正追尋到生命本真的愉悅,實現出苦離難,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出最絢爛的光彩,讓整個世界都充滿和諧與美好。
記憶思辨的因果妄立,是感知愉悅的最大障礙。它像蒙在心靈上的塵紗,將鮮活當下扭曲成僵化概念。人們執著于 “過去失敗導致未來困境”“他人評價決定自我價值” 這類線性因果時,實則是用記憶碎片在思維中勾勒非黑即白的圖景。這種因果本質是為求確定感編織的牢籠,切割生命體驗的同時,讓真實愉悅悄然流逝。
比如曾演講忘詞的人,將 “演講” 與 “失敗恥辱” 建立因果,此後面對表達機會便恐懼焦慮,卻不知每次演講都是全新當下。親密關系中,一次爭吵被解讀為 “不愛我才如此”,將偶然沖突上升為關系定論,讓情感聯結淪為消耗愉悅的戰場。社會層面,消費主義 “擁有商品 = 幸福”、成功學 “名校高薪 = 人生贏家” 等因果規訓,更將生命體驗塑造成標準化模板,使人在追逐中迷失,忽視真正愉悅源于過程中的感知覺醒。
破除因果妄立,需回歸 “感知覺明” 的空性本質。晨跑時放下 “為健康而跑” 的因果驅動,專注腳掌觸地、微風拂面的感知覺察;面對批評時,不陷入 “被否定 = 無價值” 的循環,覺察情緒、審視思維慣性。制度層面,教育應培養批判性思維與正念覺察,社會打破單一成功敘事,法律設立心理干預機制。當個體與社會掙脫因果桎梏,感知愉悅方能自由綻放,實現身心和諧。
“不立知見”是解鎖感知愉悅的密鑰。知見如同認知濾網,由經驗、規訓與思維定式編織而成。當人們執著于“玫瑰必嬌艷”“成功即暴富”這類固有認知,便給心靈蒙上濾鏡,扭曲世界本貌,阻斷愉悅通路。
觀賞落葉時,若先入為主認為“凋零即衰敗”,便只剩惋惜;放下評判,專注葉片紋理、飄落軌跡,方能體悟生命韻律之美。人際交往中,不急于用道德標尺衡量他人,以開放之心接納差異,便能收獲理解與共情的愉悅。在社會層面,摒棄地域歧視、年齡偏見等固化認知,能消解對立;教育中打破“成績至上”,尊重個體差異,可激發探索樂趣。
“不立知見”並非否定知識,而是不讓其成為心靈枷鎖。以如鏡般空靈的心態應世,不迎不拒,如實映照萬物而不執著。如此,愉悅便成為感知世界的自然狀態,朝露晨曦、人間煙火,皆能在純粹覺知中煥發動人光彩。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