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眾人忙碌之際,碼頭不遠處,幾個商賈打扮的人正冷眼旁觀。其中一人低聲道︰“九萬石糧食,就這麼進了官倉,咱們的買賣可不好做了。”
另一人冷笑︰“不急,朝廷的糧食,未必能安穩到百姓手里。”
他們交換了一個眼神,悄然離去。
夕陽西下,最後一袋糧食被運入官倉。畢自嚴站在碼頭,望著運河上漸行漸遠的漕船,心中卻隱隱有些不安。
“張知府。”他忽然開口。
“下官在。”
“松江的糧食,今年還能再調一些嗎?”
張好古沉吟片刻,道︰“若朝廷需要,下官可再籌措五萬石。”
畢自嚴點頭︰“好,此事我會向皇上稟報。”
袁飛和李明忠站在一旁,默默听著。他們知道,這九萬石糧食只是開始,以後還會接著運。
“畢大人,其實糧食是有,不過花費很大。”張好古突然說道,他的聲音中似乎帶著一絲猶豫和遲疑。
畢自嚴聞言,臉上露出驚訝之色,連忙追問道︰“咦,究竟有多大?”
張好古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然後緩緩說道︰“一件布衣可換百斤大米。”
“什麼?”畢大人失聲驚叫,他瞪大了眼楮,滿臉難以置信的表情,“那還不趕緊換!”
然而,張好古卻搖了搖頭,嘆息道︰“可是路途遙遠,運輸費用極大。”
畢大人眉頭一皺,思索片刻後說道︰“安南的大米,我運來這些就是安南所產,另外松江府所囤足夠松江府百萬人口三年口糧。”
張好古听後,不禁驚嘆道︰“啊,放眼大明,也就你們松江府真正做到了囤糧三年,別的地方沒有能夠做到的,就連京師都做不到。”
畢自嚴苦笑一聲,無奈地說︰“不管代價有多大,也要讓糧食充足啊。可是大明許多地方是衣不裹食啊!”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憂慮和無奈,接著又說道︰“要是陝西有糧,逆賊也撐不起來。致遠,你說鳳陽府都能讓逆賊攻破,大明的將軍干什麼吃的?”
張好古被畢自嚴這麼一問,頓時有些啞口無言。他心里明白,畢自嚴說的這些都是事實,但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畢自嚴見張好古遲遲不答話,心中愈發不快,他提高了聲音說道︰“致遠啊,你當年在登州城可是赫赫有名的護國軍將領,那一場掏心一戰,你們以區區千人之力,對抗十萬反賊,卻能打得他們毫無還手之力,這是何等的英勇!你也是知兵之人,如今大明為何會落到如此境地,你難道就沒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嗎?”
張好古面露苦笑,他無奈地回答道︰“畢大人,我不過是個小小的官員,軍國大事如此重要,我又怎敢妄加議論呢?”
然而,畢自嚴顯然並不打算輕易放過他,他緊接著說道︰“這里就只有咱們兩個人,你但說無妨,不必顧慮。”
張好古見狀,知道自己再怎麼推脫也無濟于事,只好嘆了口氣,緩緩說道︰“大人,依我之見,大明如今的狀況確實不容樂觀。其中的弊端眾多,我大致總結了一下,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腐敗現象嚴重,官員們貪污受賄、中飽私囊,導致國家財政空虛;二是經濟陷入困境,稅收過重,百姓生活困苦,商業發展也受到極大限制;三是軍事力量衰弱,軍隊裝備陳舊,訓練不足,戰斗力低下;四是社會矛盾激化,貧富差距懸殊,民不聊生,各地起義不斷。這些問題相互交織,使得大明的局勢日益嚴峻啊。”
官僚系統的全面腐敗,就如同一個巨大的毒瘤,侵蝕著大明的根基。太祖建立的制度,原本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但經過兩百余年的演變,這些制度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活力與效能。
內閣制度的設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廢丞相後的權力真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閣首輔的權力逐漸膨脹,他們往往專權跋扈,操縱朝政。嚴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位期間,結黨營私,貪污腐敗,嚴重影響了朝廷的正常運轉。
宦官干政更是明朝政治的一大毒瘤。從王振到魏忠賢,這些宦官們通過控制廠衛特務機構,干預朝政,打擊異己,制造了無數的冤假錯案。他們的專權使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正直的官員們遭到殘酷迫害,朝綱敗壞到了極點。
特別是天啟年間,魏忠賢的專權達到了頂峰。他被稱為“九千歲”,權傾朝野,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決策。他的“閹黨”勢力遍布朝野,對那些敢于反對他的人進行無情的打壓和迫害。許多正直的官員因此被罷官、流放甚至處死,明朝的政治生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科舉制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變得僵化,八股取士的方式使得大批士人只會空談道德文章,而缺乏實際治理政務的能力。這種選拔方式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實質內容,導致官僚集團的整體素質不斷下降,行政效率也隨之降低。
與此同時,官員們貪污腐敗之風盛行,“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已成為普遍現象。國家的稅收大量流入私人腰包,使得財政狀況愈發艱難。
經濟方面同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張閣老推行的“一條鞭法”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財政狀況,但它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賦稅制度存在的問題。土地兼並現象日益嚴重,皇室、藩王、官僚和大地主們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卻無需繳納賦稅,而賦稅的負擔則全部轉嫁到了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身上。這導致了大量農民破產逃亡,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影響,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貨幣體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初期建立的寶鈔制度,曾經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撐,如今卻早已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白銀,這種貴金屬成為了主要的流通貨幣。然而,大明的白銀產量有限,大部分都依賴進口,這使得國家的貨幣供應受到國際貿易的極大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洲白銀的輸入逐漸減少,大明遭遇了嚴重的“銀荒”。白銀的稀缺導致通貨緊縮,物價下跌,經濟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商業活動,也使得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工商業的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了嚴重的壓制。朝廷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對工商業征收高額的賦稅,再加上各級官吏的層層盤剝,使得資本的積累和企業的發展都受到了極大的阻礙。盡管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上還遠遠不足以帶動整個社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與此同時,衛所制度在明朝現今也已經完全敗壞。原本衛所軍戶世襲當兵,實行耕戰結合的制度,在初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了後期,軍田被大量侵佔,軍戶們紛紛逃亡,軍隊的戰斗力幾乎喪失殆盡。前朝時,僅僅幾十個倭寇就能在數省之間橫行無忌,這充分暴露了明朝軍事力量的極度虛弱。
邊防形勢日益嚴峻。北方蒙古各部雖然已不如元朝強大,但仍不時犯邊;東北女真族在努爾哈赤領導下崛起,建立後金政權,成為朝廷最危險的敵人。大明軍隊在對後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耗費巨額軍費卻無法扭轉頹勢。
軍費開支成為財政的沉重負擔。萬歷三大征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抗倭援朝)消耗了大量國力,而對付後金的戰爭更是無底洞。為籌措軍費,朝廷不斷加征\"遼餉\"、\"剿餉\"等苛捐雜稅,進一步加重了百姓負擔。
土地兼並導致大量農民失去生計,淪為流民。天災人禍接連不斷,特別天氣的氣候異常,使農業生產遭受重創,饑荒頻發。而官府不但不加以救濟,反而變本加厲催逼賦稅,導致民怨沸騰。”
張好古一開了口,便也接著說了下去。
“大明重新變強,就需要變革。鳳陽失守,上萬名額的守軍,實際只有三兩千人,賊寇勢重,怎麼守的住啊?”
“畢大人,我有一事,須大人支持,如今銀的成色各不相同,大小不一,我想,應該統一大小,成色,我這里有個想法,畢大人可以先看看。”
說完話,張好古從袖袋里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大明銀元鑄造法》。
當張好古呈上《大明銀元鑄造法》時,畢自嚴起初不以為意,然而細讀之後,他的眼神漸漸亮了起來。
“張知府,此策若真能施行,或可解朝廷燃眉之急!”
張好古拱手道︰“畢部堂,如今民間交易多用碎銀,成色不一,折算繁瑣,且私鑄猖獗,劣幣驅逐良幣。若朝廷能統一鑄造銀元,規定成色、重量,則商稅可清,民困可解。”
畢自嚴沉吟片刻,問道︰“此銀元鑄造之法,具體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