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話合集

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隨竹影 本章︰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人們常說朋友間情誼深厚如同管仲與鮑叔牙分金,可世間又有誰能真正辨識伯牙的琴音呢?如今的人情交往虛情假意,人心難測,即便胸懷壯志,也難覓真正的知己。

    自古以來,論及交情深厚,沒有比得上管仲和鮑叔牙的。管仲名叫管夷吾,鮑叔牙就是鮑叔。他們二人一同經商,所得利潤平均分配。有時管仲多拿了些錢,鮑叔牙並不認為他貪心,因為知道他家貧困。後來管仲被囚禁,鮑叔牙設法救他,還將他舉薦給齊王,讓他做了齊國的丞相。像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己。這知己有幾種類型︰因恩情和德義結交的,叫做知己;能夠推心置腹、坦誠相待的,叫做知心;彼此志趣相投、聲氣相通的,叫做知音,總的來說都稱為相知。

    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俞伯牙的故事。各位听眾,想听的就靜下心來仔細听,不想听的也隨意。正所謂“知音說與知音听,不是知音不與談”。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有名望的公卿,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楚國郢都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一帶。俞伯牙雖然是楚國人,但他在晉國做官,官至大夫。有一次,他奉晉國國君之命,前往楚國進行訪問修好。伯牙爭取到這個差事,一來是因為自己有才能,不會辜負君主的使命;二來也能順路回故鄉看看,可謂一舉兩得。

    當時,伯牙從陸路抵達郢都,朝見了楚王,傳達了晉國國君的旨意。楚王設宴熱情款待,對他十分敬重。郢都是伯牙的故鄉,他自然要去祭掃祖墳,拜訪親朋好友。然而,各為其主,君命在身,他不敢多作停留。公事辦完後,伯牙向楚王告辭。楚王贈送給他黃金綢緞,還準備了高大的馬車。

    伯牙離開楚國已有十二年,十分思念故鄉的山水美景,想要盡情游覽一番,于是打算從水路繞道返回。他向楚王上奏說︰“臣不幸得了小病,經不起車馬顛簸。懇請大王賜臣船只,方便調養治病。”楚王批準了他的請求,命令水師調撥兩艘大船,一主一從。主船專門供晉國使者乘坐,副船用來安置隨從和行李。船只裝飾精美,船槳上繪著花紋,船帆高懸,錦帳華麗,十分氣派。楚國群臣一直將伯牙送到江邊才依依惜別。

    伯牙一心游覽奇山勝景,全然不顧路途遙遠。他本就是個風流才子,眼前的江山美景正合他的心意。船兒揚起風帆,在碧波蕩漾的江面上航行,他欣賞著遠處連綿的青山、澄澈的江水,陶醉其中。

    沒過多久,船行至漢陽江口。這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夜,突然狂風大作,巨浪翻滾,大雨傾盆而下。船只無法繼續前行,只好停泊在山崖之下。過了一會兒,風停浪靜,雨住雲散,一輪明月高懸天際。雨後的月光格外明亮,皎潔的月光灑在江面上。

    伯牙獨自坐在船艙里,覺得十分無聊,便吩咐童子在香爐里焚香,說︰“我來彈奏一曲,排解一下心中的愁緒。”童子點好香後,將琴囊放在桌上。伯牙取出瑤琴,調好琴弦,開始彈奏起來。一曲還未彈完,只听“刮刺”一聲,琴弦斷了一根。

    伯牙大吃一驚,連忙讓童子去問船頭︰“我們停船的地方是什麼地方?”船頭回答道︰“因為風雨太大,我們暫時停泊在山腳下,這里只有一些草木,沒有人家。”伯牙感到十分疑惑,心想︰“這里是荒山。如果是城鎮村莊,或許有好學之人偷听我的琴聲,導致琴聲變化,琴弦斷裂。但這荒山下,怎麼會有懂琴的人呢?難道是仇家派來的刺客?或者是盜賊打算等夜深了上船搶劫財物?”他立刻命令手下︰“到岸上仔細搜查一番,人肯定藏在柳樹林深處或者蘆葦叢里!”

    手下們正要下船搜查,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喊道︰“船中的大人,不必懷疑。我不是奸盜之輩,只是個樵夫。今天打柴回來晚了,遇到狂風暴雨,雨具擋不住雨,只好躲在岩石邊。听到您優雅的琴聲,就停下來听了一會兒。”

    伯牙听了,笑著說︰“一個山中打柴的人,也敢說‘听琴’二字!這話是真是假我也不追究了,你們讓他走吧。”沒想到那人並沒有離開,反而在岸上高聲說道︰“大人這話可就不對了!俗話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如果大人認為山野中沒有懂琴的人,那這夜深人靜的荒崖下,又怎麼會有彈琴的人呢?”

    伯牙見他談吐不凡,心想或許真的是個懂琴的人。他制止手下不要輕舉妄動,走到艙門口,收起怒容,和顏悅色地問道︰“岸上的這位君子,既然你說在听琴,而且听了這麼久,那你知道我剛才彈的是什麼曲子嗎?”那人回答道︰“如果我不知道,也就不會在這里听琴了。剛才大人彈奏的,是孔子哀嘆顏回的曲子,後來被譜入琴聲。曲子的詞是‘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彈到這里,琴弦就斷了,後面的第四句‘留得賢名萬古揚’還沒彈出來,我還記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伯牙听後十分高興,說︰“先生果然不是普通人,隔著山崖說話不方便。”他吩咐手下︰“放下跳板,準備扶手,請這位先生上船,我們詳細聊聊。”手下放下跳板,那位樵夫上了船。只見他頭戴斗笠,身披簑衣,手里拿著尖擔,腰間插著板斧,腳上穿著草鞋,確實是一副樵夫的打扮。

    船上的手下不懂得分辨對方的談吐,見是個樵夫,態度十分輕蔑,大聲呵斥道︰“嘿!那樵夫,下艙去,見到我們老爺要叩頭,問你什麼話,小心回答,我們老爺官大著呢!”樵夫倒是不卑不亢,說︰“各位不要這麼粗魯,等我整理一下衣服再相見。”他取下斗笠,露出頭上的青布包巾;脫下簑衣,里面是一件藍布衫;腰間系著搭膊,下身穿著布褲。他不慌不忙地把簑衣、斗笠、尖擔、板斧都放在艙門外,脫下草鞋,把上面的泥水擦干淨,重新穿上,這才走進艙內。

    官艙里燈火通明,公座上燭火輝煌。樵夫只是拱手作揖,並沒有下跪,說道︰“大人,有禮了。”俞伯牙身為晉國大臣,平日里見慣了達官顯貴,哪里把普通的平民百姓放在眼里。如果他下座還禮,擔心有失官體;可既然已經請樵夫上船,又不好直接把人趕走。無奈之下,伯牙微微抬手說︰“賢友免禮吧。”又讓童子拿個凳子來。童子搬來一張小凳子,放在下首。伯牙沒有一點待客的禮節,只是用嘴朝樵夫示意了一下,說︰“你坐下吧。”從他用“你”來稱呼樵夫,就可以看出他的怠慢。而樵夫也沒有謙讓,大大方方地坐了下來。

    伯牙見他未經允許就坐下,心里有些不滿,因此也沒問他的姓名,也沒讓手下人給他倒茶。兩人沉默了許久,伯牙才開口問道︰“剛才在岸上听琴的人,就是你?”樵夫回答︰“正是小人。”伯牙又問︰“我問你,既然你來听琴,必定知道這琴的來歷。這琴是誰制作的?彈奏它有什麼好處?”

    正說著,船頭的人來稟報︰“風向順了,月色明亮,可以開船了。”伯牙吩咐︰“先別急!”樵夫說︰“承蒙大人垂問,我要是說得太�@攏 峙碌ぐ罅慫撤縲寫 !輩 佬Φ潰骸拔抑慌履悴歡  懟R 悄闥檔糜械覽恚 退鬮也蛔齬倭耍 膊皇鞘裁創笫攏 慰鮒皇峭淼慍齜 兀 br />
    樵夫這才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冒昧說一說。這琴是伏羲氏制作的。當年,他看到五星之精墜入梧桐樹上,又有鳳凰飛來棲息。鳳凰是百鳥之王,不是竹實不吃,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伏羲由此知道梧桐是樹中的良材,蘊含著天地間的精氣,適合制作樂器,于是讓人砍伐。那棵梧桐樹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的數目,截成三段,分別代表天、地、人三才。取最上面一段敲擊,聲音太過清亮,因為質地太輕所以廢棄不用;取最下面一段敲擊,聲音又太渾濁,因為質地太重也廢棄了;取中間一段敲擊,聲音清濁適中,輕重相宜。然後將這段木材放入長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對應七十二個節氣。取出來陰干後,選了個良辰吉日,讓手藝高超的匠人劉子奇制成了這把樂器。因為它原本是天上瑤池的仙樂所用,所以名叫瑤琴。

    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對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琴頭寬八寸,對應一年的八節;琴尾寬四寸,對應四季;琴身厚二寸,對應陰陽兩儀。琴上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還有龍池、鳳沼、玉軫、金徽。琴徽一共有十二個,對應十二個月,中間還有一個中徽,對應閏月。最初琴上有五條弦,外面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里面對應宮、商、角、徵、羽五音。堯舜時期,人們彈奏五弦琴,唱著《南風》詩,天下大治。後來周文王被囚禁在里,為了悼念兒子伯邑考,增添了一根弦,琴聲清幽哀怨,這根弦被稱為文弦。再後來武王伐紂,軍隊前歌後舞,又增添了一根弦,琴聲激昂壯烈,稱為武弦。這樣,從最初的宮、商、角、徵、羽五弦,增加到後來的文武七弦琴。

    這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什麼是六忌呢?一是大寒的時候不彈,二是大暑的時候不彈,三是大風天氣不彈,四是大雨天氣不彈,五是迅雷天氣不彈,六是大雪天氣不彈。七不彈又是什麼呢?守喪的人面前不彈,有奏樂活動時不彈,事務繁忙時不彈,不沐浴淨身不彈,衣冠不整齊不彈,不焚香不彈,沒有遇到知音不彈。至于八絕,總的來說,就是琴聲清奇幽雅、悲壯悠長。這琴要是彈奏到絕妙之處,能讓咆哮的老虎听了不再吼叫,悲傷的猿猴听了不再啼鳴,這就是雅樂的神奇之處。”

    伯牙听他對答如流,心里還是有些懷疑,擔心他只是死記硬背學來的知識。又想︰“就算是死記硬背,也很不容易了。我再考驗他一下。”這時,他對樵夫的稱呼已經不像剛才那樣隨意了,又問道︰“你既然懂得樂理,那你知道孔子在屋里彈琴,顏回從外面進來,听到琴聲里有幽沉的氣息,懷疑有貪殺之意,就問孔子原因。孔子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到貓正在捕老鼠,既希望它能抓到,又擔心它抓不到。這種貪殺的想法,就通過琴聲流露出來了。’由此可見,聖人對于音樂的理解,已經達到了非常微妙的境界。假如我彈琴的時候,心里想著別的事情,你能听出來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樵夫回答︰“《毛詩》里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不妨彈奏一曲,我試著猜猜您心中所想。如果猜錯了,還請大人不要怪罪。”伯牙重新將斷弦修好,沉思了一會兒,心中想著高山,便彈奏起來。樵夫贊嘆道︰“美妙啊!這琴聲浩浩蕩蕩,大人的心意,在于高山!”伯牙沒有回應。他又凝神思考了一會兒,再次彈琴,這次心中想著流水。樵夫又稱贊道︰“美妙啊!這琴聲奔騰不息,您的志向,在于流水!”僅僅兩句話,就說中了伯牙心中所想。

    伯牙驚訝不已,推開瑤琴,站起身來,以賓客之禮對待樵夫,連連說道︰“失敬!失敬!石頭里藏著美玉,如果以貌取人,豈不是錯過了天下的賢士!請問先生尊姓大名?”樵夫欠身回答︰“小人姓鐘,名徽,字子期。”伯牙拱手說︰“原來是鐘子期先生。”子期反問︰“大人貴姓?在哪里高就?”伯牙說︰“我叫俞瑞,在晉國做官,這次是奉命到楚國訪問。”子期說︰“原來是伯牙大人。”

    伯牙請子期坐在客位,自己坐在主位相陪,又讓童子端來茶水。喝完茶後,他又叫童子拿來美酒,與子期一同暢飲。伯牙說︰“希望能借此機會與先生交談,還請不要嫌棄這里簡陋。”子期連忙說︰“不敢,不敢。”

    童子取來瑤琴,二人入席飲酒。伯牙開口問道︰“听先生口音是楚地人,不知家在何處?”子期回答︰“離這兒不遠,在馬安山集賢村,那就是我家。”伯牙點頭稱贊︰“好個集賢村。”又問︰“先生以何為業?”子期坦然道︰“不過是靠打柴謀生。”伯牙微笑著說︰“子期先生,我本不該多言,但以先生的才學抱負,為何不考取功名,在朝堂上施展才華,留名青史?卻要在山林泉石間隱居,與樵夫牧人為伍,最終像草木一樣腐朽?我實在為先生感到惋惜。”

    子期誠懇地說︰“不瞞您說,我家中上有年邁雙親,下無兄弟姐妹幫襯。我靠打柴度日,只為能盡心贍養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就算能做三公那樣的高官,我也不願用陪伴父母的時光去交換。”伯牙感嘆︰“如此大孝,真是難得!”

    二人舉杯對飲,相談甚歡。子期面對伯牙的身份地位,既不諂媚也不自卑,這份寵辱不驚的氣度,讓伯牙越發敬重。伯牙又問子期年齡,子期答︰“虛度二十七歲。”伯牙說︰“我比你大十歲。子期若不嫌棄,我們結為兄弟,也不負這知音情誼。”子期連忙推辭︰“大人言重了!您是大國名臣,我不過是窮鄉僻壤的普通人,怎敢高攀,讓您受辱?”

    伯牙真誠地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我在這塵世中奔波,能與先生這樣的賢才結交,是生平最大的幸運。若因富貴貧賤就心生隔閡,那我俞瑞成了什麼人?”他隨即讓童子重新添旺爐火,點燃名香,就在船艙中與子期鄭重地行八拜之禮。自此,伯牙為兄,子期為弟,約定今後以兄弟相稱,生死不負。

    拜完後,二人又命童子溫酒再飲。子期請伯牙上座,伯牙依言而坐。換了杯筷,二人以兄弟相稱,暢所欲言。正所謂“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听話偏長”,彼此都覺得有說不完的話。

    不知不覺間,月淡星稀,東方泛起魚肚白。船上水手起身收拾篷索,準備開船。子期起身告辭,伯牙捧起一杯酒遞給子期,握著他的手感慨道︰“賢弟,我與你相見恨晚,分別又如此倉促!”子期聞言,淚水滴入杯中,仰頭一飲而盡,又斟酒回敬伯牙。兩人心中滿是不舍。

    伯牙說︰“愚兄還有千言萬語沒說完,想請賢弟與我同行幾日,不知可否?”子期遺憾地說︰“我並非不想相伴,只是父母年邁,‘父母在,不遠游’。”伯牙說︰“既然二老健在,你回去告知他們,然後到晉陽來找我,這樣也算是‘游必有方’了。”子期謹慎道︰“我不敢輕易許諾卻失信于人。若答應了賢兄卻做不到,讓您在千里之外空等,那我的罪過就大了。”伯牙贊嘆︰“賢弟真是至誠君子!那明年我來看你。”

    子期問︰“仁兄明歲何時到?我好提前等候。”伯牙屈指一算︰“昨夜是中秋,今日是八月十六。我來年中秋月中五六日一定來拜訪。若過了中旬,到了季秋月分,就是我失信,不配稱君子。”他吩咐童子︰“告訴記室,把鐘賢弟的住址和相會日期記在日記簿上。”子期說︰“如此,我來年中秋月中五六日,一定在江邊恭迎,絕不敢誤事。天色不早,我該告辭了。”

    伯牙挽留︰“賢弟稍等。”他讓童子取來兩錠黃金,雙手捧給子期︰“賢弟,這點薄禮,權當給二老買些好吃的。你我情同手足,別嫌禮輕。”子期不再推辭,收下禮物,再次拜別,含淚出艙。他拿起尖擔,挑著簑衣斗笠,腰間插上板斧,踩著跳板上了岸。伯牙一直送到船頭,兩人灑淚而別。

    暫且不表子期回家後的事。再說俞伯牙開船啟程,一路上的江山美景,他都無心欣賞,滿腦子都是子期。又過了幾日,他舍舟登岸。沿途各地官員得知是晉國上大夫路過,都不敢怠慢,安排車馬護送。直至回到晉陽,向晉主復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時光飛逝,秋冬過去,春去夏來。伯牙心中始終惦記著子期,一刻不曾忘記。眼看中秋將近,他奏請晉主,告假還鄉。晉主應允後,伯牙收拾行裝,再次選擇水路,繞道而行。上船後,他叮囑水手︰“每到一處停泊,都要通報地名。”

    說來也巧,八月十五當晚,水手稟報︰“此處離馬安山不遠了。”伯牙依稀認出,這里就是去年與子期相會的地方。他吩咐水手將船停泊,拋錨固定。當夜天朗氣清,月光透過朱簾灑進船艙。伯牙命童子卷起簾子,自己走到船頭,仰望星空。只見江面遼闊,月光如水,映照得天地如同白晝。

    他想起去年與知音在此相逢,也是這樣的月夜。如今舊地重游,卻不見子期蹤影。他心想︰“我們約好江邊相見,為何不見人?難道是他失信了?”又一想︰“江邊船只往來眾多,我今日乘坐的船與去年不同,賢弟一時認不出來也有可能。去年我因撫琴引來知音,今夜我再彈一曲,他听到琴聲,必定會來相見。”

    于是,他讓童子在船頭擺好琴桌,焚香設座。伯牙取出瑤琴,調好琴弦,剛彈出幾個音符,商弦中便傳出哀怨之聲。他心中一驚,停下彈奏︰“不好!商弦哀聲淒切,賢弟家中怕是遭遇變故。去年他說父母年事已高,若非父親去世,就是母親亡故。他是至孝之人,家中事大,寧可對我失信,也不會對父母失禮,所以才沒來赴約。等天亮,我親自上岸探望。”說罷,他讓童子收拾琴桌,回艙休息。

    這一夜,伯牙輾轉難眠,只盼著天快點亮。好不容易等到月移簾影,日出山頭。他趕忙起身梳洗,讓童子帶著琴,又取了十鎰黃金︰“若賢弟家中辦喪事,這可作吊唁之禮。”他踩著跳板上岸,沿著山間小路前行。大約走了十幾里,出了谷口,伯牙突然停下腳步。

    童子問︰“老爺為何不走了?”伯牙說︰“山路分南北,大路列東西。從山谷出來,兩條路都能走,哪條通往集賢村?得找個認識路的人問清楚才行。”他便在石頭上坐下休息,童子退到身後。

    沒過多久,左邊官道上走來一位老者,只見他白發蒼蒼,胡須如銀絲般垂下,頭戴箬笠,身著粗布衣裳,左手拄著藤杖,右手提著竹籃,緩步而行。伯牙趕忙起身整理衣衫,上前施禮。老者不慌不忙放下竹籃,雙手舉杖回禮︰“先生有何事指教?”

    伯牙問︰“請問這兩條路,哪條通往集賢村?”老者說︰“這兩條路都通向集賢村,左邊是上集賢村,右邊是下集賢村,中間是三十里官道。先生從山谷出來,正好在中間位置,向東走十五里,向西走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去哪個集賢村?”

    伯牙心中納悶︰“賢弟是個聰明人,怎麼沒說清楚是上集賢村還是下集賢村?”他正沉吟間,老者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先生這麼猶豫,想必之前指路的人沒說清上下,只提了集賢村,讓先生不知如何是好。”伯牙點頭稱是。

    老者又說︰“兩個集賢村里有一二十戶人家,大多是隱居避世之人。我在這山里住了多年,正所謂‘土居二十載,無有不親人’,這些人家不是我的親戚,就是我的朋友。先生若去集賢村訪友,說出對方姓名,我就知道他家住哪兒。”伯牙說︰“我要去鐘家莊。”

    老者听到“鐘家莊”三個字,渾濁的眼中頓時老淚縱橫︰“先生去別處吧,若去鐘家莊,就不必去了。”伯牙大驚,忙問︰“為什麼?”老者反問︰“先生到鐘家莊找誰?”伯牙答︰“找鐘子期。”

    老者听聞,放聲大哭︰“子期鐘徽,是我的兒子啊!去年八月十五,他打柴晚歸,遇到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兩人相談甚歡,意氣相投。先生臨走時贈他兩錠黃金。我兒用這些錢買書苦讀,我沒什麼學問,也沒攔住他。他白天砍柴勞累,晚上讀書辛苦,心力交瘁,染上重病,幾個月前就去世了……”

    伯牙听後,只覺五內俱焚,淚水洶涌而出,大叫一聲,暈倒在山崖邊。鐘公連忙攙扶,問小童︰“這位先生是誰?”小童低聲說︰“就是俞伯牙老爺。”鐘公驚道︰“原來是我兒的好友!”他急忙扶起伯牙。

    伯牙甦醒後,坐在地上,口吐白沫,雙手捶胸,痛哭不止︰“賢弟啊!我昨夜還怪你失信,沒想到你已不在人世!你空有才華,卻英年早逝!”鐘公含淚相勸。伯牙哭罷,起身重新向鐘公施禮,不再稱老丈,而是恭敬地喚他“老伯”,以此表達通家之誼。

    伯牙問︰“老伯,令郎的靈柩是停在家中,還是已葬在郊外?”鐘公長嘆一聲︰“一言難盡!我兒臨終前,我和他母親守在床邊。他囑咐道︰‘生死有命,我生前沒能盡心侍奉父母,死後請把我葬在馬安山江邊。我與晉國俞伯牙大夫有約定,想兌現承諾。’我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了。先生剛才來的小路右邊,那座新墳就是我兒的墓。今天正好是他去世百日,我提著紙錢去墳前祭掃,沒想到會遇到先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伯牙悲痛地說︰“既然如此,我陪老伯一起去墳前祭拜。”他讓小童替鐘公提著竹籃,朝著子期的墳墓走去。

    鐘公拄著拐杖在前面引路,伯牙跟在後面,小童緊緊相隨,三人再次走進谷口。果然看見左邊有一座新墳,墳上的泥土還顯得十分新鮮。伯牙整理好衣衫,對著墳墓鄭重下拜︰“賢弟生前聰明過人,死後必定英靈不泯。愚兄這一拜,便是與你永別了!”拜完之後,他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放聲大哭起來。

    他的哭聲驚動了山前山後、山左山右的百姓。不管是路過的行人,還是附近的居民,听聞朝中大臣來祭奠鐘子期,都紛紛圍攏到墳前,爭先恐後地想要一探究竟。伯牙此行匆忙,沒來得及準備祭品,心中滿是遺憾。他讓小童取出瑤琴,放在墳前的祭石台上,自己盤膝而坐,兩行熱淚滾落臉頰,開始撥動琴弦,彈奏起悼念子期的曲子。

    周圍看熱鬧的百姓,只听到琴聲鏗鏘作響,卻不懂得其中寄托的哀思,反而鼓掌大笑,漸漸散去。伯牙滿心疑惑,問鐘公︰“老伯,我撫琴悼念令郎,悲痛難抑,為什麼眾人卻在笑?”鐘公解釋道︰“這些鄉野之人,不懂音律,把琴聲當作取樂的玩意兒,所以才會大笑。”伯牙又問︰“老伯可知我彈奏的是什麼曲子?”鐘公嘆道︰“我年輕時也學過些音律,如今上了年紀,五官衰退,早就听不懂了。”

    伯牙說︰“這是我即興創作的一首短歌,用來悼念令郎,我念給老伯听听。”鐘公點頭表示願意聆听。于是伯牙飽含深情地吟誦起來︰“還記得去年春天,我在江邊與你相逢。今日我再次前來探訪,卻再也見不到知音的身影。眼前只有這一仸黃土,讓我心中悲痛萬分!傷心啊傷心,止不住淚水紛紛落下。來時歡愉,去時悲苦,江畔的愁雲也因我們的離別而升起。子期啊子期,你我情誼重千金,我走遍天涯也難再找到能傾訴心聲的人。這支曲子彈完就不再彈奏了,這三尺瑤琴也將為你而亡!”

    吟誦完畢,伯牙從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果斷地割斷琴弦,接著雙手舉起瑤琴,用力朝祭石台上摔去。只听“砰”的一聲,瑤琴頓時玉軫破碎、金徽散落。鐘公見狀大吃一驚,忙問︰“先生為何要摔碎這珍貴的瑤琴?”伯牙悲痛地吟道︰“摔碎瑤琴,連鳳尾都透著寒意,子期不在了,我還能彈給誰听!平日里滿面春風,看似朋友眾多,可真要尋覓一位知音,卻是難如登天。”

    鐘公感慨道︰“原來如此,真是令人惋惜!”伯牙平復了一下情緒,又問︰“老伯府上,是在上集賢村,還是下集賢村?”鐘公回答︰“我家在上集賢村第八戶。先生突然問這個做什麼?”伯牙聲音哽咽︰“我此刻心中滿是傷感,不敢隨老伯到府上打擾了。我隨身帶了兩鎰黃金,一半留給二老日常用度,就當是令郎盡孝;另一半用來購置幾畝祭田,作為日後春秋兩季為令郎掃墓的費用。等我回到晉國,就上奏請求告老還鄉。到那時,我定來上集賢村,接老伯和老伯母到我家中,讓二老安享晚年。在我心里,我就是子期,子期就是我,老伯千萬不要把我當作外人。”

    說完,伯牙讓小童取出黃金,親手遞給鐘公,隨後跪地哭拜。鐘公也含淚回拜,兩人又說了好一會兒話,才依依不舍地分別。

    這個故事,取名為《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後世有人寫詩贊嘆道︰“人們因勢利而結交,心中充滿功利之心,如今還有誰會看重知音之情!自從伯牙在鐘子期去世後摔琴,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古典白話合集》,方便以後閱讀古典白話合集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古典白話合集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並對古典白話合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