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顆衛星,它主要分為三個核心部分。
外殼系統、儀器艙和承力筒。
外殼系統,它是由72面球體結構組成,這72面球體結構,使用的都是高強度鋁合金,表面還進行了光亮陽極氧化處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形成高反射率鏡面,從而實現被動熱控。
這個技術並不難,國內有了電壓沖熔爐,完全可以制造出高強度鋁合金,分瓣沖壓成型的那72面球體結構,有了那些機床,也完全可以制造的出來。
至于利用手工鉚接把這些鏈接在一起,這個就更不用說了,國內雖然八級工大師傅少,但找出能完成此項任務的人並不難。
李梟也是這些年接觸了下來,才知道這個年代的八級工師傅到底有多厲害。
就拿鉗工來講,普通鉗工極限精度一般只能達到0.01毫米,而八級鉗工準度則可以達0.001毫米,要知道這只相當于頭發絲的1\100。
這還不是極限,像是在光學儀器領域,配合一些儀器更是可以達到亞微米級,也就是達到0.0001毫米。
李梟就看過不少案例,曾經有一個八級工修復鈦合金燃料閥體,通過238次精準敲擊,成功的修復了0.15毫米變形的閥體。
還有像是萬噸水壓機的導軌,曾經塌陷0.5毫米,一位八級工師傅也成功修復了,修復的結果達到了誤差≦0.008毫米。
說一句八級工就是人類的極限一點都不為過。
我的眼楮就是尺,這句話可不像是後世視頻中的玩笑話,是真實情況。
而儀器艙可以說是設備核心艙,它采用錐形承力筒居中,外圍環形布局,里面不僅裝有樂音裝置,還有短波發射機、超短波信標機、銀鋅電池組和熱控設計幾個部位組成。
樂音裝置就是播放東方歌曲所用,裝的是電子音源振蕩器+程控節拍器。
<hz頻段,向全球進行廣播。
超短波信標機則能保證遙測信號。銀鋅電池組它為21.5v\40ah,也就是電壓是21.5v,蓄電池的容量是4.0ah,也就是4000毫安時。
這個在後世或許沒什麼,但在這個年代卻是先進的技術,可以支持電池28天工作,不過李梟也查到,這塊電池比起實際預估的天數,多出了40,這才耗完了電量,這也讓樂音裝置、遙測設備及科學儀器失去了運行,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
當然雖然失去了聯系,但衛星依舊在軌飛行著,直到他後世穿越過來,仍然在運行。
李梟到想著把太陽能技術弄上去,到時候也不怕電池沒有電,更是能讓設備運行時間運行的長一些。
承力筒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連接衛星與火箭的末級,東方紅上采用了載荷傳遞結構,可以承受的住20g發射過載。
可以說只要解決了這幾個問題,就能夠把衛星給制造出來。
至于火箭,用長征一號到時也可以,在研究導彈的同時,也能研究火箭,二者合一也能節省不少時間。
看完設計圖紙,李梟就又看了看國內接下來的幾款衛星。
在第一款衛星成功後,1971年國內就發射了第二款衛星,這一款衛星用太陽能給電池供電,是專門為了測試宇宙空間的高空磁場、宇宙射線和外熱流等參數用的。
可以說是填補了國內空間環境探測的空白。
第三顆衛星則是要到1975年,在這一代衛星上,就實現了用膠片相機對地表進行高分辨率的拍攝。
而除了這顆衛星外,還發射了兩顆試驗衛星,七六年的時候又有兩顆實驗衛星上天,繼續遙感與回收技術驗證。
和返回式衛星的驗證,之後就是1978年的實驗衛星上天。
終于在1981年的時候,國內實現了一箭三星的突破,也就是一枚火箭上掛上三個衛星,把這三顆衛星送上天。
這三顆衛星一顆負責空間物理綜合探測,一顆負責紅外地標敏感器試驗,最後一顆則是驗證新型半導體太陽能電池帆板,可以說是各有各的作用。
而國內首顆通信衛星,要等到1984年的時候去了,東方紅二號上天,這顆衛星也實現電視信號全國覆蓋,推動衛星通信實用化。
中間又是多個實驗衛星上天,到了1988年技術再次取得了突破,實現全球大氣觀測。
至于在之後的資料,李梟就沒有在找,對于對這個年代來講,已經超出了現代技術能做到的範圍,不要說最後一個衛星,就是東方紅二號的能力,以目前的技術都整不出來,至少要等到60年代初期去了。
想了想,李梟就把目光放在了東方紅二號之前幾代的衛星上。
包括了1981的三顆衛星,1975年的那顆衛星,和最初的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一號雖然沒有其它功能,但它的意義可不一樣。
李梟想的是,在把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能不能一口氣把之後的幾顆衛星,全部發到太空中區。
技術上雖然對于這個年代有些難度,但難度並不是很大,還沒有到無法做的的那一步,他也能查到這些衛星的詳細資料,遇到的各種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用個那些材料,那些技術,都能夠找到。
這就不用拿衛星一個個去做實驗,不僅能夠節省時間,還能夠省下不少錢,要知道發射一顆衛星的價格可不低。
甚至李梟找了找,還能找到一些衛星的結構分析圖
唯一麻煩的一點的,即是一拖三的火箭技術,李梟又查了查,發現一拖三的火箭是“風暴一號”。
“風暴一號”,它全長有32.57米,直徑能達到3.35米,用的是兩級液體推進,火箭的材料也是以鋁合金為主,再加上集成控制系統、遙測系統、安全自毀系統等等!
這些就有些難了,可以說既然一拖三的火箭能成功,那麼也就標志著導彈多彈頭分導技術的成功。
雖然這技術距離後世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也不是隨便能找到的。
不過李梟現在也學聰明了,既然國內找不到相關的資料,他就去國外搜了搜,國外實現這一技術更早,60年代就實現了。
距離後世已經過了60多年,以當時的技術來講,說是淘汰的技術也不為過,當然淘汰的肯定也只在那個年代生產出來的火箭。
又仔細查了查,李梟發現,那款火箭翻譯過來叫做“雷神阿布萊斯塔”火箭,也屬于兩級液體運載火箭,起飛重量有50噸,運載功能可以達到1000公斤,運上去三個衛星完全足夠了。
風暴一號比其它來講,要更厲害很多,單運載能力就達到了2噸,其它的也很先進,這倒也很正常。
畢竟一個是1960年研究出來的,一個是1981年研究出來了,相差了20多年,雖然1981年的時候國內各種技術也很落後,但這要看跟誰比,比起1960年來講,各種技術肯定先進很多。
在這個年代風暴一號肯定弄不出,但在仔細查過資料後,雷神阿布萊斯塔研究出來的希望倒是很大。
如果真的能把它弄出來的話,不僅能在火箭上能取得突破,在導彈上也能取得突破。
李梟這個倒是可以之後和錢教授聊聊,等到仿制的r2成功後的話,到是可以試著研究一些“雷神運載火箭”上面的技術,看看能不能提前研究出來。
看著這些資料,李梟一直到了10點多這才停止了搜索,出了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