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家里窮,余良很小就開始幫著家里操持家務,幫著干地里的農活兒。
就好像樣板戲《紅燈記》里的李鐵梅一樣︰提籃叫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至于“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那就是後話了。
或許是過早承受生活摔打的緣故,與其他小孩相比,余良顯得有些早熟。
性格偏于內向,不是那種活潑好動的那種,平時說話很少,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一句不說,小小年紀就給人一種很沉穩的感覺。
村西的王奶奶很喜歡余良,與人閑聊的時候經常這樣夸獎︰貴人語話遲,這孩子肯定是當官的命,將來會有大出息的。
從上小學開始,余良的成績就非常好,雖然不是門門都拿滿分,但也八九不離十。
看著這個很有天賦的孩子,班主任黃老師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一道題別的孩子教四五遍都不會,余良教一遍就會了,而且學習還非常用功,連課間休息都是一副在思考的樣子。
都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貪玩是天性,可這孩子卻為什麼這麼不喜歡玩呢?
為了激勵那些後進學生,黃老師把余良樹為了標桿︰你看看人家余良,再看看你們,都是在一個教室里學的,都是一個老師教的,人家考都少分,你們考多少分,不缺鼻子不缺眼兒的,這做人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別的學生都笑了起來,但余良卻沒有笑,臉上還是一如既往的平靜。
都說樹大招風,別人笑可以,你笑卻不可以。
你一笑,一是顯得你驕傲自滿,不夠謙虛,二是很容易成為那些後進學生記恨目標,成為他們今後打擊報復的對象。
雖然余良沒有笑,但還是被幾個排名倒數的後進學生記恨上了。
這幾個人分別是陳好強、陳好勇、陳武、陳力和陳士。
為什麼這幾個人都姓陳,因為陳姓是在村里是大姓,佔了全村人口的大多數,陳家莊之所以叫陳家莊,也是這個原因。
這幾個人年齡相近,臭味相投,學習都菜,而且都是有血緣關系的本家,很容易就聚在了一起,組成了一個“團伙”。
平時玩在一塊玩,遇事同進同退,儼然成了班里的“小霸王”。
閑著沒事兒,幾個人一商量,決定教訓教訓這個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找機會修理他一頓,好好出出自己心中的那口惡氣。
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不愁找不到機會的。一天放學,幾個人把余良堵在了一個沒人的空地上,拉開了比武的架勢。
余良冷冷的看看張牙舞爪的幾個人,眼神中沒有一絲的恐懼和慌亂,只是淡定的活動了幾下身體。
與那幾個人相比,余良的個子並不高,身材還偏瘦,不是五大三粗的那種,正常情況下一對五,肯定會吃虧的。
畢竟都是一個村的,都是同班同學,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那幾個人還是很講“武德”的,沒有選擇一擁而上的群毆,而是選擇了一對一的單挑。
他們之所以沒有選擇群毆余良,主要是不想把事兒鬧大。
一是怕動起手來真把余良打慘了,余良的母親張桂花可不是省油的燈,肯定會挨個打上門去,罵他們祖宗十八代不說,要上一筆賠償是肯定的。
二是萬一余良把自己被打的事兒告訴了黃老師,憑黃老師的暴脾氣和對余良的寵愛,肯定會狠狠收拾他們一頓,得不償失。
三是在農村,小孩子之間一對一打個架是常事兒,還屬于公平競爭範疇,家長、老師就是知道了,最多也就是訓斥幾句,而幾個人群毆一個人,那性質就變了,有理也是無理,何況還是他們挑釁再先,影響是很壞的。
幾個人與余良商定規則,就是這個輸了那個上,只要自己一方有一個人把余良撂倒了,就算自己這方贏了,以後余良就得乖乖听他們的,做他們的小弟。
如果余良這一方贏了,以後他們幾個就全听余良的,認余良為大哥,唯余良馬首是瞻。
一言不合,當即開打。
幾分鐘後,結果很快出來了。出人意料的是,幾個人沒有修理了余良,而是都被余良修理了。
“沒听說這小子和誰學過武功啊,身體靈活不說,力氣還邪大,各種招式也讓你眼花繚亂,別說一對一單挑,就是咱五個人一起上也不是他的個兒啊”,幾個人面面相覷,感覺一頭霧水,看余良的眼神都有了變化。
其實這幾個人沒听說余良和誰學過武功,但不代表余良沒有學過武功。
余良的武功,是他的父親余建國教的。至于父親余建國的武功是誰教的,余建國從來沒有說過。從4歲開始,每年春節回來,余建國都要教余良三招兩式。
余建國常說,作為一個男人,遲早是要出去闖蕩的,咱家無權無勢,如果不學會兩下子,連防身保護自己都做不到,能有多大出息,能被誰看得起?
在父親余建國的精心指導下,再加上余良從小養成的吃苦耐勞從不服輸的性格,幾年下來,也學的有模有樣了,今天終于用上了。
喜歡我的愛一生只有你請大家收藏︰()我的愛一生只有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