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七頁,丙二,別釋。
本經的整個修學的重點,就是在引導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一般小乘三昧的內涵,主要是一種禪定,就是我們講心一境性。這種禪定從大乘的思想來看,它還是一種事相的修學,很容易破壞的。但是大乘的三昧,或者是『首楞嚴王三昧』、『法華三昧』、『華嚴三昧』,它一定是以理觀的智慧來做引導的。
本經的理觀是什麼呢?
就是這八個字︰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們遇到的、所有的妄想煩惱,第一件事情,先脫離妄想。趕快從妄想里面跳脫出來,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先脫離妄想,再回過頭來對治妄想。所以本經告訴我們整個修學,是先提理觀,然後再起事修的對治。
整個觀念,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現在來看實際的修學操作。當然一旦講修學,我們理觀的思想—把心帶回家,就是從假入空,從一切因緣的假相中,回歸到二空的真如。但是因為過去生,我們的因緣不同,所以每一個人回家的路,也就不同。你看過去生,有些人他燻習是這樣的因緣,他的心是一念妄動──他往這個方向動,他當然要就路還家。你當初是怎麼離家出走的,你就從那個路回家;他是往這個方向動,還得靠這個地方回來。我們因為過去生,燻習因緣的妄想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也就有所不同。雖然理論、方法、原則是相同,但是依止的假相就有所不同。
本經有二十五個圓通,二十五個方便門,都可以回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個地方,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只是簡單的提出七大︰你七大了解了,其它都了解了,理論原則一樣,只是所觀境不同,如此而已。
丙二、別釋(分二︰丁一、理觀。丁二、事修。)
丁一、理觀(分二︰戊一、自力法門。戊二、他力法門。)
戊一、自力法門(分二︰己一、破除虛妄。己二、開顯真實。)
前面幾段,佛陀偏重在破妄——怎麼去脫離妄想。但是在耳根圓通,佛陀把如何來正念真如講得詳細。所以破妄跟顯真,其實是一件事情,只是佛陀在發明道理的時候,是有所偏重的。你破妄、你肯定要顯真,哪一個人不顯真可以破妄的?那你一顯真、那肯定是破妄嘛!所以破妄顯真在《楞嚴經》是一句話。那麼在破妄當中分成六段︰
己一、破除虛妄(分六︰庚一、火大圓通。庚二、地大圓通。庚三、水大圓通。庚四、風大圓通。庚五、空大圓通。庚六、識大圓通。)
庚一、火大圓通
這一位菩薩在因地,是以他身體的火大為所觀境,而悟入了圓通的真如佛性。
宿習多欲
【烏芻瑟摩于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
遇佛授觀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䕪Z郯俸 鬧 罾澠 窆餑諛 嘁 某芍腔芻穡 郵侵罘鸞院粽儻頤 鶩貳! br />
觀成得果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在每一段的經文當中,都會先介紹這個菩薩修學因地,他的一個過去的因緣。我們是不能擺脫過去的,就好像我們永遠離不開阿賴耶識的這個因緣。烏芻瑟摩,烏芻瑟摩翻成中文叫火頭,他因地是修火光三昧而成就,他是整個佛教的金剛護法尊神。他在釋迦如來面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他是金剛護法,所以他是站著。前面都是要先起立,但他是護法神,就站在佛的兩邊,就直接的頂禮佛足。
他說︰我回憶我過去在做凡夫的時候,我內心的相貌是——性多貪欲。就是阿賴耶識的內心世界,經常打這男女貪欲的妄想,這個妄想經常干擾著我。他面對這樣一個貪欲妄想的所緣境,我們看他怎麼面對這個問題——那麼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當然這個菩薩,他前生不斷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跟三寶結緣!所以他就能夠與佛同時間出世,這尊佛叫空王佛。這尊空王佛《法華經》里有提到,就是在釋迦如來跟阿難尊者同時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那一尊佛。所以這個烏芻瑟摩尊者,他是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學,這不可思議!
這個空王佛就跟他開示說︰『多淫人成猛火聚』。先講過失——菩薩先觀察淫欲的心,它是一個煩惱火,假設我們不加以調伏,會變成業力之火,最後變成三惡道的果報之火,所以未來是一個地獄之火的果報,那怎麼辦呢?
你看︰佛陀沒有教他馬上對治,佛陀教他回光返照。說啊︰你好好的觀察——在你的百骸四肢身體當中,這種冷暖氣息的變化。什麼叫冷暖氣息的變化呢?就是說︰你要觀察你沒有生起淫欲念頭的時候,你的心是清涼的,叫『冷』;當這個淫欲之火活動的時候,你身體變成熱惱的,叫做『暖』。那麼這清涼之相跟熱惱之相,這兩個相狀在你心中交互作用,有時候清涼、有時候熱惱,有時候熱惱、有時候清涼。那你應該怎麼辦呢?
神光內凝——關鍵在這四個字。神光就是你那一念心要內凝,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觀想︰你淫欲在活動的時候,你要回光返照、你要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觀察我們的淫欲心,你沒有來之前,到底它的根源在哪里?
我們知道︰妄想最怕的就是我們回光返照──達妄本空,覓心了不可得。
所以,我們面對煩惱第一件事情要怎麼樣?回光返照──先脫離妄想。那麼一個人回光返照就開始安住真如,就跟妄想的相狀脫離了,就不住在妄想,然後轉化…化多淫心成智慧之火。這個地方…他理觀是脫離妄想,應該還有一些事修的對治,比方說︰念佛持咒、修四念處等等。那麼這個烏芻瑟摩在空王佛的指導之下,一方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脫離妄想;一方面種種事相的對治,就把淫欲的火轉成智慧之火。同樣是火,但是一個是雜染的因緣,一個是清淨的因緣。這時候,諸佛就叫我火頭。因為他觀火大而成就,在因地當中成就火光三昧,而悟入了真如佛性;在跡門當中,我示現一個阿羅漢,後來就發廣大願——只要諸佛成道,我就做金剛力士,護持所有修學者,幫助調伏魔障及一些冤親債主的障礙。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法門,依我個人的整個修學歷程來說,我是如實的觀察︰在身心世界當中,這個冷暖的觸覺,我發覺我的身體有時候是清涼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清涼的。怎麼會這樣子呢?原來都只是一種因緣和合的假相,當我的因緣是一個苦惱的因緣結合,就出現淫欲之火的假相;當我阿賴耶識釋放業力的種子,是一個善的清淨種子,就出現清涼的假相,不過這兩個假相,都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開始脫離熱惱相、也脫離清淨相,最後無礙流通,我就悟入了…這種真如法性的周遍法界、沒有障礙的真如佛性、回到了我的真如佛性。一切的煩惱全部消滅脫落,而化成智慧的光明,最後成就無上佛道。對我來說,觀察火大,斯為第一,最為殊勝。
這里所要詮釋的觀念,就是《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就這一句話!
我們這個明了的心,剛開始是被物所轉,這個物就是一個假相,凡是有相狀的,就叫做物,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狀的,那麼我們一開始被它所轉,轉久了變成怎麼樣呢?變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說︰鎭!你怎麼這種個性呢?鎭,我改不過來。被物化了嘛!你怎麼改不過來呢?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我們自己覺得改不過來,那就真的改不過來。所以我們常說︰
你不要認為︰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你果然業障深重,你被業障物化了!
你不要老是想你煩惱深重,你要經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看經典里面,佛陀告訴我們菩薩要怎麼想?你要想我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要經常這樣想。你老是想你煩惱重,你就被煩惱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首先不為物轉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