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妖僧感攝善王錢
斷曰
妖邪作祟終被誅,七聖法術顯神奇。
包公決斷山門事,萬代流傳清名立。
東京城的善王太尉是朝中顯貴。一日,他在後花園的四望亭上飲酒賞花,左右侍從表演雜劇勸酒。正酣飲時,忽听一聲響,眾人只見一個彈子飛入花園。那彈子如碾線般轉了幾圈,竟變成一個和尚,身披烈火袈裟,耳墜金環。太尉與眾人見狀大驚,太尉知其非凡,便問“聖僧為何至此?”和尚道“貧僧是代州雁門縣五台山文殊院的行腳僧,听聞太尉素來行善,特來化緣三千貫錢修建山門。”
太尉心想“此僧定非常人。”于是令左右設齋款待,和尚竟將齋食一掃而空。太尉驚訝許久,說“我願舍這三千貫錢,只是你如何帶走?”和尚道“貧僧自有辦法。”太尉喚掌庫人取來三千貫錢交給和尚,只見和尚從袖中取出一卷經卷拋向空中,頃刻間經上涌下眾多行者,轉眼將三千貫錢搬得無影無蹤。和尚隨即告辭,稱要返回五台山,太尉送他出花園,暗自欣喜這善款未落空。
次日早朝,太尉在待漏廳遇見開封府包待制,閑聊中提及昨日施錢給五台山和尚之事。包拯听罷暗想“世間豈有此等怪事?”便記在心上。退朝後,包拯升廳喚來溫殿直,吩咐道“近日鄭州知府被妖人所殺,緝拿未獲。今早听太尉所言,想必那和尚就是妖人,速差你在城內城外緝捕!”溫殿直領命回家,心中憂慮,其心腹冉貴機警,問明緣由後說“您有許多公人,何不分頭緝訪?”溫殿直依言分派公人滿城搜查。
溫殿直與冉貴行至相國寺前,見眾人圍著看把戲——正是京城有名的杜七聖在施法。他將小孩裝在板凳上,念咒後“宰剝”小孩,討得賞錢後再將其救醒,眾人喝彩連連。此時那和尚也在圍觀,為掩蓋杜七聖的法術,他先念咒收走小孩魂魄,轉身到對門店里吃面,用碟子蓋住魂魄。杜七聖收了賞錢欲救小孩時,卻怎麼也安不上頭,慌忙告眾人“哪位收了孩兒魂魄,望乞歸還!”此時小孩頭仍安不上,杜七聖怒從袖中取出葫蘆子撒在地下,噴水後葫蘆抽藤、開花、結果,他摘下葫蘆一刀剁下,那和尚正在樓上吃面,頭忽落地上!和尚忙摸頭安回頸上,驚道“幾乎忘了那孩兒!”忙揭開碟子還了魂魄,杜七聖這才救回小孩。
人叢中有人傳告,對門樓上和尚頭落地竟能安回,法術更勝杜七聖。冉貴听聞,忙告溫殿直,二人搶入面店捉妖僧,不想和尚用手一指,滿店皆是和尚,真假難辨,竟被他逃脫。溫殿直無奈回報,包拯遂出榜“捉得彈子和尚者賞錢一千貫。”賣青果的李二夫婦得知妖僧住在隔壁,為領賞前來報信。溫殿直領人趕去,正遇和尚醉歸,當場綁縛解往府衙。包拯令用長枷監禁勘問。
次日獄司來報,和尚竟攜枷逃脫,四下無影。正驚疑間,公吏稟稱妖僧在街上拍掌而笑。包拯差趙霸領人追捕,見和尚躲入相國寺,遍搜不見。忽听佛殿泥塑八臂哪吒叫道“我在這里!”趙霸欲打倒塑像,得道僧勸道“待我禱告三寶,妖僧自出。”禱告後,妖僧果然走出寺門,眾人追至河邊,見他跳入河中消失。包拯賞李二夫婦一千貫,二人用賞錢做本成了富家。
一日,彈子和尚到李二家化緣,李二驚道“包太尹正捉你,你還敢來!”欲去告發。和尚怒道“你靠我才成家,竟敢無理!”口吹狂風,將李二卷上相國寺門首幡竿。李二妻告至包拯處,包拯不信,乘轎查看,果見妖僧立于竿上笑道“貧僧只化太尉錢,不敢冒犯太尹,乞恕罪!”言罷將李二丟下竿摔死。包拯怒令射箭,卻皆不中。忽有道士獻計,讓用狗羊污血蘸箭射之,果然射中,和尚渾身是血跌落,被公人捉住。
包拯道“此妖不可留,即刻處決!”溫殿直押至市心,和尚討酒一碗,呷一口噴向空中,化作黑氣罩住法場,趁機斷索逃脫。溫殿直大驚回稟,包拯遂上奏朝廷。後來這和尚參與王則謀反,被官軍擒獲,斬于東京市,妖患方息。
第四十二回屠夫謀黃婦首飾
斷雲
凶徒結伙成禍患,包公斷案如青天。
審出案情眾人服,街巷兒童樂安然。
話說包拯任韶慶太守時,離城三十里有個寶石村,這里人口密集,其中黃孫長者家境富裕,有很多田園,祖上一直以務農為生。長者有兩個兒子,長子叫黃善,次子叫黃慈。黃善娶了城中陳許的女兒瓊娘為妻。
瓊娘性格十分溫柔,自從嫁入黃家門後,侍奉公婆非常恭順和睦,所以全家上下沒有不喜歡她的。嫁過來不到一年,一天,陳家派小僕進安來告訴瓊娘“老官人從莊園回來後偶然染了重病,讓你回去照顧他幾天。”
瓊娘听說父親生病了,怎麼能放心得下?她讓進安去廚房吃飯,然後對丈夫說“我父親病了,讓人叫我回去照顧,你和公婆說一聲,我馬上就要走。”黃善說“眼下正是收割的時候,工人都忙不過來,你先等幾天再去也不遲。”瓊娘說“我父親病在床上,盼著我回去,度日如年,怎麼能等呢?”黃善一心想阻止她,就是不讓她去。瓊娘見丈夫阻止自己,心里悶悶不樂。到了晚上她心想“我父親只生了我一個女兒,又沒有其他兄弟可以依靠,倘若有什麼不測,後悔都來不及。不如不告訴他,悄悄和進安回去。等他知道的時候,料想也不會有什麼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二天清晨,黃善早早起來去督促工人收稻子,瓊娘起來梳妝完畢,吩咐進安打開後門出去。瓊娘在前走,進安在後面跟著,當時天色還早,兩人走了幾里路,來到芝林,只見霧氣彌漫,對面都看不見人。進安說“太陽還沒出來,露水又很重,不如到林子里躲一躲,等露水散去再走。”
瓊娘是個機警的女子,她說“這里道路偏僻,恐怕突然遇到人不方便,我們到前面的亭子里去歇著吧。”進安听從了她的建議。兩人正走著,忽然前面來了三個屠夫,他們要去買豬,也趕早來到這里,正好遇見了瓊娘和進安。瓊娘頭上戴的銀首飾很多,其中有個姓張的屠夫最凶狠,他私下對兩個伙伴說“這個娘子想必是要進城探親,只有一個小廝跟著,不如把她戴的首飾搶過來分了,勝過做幾天活計。”一個姓劉的屠夫也說“這話很對。我上前去抓住那個小廝,張兄去把女子的眼楮捂住,吳兄去搶首飾。”瓊娘想把首飾藏在袖子里,卻被吳九伸手進袖中去奪。瓊娘緊緊抱住,哪里肯放手。姓張的屠夫擔心遇到人不好辦,拔出一把宰豬刀,將瓊娘的左手砍下。瓊娘忍痛跌倒在地,三人把她的首飾全部搶走了。進安上前來看時,瓊娘已經不省人事,滿身是血,他連忙返回黃家報信。
當時黃善正和佣工吃飯,听到這個消息,大驚失色地說“不听我的話,遭此毒手。”他急忙叫了三四個人抬來轎子,來到芝林。瓊娘稍微甦醒了一些,黃善把她抱入轎中,抬回家後一看,她左手被刀傷的地方,手掌幾乎要掉下來了。黃善一邊吩咐家人請醫生救治瓊娘,一邊寫了狀子帶著進安到府衙向包拯哭訴。
包拯看了狀子,發現上面沒有賊人的姓名,就問進安“你認得搶劫的人嗎?”進安說“面貌沒認清他們,只覺得他們像買豬的屠夫模樣。”包拯說“我想賊人不會跑遠,估計還沒進城。”他吩咐黃善去取來瓊娘那件血染的短衫,並且不讓外人知道。然後叫來值堂公皂黃勝,讓他帶著一個生面孔的人,吩咐道“你把這件短衫穿上,到城中各條街巷去喊叫,就說‘今早經過芝林,遇見三個屠戶被搶劫,一個屠夫因為和賊搏斗,被殺死在林中,另外兩個伙伴各自逃走了。’”
黃勝依照吩咐,帶著一個生面孔的客人,穿著染血的短衫,在全城各處喊叫。走到東巷口張蠻家門口時,張蠻的妻子阿朱听到了,連忙走出門來問道“我丈夫一大早就出去買豬了,不知道和哪個伙伴一起去的,也沒人問個清楚。”黃勝听見了,就在對面的酒店里等著。張屠將近午後才回來,被黃勝上前一把抓住,押來見包拯。包拯隨即下令搜查,果然搜出幾件銀首飾。包拯說“你說出一同去的伙伴,就饒了你的罪。”張蠻只得供出了吳、劉兩個屠夫。包拯立刻派黃勝、李寶分頭去捉拿。不多時,吳、劉兩個屠夫正好回來,被黃勝、李寶沒等他們進門就捉拿回來見包拯。劉、吳起初不知道官府捉他們的原因,等到看見張蠻跪在廳下,驚得啞口無言。包拯也下令搜查,搜出他們各自的幾件首飾,讓用刑的人嚴刑審訊。三人抵賴不過,只得一一招供出謀財搶劫的實情。包拯讓司吏整理成案卷,判處張蠻等三人都斬首之罪,把首飾歸還給黃善。後來瓊娘得到名醫救治,傷好了之後,仍與黃善團圓。韶慶的百姓都敬慕包拯斷案如神。
第四十三回雪廨後池蛙之冤
斷雲
蛙群告罪能申訴,小吏違令竟充軍。
包公德化施恩廣,斷案分明不徇情。
話說包拯自斷黃善之妻被劫一案後,遠近傳揚,強暴之徒收斂行跡,百姓安居樂業,誰不敬仰敬畏?他每日坐于府堂,雖則訴訟清簡、案牘無滯,但但凡有不明之事訴至台前,皆能頃刻間決斷,如日出冰融般清晰,六房小吏哪個敢懷私心?皆執卷侍立,唯听號令。
一日,包拯公事之余,退居後廨銘心亭批閱案卷,廨後緊鄰小荒池。時逢梅雨季節,將近黃昏,包拯端坐椅上,左右執燭侍立。檢視數宗案卷後略感困倦,便憑幾而睡。忽聞小荒池中群蛙相聚,一時間喧鬧不止。包拯被吵醒,問左右“何處如此喧鬧?”左右近前回稟“廨後有小荒池,恰逢夏雨初停,園圃新晴,群蛙聚集喧鬧,並非人聲。”
包拯听罷道“這些蟲豸何不到遠處棲息,卻在此嘈擾我?”即刻差人喚來司吏周禮。彼時周禮正在家中與故人飲酒,酩酊大醉,听聞包拯傳喚,慌忙趕至廨後拜見。包拯吩咐“你將我這示帖貼于小圃粉牆,曉諭池中群蛙,再不許在此喧鬧,妨礙我在廨後審閱卷宗。”周禮領命,卻將包拯的戒諭文書收在房中。他酒醉未醒,直睡到天明才進衙听候,早已忘了曉諭池蛙之事。
過了數日,本道傳來文書,命本府審錄重犯解京奏請定罪。公吏稟報包拯,包拯吩咐打掃後廨,當夜秉燭在廳上審卷。他執筆看卷,不覺捻須三嘆,面色愴然。黃勝、李寶在旁見狀,上前稟問“公相為何看卷停筆?有何緣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包拯道“你二人隨我已久,說與你等無妨。今本省有文書來,命審重犯解京奏讞,我甚不忍。你等見我執筆未落,實因憐憫犯人,若成案卷解京,生死便在此一決,故而沉吟。”黃、李二人听罷,叩伏階下道“公相有天地般仁心,即便處決犯人,其死亦無怨言,今既有此善念,願公相子子孫孫封侯不絕。”話未說完,忽聞後圃池中群蛙喧鬧之聲比前日更甚。包拯詫異道“日前已戒諭過,叱令小蟲不許在此喧嚷妨礙公務,今夜為何又如此?”即刻喚來周禮質問。周禮這才想起忘曉諭之事,恐被責罰,便謊稱“已領命將帖子曉示,不想這些蛙依然如此。”包拯怒道“人尚遵教化,此等蟲類竟敢違我號令?”遂取來筍殼,剪成數百只小枷,批道“不遵約束,枷號示眾。”差黃勝將這些枷撒向後圃小荒池中。
次日包拯升廳,忽見數十只大青蛙,各自頭頂一枷,排列伏在階前,似有訴冤之狀。眾人見狀稱奇。包拯思忖“此必是周禮未將戒帖曉諭之故。”遂喚周禮對質,周禮仍推脫不認。群蛙竟齊跳上公堂,圍定周禮。周禮驚懼,只得供認當夜酒醉,忘將戒帖曉諭的實情。包拯怒道“你身為執事,貪酒忘公,連累蟲類。”當堂判周禮違法,發往河南某衛充軍。至今流傳“因蛙問軍”的典故,即為此事。包拯令公吏解去群蛙身上的筍殼枷焚燒,將其放歸池中。當夜包拯夢見四十個青衣人伏在階下,口稱感恩而去。醒來後才憶起,這些青衣人正是所放之蛙。自此公廨後半夜寂靜,再無蛙聲喧鬧,至今依然。這真可見包拯恩德惠及微物,且不徇私包庇玩法的小吏。
第四十四回金鯉魚迷人之異
斷雲
千年靈魚惑人心,前世姻緣終判定。
若非包公明如鏡,誰人能除此妖精?
話說揚州城東門有個書生,姓劉名真,字天然。他自幼聰慧好學,苦讀儒家經典準備應試。無奈父母雙亡,家道中落,至今未能婚娶。但他仍篤志寒窗,甘守清貧,一心只盼考取功名。宋仁宗皇佑三年,朝廷開科取士,劉真听聞後即刻收拾行囊,前往東京應試。怎奈盤纏短缺,路途耽擱許久,等他趕到京城時,科場早已關閉。劉真嘆息道“我命太薄,竟錯過應試機會!”他收拾剩余資財,還有十來貫錢,便在開元寺租了間僧房繼續研讀。
時光飛逝,轉眼又到年末,上元佳節將至,京城張燈結彩,熱鬧非凡。離城三十里通漕運處,有個叫碧油潭的地方,水深萬丈,潭中有條修煉千年的金鯉魚成了精。它往常常化作女子,在岸邊迷惑過往客商。那日夜晚,鯉魚精出潭賞燈,吐出一顆寶珠,化作十七八歲的丫鬟,手擎燈籠,緩緩入城。當時三街六市笙簫遍地,士女往來如織,但見樓台上下燈火相映,車馬行人絡繹不絕。鯉魚精款步而行,路過蕊花台前,引得路人紛紛側目。它只顧游玩,竟忘了返程。將近五更,天色將明,鯉魚精怕顯露原形,便躲進金丞相後花園的大池中。這妖怪頗具神通,小則可藏于一杯之水,大則江河也容不下它。元宵過後,鯉魚精留戀花園內百花爭艷,遲遲不願回潭。
恰逢金丞相之女金線小姐帶侍女來園賞玩,見東架瓦盆上一叢紅白牡丹格外可愛,便讓侍女摘下觀賞,隨後倚著池閣欄桿飲酒。忽見池中一條金鯉魚揚須鼓鰓,游于水面,小姐便將飲剩的半杯酒倒入池中,竟被鯉魚精一口吞下。小姐笑看許久才回閨房。鯉魚精得知小姐喜愛牡丹,便每夜吐氣滋養,讓牡丹顏色愈發鮮艷,引得小姐日日來園摘玩。
春光將盡,初夏來臨。劉真在僧舍住得久了,盤纏漸漸用盡,知己朋友也各自返鄉。他無奈之下,寫下幾幅草書,到城中官宦家售賣。行至金丞相府前,恰逢丞相探友歸來,見劉真手中的字幅,便取來觀看,連聲稱贊,將他帶入府中,詢問籍貫來歷。劉真答道“小生是揚州人,因赴試遲到,歸鄉無路,才寫了幾幅拙字拜謁大人,權充盤纏。”丞相見他才華不凡,便留他在西館教子弟讀書,還命家人去寺中取來他的行李,安置在靠近後花園東軒的地方。劉真得丞相相助,衣食無憂,便更加潛心研讀。府中往來文書皆由他執筆,丞相對他愈發器重。
一日夜晚,劉真偶然步入花園,正遇小姐帶著三四個侍女在花架下玩賞。他初見小姐容貌,失口嘆道“早聞丞相有女,貌若天仙,果然名不虛傳。若小生日後能金榜題名,娶得此女為妻,便心滿意足了。”說罷,怕被人察覺,便轉回軒中,吟誦杜甫詩詞以抒心志。常言道“欲心一動,邪念便生。”鯉魚精正想迷惑男子,卻苦無機會,當夜探知劉真未睡,便化作小姐模樣,到他讀書處敲門。劉真听見敲門聲,問道“是誰?”鯉魚精默不作聲。等他開門一看,正是日間所見的小姐,頓時驚愕不已。鯉魚精柔聲說“秀才莫怕,妾身見父親已睡熟,听聞君讀書聲清亮,特來請教。”劉真這才安心,與她對坐交談。夜深時,劉真請小姐回房,鯉魚精笑道“妾知君客居無伴,今夜特來相陪。若不依我,我便告知父親,將你趕出府去。”劉真起初驚懼,後見她百般魅惑,又被言語要挾,只得應允。二人同榻而眠,直至天明。鯉魚精臨別時說“今夜我再來陪你。”此後,她夜夜前來,與劉真情意漸密,每次都帶來美食佳肴,劉真只當是天賜良緣,欣喜不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一日夜晚,鯉魚精備下酒菜與劉真對飲,說道“君雖暫居此處,但久後若被侍女察覺,告知父母,必生事端。不如我收拾閨中財物,與君逃回揚州,永為夫婦,豈不是好?”劉真擔憂道“若丞相派人追查,如何是好?”鯉魚精說“我母親最疼愛我,且你我都未訂婚約,縱使追查,也無大礙。”劉真依了她的話,約定十四日夜在河邊備好船只,小姐收拾銀兩後,二人一同逃回揚州。等丞相發現劉真離去時,並未深究。
斷雲
千年魚精惑人心,前世姻緣終有成。
若非包公神明斷,何解此中怪案情?
自從那妖媚離開金府後,花園里那朵被魚精吐氣滋養的牡丹花立刻就枯萎了。金線小姐朝夕思念,懶得出閨房,久而久之竟染病在身,縱使請來良醫也難以調理。母親憂心忡忡詢問病因,小姐才說是因牡丹枯死所致。母親將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道“此花只有揚州才有。”隨即派家人帶足金銀珠寶前往揚州,吩咐道“不管是官宦還是百姓家,不惜千金也要把花買回來。”
家人領命來到揚州,四處尋訪,都听說想找這種牡丹花,只有東角門劉秀才家種有幾叢。等家人找到劉真住處時,恰逢劉真外出,只見簾子下站著一位女子問道“是何人?”金家家人暗自驚疑“這聲音好似小姐!”走近一看,果然是小姐模樣!女子也自稱是金家小姐。這時劉真恰好回來,家人認出他就是之前在府中教書的劉秀才,雙方都愣住了,半晌說不出話。劉真問眾人來意,家人便說小姐因思念牡丹病重,特來買花。劉真笑道“小姐隨我來揚州將近半年了,哪里還有另一個小姐?”家人困惑不解,次日派了個腳力快的連夜趕回東京稟報丞相。丞相不信,差遣公吏到揚州接“小姐”回府。
這位“小姐”並未推辭,與劉真一同隨家人返回京都。入府見到丞相時,丞相看著她驚疑不定,而夫人出來卻說“小姐還在閨中未起,怎麼這里又有一個?”丞相追問劉真前因後果,劉真便將昔日在東軒與“小姐”相會的經過如實告知。丞相道“你定是被妖怪迷惑了!”隨即乘轎前往開封府拜見包拯,詳述此事。包拯立刻差張龍將兩位“小姐”和劉真帶到公堂。包拯細看二人容貌無異,便命人取來軒轅皇帝所鑄的照魔鏡辨別真偽。當鏡子懸于堂上時,頃刻間那妖魚吐出黑氣遮蔽天日,只听一聲巨響黑氣散去,堂下兩位“小姐”竟都不見了!丞相和包拯都驚愕不已,滿堂人無不駭然。包拯道“丞相先請回,容下官幾日內必定查明真相。”
丞相稱謝離去。包拯讓劉真在外等候,張貼榜文“若有人知曉妖精和小姐下落,賞錢五十貫。”次日清晨,包拯親自到城隍廟焚燒牒章。冥司直符領命將牒章遞送城隍,城隍即刻派遣陰兵四處搜查妖孽蹤跡。片刻後陰兵回報“是碧油潭千年金鯉魚作怪。”城隍便發文書通知五湖四海龍君,務必捉拿妖魚歸案。龍君得知後派遣水族神兵沿江湖追捕,怎奈妖魚神通廣大,水族神兵皆被擊敗。龍君無奈上奏天帝,天帝遣天兵捉拿,那妖魚卻遁遍八荒難以捕捉。因包拯連日在城隍司催辦,城隍只得再聯合龍君,下令封閉各海口搜捕。妖魚被追逼得走投無路,竟逃入南海。
當時京都有位鄭翁,平生樂善好施,家中掛著一幅淡墨繪制的“懶裝觀世音”像,每日虔誠供奉。一晚他夢見觀音大士說“明日你到河邊來,引我去見包太尹,我會贈你一場富貴。”次日清晨鄭翁到河邊,果然見一位中年婦人手持竹籃立在楊柳樹下。婦人對他說“昨日碧油潭金鯉魚被四海龍君追逼,逃入南海藏在瓊蕊蓮葉下,如今被我哄入籃中罩住無法逃脫。今日包太尹有榜文懸賞知情人,你引我去見他,等他判明此案,賞錢盡數贈你。”鄭翁大喜,急忙引婦人到府衙。
此時包拯正與金丞相在廳上商議此事,公吏稟報後,包拯喚二人進見。鄭翁將婦人所言轉述,包拯道“定是此妖無疑!”當即令婦人放下魚籃,那妖魚被佛力降服,在籃中如實供述了迷惑劉真、將真小姐攝至碧油潭山側岩穴中的經過。包拯欲取出妖魚烹殺,婦人道“此魚乃千年靈氣所化,縱使烹殺也難除根,老婦帶去自有處置。”包拯應允,命庫中取五十貫賞錢給婦人。婦人出門後將賞錢交給鄭翁“這是報答你供奉我三年的辛勞,煩請將此事傳揚于世。”說罷便消失不見。鄭翁這才想起家中供奉的觀音像,後來請畫工繪制了觀音手提魚籃的形象,京都百姓紛紛效仿,這便是如今的“魚籃觀音”畫像由來。
包拯差人到岩穴中找到金小姐時,她已氣絕身亡,唯有心頭微溫。醫者診視後都說“需得有緣生人之氣引動方可甦醒。”包拯猛然醒悟,對丞相道“小姐與劉秀才或許有前世姻緣,老夫今日就做媒人成就這段佳話。”遂喚劉真上前,讓他用氣息輕呵小姐,小姐竟真的甦醒過來!左右目睹者皆稱此事絕非偶然。包拯大喜,命人將小姐送回丞相府。當晚劉真與小姐成親,二人深感恩包拯恩德。次年劉真科舉高中,官至中書舍人,生有二女,後來都出仕為官。如今京都仍流傳著這段奇事,感嘆其神異非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第四十五回除惡僧理索氏冤
斷曰
貞婦冤魂千年恨,惡僧罪行一朝除。
事跡奏聞皇上賞,萬古聲名載史書。
包拯擔任開封府尹時,治政卓異聞名,百官欽服,就連仁宗皇帝也多次召他到便殿,詢問政事。包拯坦誠相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唯恐民情不能上達。
一日,包拯巡視治下,體察民風,來到濟南府。公吏在驛舍迎接,次日打掃官署等候。包拯升堂坐定,司吏呈上進案卷,供他審視。包拯檢察案卷中事情輕微的,當即當堂釋放,讓他們各安生業。被釋放的罪人歡聲動地,感恩戴德。
正決事間,忽階前刮起一陣旋風,塵埃蕩起,日色蒼黃,堂下侍立公吏一時間睜不開眼。怪風過後,不見動靜,只有一片手掌大的樹葉吹落在包拯案上。包拯提起樹葉,看了良久,遍示左右,問“這是什麼樹葉?”公人柳辛認得,近前回復“城中各處無此樹,也不知樹名。離城二十五里有座白鶴寺,三門里有兩棵這樣的樹,高聳參天,枝繁葉茂。這葉子是從白鶴寺吹來的。”
包拯問“你確定認得不錯?”柳辛道“小人住居寺旁,朝夕見到,怎會認錯?”包拯料知必有冤情。
過了一夜,次日清晨升堂,僉押完畢,包拯便乘轎去白鶴寺,稱要行香。寺中僧人連忙出迎,接入方丈坐定。剛獻過茶湯,座下又起風。包拯憶起昨日旋風,即差柳辛隨風吹方向查看。柳辛領命,那一陣風從地中滾出方丈,直至樹下才息。柳辛回復包拯,包拯道“此中必有緣故。”命柳辛掘開樹下泥土。柳辛向左右鄰討得鋤頭,掘開三尺土,見一領破席,包裹著一個十八九歲的婦人。柳辛看得明白,入內稟報包拯。
包拯听說後驚嘆“這也太奇怪了!”親自來看驗,見婦人身上並無傷痕,只唇皮迸裂,怒目微露。包拯令撬開她的嘴,見一根竹簽直透咽喉。包拯令掩好尸體,再入方丈,召集眾僧詢問,眾僧都稱不知緣故。包拯一時追查不出,轉歸府中,入夜秉燭默坐,心想“寺門底下為何會有婦人死尸?縱使外人作案,也該埋到別處。莫非是寺中僧人不良,謀殺此婦,無處掩藏,才埋在樹下?”
包拯思忖良久,至二更,不覺困倦,伏在幾上睡去。忽夢見一青年婦人,哭拜階下。包拯夢中問“哭者是誰?有何冤情?”
婦人道“妾乃城外五里村人,父親姓索名隆,曾當本府獄卒。妾名雲娘,今年正月十五元宵夜,與家人入城看燈,夜深時偶失伙伴。行過西橋,遇著一個後生,說是與妾同村,指引妾身回去。行至半路,又來一個和尚。妾在月下看見,即欲走回城中,被那先來後生從袖中取出毒藥撲入妾口中,妾不能言語,竟被二人拖入寺中。妾知他們欲行不軌,思量無計,適見籬上一竹簽,拔下插入喉中而死。他們將妾隨行首飾盡皆搜去,把尸埋于樹下。冤魂不散,今遇太尹到此,特來分訴。乞為伸理,妾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告罷離去。包拯夢中正待再問其人姓名,不覺醒來,殘燭猶明。起身徘徊間,見窗前遺下一只新皂靴。包拯計上心來,暗道“此冤能明了。”
次日升堂,包拯不與他人說知,喚過親隨黃勝吩咐“你裝成皮匠,將此皂靴挑在擔上,往白鶴寺各僧房出賣。有人來認,即來報我。”黃勝依令來到寺中,稱叫賣僧靴。正值各僧閑來無事,齊來看買。一少年行者提起新皂靴看了良久,道“這靴是我日前讓皮匠在寺中新做的,藏在房舍中未穿,你如何偷來在此叫賣?”黃勝初與之爭辯,及行者取出另一只來對,果是成雙一樣的。黃勝故意大鬧一場,被行者和眾和尚奪去。黃勝忙回衙稟報包拯。
包拯即差公人,圍繞白鶴寺,捉拿僧人,沒一個走脫,都被解入衙中。包拯先拘過認靴的行者,嚴刑審訊謀殺婦人根由。行者不肯招認,包拯從袖中取出訴狀,令司吏讀罷,道“分明是你同一伙逼死婦人,還敢抵賴。”即令用枷嚴刑拷究。行者心膽俱裂,不待用刑,從實招出逼殺索氏情由。
包拯將供詞整理成案卷,當堂判道“行者與同謀和尚二人,用毒藥逼死索氏,押上街心斬首示眾;同寺僧員知情通謀,事未發露,發配險惡州郡充軍。”判訖,滿城老幼無不稱快。後來包拯回京,將此事奏請仁宗,仁宗大加欽獎,下敕有司,為索氏修墳並旌表。可見包拯英明如日月,妖邪不能逃其洞察,使索氏之冤得以昭雪,且懲戒後人不敢肆意作惡。
第四十六回斷謀劫布商之冤
斷雲
蠅蚋抱冤圍馬首,賊徒伏法事昭彰。
包公斷案明如鏡,千載流傳美名揚。
包拯巡視地方時,秉公斷案,為蒙冤者洗雪,將無罪者釋放,百姓歡欣雀躍,沿途歌聲不斷。啟程之日,濟南父老與公吏送至南門,在岸邊設下餞行宴席。酒至半酣,包拯對眾父老說“我奉皇命巡視府縣,只為了解民情、解決百姓疾苦。你們作為百姓,今後要安分守己、各謀生業。有子孫的要教他們讀書,有田產的要教他們務農,不要像之前白鶴寺的僧人那樣不守本分,最終獲罪,到那時後悔也晚了,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離開之後,你們要以先前的事為戒,不要再自陷囹圄。”父老們听罷,都拜伏在道旁,回應道“一定謹遵您的教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飲罷酒,包拯登車啟程,送行的百姓灑淚而別。包拯一行在返回東京的途中,只見僕隸低聲前行,不敢大聲喝道,生怕驚擾了蕩秋千的孩童。不久,包拯回到東京,原衙門的公吏迎接他升堂。他吩咐完事務,過了一夜,次日便隨班朝見仁宗,將巡視期間判決的案件奏明。
仁宗退至便殿,逐一詢問其中顯著的案卷,包拯詳細陳奏。當听到民間冤屈都已昭雪時,仁宗肅然起敬地說“你如此能干,恩德惠及枯骨,不僅是萬民之幸,更是我京都的保障。”于是命侍官賜酒。包拯因是皇上所賜,沒有推辭,當日喝得大醉,仁宗命侍官扶他出宮。後人看到此處,寫詩稱贊道“運治興隆國祚昌,包公異政重君王。誰知千載公道在,猶有英名姓字香。”
當時,河南地區連年遭受旱災,本省官員上奏仁宗“自今年春二月以來無雨,農事荒廢,如今七月,烈日炎炎,河流干涸,赤地千里。前年秋收無望,今年又如此,百姓流離失所,一旦聚集為盜,將不利于國家。懇請聖上派官員開倉賑濟,這樣或許能讓尚未遷徙的百姓安家,維持安寧,若再遲數月,恐怕會有不測之變,這是臣所難以預料的。”仁宗看了奏疏,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參知政事李沆出班奏道“臣听聞河南省近年來未決的冤獄不下數十起,如今天道干旱,莫非是這個緣故?若要賑濟河南饑民,派別的官員去,別說救民,反而可能擾民。只有包太尹可以勝任此職,必定能符合民望,取得實效。”
仁宗聞言大悅,當日便宣包拯上殿,御筆寫下“委卿而行”四大字,頒布敕書,命他前往河南賑濟饑民。包拯領命謝恩,辭別皇帝出朝。次日,他將本府公事封存完畢,帶領親隨公吏黃勝、李寶、張龍、李虎等二十四名得力手下,備好轎馬,離開京都前往河南。
此時正值七月中旬,天氣不寒不暖。路途中,只听見孤雁悲切的叫聲,柳梢下時常傳來殘蟬哽咽的鳴聲。常言道“客途最怯秋風動,惹起離愁望故鄉。”包拯與隨從一路曉行夜宿,經過幾個驛站。一日,行至地名橫坑處,這三十里路程都是偏僻山路,荒無人煙。正午時分,忽然有一群蠅蚋隨風而來,將包拯的馬頭團團圍住三圈。包拯用馬鞭驅趕,它們剛飛起來又聚集在一起,如此數次。包拯心想“蠅蚋通常依戀死人尸體,如今在馬前聚集不散,莫非此地有冤情?”隨即喚來李寶,喝道“有蠅蚋聚集在我馬首不散,想必有冤枉之事,你隨它們前去查明,立即回報。”說罷,那一群蠅蚋飛起來,引著李寶前行。走了不到三里,到一嶺畔楓樹下,蠅蚋徑直飛入土中。李寶知曉其中必有隱情,便回去稟報包拯。
包拯同眾人來到此處,讓李寶用鋤頭掘開二尺深的土,發現一具死尸,面色未變,仿佛死了不久。包拯命人反復查看,尸體身上別無傷痕,只有陰囊碎裂如粉,腫脹尚未消退,料想是被人謀死。忽然見死者衣帶上系著一個木制小印,像是買布的記號。包拯取下藏于袖中,仍命人將尸骸掩埋後離去。傍晚時分,亭子上有一伙老人和公吏迎候。包拯問他們從何處來,公吏稟道“我們是河南府管下陳留縣的縣宰所派,听聞您途經此地,特差小人等在此迎候。”包拯听罷吩咐“明日準備好衙門,我要在此坐堂兩三天,處理公事。”公吏等領命,隨馬入城,陳留縣官員將包拯接到館驛歇息。
次日,一切準備就緒,包拯升堂。他心想路上發現的被謀死尸離城不遠,且死者去世時間不長,作案的賊徒想必還未離開此地。于是召來本縣公吏吩咐道“你們這里有經營上等好布的商人嗎?把他們叫來,我要買一些。”公吏領命,到南街帶了大經紀張愷來見。包拯問“你作為經紀人,收賣哪里的布?”張愷回復“河南各地都出產好布,小人是經紀人家,只要有來賣的就收,不限產地。”包拯道“你把眾商人所賣的布,各選一匹來,我看中的,就付錢購買。”張愷應諾而出,將家里的布各選一匹好的交給包拯。堂上的公吏等人都以為包拯真的要買布,哪里知道他是要查驗死尸一案。
等包拯逐一看過,都沒有與木印相符的布號。恰好看到一匹布,其印字與木印暗合,包拯便說“別的都不要,只要這種布二十匹。”張愷道“這布是日前太康縣人李三帶來的,還沒賣出,既然大人要用,就奉送二十匹。”包拯道“讓賣布的客人一同將布帶來見我。”張愷領諾,到店中同賣布客人李三選了二十匹有印號的精細布送到衙門見包拯。包拯取出木印記對照,絲毫不差,便問“布先收起。你做布客的同伴還有幾人?”李三答道“共有四人。”包拯問“都在店里嗎?”李三道“今日正待發布出賣,听說大人要布,還沒起身,都在店里。”
包拯立即差人將另外三個布客叫來,讓他們跪作一堂。包拯手按胡須微笑道“你們這伙劫布的賊徒,有人告發,日前謀殺客人,埋尸在橫坑半嶺楓樹下,就是你們所為!”李三听聞,臉色驟變,強辯道“這布是小人自己收購來的,哪有謀財害命的道理?”包拯隨即取出木印,讓公吏與布號逐一核對,絲毫不差。公吏回稟“這布的印號與木印果然相同。”包拯喝道“強賊還敢抵賴!”下令用長枷將四人枷住,收入獄中審訊。李三等人嚇得魂飛魄散,不敢再抵賴,只得招認了謀殺布商、劫取財物的經過。公吏整理成案卷,包拯判道“為首謀劃者償命,將李三處決;從犯三人發配到險惡之地充軍;經紀家查明無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判決後,得知死商是某地人氏,包拯派專人前往,召來他的兒子,將布疋全部歸還。其子這才知道父親被人謀害,感動得流淚拜謝,帶著父親的尸骸回去了。陳留百姓無不贊嘆,包拯的英明在此事上更加彰顯。
第四十七回笞孫仰雪張虛冤
斷雲
賢侯賑濟得民心,吳氏沉冤得雪冤。
一念歹心天有眼,包拯依法判徒刑。
話說包拯在陳留縣判決了謀劫布商的強盜一案,官員們都十分佩服,百姓們也敬仰不已。他在縣里審察民情,處理完公事幾天後,吩咐隨從備好轎馬,離開陳留縣,前往河南。這一路的情景如何呢?有詩為證
“颯颯西風落葉秋,使君車馬擁輕裘。
此行端為生民計,始信當時有俊侯。”
包拯一行人在路上走了十幾天,眼看河南城就要到了。將近中午時,迎接的官員都在十里長亭等候,看見包拯的隊伍走近,便齊齊地排列在道路兩邊。包拯吩咐道“今天大家先回去,明天準備好衙門等我。”官員和公吏等人應聲答應。隨後,包拯隨著轎馬進入城中,這河南城果然是一座繁華的城郭。在宋代,河南府作為西京,是天下有名的地方,人口密集,買賣店鋪眾多,正是“世上弦歌花酒地,人間富貴帝王都。”
包拯入城後,在館驛中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他打開府衙,升堂入座,把父老們召到案前問道“近來因為河南遭受旱災,百姓流離失所,聖天子命我來開倉賑濟,你們父老和百姓們,都要依照戶籍來領取糧食,不要有欺瞞之心,辜負了聖上的恩德。”父老們回答說“近來听說朝廷派太尹來此賑濟饑民,百姓們就像大旱之時盼望雲彩和虹霓一樣盼望您,只擔心太尹來得晚了,怎麼敢有欺瞞的情況呢?”包拯說“明天我會發布告示通知大家。”眾父老拜謝後離開。第二天,包拯下令把告示張貼在河南治下各處,讓所有遭受饑荒的縣邑都來領取米糧。包拯親自坐在糧倉前的官署中,依照戶籍發放糧食。旁邊伺候的公役人員,沒有一個敢懷有半點私心。連續發放了幾天,饑民們都領到了米糧,一路上都是歡笑聲,他們感念皇上和包拯的恩德,贊不絕口。有詩稱贊道
“荒旱連年幾奏陳,仁君深憫庶民情。
賢侯賑濟行公道,準擬來秋望有成。”
這時,包拯賑濟饑民的事情已經完成,便另外開設分省衙門審察案件。忽然,把門的公吏進來報告說“外面有一位婦人,左手抱著一個小孩兒,右手拿著一紙狀子,悲悲切切地說自己含冤,要見賢侯,訴說冤情。”包拯听後說“我如今到這里來,不只是為了賑濟這一件事,正打算體察民情,外面不要阻擋,讓她進來。”公吏隨即出去,把那婦人帶到階下。包拯于是拿出案卷,看那婦人雖然面帶淒慘之色,但實際上是個美麗的佳人。包拯問“你有什麼事來告狀?”婦人說“我家離城五里,地名叫蓮塘,那里只住著張、劉、鄭三姓人家。我姓吳,嫁給張家,丈夫名叫張虛,很喜歡讀書。近來因為和城中孫都監的兒子孫仰交往,時間久了,我丈夫把他當作知己之交。有一天,我丈夫因為去遠處探親,孫仰來到我家,我念及丈夫承蒙他關照,便親自出來接待他。沒想到孫仰起了不良之心,用邪言調戲我,當時就被我呵斥走了。過了一兩天,丈夫回來,我把孫仰的不良意圖告訴了他,勸他和孫仰絕交。丈夫是讀書之人,听了我的話很生氣,想要去見孫仰,和他理論。我又擔心他是官家的兒子,又有權勢,怎麼能奈何得了他,所以勸丈夫從今以後只是不理他就算了。那時丈夫的怒氣也消了,于是和孫仰斷絕了來往。將近一個月後,到了九月重陽節,孫仰派家人請我丈夫到開元寺中飲酒,哄騙說有事情商議。傍晚時分,丈夫才回來,剛進門就喊腹痛。等我扶他進入房中,他面色變青,鼻孔流血,對我說‘今天孫仰請我喝酒,我一定是中毒了。’等到三更時分,丈夫就死了。沒過一個月,孫仰就派媒人用重禮賄賂我的叔父,要強娶我。我想要向本府告狀,他又派人四處攔截,說如果我不肯嫁給他,就讓我死無葬身之地。昨天听說大人來此賑濟,知道我丈夫的冤屈可以昭雪,特地來訴說,這樣我丈夫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包拯听後問道“你家還有什麼人?”吳氏說“還有七十二歲的婆婆在家,我只生下一個兩歲的兒子。”包拯讓司吏收下狀子,打發吳氏到外親處等候,然後秘密召來當坊里甲問道“孫都監為人怎麼樣?”里甲回答說“大人不問,小里甲不敢說。
斷雲
賢侯賑災得民心,吳氏沉冤終昭雪。
歹念害人天有眼,包拯依法判罪刑。
話說包拯在陳留縣斷決了謀財害命的布商案後,官員百姓無不欽服。他在縣里處理完公務,便吩咐隨從備好車馬,前往河南府。一路秋風颯颯,落葉紛飛,包拯身著輕裘,車馬隨行,只為解百姓于饑荒之中, truly 是百姓心中的好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抵達河南府後,包拯次日便開衙升堂,召集父老鄉親,告知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的事宜,叮囑大家依戶籍領取,莫負聖恩。百姓們如大旱逢甘霖,感激涕零。包拯親自坐鎮糧倉,按冊發放糧食,公役們不敢有絲毫私心,饑民們領糧後歡聲滿路,都稱頌皇上仁德與包拯的公正。
賑濟完畢,包拯開始審察案件。一日,有位吳氏婦人抱著孩子前來喊冤,她面色淒慘卻難掩秀麗,哭訴丈夫張虛本與城中孫都監之子孫仰交好,卻因她拒絕孫仰調戲,丈夫被孫仰騙至開元寺飲酒後中毒身亡。孫仰隨後又威逼利誘,欲強娶吳氏。包拯听後,問明她家尚有七旬婆婆和兩歲幼兒,便收下狀子,讓她在外親處等候,隨後密召當坊里甲詢問。
里甲告知,孫都監在河南府橫行霸道,其子孫仰更是仗勢欺人,強佔開元寺良田,還常帶娼妓在寺中尋歡作樂,奸淫鄉里婦女,寺僧對他恨之入骨卻無可奈何。包拯听聞,嘆息良久,心生一計。
次日,包拯扮作公差,從後門出衙,前往開元寺查探。剛到方丈室附近,便听聞孫仰要來飲酒,眾人紛紛回避。包拯暗喜,躲到佛殿後,透過窗縫觀察。只見孫仰騎著白馬,帶著十余名軍人、兩名妓女和心腹廚子來到寺中,老僧們紛紛拜見。席間,孫仰得意洋洋,盡顯囂張跋扈之態。
此時,一老僧路過佛殿,見包拯便詢問身份。包拯謊稱是府中听候差遣,來尋為包太尹備酒的廚子。老僧告知廚子姓謝,住在孫都監府附近,並透露上月孫仰與張秀才在寺中飲酒,便是此廚子伺候,張秀才回去後便中毒身亡。包拯記下此事,返回衙中。
次日,包拯差李虎捉來謝廚審問。謝廚起初抵賴,後被打入大牢嚴刑審訊,為證清白,只得招認受孫仰指使,用毒害死張秀才的實情。包拯審明後,差人送請帖邀孫仰赴宴,暗中吩咐二十四名公差備好刑具。
孫仰來到後堂,與包拯分賓主坐下。酒過三巡,包拯拿出吳氏的狀紙,孫仰見後勃然大怒,稱無證據。包拯當即傳謝廚上堂,孫仰見了謝廚,嚇得渾身冰冷,啞口無言。他哀求包拯看在其父面上留情,包拯怒道“你父子害民無數,朝廷法度豈容私情!”遂令公差剝去孫仰衣冠,當庭杖打五十大板,孫仰受痛氣絕身亡。
包拯將此事奏明仁宗,仁宗下旨孫都監殘虐不法,革職為民;謝廚受人雇佣毒殺人命,發配邊遠惡郡充軍;吳氏為夫伸冤,官府賜錢贍養其家;包拯賑濟公道,升任西京河南府之職。旨意下達,百姓听聞,無不拍手稱快。
第四十八回東京判斬趙皇親
斷雲
只因觀燈遭慘禍,張公攜孤訴冤情。
仁宗褒獎天有眼,包拯斷案見清明。
話說西京河南府城外五里有個棋盤巷,住著一戶師姓員外家,家境殷實。老員外去世後,留下兩個兒子長子師官受,次子師馬,都很有志向,其中二郎師馬在揚州做織造匠人。師官受娶了劉都賽為妻,劉氏容貌秀麗,生下兒子師金保,已有五歲。
當時正值正月上元佳節,西京城內燈市繁盛。師家的丫鬟對劉娘子說“難得這麼熱鬧的上元節,城里鰲山寺有一架‘逍遙寶架燈’,據說世間罕見,不如今晚陪娘子入城看看。”劉娘子想去看燈,婆婆卻勸道“女子不應拋頭露面,況且元宵夜男女混雜,去了沒好處。”劉娘子說“我懷金保時曾在東岳廟許願,如今孩子已滿五歲,趁看燈的機會去還願,去去就回。”婆婆這才應允,讓丫鬟和管家張公陪她同去。
劉娘子梳妝完畢,更顯俊俏,帶著丫鬟和張公進了城。到東岳廟焚香拜祭後,她對張公說“婆婆不讓看燈,但難得遇此元宵,我想瞞著婆婆去看一眼就回。”張公只好答應。來到鰲山寺,只見人山人海,混亂中丫鬟和張公走散了。劉娘子正看燈時,回頭發現伙伴不見,心中驚怕。忽然一陣狂風刮落了逍遙寶架燈,看燈人四散奔逃,只有劉娘子不認得路,站在街邊屋檐下。
這時傳來一聲吆喝,數十名軍人簇擁著一位貴侯走來,燈籠火把照得如同白晝。此人正是皇親趙王。他在馬上看見劉娘子美貌,心中暗喜,問道“你是哪家女子,半夜為何在此?”劉娘子謊稱“我是東京人,隨丈夫來看燈,剛才風刮落寶燈,丈夫不知去向,我在此等候。”趙王道“夜深了,先隨我回府,明日再幫你尋找丈夫。”劉娘子無奈,只得隨趙王入府。
趙王心生一計,讓侍女引劉娘子到臥房,隨後自己進去說“我是金枝玉葉,你若肯做我的妃子,便可享盡富貴;若不答應,也難以脫身。”劉娘子嚇得低頭不語,在趙王的威逼下,只得順從。這一夜,王府中歡娛嫌夜短,而師家卻因親人失散而寂寞恨更長。
張公和丫鬟回去後,把娘子看燈失散的事告訴師婆婆,一家人煩惱不已,派人入城打探,有人說在趙王府,但不知真假。將近一個月過去,劉娘子雖在王府享受富貴,卻日夜思念婆婆、丈夫和兒子,悔恨當初沒听婆婆的話,心中怨氣沖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太白星欲讓她與前夫見一面,便化作焦苗小蟲,飛入她房中,將她一身織錦萬象衣咬得粉碎。次日劉娘子見了,愁眉不展。趙王問起緣由,她告知衣服被咬壞。趙王笑道“這有何難,召西京會織造的匠人來府中重織便是。”
次日,趙王貼出告示。師家祖上本就擅長織造這種錦緞,師官受正想打探妻子消息,听聞此事便辭別母親,前往趙王府應召。趙王道“你若會織,就在府中依樣趕制。”師官受領命而去。有人告訴劉娘子“王爺讓五個匠人在東廊織錦。”
劉娘子心想“西京只有師家會織這錦緞,叔叔二郎在揚州未回,難道是我丈夫來了?”她連忙來到織錦處,師官受也認出了妻子,二人相抱痛哭。旁邊的織匠們都驚駭不已,不知何事。
此時趙王酒醒,不見劉娘子,問侍女得知她在織錦處,便趕來廊下,見二人相抱,怒道“你這匠人怎敢無禮!”當即命令劊子手將五個匠人押往法場問斬。可憐師官受和四個匠人無罪,卻一時死于非命。
趙王怕留下後患,又派五百劊子手圍住師家,將師家老小全部殺害,家財搬回王府,放火燒了房屋。當時只有張公帶著小主人師金保上街買糕,回來見家中尸橫遍地、血流成河,房屋還在燃燒。張公問鄰居才知是趙王所為,無奈之下,抱著五歲的師金保,連夜逃往揚州,向二郎師馬報信。
趙王回府後思忖“如今殺了師家滿門,還有師馬在揚州為匠,若讓他知道,必定會告御狀。”于是修書一封,派牌軍送往東京交給監官孫文儀,授意他除掉師馬。孫文儀為奉承趙王,立刻派牌軍前往揚州捉拿師馬。
斷雲
觀燈竟成慘禍端,張公攜孤把冤喊。
仁宗褒獎天道昭,包拯斷案正義顯。
當時,師馬夜里夢見全家人身上帶血,心中驚疑,便去請先生卜卦。先生佔卦後說“大凶,預示全家有難。”師馬心中憂慮,立即雇了一匹快馬,離開揚州,回西京去。走到馬陵莊時,正好遇到張公抱著小主人師金保,張公見到師馬大哭,訴說了家中遭遇的變故。師二郎听後,悲痛欲絕,暈死過去又甦醒過來。他隨即和張公一起到開封府告狀。
師馬進城後,吩咐張公在茶坊邊等候,自己前往開封府遞狀子,正好遇到孫文儀出行。牌軍中有認識師馬的,就稟報給了孫文儀。孫文儀立即派人把師馬抓進府中,斥責他沖撞馬頭,不由分說,當場將他打死。孫文儀讓人搜查師馬身上,發現了告趙王的狀子,心想“今天要不是我遇見,差點誤了趙王的囑托。”又擔心包拯察覺,就秘密命令四名牌軍把死尸放在籃子底部,上面用黃菜葉蓋住,扛去丟進河里。有詩感嘆道
趙王淫虐太無情,阿黨孫儀惡毒生。
誰道天公無報應,舉頭三尺有神明。
正趕上包太尹出府,走到西門坊時,他乘坐的馬不肯前進。包拯對左右牌軍說“這馬有三種情況不走,御駕上街不走,皇後太子上街不走,遇到含冤的魂魄也不走。”于是派張龍、趙虎去茶坊酒店打听情況。
張龍、趙虎領命後回報,說小巷里有四個牌軍,抬著一籃黃菜葉,在那里躲避。包拯下令把他們捉來詢問,牌軍稟報道“剛才孫老爺出街,見我們四人不該賣黃菜葉,堆在街上,每人都被責罰了,現在讓我們抬去河里丟掉。”
包拯懷疑其中有緣故,就說“我夫人病了,正想吃黃菜葉,把籃子抬進府里來。”牌軍心中驚懼,只得把籃子抬進府中。包拯賞了牌軍,吩咐他們不要讓外人知道,免得有人取笑包公買黃菜葉給夫人吃。牌軍拜謝後離去。包拯下令揭開菜葉查看,里面有一具死尸,面色如同生前。包拯心想這個人一定是被孫文儀所害,就命令獄卒把尸體停放在西牢。
張公抱著師金保等師馬不見回來,就徑直前往府前尋找,看見開封府門首有鳴冤鼓,張公上前,連打三下。守軍報知包拯,包拯吩咐“如果是老翁幼婦,不要驚嚇他們,帶他們進來。”守軍領旨,引張公到廳前見包拯。包拯問他所告何事,張公把師家遭遇的苦難情狀一一從頭說得明明白白。包拯又問“這五歲的孩兒怎麼逃脫的?”張公說“因為思母啼哭,我領他出去買糕吃,才逃得性命。”包拯問“師馬在哪里?”
張公說“他清晨來告狀,一直沒有消息。”包拯知道了其中的緣故,就讓張公去西牢查看尸體。張公看後,放聲大哭,確認正是師馬。包拯沉吟半晌,立即下令備鞍馬前往城隍廟,對著神像祝告說“限今夜三更要讓師馬還魂,不然就焚了廟宇。”祝告完畢返回,也許是師馬不該死,果然在三更時甦醒過來。次日獄卒報知包拯,包拯把他喚出廳前詢問。師馬哭訴了被孫文儀打死的情由。包拯吩咐他就在府里等候。
五更清晨,包拯入朝,故意在殿下跌倒不起。仁宗感到奇怪,問他怎麼回事,包拯奏道“臣近日得了頭暈病,遇到早朝,就會這樣。”仁宗說“從今以後免卿早朝。”包拯謝恩而出。回到府中,包拯思量著要把趙王騙到東京,心生一計,假裝病在床上,好幾天不出堂。仁宗在便殿召把門太使問“包太尹近日病體如何?”太使奏道“包太尹病得十分沉重。”仁宗心中憂悶,宣文武大臣商議。王丞相奏道“陛下可差醫官去府中調理。”仁宗立即派御院醫官來開封府見夫人,想要見太尹診視。夫人說“太尹病得昏沉,怕生人氣,就不見了。”醫官說“可以將金針插在臂膊上,我在外面診視,就知道病癥了。”夫人把針插在屏風上,醫官診視時金針全不動,急忙離府回奏去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