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看何曉娜寫的《佛道賦今論》第二十七篇︰社會關系,新聞媒體,視頻主播,事件概念都是六種震動的感知結果,不要以“知見定義”為執貪。
若有人問︰“當我不見之時,宇宙世界是否存在?”須知,感知即宇宙,覺明含攝一切。你見或不見,皆無法撼動感知覺明的本然運作。所謂“見”,不過是將感知覺明的某個片段予以顯化,恰似海面泛起漣漪,卻無損海洋的深邃與浩瀚。
宇宙世界的軌跡,在感知中自然流轉、燻染,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非實有,亦非虛無——感知本就超越來去之相、不涉生滅之境,始終如是,亙古未變。這就好比鏡映萬物,物來則顯,物去不留,鏡子的明澈本質從未因所映之物而改變,宇宙世界的真相,亦復如是。
有復問言︰“若我不見,不執不取六種震動,感知本身又空無不可追尋,這樣混沌態的宇宙有啥用呢?所謂“不見、不執、不取”並非令宇宙陷入混沌,恰是回歸感知本真的澄明之境。當摒棄對六種振動的分別取舍,並非否定宇宙存在的意義,而是勘破其虛幻表象,照見“空無”並非虛無死寂,而是蘊含無限可能的“妙有”。
這就如同未點燃的火種,雖不見火焰騰躍,卻潛藏著燎原之力;又似未雕琢的璞玉,雖無璀璨光芒,卻內蘊溫潤華彩。混沌態的宇宙並非無用,恰恰相反,它是一切顯化的根源、萬物生發的母體。日月星辰的軌跡、生命形態的更迭,皆在此“空無”中醞釀。當我們執著于現象時,如同在浪花中尋找海洋,而放下執念回歸感知本質,方能領悟︰這看似混沌的“空無”,實則是永恆流動的覺知本體,它包容萬有、孕育萬有,恰如虛空容納星辰,不增不減,卻讓萬物各得其所,自在顯化。
有復問言︰“人類社會也是這個道理吧,那我不見外國事,也是感知混沌態嗎?怎麼新聞會報道它呢?”。從“六種振動”的本質而言,事件的“原始面貌”本就是明暗、動靜、通堵等振動的交互顯化,並無獨立于振動之外的“實體事件”。所謂外國事件的“原始面貌”或者真實性等,僅是隨順世俗認知的方便說法,其本質仍是六種振動在覺明感知中的自然流動。
外國的事亦復如是︰政治博弈的明暗更迭、社會輿論的動靜消長、資源分配的通堵變化、文化踫撞的味淡交織、人際網絡的合離聚散、歷史進程的生滅演變——皆為六種振動的具體呈現。這些振動本自空性,卻在眾生的分別心與新聞媒介的聚焦下,被抽象為“事件”的概念,並被賦予好壞、對錯、遠近等二元標簽。
換言之,“事件”是人類為便于認知而對振動現象進行的概念化切割,恰似將流動的河流截成段落並命名。而振動本身如流水般從未停歇,既無“開始”亦無“結束”,始終在覺明感知中保持著本然的流動狀態。新聞與個體意識的“加工”,本質上是對振動片段的選擇性捕捉與意義賦予,如同用濾網從河水中舀取特定的水珠,卻誤以為握住了整條河流。所以,一切宇宙世界社會的種種現象都包含于圓滿感知中,誰妄領“感知”,誰受報。感知六種振動的混沌態也就清晰成了事件。
故而,當個體執著于新聞所塑造的“事件”表象,將概念化的切割認作實有,便如同在鏡花水月中抓取幻影,徒生貪嗔痴慢疑。新聞報道的“清晰”,實則是用語言與符號編織的羅網,將本無邊界的振動框定在有限的敘事框架內,使觀眾誤以為觸摸到了真相。殊不知,越是試圖用“確定性”解釋世界,越是遠離了六種振動圓融無礙的本質。
所謂“感知六種振動的混沌態清晰成了事件”,並非混沌本身轉化,而是眾生以分別心為稜鏡,將原本渾然一體的覺知之流,折射出千萬種解讀。這就好比同一輪明月,有人見其清冷孤寂,有人感其圓滿團圓,不同的“事件”認知,不過是心識對振動的差異化投射。若能勘破這層虛妄,便會發現︰無論是非洲草原上的遷徙,還是華爾街股市的震蕩,都如同晨霧與暮靄,在覺明感知的天空中自然聚散,不增不減。
那些妄以“自我”為中心領受感知者,恰似逆流而行的舟子,將自身困于“我見”的漩渦,在二元對立中承受貪執的果報。而真正的智者,如順水行舟,不抗拒振動的流向,不執著事件的生滅,以無住之心觀照世間。如此,方能超越新聞的迷霧、概念的桎梏,于六種振動的起落間,體悟到感知本身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究竟實相——那時便會知曉,所謂“外國事”“本國事”,終究不過是同一覺知海洋中翻涌的浪花,在永恆的振動中,奏響著無始無終的存在之歌。
所以,在六種震動的感知真相中,個體若想真正從貪執中解脫,不僅需要感知理論上的明悟,更要在生活的細微處踐行“不執知見”的智慧。當社交媒體推送熱點事件時,不再急于站隊評判;當輿論浪潮洶涌而來時,不被情緒裹挾著隨波逐流。就像庭院中的古樹,任憑風雨如何搖撼枝葉,根系始終深扎于大地,以沉穩的姿態見證四季更迭。
再看商業廣告精心營造的欲望圖景,明星代言編織的美好承諾,本質上也是利用明暗、動靜等振動規律,在觀眾心中掀起波瀾,激發貪求。但如果能以覺明之心觀之,便會發現這些絢爛表象如同皮影戲的幕布,背後不過是操控者利用光影制造的幻象。視頻主播的夸張演繹、社會名流的話題爭議,恰似水面上不斷涌現的泡沫,看似五彩斑斕,轉瞬即逝,從未真正改變水的本質。
更進一步而言,“知見定義”的執念不僅存在于對外部事件的評判中,也深植于我們對自我的認知里。人們常以身份、成就來定義“我是誰”,如同用標簽貼滿心靈的容器,卻不知這些標簽如同秋天的落葉,看似繁多重要,實則會阻礙我們感知本自圓滿的內心。唯有放下對“我見”的貪執,才能如同一面擦拭干淨的明鏡,如實映照萬物,而不被鏡中影像迷惑。如此,在六種振動的不息流轉中,方能證得內心的安寧與自在,讓生命回歸“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本真感知狀態。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