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魯肅等人回返合肥面見孫權,未曾提及如何私放趙林,只說奉命領軍歸來。
孫權見魯肅似欲言又止,便散去眾人,獨留魯肅、甘寧于堂中議事。
魯肅見狀,便將事情始末,一一稟告。
末了,嘆曰︰“趙柏軒深知我江東虛實,又多與諸將結交,若其屯兵江陵,主公先前謀劃荊州之事...”
話音未落,孫權打斷道︰“柏軒在舒縣時,曾言部曲皆在益州,乃為探親而返江陵,想來不會久留。”
魯肅卻道︰“主公,眼下曹操仍佔據北方,劉玄德取益州而北望雍、涼,我江東取合肥而東顧青、徐,此誠為並力北伐之勢也。
荊州于我江東而言,置于劉玄德之手更甚與我。
一則,我江東士卒不善陸戰,雖背棄盟約,襲取荊州而不易,何況佔了荊州便要直面北方兵鋒,實難堅守。
二則,當今天下,已成三分之勢,弱者聯合以抗強者方能自保。
如今曹操一統北方,其勢之盛,其兵之強,雖兩家聯合不能相抗,此非我江東一家之事。
主公,即便我據有荊州,亦能守住國土,然若曹操先滅劉備又當若何?
屆時天下之大,只余主公一人,曹操豈能相容?
現今只有聯合方能求存,繼而謀奪北方疆域,方為正途。”
孫權聞言,思忖半晌,問曰︰“子敬以為,何時可取荊州?”
魯肅聞言,長嘆一氣,答曰︰“取荊州當先有三則準備。
一曰兵強馬壯,可敵荊州百戰之兵,可拒曹操南下之眾。
二曰時機方便,劉備志在扶漢,早晚必與曹操決戰,屆時無論勝負,荊州必然空虛。
三曰師出有名,如今兩家聯盟,若動刀兵乃背信棄義之舉,必遭天下人詬病,若要取荊州,須先得出師之名,以正討逆,方能無往不利。
眼下,實非取荊州之機啊。
萬望主公三思而緩圖之。”
孫權聞言,沉默半晌,終是無奈頷首道︰
“也罷,合肥初定,尚需時日鞏固,且傳信呂蒙回軍罷。”
魯肅領命,告辭而去。
甘寧亦轉身出殿,卻在心中嘆道︰“柏軒賢弟,但願不與賢弟沙場遭遇...”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趙林隨關張一路向西南行軍,于七月十六日夜抵達尋陽,沿江下寨休憩,並于次日清晨與馬良的運糧船隊會合。
步卒登船護糧,騎軍則在岸上行走,一同回返江陵。
來時半月,回時卻須月余。
而在這月余之中,遠在千里之外的漢中,卻有一樁大事發生。
八月初,徐晃以許褚為先鋒,賈詡為軍師,領馬步軍三萬支援夏侯淵。
兩軍于沮縣會師,夏侯淵從賈詡之策,派使者往南鄭,以天子詔書招降張魯。
卻不料張魯因避戰亂,早去了巴中避世,漢中大小事務皆由其弟張衛管轄。
張衛不降,驅逐使者,揚言做過一場,再言招降之事。
夏侯淵大怒,乃分兵三路,誓要擒殺張衛。
一路由徐晃領兵兩萬,繞北而走褒斜道,攻褒中,進逼南鄭。
一路由夏侯淵親自率兵,攻陽平關,取沔陽。
一路由趙 領兵五千,于秦嶺山脈南麓,漢水北岸築關城,以拒劉備自益州出兵。
大軍出動,旌旗如林,消息不脛而走,傳至成都。
劉備聞訊,不復近日飲宴享樂之悠閑,急召文武齊聚大殿議事。
“夏侯淵驟然發兵,先鋒已至陽平關下,若漢中入曹操之手,如利劍懸于頂,我寢食難安矣。
諸公以為,當如何應對?”
話音剛落,老將黃忠出班言道︰“主公勿憂,忠願請精兵數萬,斬夏侯淵之首,奪漢中郡城池,一同獻上!”
劉備道︰“漢升老當益壯,然夏侯淵分兵于漢水北岸築城,扼守要道,佔盡地利,恐不易攻克啊。”
黃忠聞言,捋須曰︰“區區土城,某尚不放在眼中,主公且下令吧,末將定能得勝而歸!”
劉備溫言道︰“且容諸公商議一番,定下計策,再出兵不遲。”
言罷,問計龐統曰︰“士元可有妙計教我?”
龐統出班,進言道︰“主公,此事統早有腹稿,只待主公垂問,只是不知主公志向若何?”
劉備聞言,奇曰︰“士元竟能未卜先知?備生平之志,諸公皆知,又何必問。”
龐統卻似看不到劉備面露尷尬之色,直言道︰
“敢問主公,飲酒作樂可能匡扶漢室?”
劉備不答。
龐統又問︰“賞絲竹之樂,觀美人歌舞可能掃平寰宇?”
劉備掩面羞愧。
龐統再問︰“不問政務,不恤民情,不察兵事,可能三興大漢!”
劉備深躬一禮,慚愧道︰“備一朝得意而忘乎所以,虛度光陰,只顧享樂,深感懊悔。
如今幡然醒悟,再不思安樂,只求實現三興大漢之志,請先生教我。”
龐統見狀,微微頷首,言道︰“柏軒離川之前,曾與我等商議漢中局勢。
留下一妙計以應對,卻叮囑我等,若主公依舊每日飲宴則不必獻策,遂有今日之問。
還請主公勿怪。”
劉備聞言,嘆曰︰“不怪,不怪。
向日柏軒曾多番勸阻與我,奈何不從其言,想來便是因此使柏軒遠走江陵。
只是不知是何妙計?”
龐統聞言,卻不回答,反招呼法正來答。
“趙護軍曾言,曹操若知主公取了西川,必興兵攻漢中,以圖未來。
若曹軍至,我可以東西兩路鉗制,困曹軍于漢中,盡滅其軍而取其地。”
言罷,便將昔日與趙林、龐統、張松、黃權、劉巴等人一同集思廣益得出的計策道來。
劉備听罷大喜,待思忖一番,又皺起眉頭,問曰︰
“這個鉗...兩路並進之計甚妙,只是兵出白水關,則有漢水關城攔路。
若從襄樊走水路,待傳訊至雲長處,恐拖延日久,漢中再生變數,如之奈何?”
眾人聞言,相視而笑,龐統言道︰“西路兵馬無須進兵,只在沮縣、下辨一帶駐防,堵住夏侯淵退路,再分兵把守各路隘口,截斷夏侯淵糧道便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