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

第568章 衛星資料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觀祗 本章︰第568章 衛星資料

    出了天文博物館,李梟就沒在去別的地方。

    而是直接去了南鑼鼓巷,陪著老爺子、老太太聊了會天,說了說話,晚上吃完飯,這才回了百萬莊。

    回了家,李梟也就直接進了空間,查了查關于衛星的資料。

    要說起衛星,最先發射衛星的是毛熊,今年就會發射第一顆衛星,這一顆衛星重量達到了83.6公斤,沒有別的功能,僅搭載了無線電發射器。

    另外一顆則把小狗“萊伊卡”帶入到了太空。

    <帝會接連發射了兩顆衛星,一顆的目的確認地球磁層結構,另一顆叫做斯科爾號的衛星,算的上是軍事衛星,上面搭載了通信系統,也是為了驗證通訊這一可能性。

    至于兩國的第三顆衛星,功能就比較多了,像是毛熊1958年發射的那顆衛星,就攜帶了磁力計、宇宙射線探測器,從而來研究高層大氣與輻射帶。

    <帝國上面則裝上了光學偵察衛星,在拍攝完照片後,裝有膠片的太空艙就會返回地面。

    可以說也是自此,兩國就開始了在太空方面的比賽。

    <國的衛星,就已經可以識別地面車輛型號、地面上的房屋,機場、公路等等,並且還支持夜間偵察能力,覆蓋更是可以達到數百萬平方公里。

    <帝來講要低,但卻通過數量彌補精度劣勢。

    這還只是拍照功能,此外還可以進行導彈預警,在敵國發射導彈60秒後就能夠預警。

    還可以進行通訊聯系,以及鎖定導彈要打擊的目標。

    <帝衛星發展的速度很快,但真沒想到,1966年的時候就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這個是他之前沒有想過的。

    而國內雖然1958年的時候,就開始啟動了關于衛星的研究,但後面因為種種原因,直到1965年這才重新啟動了衛星計劃,最終在1970年的時候,將第一顆衛星,發射到了太空中。

    1975年的時候,才有了膠片通過返回艙回收技術,雖然這也讓國內躋身全球三大回收技術國,但比起毛熊、甦聯當時的技術而言,差的還太遠了。

    也就是後來拼命的追趕,這才追趕上了兩國。

    而國內第一顆衛星的制造難度,在李梟看來並不是很難,畢竟他能夠查找到很多資料。

    像是如何解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著、看得見”的四大難題,這個後世早就有了標準答案,不用他在費盡心思去琢磨。

    像是如何上得去,動力不足沒關系,那就采用“導彈+探空火箭”的組合方案,把東風快遞四號導彈,改裝成了“運載火箭”,這個就是當時的解決方法。

    不過李梟感覺自己用不到這種解決方法,他有更好用的,像是多級與組合動力設計,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抓得住就是軌道追蹤,如何定位太空中的衛星這也是一個問題,為此國內就自主研發出了地面跟蹤系統,這一系統是根據普勒原理重建測軌方程,來設計出來的。

    對于李梟來講,這已經屬于50多年前的產物,在網上就可以找到這部分的內容,一些愛好者論壇中,更是能知道不少相同的系統來解決。

    听得著也是好理解,那就是如何讓衛星在太空中播放東方紅,然後讓地面收音機接收到。

    最後的看得見,就是讓人們如何看到太空中這麼小的一顆衛星,這個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利用高反光材料在太空撐開,然後把原本衛星僅七等星的亮度,提升到四等星,就可以讓肉眼看到亮點。

    只要相關領域的技術過關,李梟發現想要制造出來並不是特別難,

    這就相當于他已經有了答案,直接照著答案硬抄就成,但關鍵是如何利用這一項目,把衛星研究體系搭建起來,這個是很重要的。

    否則就算是李梟弄出了衛星,但沒把體系搭建起,在他看來也是失敗的。

    他的目的是之後衛星的研究,而不僅是東方紅一號的研究,雖然他不打算和帝、毛熊比一比,但“悶聲發大財”還是可以的,悄悄的發展技術,李梟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不要落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方便以後閱讀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第568章 衛星資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第568章 衛星資料並對四合院︰我一心科研,重工強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