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榷道︰“崔左丞命下官來尋李中書,要李中書尋一份案卷。這案卷是去歲的一樁案子,御史台監察御史熊烈失蹤一案。熊御史去歲正月奉命巡查秦鳳,回程路過永興郡陝州府,陝州府甘山驛驛丞還曾見過熊御史。然熊御史自離了陝州府,便再無下落,連同兩個隨從,音訊全無。這樁案子我大理寺未曾接手,是刑部查的,已問過刑部司官,當日刑部查不出熊御史蹤跡,已將卷宗上呈至政事堂。崔左丞便是要李中書尋到這份案卷。”
李謨已站了起來,答了一聲“是。”又道︰“這一說,我已想起來了,確是有這一樁案子。刑部查了一年,仍舊尋不到熊御史一絲蹤跡,到今年五月才將這卷宗呈上來。此案還未結案,卷宗必是還未歸檔,定還在政事堂內,我去尋,定可尋到的。宏邈,崔左丞可說將卷宗送至何處?”
嚴榷道︰“那倒不必,李中書只尋到即可,待崔左丞回來時再看。崔左丞也說,這案卷定然還在政事堂中。”
“好,我這便去找。”李謨起身便去牆邊紫檀大櫃中翻找起來。
甦淮道︰“今日郊迎大禮,崔左丞怎地突然想起這樁案子來,又遣你匆匆來找?哪有這般急的?”
嚴榷道︰“甦中書不知,今日郊迎大禮可當真出了一樁奇事,我朝歷次大禮也未有過這樣事,可比得上前朝傳奇了。”
甦淮道︰“哦?這大禮不過便是那一套詞罷了,那還能有什麼奇事?宏邈處事素來嚴謹,今日怎地危言聳听起來?”
嚴榷道︰“下官怎敢有不實之言。左右崔左丞命下官在此等候,三位中書若無事,那便說與三位中書听。只是即便下官不說,這事今晚之前也必傳遍梁都。”
程直听了,也起了興致,笑道︰“有這等事?那可要宏邈細細說來了。”
嚴榷笑道︰“是,榷敢不從命?”
“卯時下官便與在都不當值的官員到了城西金明池,等候陳征西大軍回城。下官也曾見識過徐少保班師還都的盛景,今日這場面當真半分不遜于徐少保。金吾衛官兵出動了五千人馬,還有一千羽林衛護衛百官,哪知竟有數萬百姓前來觀禮,將金明池周遭擠得水泄不通,金吾衛官兵也是費盡氣力才擋住欲要觀禮的百姓。便是洪溢之洪都司那等灑脫之人,也忙得滿頭大汗。”
甦淮笑道︰“你這一說,我卻有些後悔未去觀禮了,我倒想見見洪溢之忙亂不堪是何模樣。”
嚴榷道︰“甦中書未去也無妨,現今我大鄭正當強盛,想來日後吞地滅國也是常事了,待日後我大鄭平燕滅楚,甦中書再親去觀禮也不遲。”
“辰正時牌,陳征西率五千大軍到了。陳征西在數十丈外便下馬步行,兩邊觀禮百姓山呼海嘯一般,陳征西邊行邊還禮,場面好不熱鬧,這一路便行了小半個時辰。眼見陳征西行至近前,鼓樂齊奏,百官恭迎,哪知便在此時,竟生出事來。”
三人都已听住了,李謨此時已找到那份卷宗,將卷宗放在案上,卻不坐下,直直問道︰“卻是生了何事?”
嚴榷道︰“便在此時,也不知從何處竟鑽出兩個人來,那兩人從護衛兵士空當之中鑽了進來,眾兵士猝不及防之下,竟不及阻攔。那兩人直奔到陳征西近前,撲跪在地,原來卻是一個婦人領著一個十來歲的半大孩子。”
李謨喃喃道︰“竟有這等事,我朝歷年郊迎、郊送之禮也未出過這等事,這些金吾衛兵將是吃干飯的麼?”
嚴榷道︰“那些金吾衛兵將見了,急忙上前要驅趕那母子二人,卻見那婦人口呼‘冤枉,請官人做主’,又從懷中取出一份狀紙來,高高舉過頭頂。陳征西見了,知是有人要告狀伸冤。我朝律法,任何官員不得拒止百姓告狀,不得拒收百姓狀紙,便連忙喝止金吾衛兵士。陳征西卻不受那狀紙,只命那婦人說話,自有兩位相公做主。”
“原來那婦人卻非尋常白身百姓,乃是一位七品命婦,正是熊御史孺人熊吉氏,那半大孩子卻是熊御史獨子。熊御史是萊州掖縣人,自出仕為官,便獨自一人在都居住,孺人熊吉氏便在家中養老育小。自去歲熊御史失蹤後,官府告知其家人,只說正加力找尋,熊吉氏便在家中安心等候官府消息。哪知到了今年年初,仍舊沒有熊御史蹤跡,官府也沒了消息。熊吉氏數次去縣衙詢問,縣衙也不知情,到府里去問,卻連府里官員面也不得見。熊吉氏在鄉里無處申告,便橫下一條心,到都中來告御狀。”
“以此吃盡萬般苦頭,輾轉來到梁都,所帶盤纏也已花盡,只得以乞討為生。但到了梁都,熊吉氏仍舊無處伸冤,此案朝廷未結案,各處衙門也無由受理,梁州府一位推官有些情面,問了案由,又詢問了刑部,卻也無結果,只得教熊吉氏回鄉,安心等候朝廷詔告。然那熊吉氏如何能等得?欲待告御狀,卻哪里尋得到門路?便在梁都耽擱了數月之久。”
程直嘆道︰“這位熊氏孺人可算一位烈女了,當真令人欽敬。可恨梁都這些衙門,竟如此對待一位朝廷命婦,哪有我大鄭官員的體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嚴榷也嘆了一口氣,卻未接話,只因這其中只怕也有大理寺的過處,便道︰“前幾日這熊吉氏听聞今日郊迎大禮,朝中官員盡去西郊觀禮,便動了心思,要在今日攔道告狀。若說起來,這事也是萬難的,卻不想真被她乘亂擠了進去,攔道告了狀,也算是上天庇佑了。”
程直“哼”了一聲道︰“官員枉法,卻不知蒼天總有開眼之時。今日本是朝廷大禮,卻被這些官員掃了體面,這卻是我大鄭百官之恥。”
甦淮道︰“陳征西是武將,並無斷獄之權,莫非也接了狀紙麼?”
嚴榷道︰“以我朝律法,陳征西也可接狀紙的,只是陳征西卻未接,只請兩位相公做主。眾目睽睽之下,兩位相公如何能不接狀紙?袁相公接了狀紙,听聞熊吉氏乃是命婦,便命人將熊吉氏扶起,當眾問明了原委,許諾必查明此案,與熊氏一個交代。”
忽听里屋腳步聲響,蔡聳走了出來,道︰“宏邈,這案子我也記得,只是此案雖有苦主,卻無案犯,熊御史也是生死不明,熊吉氏既是告狀伸冤,卻是告的何人?”
嚴榷見蔡聳出來,急忙站起施禮,答道︰“稟右丞,下官未看到訴狀,也不知熊吉氏告的何人。下官私心猜測,熊御史公干途中失蹤,朝廷追查一年未得其音訊,熊吉氏想必只是訴請朝廷繼續追查而已,並無干狀告之人。”
蔡聳點點頭,道︰“嗯,若無被告,這訴狀也是可以受理的麼?”
嚴榷道︰“這...按律無被告我大理寺是不受理的,但這案子既告到了相公之處,那便...”
蔡聳仍是點點頭,卻未說話,轉身回里屋去了。
李謨道︰“宏邈,後來如何了?”
嚴榷道︰“袁相公問明了原委,當即便命崔左丞嚴查此案,又問崔左丞何時可查明案情。崔左丞言此案遷延日久,徹查必定耗費時日,請相公多寬限些時日。袁相公說此案已查了一年有余,苦主早已心急如焚,不能再拖延,然也確是難查,因此便以一年為期,限期查明。崔左丞只得領命。”
三個中書舍人對視了一眼,都未說話。他三人都知道,這案子實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卻不想竟交到了崔言手中。政事堂中最忙的人便要算崔言了,如今又接了這個案子,只怕更要不眠不休了。
嚴榷又接道︰“崔左丞便命人安頓熊吉氏母子,照料其起居。隨後便是郊迎大禮了。只是眾人見了這一出大戲,對大禮便也提不起興致了,禮成後崔左丞便喚了刑部本部郎中蔣敬齋與下官,命我二人隨崔左丞一同勘查此案。此案在刑部還有些案卷,因此蔣敬齋先回刑部查找,下官便到政事堂查找案卷,等候崔左丞了。”
甦淮笑道︰“刑部蔣敬齋與你嚴宏邈是有名的查案能手,有你兩個做幫手,想來崔左丞也可不必太過勞累了,崔左丞真慧眼如炬。”
嚴榷笑道︰“下官何敢當一‘能’字,不過盼著能為崔左丞分些憂便足矣,此案若要查明,尚需仰仗崔左丞。”
程直道︰“你這話說的不錯。袁相公何嘗不是慧眼如炬,只頃刻間便也明白了此案的難處,這才明知崔左丞事繁仍舊命其主管此案。若非崔左丞,只怕旁人再無法查明此案了。”
屋內的四人都已明白此案的難在何處,但此時無根無據,不過是自家心中猜測而已,便也不能明言了。
四人又閑話片刻,便見呼喇喇一眾人進了院,卻是袁端、宋質回來了,眾人忙出門相迎。
袁、宋二人沉著臉,也不說話,只向嚴榷點點頭,便進了屋。早有小黃門送上涼茶漱口,遞上濕巾擦臉。又有人拿來便服,袁、宋二人將已濕透的官服換下,穿了便服,這才進里屋歇息。
嚴榷見崔言未回,知他必是去了刑部,也不敢多話,只默默坐了等候。
直到未時正牌,才見崔言匆匆回來,身後跟著一人,穿著六品服色,正是刑部司郎中蔣廷。
進了屋來,眾人起身見禮,崔言擺擺手道︰“不必多禮。宏邈,隨我進屋。”
嚴榷跟在崔言、蔣廷身後進了里屋。屋內袁端、宋質坐于炕上,蔡聳坐于正中書案之後。
宋質正說道︰“重樓,伐蜀大軍的糧餉、撫恤可都算出來了麼?這幾日便要將錢糧關下去了。若遲遲不關,不免亂了軍心。”
蔡聳道︰“相公放心,都已算出來了。今日隨陳崇恩還都的三萬大軍糧餉撫恤都已備齊,不日便可下發,留守巴蜀的禁軍原不足五萬兵馬,近半年卻已補足缺額,共有八萬大軍,這其中便需仔細甄別了。雖說我朝兵制,降卒與本部兵馬一體無差,但幾時入的我軍,參與了哪些戰事,糧餉便有了差別,那便要細細甄別了。再有錢糧運送到成都也需時日,是以巴蜀兵馬的糧餉一時還不能下發。”
宋質道︰“嗯,這事你細致些做是甚好,卻也不能過于拖延了。嗯,到八月十五...中秋之前,務必要將糧餉發到將士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崔言三人進屋施禮,各自坐了。宋質轉頭道︰“默之,熊御史這案子如今已是滿城皆知,你查的如何了?”
有小黃門送上三盞涼茶來,置于桌上,又退了出去。崔言才道︰“稟相公,這案子初時是刑部經手,查了一年也未查到蛛絲馬跡,今年五月,刑部將案子掛起,熊御史以失蹤論處,案卷封存,送到了政事堂。為因熊御史是失蹤,朝廷的追封、撫恤便都無由論起。適才我去了刑部,詳細問了經手之人,才明白來龍去脈。然我終究不如刑部之人清楚細節,便由刑部官員稟與相公如何?這位乃是刑部司郎中蔣敬齋,便請敬齋說說罷。”說罷才端起桌上涼茶,一飲而盡。
袁端道︰“默之也著實辛苦了,你便歇歇罷。敬齋也非頭一遭來政事堂,不必拘謹,你說說就是。”
蔣廷道︰“是。稟相公,這案子是去歲三月間事。去歲正月,御史台監察御史熊烈奉命巡查秦鳳郡錢糧事,三月回程時,路經永興郡陝州府,其後便沒了音信。到四月間,御史台見熊御史仍未還都,便呈報政事堂,政事堂下單子命刑部探查熊御史蹤跡。其時刑部遣了本部員外郎鄒 率兩名令史出都查訪此案,在永興郡陝州府查到熊御史行蹤。”蔣廷一口氣說到此,才出了一口氣。
袁端微笑擺擺手道︰“敬齋莫急,先喝茶,再慢慢說。”
蔣廷道︰“是,謝相公。”說罷端起茶盞喝了一大口,才又接道︰“原來熊御史行到陝州府,曾投宿甘山驛,甘山驛丞曾見過熊御史,其時熊御史一行共三人,除熊御史外,還有兩個隨從。然那日恰逢陳崇恩都司還都,要夜宿甘山驛,甘山驛地小房少,沒了空房,不能留熊御史歇宿。熊御史便離了甘山驛,自往陝州城中投宿。”
喜歡興亡雲煙事請大家收藏︰()興亡雲煙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