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星球的曙光

第130章 悟六振覺明真諦,破貪執歸復本真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盧世鋒 本章︰第130章 悟六振覺明真諦,破貪執歸復本真

    我們繼續看何曉娜寫的《佛道賦今論》第二十六篇︰明確感知“晃在”的六種振動,是消除人類貪執的關鍵。

    明確感知“晃在”的六種振動,是消除人類貪執的關鍵。什麼是感知覺明的六種振動,就是明暗晃在震動,宇宙世界色相即立。動靜晃在振動,宇宙世界聲音即立。通堵晃在振動,宇宙世界物空即立。味淡晃在振動,宇宙世界生命即立,畢竟命以食住。合離晃在震動,宇宙世界緣起即立。生滅晃在震動,宇宙世界變化即立。然此六種,不離“覺明感知”,感知二元,覺明相待,六種震動,如同風輪執持世界相續不斷,而又使世界成為統一的“感知”本身,本無生滅來去。

    當此六種振動于“覺明感知”中流轉不息,人類的貪執恰如在湍流中掙扎的孤舟。世人常困于明暗所勾勒的美丑表象,痴迷于動靜編織的悅耳之音,執著于通堵界定的實用之物,貪戀于味淡構築的口腹之欲,沉溺于合離造就的虛妄因緣,恐懼于生滅引發的無常變遷。這些貪執,本質上是對振動所顯之相的固化認知——將流動的感知錨定為永恆的實體,將相對的體驗執取為絕對的真理。

    若能穿透這六重振動的表象,便會發現︰明暗本無美丑,不過是光的流轉;動靜豈有雅俗,皆是聲的起伏;通堵無關優劣,只為物的聚散;味淡豈分甘苦,俱是食的化現;合離哪有悲歡,原是緣的生滅;生滅何言吉凶,悉乃變的過程。貪執的根源,恰在于將“覺明感知”分裂為能感的“我”與被感的“物”,在二元對立中割裂了本自圓滿的整體。

    真正的解脫之道,在于體悟六種振動的空性本質。它們既非實有,亦非虛無,而是如水中月影,雖顯萬狀卻不留痕跡。當“覺明感知”不再陷入對振動的分別取舍,貪執便如晨霧遇朝陽,自然消散。此時的世界,不再是被貪執扭曲的幻相,而是如實呈現其“晃在”的本真——一種超越對立、生生不息的覺知流動,在這流動中,個體與宇宙重新融為一體,以無執之心,共舞于永恆的振動之間。

    “性見覺明,覺明真識”,見與識是“感知”本俱功性,並非人或者眾生獨有。山河大地、草木蟲魚,乃至虛空星辰,皆在這“晃在”的六種振動中被見,即覺明顯化,故識知在覺明中自生自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恰恰相反,世界、人類、畜牲等也是這麼來的。頑石雖無思維,卻以其質地的通堵應和物空之振;流雲雖無情感,卻以聚散離合暗合緣起之律。天地空間,莫不是覺明真識的載體,亦是六種振動的顯見舞台。所以,空成于覺見之中,即見即空即覺明。

    世人常以“自我”為中心,將覺明真識禁錮于肉身皮囊,棄大為小,棄圓為偏,錯認五蘊和合之身為“我”,誤把六塵緣影之心作“識”,卻再也不尋此“見”的感知本身了,妄說我能見,把我放在了見的前面。卻不知當打破這狹隘的認知邊界,便能窺見整個宇宙都在“感知”的海洋中脈動。春芽破土是對生機的覺知,秋葉飄零是對無常的順應,潮汐漲落是大海的呼吸,星軌運行是宇宙的律動。這些看似無生命的存在,實則都以其獨特的方式“感知”著世界,參與著六種振動的循環。

    若能放下“人類中心”的傲慢與偏見,就能契合覺明精見,便會發現感知本俱的“性見覺明,覺明真識”如普照的陽光,平等地賦予萬物展現自己,明白自己的感知能力。它既不因人的聰慧而增益,也不因地石的靜默而減損。一朵野花在晨露中舒展,與哲人在沉思中頓悟,本質上都是覺明真識在不同載體上的綻放;一粒微塵在風中飄蕩,與鯤鵬展翅九萬里,皆是六種振動在時空中的顯化。

    當眾生超越“人我”與“物我”的分別,便能證得“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此時的覺明真識不再是割裂的碎片,而是“感知”連成一片的覺見之海。山河大地皆為覺體,日月星辰俱是見光,六種振動化作海中的浪花,生生滅滅,永不停息,卻又始終歸復于“感知”的無垠本體。如此,貪執便消融在這萬物同體的覺知之中,而生命亦回歸于與天地共鳴、與萬物交感的本真狀態。

    識種與識知,恰似深埋于存在根基處的種子,一旦遇“覺明”之雨露,便自然萌發顯相。這種“即見即顯”的過程,如同鏡照萬物,鏡無需刻意選擇映照對象,物來則映、物去不留,全然是一種本然的呈現。日月輪轉不因世人閉目而隱其光,四時更迭不為眾生願求而改其序,山河大地的明暗變幻、風雨雷電的動靜交響,皆在“覺明”中自顯其相,不受任何個體意志的鉗制與左右。

    即便世間眾生盡數隱沒,“感知”仍如亙古長繪的畫卷,永不停息,六種振動如畫筆于覺見畫布中勾勒軌跡,明暗任然把萬色調勻,即見即顯,隕石的踫撞依然會在寂靜宇宙中激蕩出震動的漣漪,這些現象本身就是“覺明即見”的鮮活例證。就像深海中無人踏足之處,珊瑚的生長與破碎、暗流的涌動與回旋,都在默默演繹著通堵、合離的振動法則,無需依賴眾生的觀照,“見”的功能始終如如不動地運行著,只是人們說“我見到了”,殊不知自己就在運行著這一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生命的存在,不過是這廣袤“感知”海洋中泛起的浪花,把見的如是功性具象化。所以,它們能以獨特的視角去解讀、賦予現象意義,卻無法動搖“覺明即見”的根本法則。就像螢火蟲無法熄滅太陽的光輝,眾生的主觀意願也無法阻斷識知在覺明中自然顯化的進程,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這種超越個體、超越時空的感知本質,始終以其自在自為的方式,維系著宇宙萬物的運轉與顯化,昭示著存在本身那永恆且不可撼動的覺知力量。

    這般永恆的覺知力量,恰似古寺檐角懸垂的銅鈴,無需外力刻意撥動,亦能在天地清風的吹拂下自在作響。世人卻常如孩童般,妄圖攥緊鈴鐺以留住妙音,反而令其歸于死寂。當我們試圖用“我見”去框定“覺明”,以貪執的繩索捆綁六種振動,便如同在流動的河水中築起堤壩,使本應鮮活的感知淪為僵化的執念。

    觀那敦煌壁畫上的飛天,衣袂翻飛間似要沖破畫壁桎梏,卻終究定格在斑駁的色彩里——這恰如被貪執困鎖的“見”,本應隨覺明的脈動遨游太虛,卻困于色相的方寸之間。反觀大漠深處的胡楊,枯榮千年仍與風沙共舞,它不執著于生的繁茂,亦不恐懼死的蒼涼,只是以根系感知大地的脈動,以枝葉承接日月的明滅,這般與六種振動同頻的生存姿態,才是“覺明即見”最本真的注腳。

    在量子物理的微觀世界里,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恰似“晃在”振動的現代隱喻︰物質與能量在觀測中顯化,又在空性中消融。這與“即見即空即覺明”的智慧不謀而合——我們眼中堅實的世界,不過是覺明感知的剎那顯影。正如禪宗所言“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每一片飄落的銀杏葉,每一滴墜入寒潭的雨珠,都在無聲訴說著覺明真識的奧秘。

    當修行者行至雪山之巔,目睹雲霧在峰巒間聚散離合,或許能剎那領悟︰所謂解脫,並非逃離這充滿振動的世間,而是學會以無住之心安住于“見”的洪流。恰似迦葉尊者在拈花微笑中體悟的不立文字之境,唯有放下對“我見”的執著,方能在六種振動的生滅交替中,證得“見山仍是山見),見水仍是水見)”的究竟境界,讓生命成為覺明感知永恆流轉中,最自在的浪花。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霧星球的曙光》,方便以後閱讀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30章 悟六振覺明真諦,破貪執歸復本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30章 悟六振覺明真諦,破貪執歸復本真並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