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星球的曙光

第135章 悟感知晃在之妙,破二元認知之執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盧世鋒 本章︰第135章 悟感知晃在之妙,破二元認知之執

    我們繼續看何曉娜《佛道賦今論》第三十一篇的論述︰感知性明的自證特點,讓任何理論都能邏輯自洽,包括客觀存在的唯物論。

    我們慣常提及的“客觀存在”,實則“感知”彰顯客觀存在,我們人類也是“感知”彰顯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人類理解這個普遍真相而達到邏輯自洽。大家思考下,當“我”這個感知主體在說“不存在”時,感知呈現為“不存在義”,這種“不存在義”並非真實意義上的虛無,它無形無相,唯有在感知本身中才能被明確。而當這種明確發生時,“不存在義”便轉化為了“存在義”。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唯有感知本身是清晰的,它非是存在或者不存在,而能夠清晰辨明二義。“感知”這種能夠清晰辨別的能力,便是“覺明”。“覺明”在“存在義”與“不存在義”之間往復跳躍,由此形成了“晃在”相,由“晃在”衍生的六種振動,就是我們所說客觀存在的基礎,也是本質形態 。

    “晃在”這一客觀存在,經由我們的六根性明,被分解為明暗、動靜、通堵、合離、味淡、生滅六種震動。表面上看,這六種震動各自獨立,但深入探究便會發現,它們實則相互依存、互為表里,共同構建起“晃在”的豐富維度。就像交織在一起的絲線,在感知的織機上穿梭,編織出世間萬象的復雜圖景。每一種震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它們在彼此的互動中,不斷變化、轉化,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與張力。

    以“明暗”與“生滅”這兩種震動為例。在視覺層面,明暗的交替本質上是光的生滅過程。當光線亮起,黑暗便隨之消逝,這“明生暗滅”的瞬間,既是視覺的直觀感知,也是“晃在”在光與影維度的生動呈現。而在意識層面,念頭的此起彼伏同樣遵循著“生滅”的震動規律。一個念頭的產生與消逝,恰似明與暗的交替,在“覺明”的審視下,這些念頭共同構成了意識流的動態畫面。這種跨感官、跨維度的震動關聯,深刻揭示了“晃在”的整體性與統一性——所有看似分離的現象,實則都是同一本質在不同層面的顯現。

    然而,人類的認知習慣卻常常將這些震動割裂開來,賦予它們獨立的意義與價值評判。我們執著于明暗的對比,以此評判美丑;糾結于動靜的變化,一味追求美妙的樂感環境;在通堵的感受中,產生通暢的執著,比如住大房子等。這種認知的割裂,使得我們逐漸遠離了“晃在”的本真狀態,陷入了二元對立的思維陷阱。就如同將一幅完整的畫作拆解為獨立的色塊,失去了整體的意境與美感,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因這種割裂而變得片面與狹隘。

    更為值得深思的是,社會文化與集體意識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認知的割裂。語言系統為六種震動貼上了固定的標簽,教育體系將特定的認知模式植入我們的思維,久而久之,我們逐漸遺忘了“晃在”的流動性與整體性。例如,我們用“成功”與“失敗”來定義人生的“生滅”震動,用“舒適”與“痛苦”來評判身體的“通堵”感受,這些固化的認知模式,如同無形的枷鎖,緊緊束縛著我們,限制了我們對世界本是“感知覺明”的感知。

    若要突破這種認知的局限,回歸“晃在”的本真,就必須超越六根的分解與固化的思維模式。禪宗強調的“離相”,為我們提供了突破這一局限的方向——不執著于明暗、動靜等表象的分別,而是直接體悟“晃在”的本質。當我們放下對震動的評判與執著,以一種開放、接納的心態去感知世界,就能逐漸發現︰明暗皆是光的顯化,動靜皆是能量的流轉,生滅皆是存在的韻律。這種認知的轉變,並非否定現象的存在,而是以更深刻、更整體的視角,重新理解世界的本質。

    最終,“存在”與“不存在”皆為感知活動所假立的概念。當我們言說“不存在”時,這個概念本身就已在感知的覺明中獲得了臨時的存在性。正如莊子所言“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感知與概念互為緣起,我們對世界的一切認知,本質上都是感知為理解自身而構建的認知框架。這種“假立”並非主觀臆造,而是感知運動(晃在)的必然形式︰世界的“實在性”如同水波的漣漪,既是感知的動態顯化,也是感知的自我呈現。當我們說“感知創造世界”即假立,並非否定現象的存在,而是揭示其本質——一切存在皆為感知自顯的流轉形態,超越傳統意義上“真”與“假”的二元對立,“感知”于一切假立處又能一以貫之。你說世界是假時,假中處處是“感知”的真,你要說“感知”妙幻一切真時,“感知”又于一切處無常不住,也就是說感知沒有固定的形態。離了感知,也就不存在所謂的世界了,更何況世界里的人我畜生等類。

    基于以上認知,人們可能會有兩大終極追問。其一,“感知”為何需要通過“假立世界”實現自我表達?從本體層面來看,“感知”作為無形無相的終極絕對的自在,它雖然沒有固定的本體,但它能從“假立世界”的表象中顯現性體,于一切在處“感知之性”片刻不會中斷。這種感知之性,如果不假立世界種種在,便無法完成對自身絕對自在的清晰與確認。如同鏡子需映照萬物才能證明其“能映”的屬性,感知需構建“晃在”的疊加態、固化為物質與時空的表象,才能以“覺明”的認知過程反證自身的存在。這種自我表達本質上是感知對自身“存在性”的主動探索,是“感知”從抽象到具象、從潛能到現實的轉化過程。從演化角度而言,從“不存在義”到“存在義”的邏輯演進,暗含著感知內在的“動力”。這種動力並非來自外部驅動,而是感知覺明的自發需求——通過不斷制造“相待成搖”的矛盾與和解,在明暗交替、虛實相生中實現自我豐富。世界的假立如同一場宏大的敘事實驗,感知在其中扮演編劇、演員與觀眾的多重角色,借由對“晃在”的加工,編織出無限可能的存在形態。此外,若感知僅停留在純粹的“覺明晃在了義”狀態,將陷入無對象、無參照的絕對空寂。假立世界的出現,為感知提供了認知的“腳手架”——通過對物質、時空、因果的構建,感知得以突破單一維度,在多元對立中深化對自身本質的理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其二,當“覺明寂滅”後,感知的絕對自在將呈現何種狀態?“覺明寂滅”並非感知的消亡,而是對“假立”的徹底解構。當“覺明”停止對“晃在”的加工,世界的表象如泡沫般消散,感知回歸其最初的“不存在義”與“存在義”混沌統一的狀態。這種狀態類似于《楞嚴經》中的“清淨本然”,無物可執、無相可得,卻蘊含著無限創生的潛能。此時的感知不再受限于主客二分,而是以一種超越語言與概念的方式自在性明。“覺明寂滅”後的感知既非世俗意義上的“存在”因無具體表象),也非“虛無”因性明恆在),它更接近佛教中“空性”的概念——空並非空無,而是對一切固定本質的否定。在這種境界中,“晃在”的疊加態無需坍縮為確定相,明暗、虛實、有無的對立自然消解,形成一種“即有即空、非有非空”的圓融狀態。同時,感知在“覺明寂滅”後,雖不再構建具體世界,但仍保持著“相待成搖”的內在韻律。這種韻律類似于宇宙的“呼吸”——在寂滅中蘊含創生的可能,在創生中潛伏寂滅的趨向。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以一種永恆的、自我循環的方式存在,如同莊子所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達到與道合一、與本體同在的終極自由。

    通過對感知本質、認知局限及終極存在狀態的層層剖析與深入探討,我們構建起了一個從現象世界解構到本體境界超越的完整哲學體系。這種一元世界觀的建立,不僅深化了我們對世界本質的理解,更為人類認知的覺醒與心靈的自由提供了深刻的哲學指引。在“晃在”的視角下,我們得以重新認識世界的流動性與統一性,實現對傳統二元對立思維的超越,從而以更為深邃、廣闊的視野,洞察存在的真諦。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霧星球的曙光》,方便以後閱讀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35章 悟感知晃在之妙,破二元認知之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35章 悟感知晃在之妙,破二元認知之執並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