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滾滾,聲勢浩大,資中城上亦能听到悶雷一般的巨響。
不久前,泠苞狼狽逃回城中,輕點戰損,五千士卒只有兩千余人逃回城中。
待高沛得知消息,自城樓急匆匆下了城牆,見泠苞依舊面帶驚懼之色,急問曰︰
“泠將軍為何速敗而歸?莫非是劉備大軍已至?”
泠苞聞言,搖頭道︰“非劉備親至,黑夜中不知彼軍多寡,但絕無數萬兵馬。”
高沛又問︰“可知何人領兵?”
泠苞面帶慚色,怯懦道︰“不知其人姓名,只知那領兵之人有萬夫不擋之勇,我麾下數十精騎被他一人殺散...”
高沛聞言,思忖一番,問曰︰“彼軍現在何處?”
泠苞遂將趙林屯兵東營之事相告。
二人正商議間,忽聞滾滾巨響自城南傳來。
泠苞聞聲,頓足曰︰“定是被那賊將掘了水壩矣!”
高沛聞言,急登城樓去看,卻是黑夜中瞧不真切,只是那轟隆隆的洪水傾覆之聲不絕于耳,必是水壩已毀所致。
二人對視一眼,高沛道︰“泠將軍暫且休憩一番,待天明之時,我二人一同領兵出陣,先探明敵軍虛實,再做計較。”
泠苞聞言頷首,見高沛不曾指責他損兵折將,心中感激不已,遂拱手一禮,自去城中休憩。
及至天明時分,高沛于城樓上遠眺南方,已然能夠依稀看到三里外的東營,卻因趙林不打旗幟,不設鍋灶,不知其兵幾何。
不過東營原本只屯駐五百士卒,此時從城樓上遠遠看去,東營雖擴建了不少,料想也不過數千人馬。
高沛見狀,便叫左右去喚來泠苞,欲一同領兵去東營搦戰。
誰知左右方才領命而去,忽有一人自城下登上城樓,報曰︰“將軍,有牛 鄧將軍急報。”
高沛接過信來,展開一觀,只見信中言說馬超投而復反,費觀被殺,楊懷孤身逃回成都。
劉璋命鄧賢率兵回防成都,遂來信與高沛,詢問是交接城防,還是固守資中、牛 二縣。
此番高沛、泠苞、鄧賢三人領兵來此抵御劉備,卻是以高沛為主將,是以有此一問。
高沛閱罷書信,揉成一團,負手于背,遠眺南方半晌,不知思索什麼。
及至泠苞匆匆趕來,還未說話,高沛便將書信遞給泠苞,言道︰
“主公不听黃權良言,執意調鄧賢回成都,若馬超果真反叛,率軍來犯牛 ,我等腹背皆敵矣。”
泠苞看完書信,聞言道︰“如今水壩被毀,劉備數萬兵馬不日將至,若鄧將軍退回成都,我等只有不足萬人,如何堅守御敵?
倘若馬超果真來犯牛 ,我軍危矣。將軍切不可听從此等亂命。”
高沛聞言,嘆曰︰“自劉備入川以來,主公仿佛換了一人,不納良言,不听勸告,我等若不從命,恐主公心疑,反害了家眷老小。”
泠苞聞言,急道︰“我等為保主公基業,舍命來敵劉備,主公怎會殘害家眷。”
高沛卻道︰“那日主公聞張松投了劉備,便欲殺張家滿門,泠將軍為何以為主公殺不得你我家眷?”
此言一出,二人皆默然不語。
良久,高沛嘆曰︰“為今之計,只有讓鄧賢領兵回成都,我二人分守二縣一途。”
泠苞也無良策,只好听從高沛調令,率本部兵馬去牛 接管城防。
劉璋一番操作,使趙林壓力大減,然而此時的趙林卻絲毫不知情,每日催促眾軍加固防線不提。
另一頭,魏延率輕騎數十往南,翻山越嶺,晝伏夜出,三日間疾行近四百里,終是在人馬具乏之時,抵達漢安縣境內。
甫一入境,尚未得見城池,魏延一行便被斥侯攔住,待通了姓名,斥侯便引魏延往去漢安城。
時劉備正與龐統、法正商議破除蜀軍水攻之計,忽聞侍從來報,言魏文長有要事求見。
劉備聞言大驚,奇曰︰“文長領兵攻 縣,相距近千里,怎會來此?”
話音剛落,瞥見兩位軍師皺起眉頭,劉備忽變了臉色,急道︰“快!快引他入內!”
須臾,魏延步履蹣跚闖入堂中,推金山倒玉柱一般拜倒在地,悲呼︰
“罪將魏延,拜見主公!
蜀軍于湔水上游築壩截流,欲以水攻之計覆滅主公大軍。
趙將軍恐主公不知賊人奸計,親率殘兵三千去攻水壩,如今已陷入重圍,危在旦夕!
求主公速速發兵去救,遲則趙將軍不保矣!!”
此言一出,堂中君臣皆驚。
劉備聞言,只覺胸口憋悶,頭暈目眩,起身匆忙之下,竟跌坐于地。
龐統、法正見狀,急忙攙扶住劉備左右,卻听劉備急呼曰︰“快!快快快!快發兵去救柏軒啊!”
時有法正在側,見劉備失了方寸,急進言道︰“主公勿驚,此時尚不知敵情如何,安能匆忙發兵?”
龐統亦急忙問魏延曰︰“文長,汝領兵攻 縣,緣何來了漢陽?
柏軒又為何去了資中?還不速速稟明!”
魏延尚不及回答,只听劉備忽然怒聲道︰“柏軒危在旦夕!安有時日探得虛實!
魏延,汝充作向導,吾親率大軍去救!”
魏延見狀,忽想起臨行前趙林叮囑,急忙從甲冑內襯取出錦囊,雙手高舉于頂,言道︰
“主公,趙將軍囑咐罪將,務必親手將書信交于主公,請主公先看過書信。”
劉備聞言,掙脫龐統、法正攙扶,強忍頭暈目眩,急行至魏延近前,劈手奪過錦囊,撕扯開來,只見其中有三塊絹布,塞的滿滿當當。
劉備先展開第一封,只見信上寫明魏延向趙林求援之事,以及趙林親率騎營奔襲救援,與馬超大戰,以計破之,如今已請張松去勸降馬超。
劉備閱罷第一封信,情緒略有緩和,謂魏延曰︰“汝不听子喬良言,輕敵冒進,致使損兵折將,累柏軒親身赴險相救,如今柏軒深陷重圍,若有不測,必不輕饒!”
言罷,無視魏延叩首請罪,又展開第二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