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話合集

百家公案 第31到40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隨竹影 本章︰百家公案 第31到40

    第三十一回鎖大王小兒還魂

    斷雲

    孩童不知緣由暴斃,包公正直毀除淫祠。

    連神明都欽佩其德行,地府怎敢徇私枉法?

    話說包拯掌管開封府時,斷案精細詳明,遠近百姓都十分欽仰。皇佑二年七月十五這天,他路過東街的靈應大王廟前,看見一位年近五十的婦人,她只有一個十歲的兒子,突然在廟門下死去,婦人在廟門前哭得十分哀傷。

    包拯把婦人喚到衙門,問她丈夫的姓名。婦人回答“丈夫姓許,排行第四,我們只有這一個兒子。今天清晨他出門,進廟之後,不知什麼原因,就死在了廟前。我已年過半百,只有這一個兒子,他死得不明不白,所以才如此悲痛,望相公為我做主。”

    包拯听罷心想“真是奇怪!哪有進廟出來就死的道理?”于是問婦人“你兒子莫非原本就有瘋癇病?”婦人哭著說“小兒從來沒有疾病,怎麼會有這種病呢?”

    包拯隨即派公吏,拘喚廟前的鄰居來詢問孩子死時的情況,眾人都說沒看見,不知道緣由。包拯又派人檢驗孩子身上,並無傷痕,回來向他報告。包拯于是乘轎親自去檢驗,確實沒有傷痕。

    當包拯揣摩孩子身上時,只見他懷中藏有廟中供桌上雕刻的供神用的假紅柿一枚。包拯知道後,派一個公人進廟,查看供桌上是否有紅柿。公人回復“大王供桌上果然有兩枚紅柿,不見了一枚,想來是孩兒偷去了,因此大王就取了他的性命。”

    包拯聞報後大怒“你既然是一方正神,是一府的主宰,孩子不懂道理,偷拿這東西,也只是當作玩物罷了,怎麼能責怪他的過失,就要了他的性命!想來這大王也是依附草木的邪神,朝廷不曾敕封,竟敢害人性命!”

    于是他讓公差給泥神戴上枷鎖,下令限一夜之內放還孩子性命,否則定要奏明朝廷,焚毀廟宇。包拯禱告後回府。

    第二天,那婦人帶著兒子來拜謝救命之恩。包拯審問時,婦人說“承蒙相公昨日要與大王理論,當夜二更時分,兒子果然醒來。他還記得說神主怪他偷那紅柿,要問罪。等到看見相公的‘敕旨’來到,就放他還魂了。”

    包拯微笑道“有這樣的異事,若不革除,終究會成為禍患。”于是派人一劍削去了大王的頭,焚毀了那座廟宇。這足以說明邪祟不敢冒犯正直之人。

    第三十二回失銀子論五里牌

    斷雲

    王姓客商謀財遭斬首,鄭姓商人冤死得昭雪。

    若把天理存于心中間,包宰為何會輕饒放刑。

    話說鄭州離城十五里的王家村,有兄弟二人,哥哥排行第一,弟弟排行第二。他們曾經外出經商歸來,走到本州一個叫小張村五里牌的地方時,遇到一個客人,是湖南人,姓鄭名才,身上帶了很多銀兩。王姓兄弟突然看見他,便小心地陪他同行。到了傍晚時分,他們將鄭才謀殺,搜查他身上,得到十片銀子。兄弟倆喜不自勝,私下把尸首埋在松樹下。

    兄弟倆商量身上帶著十片銀子,攜帶起來很不方便,趁現在沒人看見,不如把銀子埋在五里牌下,等下次經商回來再取出來分掉。二人商議好後,就把銀子埋了然後離開。

    此後又過了六年多,他們恰好回來,又到五里牌下的李家店住下。第二天清晨,他們到牌下挖開泥土取那銀子,卻發現銀子不見了。兄弟倆心想“當時埋這銀子時,四下里並沒有人看見,怎麼今天就不見了呢?”他們煩惱了一番,想到只有包待制斷案如神,于是一同來到東京安撫衙呈遞狀子,訴說銀子丟失的事情。

    包拯當時審查狀子,發現沒有對方當事人,只是說在五里牌被偷,于是認為這二人必定是狂妄之人,不批準他們的狀子。王姓兄弟啼哭著不肯離開。包拯說“王客,限你們一個月時間,必須給你們找到下落。”兄弟倆這才離開。

    又過了一個多月,仍然沒有頭緒,王姓兄弟再次來陳訴。包拯于是喚來陳青吩咐道“明天派你去追拿一個凶犯。現在給你一瓶酒,一貫錢回家,明天來領文引。”陳青歡喜地回去,把酒吧喝了,把錢收在家里。

    第二天,陳青當堂領得公文,一看是去鄭州小張村追捉五里牌。陳青于是回復包拯“如果是追人,馬上就可以到;如果是追五里牌,它不會走,又不會說,怎麼追得呢?希望另派別人去。”包拯大怒說“官府的文引,你如果推托不去,就判你個違限之罪。”陳青不得已,只得前去。

    他于是到鄭州小張村李家店住下,當夜去五里牌下坐了一會兒,並沒有看見任何動靜。陳青心想沒有辦法,于是買了一柱香和紙錢,到第二天夜來牌下焚獻給土地神,祝告叩拜說“奉安撫的文書,為了王客來告在五里牌丟失十片銀子的事,現在派我來此追拿,土地神如果有靈,希望通過夢境來告訴我。”

    當夜,陳青就睡在牌下。將近二更時候,果然夢見一位老人前來,稱是牌下的土地神。陳青便問“王客兄弟寄存在這牌下十片銀子,為什麼會丟失?現在包安撫處有陳告的詞狀,奉相公的文引,追拿你這五里牌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老人說“王客兄弟沒有天理,他們哪有銀子寄存在此?那是湖南客商鄭才的十片銀子,他與王客兄弟同行,被他們兄弟謀殺,他的尸首現在還埋在松樹下,希望你即刻帶鄭才的骸骨和銀子去稟告相公,為他伸冤。”說完,老人就離開了。陳青一夢醒來,事情的緣由已經清楚。

    第二天,陳青就向店主人借了鋤頭,掘開松樹下的泥土,果然有枯骨,在旁邊掘開五尺深的泥土,發現了十片銀子。陳青于是將枯骨和銀子都申報給了安撫包拯。

    包拯便喚來王姓兄弟審問。他們不肯招認,包拯于是將枯骨和銀子放在廳前。只見冤魂在半空中叫道“王客,快還我性命!”廳上的公吏听見了,人人臉色大變,枯骨也自然地跳躍起來。

    包拯再對王客兄弟進行審訊,他們抵賴不得,于是一一招認。案卷已成,包拯便將王客兄弟判處謀財害命之罪,應當追償,下令押赴市曹處斬。鄭才枉死卻沒有親人,他的銀子應歸官府。

    這可見天理昭然,終有報應。那些謀害他人、貪圖錢財的人,看到這個案例應該能有所警醒。

    第三十三回枷城隍拿捉妖精

    斷雲

    妖精迷人真是奇事,包公明察決斷分明。

    城隍本就無私顯應,捉縛公堂正典刑章。

    話說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一日因安撫使公務繁忙,需要召集眾官商議設筵席之事,于是命屬吏清點器皿。屬吏稟報說金銀器皿都已毀壞,包拯便差人傳銀匠王溫來衙門打造新的。王溫見是官差,不得已只能前往,想到家中只有妻子獨自一人,便將家事囑托給東鄰的王泰伯照看,次日與妻子阿劉告別後離去。

    王溫的妻子每晚寂寞無聊,常常孤燈獨坐。忽然一夜,傳來叩門聲,阿劉喝問“是誰在敲門?”門外有人叫道“若不開門,定不饒你性命!”說罷,一陣冷風襲來,門被推開,只見來人身長七尺,威猛可怕,面色青如藍靛,頭發紅似朱砂,口闊如盆,手持一劍,上前抱住阿劉說“你與我結為夫妻,可讓你受用不盡。若不肯依從,定殺了你。”阿劉驚恐萬分,只得勉強與他共處一夜。次日清晨,妖精告誡阿劉“休要讓他人知曉,若泄露此事,今夜便不留你性命。”說罷離去。

    此後,阿劉每日都驚恐不安,如醉如痴,有冤難訴。每到黃昏,一陣冷風襲來,妖怪便持劍直入房中,與她同宿。有時離去時會留下飲食、錢帛之類的東西。阿劉不知緣由,只能秘而不宣。

    如此夜夜往來,將近半個月,東鄰的王老太听說後,懷疑是王溫回來了,便詢問阿劉。阿劉將被妖怪迷困的事和盤托出。王老大驚道“既有此事,為何不早說?”阿劉說“被他恐嚇,若告訴別人就會害我,因此不敢泄露。”王老大听罷,徑直來到衙門,將此事告知王溫。

    王溫听聞消息,急忙回家,嗔罵阿劉。阿劉哭著辯解“是被妖怪迷亂,並非妾身品行不端。”王溫不信,當夜持劍潛入房中,暗中躲藏。許久,果然有人叩門而入,燈燭下只見來者牛頭鬼臉,持劍直入,喝令阿劉同寢。王溫驚恐不敢現身。天明妖怪離去後,王溫才出來,與妻子商議後,決定去苗從善家算卦,詢問是何方妖精作祟。

    王溫到苗家佔卜,卦象顯示“此卜觸動白虎神,陰人遇一枉鬼為妖,百日後恐有喪身之禍。”王溫說“先生若能救我妻子無事,必定重謝。”苗從善教他說“你快與妻子到城外東邊砍一株桃木做棒,等妖怪再來時,用此棒驅趕,便能斷絕禍患。”王溫付了卦錢,依言回家砍了一根桃木棒。

    黃昏時,妖怪又持劍而來。王溫喝問“是何處魍魎?”便用桃棒驅趕。妖精大笑道“可恨這苗巡官,我與他無仇,卻教你如此對我。”王溫驚走閃避,良久後妖精大怒離去,竟將苗家六口全部殺死。

    王溫心想“定是苗巡官佔卜錯了。”便去苗家查看,叩門無人應答,推門而入,伸手摸索,發現六口人都已身首異處,慌忙逃回家中。天亮時,正遇巡軍王吉、李遂二人,見王溫身上帶有血跡,便詢問緣由。王溫將妻子被妖怪迷困、自己去苗家佔卜,發現苗家六人被殺的事告知。巡軍不由分說,將王溫捉拿到官。

    包拯審問王溫“為何殺了苗從善一家?”王溫逐一供述了妖怪作祟的根由,稱不知苗家身死的緣由。包拯心想“豈有妖怪能殺人的道理?”遂將王溫枷入獄中勘問,王溫苦苦不肯招認。

    包拯又差張辛持一把利刀,到王溫家暗中探查。當夜張辛持刀藏伏,果然見有人叩門而入,燈前只見一個牛頭鬼持劍直入房中抱阿劉。張辛持劍砍向妖精,妖精大怒與張辛交戰,張辛敗逃回衙,稟報包拯“王溫家果然有妖精。”包拯大怒“張辛定是受了王溫錢物,通同欺瞞官府。”遂將張辛枷了,又喚武卒劉義、吳真各持短刀,再去王溫家探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二人持刀前往,至夜妖怪又來,二人與之交斗,妖精一劍砍死劉義,吳真奔走得免。天明回衙稟報“溫家果有妖精,劉義已被殺死。”包拯遂差正司理去王溫家檢驗,司理喚阿劉審問時,發現她不在家中,差人前後尋遍都不見,料想是被妖怪攝去,遂回報包拯“確有此事,劉義果被妖怪殺死。”

    包拯無奈,隨即差人取三具大枷到城隍廟,先枷了城隍神像,又枷了兩個夫人神像,枷梢上寫道“你為一城之主,反縱妖怪殺人,限你三日捉到,如三日無結果,定奏朝廷焚燒廟宇。”包拯祝禱回衙後,當夜城隍便差十余個小鬼,限三日務必捉到妖精。

    小鬼們各持槎牙棒、鐵蒺藜,繞城上下、寺觀山林、古冢墳墓搜尋。一鬼化形到城東,忽聞樹林中有婦人哭聲,循聲入林,見一古墓洞口如盆大,有一佳人在內,正是阿劉。鬼使持劍喝問,阿劉道“妾在城里住,丈夫是銀匠王溫,被妖怪迷到此處。”小鬼听聞,遂挽著阿劉隨風而去,忽然遇見妖怪——頭生兩角,身披金甲,手持利劍,喝道“誰把我妻兒帶走?”鬼使道“奉城隍之命來捉妖怪。”一鬼在黑風中與妖精交戰,被妖精斬殺,其他小鬼急忙抱走阿劉,回廟告知城隍。

    城隍再遣陰兵圍捕,妖精無法逃脫,被陰兵捉縛,同阿劉押入城隍司。司王道“此事需交包大人勘問。”即令用大枷枷住妖精,同阿劉解往府衙。正值包拯在城上判事,忽一陣黑風塵霧四起,良久後阿劉與妖精同到廳前,包拯一見,方知是參沙神作怪。

    包拯問阿劉詳情,阿劉逐一供述妖精殺苗家的經過“妖怪將我縛去藏在古墓中,幸得城隍兵吏相救,才得再生。”廳上司吏即刻整理文案,包拯遂令公人當階斬了妖精,但見空中火焰分作兩處消散,有一劍落在階前,胥吏無不稱奇。包拯將此事奏知朝廷,仁宗皇帝下詔宣召包拯與王溫親問,得知詳情後,敕命加封城隍,王溫也得以與阿劉偕老。

    第三十四回斷瀛州監酒之贓

    斷雲

    枉居官職虐害百姓終遭懲處,包公施行政令百姓安樂。

    徐溫不遵守朝廷法度,一日之間便丟了官職。

    話說在仁宗皇帝臨朝听政之時,瀛州有三十位父老在朝門外擊鼓。監鼓郎官奏報朝廷“如今有瀛州的父老擊鼓,想要面見天子,不知是何緣故?”仁宗听聞後,下令召他們入朝。眾父老到宮殿之下,行過大禮後,上奏道“臣等是瀛州河北人,本州的長官貪財好色,施政無道虐待百姓。臣已年屆八十,遺憾未能遇到好官,治下百姓生活無望,特地來向聖上奏明。”

    仁宗听完父老的奏報,下旨“賞賜各位父老每人布一匹、錢五貫,待朕自有處置。”眾父老謝恩退出後,仁宗召集臣僚,問道“誰可以勝任瀛州長官之職,眾卿請直言。”眾官僚紛紛推薦包拯。仁宗說“朕也知道包卿是能干的官員,確實不會辜負眾人的推薦。”當日便降下敕命,特任命包拯為瀛州節度使。包拯領命後,辭別皇帝出朝,限定日期起程赴任,不使用儀仗隨從,只帶听差李辛一人、驢子一匹、錢五貫而已。

    包拯身著布衣,腳穿麻鞋,頭戴舊巾,裝扮成村漢的模樣,路上的人都不認識他。快到瀛州八十里時,看到有儀仗旌節,旌旗閃閃,是前來遠接節度使的隊伍。有一個軍卒問包拯“可曾見到包節度使?”包拯笑道“並未見到,我是去河北探親的。”公吏等人迎接了很久,懷疑包節度使未必馬上到來,便各自回去了。

    包拯徑直進入瀛州城,到市西的王家店安歇。店主人周老特意來詢問“秀才要往何處去?”包拯說“我是南方人,來此拜訪親戚。”周老問“秀才有何親戚在本州?”包拯回答“是務中監酒的人。”店主人笑著對包拯說“監酒的人最不良善,務中釀造各種酒,香桂金波這樣的好酒自己飲用,釀成薄酒送給官家。往常酒一升賣三十文,賣給百姓和軍人。”包拯將這些話記在心里。

    次日,包拯心生一計,向周老借了一只磁盆,身上帶了十八文銅錢,到務中去買酒。他徑直走到階下大聲喊道“有人在家嗎?”不多時,只見監務徐溫從廳上出來,听到有人買酒,便讓使喚人宋真去量酒。宋真說“秀才再拿些錢給我,就多給你量些酒。”包拯說“哪里還能再討錢給你。”宋真心中不平,于是減少了酒的分量。包拯突然看到旁邊有一位婦人,也拿著磁瓶來買酒,她先數了五六文錢給宋真,然後再交錢量酒。宋真很高興,就多給婦人量了酒。

    包拯問“務中監酒的是什麼人,竟敢如此無視法度,欺瞞百姓?”于是高聲大罵。監酒的徐溫大怒道“這狂夫竟敢在此撒潑?”命令左右“把他扯出去懸吊在廊下,用大棒狠狠責罰。”左右正要將包拯懸吊起來,李辛突然走到廳前說“監酒的不認識人,這位秀才便是待制,現任瀛州節度使,怎麼能將他吊打?”監務徐溫听聞大驚,連忙走過來跪下謝罪。此事驚動了滿城的官吏,他們急忙前來迎接包拯入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包拯隨即喚來徐溫責問“你一斗酒賣五百文,一石酒賣五貫,為何要收取百姓這麼多錢?”徐溫低頭無話可說。包拯下令將他監禁,然後上奏朝廷。朝廷降下敕旨,將徐溫監禁,判決罷黜他現任的官職。宋真不該接受百姓的錢財,押赴法場杖殺。包拯依照朝廷旨意斷案完畢,眾人十分高興。這真可為暴官污吏敲響警鐘。

    第三十五回鵲鳥亦知訴其冤

    斷雲

    鵲鳥含冤竟能傾訴,漁人不善遭受笞刑。

    當時靈氣本無差異,千載流傳包拯英明。

    話說包拯擔任瀛州節度使時,百姓沒有私下的冤屈,盜賊也銷聲匿跡。讀書人潛心研習詩書,農人專心耕種田地,工匠和商人也各自堅守行業。滿城父老見他如此清正,作了一首贊歌

    “谷雨桑麻暗,春風桃李開。

    只因民有福,除得好官來。”

    當時三街六市的小孩都會唱這首歌,足見包拯的才能。

    一天,包拯正在廳前判案,忽然有一只鵲鳥飛來,口中餃著紙錢,盤旋許久後放下紙錢飛走了。包拯沒來得及細看,屬吏們也沒把這事告訴他。

    又一天,包拯閑坐時,那只鵲鳥又喧鬧著飛來,口餃錢紙放在階前,哀鳴不止。包拯覺得奇怪,思索良久後心想“這背後一定有冤枉事。”

    他喚來值堂公吏夏安,吩咐道“快跟著這只鳥,看它飛到哪里去!”夏安領命追蹤,到城外十里的同福寺門外,鵲鳥停在松樹下大聲鳴叫。夏安回報後,包拯又讓他去寺門外,爬上松樹梢探個究竟。

    夏安來到寺外,見松樹高聳且旁無枝干,難以攀爬。他無奈之下,拿出十張貼金錢到寺里祭拜土地神,焚化金錢後,找來長梯和繩纜系在樹上。夏安心驚膽戰爬上樹梢,只見鵲鳥哀鳴不止,巢中有兩只雛鳥羽毛未全,卻被小繩系在松枝上。

    夏安下樹後走出寺門,恰巧遇到賣魚人鄭禮。鄭禮說“你別上樹取那鵲雛,羽毛沒長全,腥臊難吃。之前我已上樹用小繩系住,等它們長大再取來和你買酒共飲,豈不快哉?”夏安正愁沒線索,听後暗自歡喜,假裝答應後告別。

    次日夏安回衙,將鄭禮系縛鵲雛的事一一稟報。包拯差他傳鄭禮到案,問道“你以賣魚為生,為何系縛鵲雛、害物傷生?”隨即讓夏安押鄭禮去松枝上解開雛鳥。當繩索解開時,鵲鳥立刻歡鳴起來。

    夏安將鄭禮押回衙門,包拯判他臀杖八十,以此警戒傷害生靈之人。由此可見,包拯的陰德能惠及鳥鵲,更何況對待百姓呢?

    第三十六回孫寬謀殺董順婦

    斷曰

    耍詐使奸終遭斬首,含冤老僧得以生還。

    若不是包公明辨是非,怎知凶手原是孫寬。

    話說東京城外三十里,有個姓董的農家,是當地大族。董家老爺子有個兒子叫董順,原本以耕田為生,每日辛勤勞作,從早忙到晚。老爺子覺得種田太辛苦,有一天對兒子董順說“當農民這麼苦,哪有做生意輕松快活?”于是給了董順一筆本錢,讓他外出經商。董順听從父命,用這些錢買來貨物,前往河南一帶販賣。才過了幾年,就賺了不少錢,家境也因此富裕起來。

    一天,父子倆又商量“咱們家住在東京城的交通要道上,不如蓋幾間店鋪,接待各地往來的客商,這比做生意更有出息。”董順說“這主意太好了。”于是父子倆在交通要道旁蓋起了店鋪,果然董家的收入日益增加。老爺子成了富翁,兒子董順也娶了城東茶肆楊家的女兒為妻。

    楊家女兒容貌秀麗,平日里侍奉公婆十分恭謹,只是性子有些活潑。董順經常外出做生意,有時一個月回來一次,有時兩個月才回來一次。

    城東十里外有個撐船的艄公叫孫寬,經常往來董家的店鋪,和董順的妻子楊氏關系熟絡,平日里說說笑笑,董家人也沒起疑心。時間一長,兩人漸漸產生了私情,關系如同夫妻一般親密。孫寬每次等董順外出經商,就和楊氏私下約定說“我和娘子莫非是前世有緣?感情這麼好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歡娛的時光有限,我對你思念不已,娘子不如收拾好家里的金銀財物,跟我一起逃到別處去,這樣我們就能永遠做夫妻,豈不是很好?”楊氏答應了他。兩人還指天發誓,選好了十一月二十一日這個良辰吉日,約定那天一起離開。

    到了約定的日子,楊氏把房中所有的金銀和輕便值錢的物品都收拾好了,等著孫寬來。黃昏時分,忽然有個和尚來到董家店中求宿,他自稱是洛州翠主峰大悲寺的僧人,法名道隆,因為來北方化緣,天色已晚,想借宿一晚。董老爺子平日是個善良的人,馬上打開客房,鋪好床席招待和尚。和尚吃過齋飯後就睡下了。當時天氣十分寒冷,眼看就要下雪,董家老兩口也關門睡熟了。

    二更時分,孫寬來敲門。楊氏在房中溫好了酒,和孫寬一起喝了幾杯,算是為他送行。兩人說了很久的話,然後楊氏就帶著所有的財物和孫寬一起出門了。剛走到門外,就見天下著雨,地面濕滑,路很難走。面對這樣的景象,楊氏越發愁悶,想起家中的公婆,眼淚像雨一樣落下,苦苦不肯再往前走,還偷偷告訴孫寬“我現在不想走了,我們另約一天再一起走,也不算晚。”孫寬沒辦法,心想“萬一拖延下去,恐怕這事就會泄露,這樣的機會以後未必還有。她本來就有丈夫,怎麼會真的留戀我呢?”他見楊氏帶出來的財物很多,就想殺了她奪走財物,于是拔出刀殺死了楊氏。這正是背叛丈夫不義之人先遭殺戮,奸猾惡賊無情最終被判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孫寬殺死楊氏後,見四周一片寂靜,沒有人發現,就奪走了金銀財寶,把她的尸體扔進枯井里,然後離開了。沒過多久,和尚起來,到屋外上廁所,不小心跌進了枯井里。這井有幾丈深,根本沒法爬上去。天亮後,和尚的小伴童起來,到處找不到和尚,就問店主董翁。董翁起來找了一圈,到了吃飯的時候,又發現楊氏也不見了。他走進楊氏的房間,只見四壁空空,財物也全都不見了。董翁心想“楊氏一定是和和尚私奔了。”于是在附近的山上到處尋找,卻沒有任何蹤跡,就去問巡官求卦。巡官佔卦後說“要找的人不在附近,應該去東南角尋找。”董翁按照他的話,找到屋後廁所旁的枯井邊,只見這里蘆草雜亂,還帶著點血跡,忽然听到井里有人聲。董翁就請東鄰的王三拿來長梯和繩索,下到井里查看。只見井下有個和尚在連聲喊冤,而楊氏已經被人殺死在井中。王三用長繩把和尚綁好,吊上井來,眾人不由分說,對著和尚一頓亂拳毆打。鄉鄰和五保戶們寫了狀子,把和尚押解到縣衙。

    知縣審問和尚,和尚供述說“我本是洛州大悲寺的僧人,因為來這里化緣,在董家店借宿。半夜起來上廁所,不小心跌進井里,看到有個死婦人橫在里面,不知道是誰殺的。”獄吏說“明明是你謀殺了這個婦人,想貪圖她的財物,還抵賴什麼?”根本不听和尚解釋,日夜拷打,逼他認罪。和尚受不了折磨,只好屈招。知縣韓遂把案子申報到府衙。

    包拯傳和尚來詢問原因,和尚長嘆一聲說“這大概是我前生欠了這個婦人的命債吧。”然後如實供述了事情經過。包拯心想“和尚是洛陽人,和董家店相距七百多里,怎麼可能倉促間和楊氏私通並約定私奔呢?這其中一定有冤情。”于是把和尚暫時關在獄中,日夜追查,卻一直沒有頭緒。

    包拯偶然想到一個計策,他叫來獄司,從獄中挑選了一個本該判處死刑的犯人,秘密剃光他的頭發和胡須,假扮成和尚,押到刑場斬首,並公示三天,宣稱是洛州大悲寺的僧人,因謀殺董家婦人楊氏一案,如今已經處決。同時,包拯又秘密派了幾個公吏到城外探查,如果听到有人議論這件事的是非,就趕緊回來報告。

    公吏們走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到一家店里買茶,見到一個老婆婆,就問她“前些日子董翁家殺了楊氏的案子,結案了嗎?”公吏們說“那個和尚已經償命了。”老婆婆听了,捶胸頓足地喊冤“可惜了這個和尚,白白送了性命。”公吏們仔細詢問原因,老婆婆說“離這里十里遠,有個撐船的艄公叫孫寬,經常去董家,和楊氏私通,因為想謀奪她的財物,就殺了她,把尸體扔到井里,這事根本和和尚無關。”

    公吏們馬上回去向包拯報告。包拯立刻派了幾個公吏,秘密逮捕了孫寬,將他枷押入獄審問。孫寬死活不肯認罪,案子很難判決。包拯于是把孫寬帶到大堂上,笑著哄騙他說“殺一個人不過是一個人償命,和尚已經償命了,怎麼會讓兩個人償命呢?只是董翁說丟了四百多貫金銀,你是不是撿到了,把這些財物還給他,就可以洗刷你的罪名了。”孫寬听了很高興,供述說“以前董家曾寄放了一些金銀在我這里,至今還收藏在小櫃子里。”

    包拯派人押著孫寬回家取來金銀,又把董翁叫來辨認。董翁一見到這些財物,就認出了金銀器皿和一條錦被,說“這確實是我家的東西。”包拯再查問,發現董家以前根本沒有寄放金銀給孫寬。包拯又傳王婆來作證,孫寬仍然抵賴不肯認罪。包拯說“楊氏的丈夫在外經商,你起了淫心和她私通,又貪圖她的財物,于是將她謀害。現在有董家的財物作為證據,你還想強辯不認罪嗎?”說完,包拯讓公吏用嚴刑拷問。孫寬嚇得魂飛魄散,無法再掩飾,只好一一招認。最終,孫寬被押赴刑場斬首,和尚被釋放回山。

    第三十七回阿柳打死前妻子

    斷雲

    柳氏心狠甘願受罰,包公明察洗雪童冤。

    古往今來皆可借鑒,天理昭然怨恨得伸。

    話說開封府城內,有一戶官宦人家,男主人姓秦名宗佑,排行第七,家境殷實。他娶了城東程美的女兒為妻,程氏性格溫柔,治家賢良,生下一子名叫長孺。十幾年後,程氏去世,宗佑悲痛不已。

    恰逢中秋,天色清朗,月色如畫。宗佑在庭院中漫步,見月傷情,吟誦一絕

    “中秋正爾月明時,為憶佳人寐不成。

    此夜誰家聞喚酒,寧憐獨自對寒燈?”

    吟誦完畢,宗佑淒然淚下。不知不覺月移星轉,露冷風寒,他回到臥房睡下。將近夜半,竟夢見程氏與自己相會。雖然在夢境中,兩人交談卻如同生前一般。片刻後,二人同枕而眠,相處間仿佛程氏從未離去。夢醒時分,程氏推枕起身,含淚辭別宗佑“感念夫君恩情,此情深難忘懷,故得與君夢中相會。我別無所托,唯願你善待我們最疼愛的兒子長孺,如此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說罷徑直離去。宗佑正想挽留,卻從夢中驚醒。細想她的遺言仍在耳邊,于是作《一剪梅》詞一首以表懷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偶爾中間兩相濃。死若生逢,深樂相逢,解衣深惜舊時容。雖在夢中,忘卻夢中。

    因何話別遽匆匆。愁恨重重,苦思重重,覺來枕畔逼吟蛩。抵怨秋風,怎禁秋風?”

    次年,宗佑續娶柳氏為妻,又生下一子名次孺。柳氏出身平民家庭,性格狠戾暴躁,宗佑對她頗為畏懼。柳氏對親生兒子視若珍寶,對長孺卻心懷嫉妒,終日打罵。長孺自知不為繼母所容,又不敢告知父親,只能惶惶不安地度日,此時他已十五歲。

    一日,宗佑外出拜訪親戚,連日未歸。柳氏竟在暗室中將長孺打死,吩咐家人只說長孺暴病身亡,隨後將他葬在城南門外。過了幾日宗佑回家,柳氏故意裝病,哭著告訴他“長孺已經病死幾天了,現在葬在城南門外。”宗佑听聞,念及前妻,悲不自勝。他心里明知兒子可能死于非命,卻只能隱忍不敢多言。

    三月間,包拯出城勸勉農桑,望見道旁有一座新墳,墳頭紙錢紛飛。他路過時,忽听身旁有人低聲呼喊“告相公,告相公”,連說數聲。包拯回頭卻不見人影,走了幾步又听到同樣的聲音,整日里這聲音都在耳邊縈繞。當他返回再次經過新墳時,呼喊聲更加急切。包拯料想必有冤情,便問鄰人里老“這座新墳是誰家的?”里老回答“是城中秦七官人名叫宗佑的,近日死了兒子,葬在此處。”

    包拯隨即命人向父老借鋤頭掘開墳墓,檢驗小兒尸體,果然發現身上有多處傷痕。回衙後,他差人傳秦宗佑來審問。宗佑供述“這是前妻程氏所生之子長孺,年十五歲。前日我外出訪親,回來後妻子阿柳告訴我長孺數日前因病去世,現葬于南門外。”

    包拯了然于心,又差人傳柳氏到案,質問“長孺是誰打死的?”柳氏只稱長孺患暴病而死,不肯招認。包拯怒斥“若真是病死,為何遍身都是打痕?分明是你心狠打死了他,還敢抵賴!”柳氏被包拯駁得理屈詞窮,不得已將打死長孺的經過一一招認。

    最終,包拯判道“無故殺害子孫,合當處以徒刑。”遂將柳氏依法懲處,宗佑因不知情被放回家中。

    第三十八回王萬謀並客人財

    斷雲

    王姓客商謀財遭充軍,沈姓商人未死得昭雪。

    可笑當時徒生歹意,包公正直毫不留情。

    話說黎州有個商人叫王萬,前往成都府做生意,走到府城外四十里的潘家嶺時,天色已晚,便住在祝婆店里。他與漢州商人沈明同住一店,王萬詢問沈明是何處人、要去哪里經商。沈明答道“我是漢州人,要去成都府做些小買賣,何不一同前行?”

    二人于是買來酒,結為兄弟,暢飲至深夜,相談甚歡,便同床睡了一夜。次日拂曉,二人吃完飯,整理好行李,辭別店主出發。

    走到一個叫萬松崗的地方,這里荒無人煙,只有陡峭的石岩,旁邊有一口古井,深達數十丈。王萬見沈明攜帶的財物很多,便起了謀財之心,對沈明說“天氣太熱不好走,先放下擔子休息一會兒吧。”沈明依言,二人放下行李,同坐在石上交談。許久,四周寂靜無人,王萬假裝肚子疼,讓沈明靠近為他按摩。沈明不知他已起歹心,盡心為他按摩時,被王萬趁機一推,跌落井中。王萬奪走沈明所有財物後離去。

    沈明在井中大聲喊冤,卻無法上來,附近的人也都不知道。他饑餓了一天多,次日有幾位溫江商人也在此處歇擔,忽然听到井內有呼救聲。眾商人覺得奇怪,便解開貨籠的繩索連接起來,投入井中。許久,沈明見有繩索放下,十分高興,便將繩索系在腰間。眾商人見繩索動了,急忙往上拉,沈明才得以出井。

    眾人問他緣由,沈明將被同行伙伴謀害的經過一一告知,還說自己連日未食,饑寒交迫。眾商人很同情他,給了他飯吃,沈明連連拜謝。

    眾商人離開後,沈明想到財物盡失,無處投奔,便前往成都府衙告狀。當時包拯正擔任成都府官職,沈明走到府衙前,忽然看見王萬正在府前采購物品。他快步上前,一把扯住王萬喊道“賊子還我財物!”

    王萬一見沈明,驚駭不已,以為是冤魂來索命,嚇得動彈不得,被沈明扯入府衙申訴。包拯當即審問王萬,王萬心虛理虧,不再抵賴,一一招認了謀財害命的經過。包拯將財物盡數歸還沈明,判處王萬謀財害命之罪。因沈明未死,罪減一等,將王萬發配到環境惡劣的州郡充軍。

    第三十九回晏實許氏謀殺夫

    斷雲

    淫婦敗壞風氣受極刑,善人自有神物相扶持。

    包公明斷案情心如鏡,天理昭彰終究不可欺。

    話說開封府城西二十里,有個地方叫苦筲村,村里有戶人家,男主人姓俞名子介,家境頗為富裕,以經商為生。他天性好善,平日里誦經念佛,專一做施舍行善之事。妻子許氏,年僅十九歲。每當俞子介外出做生意時,左右鄰舍中有個風流年少的男子,名叫晏實,時常往來俞家,漸漸與許氏有了私情。許氏心里很喜歡晏實,久而久之,兩人情意纏綿,因此與丈夫俞子介的關系也日益不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一日,俞子介外出經商,晏實趁機與許氏私下商議“我如今蒙娘子垂愛,情意深厚,深感幸運。但倘若有一天被家長察覺,耽誤了彼此,豈不是奇恥大辱?不如想個長遠之計,等俞子介回來時,設下陷阱除掉他,這樣我們就能永結同心了。”許氏道“這事容易。他若回來,你故意請他喝好酒,把他灌醉之後,便任你處置。”兩人商議妥當。

    過了幾日,晏實听說俞子介回來了,便前往俞家道賀,趁機邀請子介到自己家飲酒。俞子介見是相熟之人,沒有推辭,隨晏實到了他家中,只見酒食早已備齊。晏實極力勸酒,俞子介痛飲至大醉。待他告辭歸家時,晏實假意相送,兩人並肩而行。走到村南偏僻處,有一口大井,水深不見底。此時天色漸暗,俞子介醉得無法行走。晏實見四周無人,便將子介拖到井邊,推入井中,隨後返回。

    次日,晏實偷偷將此事告訴許氏,許氏十分歡喜。又過了幾日,鄰居們紛紛問許氏“俞子介這幾日去哪里了?”許氏謊稱他與同行的人在途中等候,鄰居們信以為真。晏實與許氏暗自欣喜,以為從此能永結連理,每日在家中親密相處。

    再說俞子介在井中醒來後,終日念佛誦經。只見水中有一只大龜,用背將他托在水面上。每當饑餓時,就有幾只小龜各自餃來齋食給他吃,子介竟也不覺得饑餓。這樣過了一個多月,一日天降大雨,井水大漲,龜背托著俞子介一直漂到井岸。子介這才得以生還,于是投奔回家。

    此時正值其妻許氏與晏實正對飲高歌,忽見俞子介歸來,兩人驚惶失措,以為見到了鬼。晏實持刀驅趕,不讓子介進門。子介無處投奔,便寫下狀紙前往府衙申訴,將妻子與晏實通奸並謀害自己的事情一一供述。

    包拯看了狀紙,立即差人傳訊許氏及晏實到案,用長枷將二人押入獄中審訊。二人迫不得已,各自招認了通奸並設計謀害俞子介的事實。包拯查看供詞明白無誤,將案卷整理完畢,判處許氏斬刑,晏實臀杖一百,發配兩千里外,永不許還鄉。

    第四十回斬石鬼盜瓶之怪

    斷雲

    精怪偷金器具行,神靈顯報斷分明。

    包公明察如明鏡,萬變妖魔難遁形。

    開封府有位鄭寬秀才,家境富裕且勤奮好學。他每晚獨自在書房讀書,直到二更三更才睡。一天夜里,忽聞敲門聲,鄭寬問“是誰?”門外答道“有客拜訪。”開門後,只見一秀才面目俊偉、須眉清秀,與他長揖為禮。鄭寬請他坐下,秉燭相問“客從何處來?”客人答“姓石,人稱處士,與您是鄰里。听聞您讀書聲朗朗,特來拜訪。”

    二人相談甚久,鄭寬見他談吐灑脫,心中頗為敬重。聊至二更,石處士告辭離去。此後他每晚都來,與鄭寬清談,彼此十分投合。一日,鄭寬用金瓶盛酒,擺下佳肴,與石處士對席共飲。酒過數巡,鄭寬起身說“久聞您的教誨,從未忘記。如今與您相交漸熟,恰逢今夜清風徐來、明月初升,何不暢飲賦詩?您談吐清麗、博古通今,定善作詩,望不吝賜教。”

    石處士見鄭寬氣宇軒昂,知他善詩,便答道“蒙您盛情相待,只是我無杜甫之才,恐吟出詩來惹您笑話。”鄭寬再三懇請,石處士遂舉杯吟道“月色連窗夜氣清,與君相遇葉同聲。只愁識得根因處,虛負今宵雅愛情。”鄭寬撫掌笑道“詩甚妙,只是結句稍顯悵然。我既與您結為長伴,怎會虛負情意?”隨即依韻和詩一首“秉燭相談話更清,徐徐席上動風聲。今宵盛貯金瓶酒,要證平生夙昔情。”石處士贊道“您才思更捷,我不如也。”二人飲至深夜方散。

    第四夜月明時分,石處士又來叩門“前日蒙您賜酒,盛意難忘。我家新釀已熟,願邀您踏月同往,共飲一杯。”鄭寬應允,隨他前往。只見野徑迂回、茂林修竹,中有朱門瑣窗,宛如神仙居所。石處士喚小童擺酒,二人暢飲至醉方歸。鄭寬歸家後神思恍惚,數日才緩過神來。此後石處士往來無間,有時還宿在鄭寬家中,鄭寬視他如舊友,毫無疑忌。

    一日夜里,二人同榻而眠。石處士趁鄭寬熟睡,偷偷盜走他箱中的金瓶。次日鄭寬醒來,見箱子大開,金瓶不翼而飛,石處士也已不見蹤影。他循著往日路徑尋找,卻只見林木森森、亂石遍地,毫無人跡,不知其家在何處,只得悵然歸府,隨後到開封府衙陳訴。

    包拯看了狀紙,問“石處士是何處人?”鄭寬詳述了相遇經過。包拯差人持文引,與鄭寬同去追查。公吏到了那片地方,只見怪石嶙峋,荒無人煙,又聞虎嘯之聲,徘徊不敢深入,詢問鄰里也無人知曉石處士。包拯料想必是妖怪作祟,又差人到此處焚燒文牒,向當境土地龍神祝告。

    次日黃昏,突然黑風驟起,數名鬼吏縛著石處士來到廳前。包拯審問,石處士一一招認,稱金瓶藏在家中。公吏押他前去取瓶,見一岩竅如甕大,內中寬闊如屋,數十塊怪石屹立如人,金瓶正掛在石壁上。公吏取瓶回衙,鄭寬一見,果然是自家之物,遂領回金瓶。包拯令公吏將石處士處斬,卻見其化為無數碎石,並無人體,方知他是石精。此後,這精怪之患便平息了。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典白話合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古典白話合集》,方便以後閱讀古典白話合集百家公案 第31到40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古典白話合集百家公案 第31到40並對古典白話合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