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三面,戊二、審詳煩惱根本。</br>我們不管修學哪一部經典,它的整個內涵,都包括了理觀跟事修兩個部分。那麼事修當然主要是身口意的加行──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但是每一部經的理觀卻是不同的。有的是思惟業果、有的是觀照空性,但是本經卻是直接的正念真如,最為圓滿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br>為什麼要正念真如呢?</br>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獵人,這個獵人他在山中抓到一只小老鷹,他就把它抓回來家里面撫養。這個獵人為了節省經費開銷,他就把這個老鷹跟一群雞養在一起。這個老鷹 的身體,當然結構特別強壯,但是它從小就跟雞在一起,它眼楮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眼楮看到是雞的相狀,耳朵听到是雞的聲音,所以久了之後,它就認為它就是一只雞,比較大的雞而已;整天就跟它們在一起吃飯、睡覺、活動。長大以後,這個獵人就想訓練它飛翔,但是這只老鷹,它怎麼樣都沒辦法飛起來,因為它認為 就是一只雞。我們的自我意識就是這樣──我一定要跟著妄想走,我沒有跟著妄想走,我活不下去的。</br>經過幾次的努力以後,這只老鷹飛不起來,這個獵人就很失望,就把這只老鷹帶到一個懸崖的高處,就把它放生,自由落體了!當這只老鷹快要接觸到地上的時候,它的潛能發揮,瞬間展開 的翅膀啊,然後…奮而飛起,開始飛到高空中去,原來它的翅膀並沒有消失掉。身為一只老鷹,它飛翔的能力,雖然幾年當中都沒有用,但是它的功能,一點都沒有缺少,只是它以前忽略 的能力如此而已。</br>我們身為一個生死凡夫亦復如是,我們一天到晚跟著妄想走,我們變成怎麼樣?自甘墮落了!雖然我們習慣于跟著妄想走,但事實上,我們的真如本性,並沒有離開我們,只要我們回光返照,它隨時存在,隨時跟我們同在。所以說︰《楞嚴經》整個思考,就是讓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br>先把心站在真如的角度,再來面對一切的斷惡、修善、度眾生。</br>從本經的角度,你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不可以這樣!我講實在話,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你不是它的對手,你要真的跟妄想拼的話,無始劫來,不管白天、晚上,你老是打它妄想,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那個潛在的功能、阿賴耶識的種子──習氣如暴流!你不是它的對手的。</br>我們憑什麼成佛?我們憑什麼保持臨終正念?</br>憑的就是︰不隨妄轉,這四個字。</br>憑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沒有妄想啊!</br>你對這個道理要承當下來,你修行就有力量了,你才能夠不斷的突破──我們過去生養成的那種自我意識的思考模式,你就會進步很快。</br>戊二、審詳煩惱根本(分三︰己一、總勸審詳。己二、正示審詳。己三、舉頌勸修。)</br>佛陀在進入整個《楞嚴經》實修之前,他提出兩個決定義︰</br>第(一)、說明你要怎樣發菩提心?這個地方是講能對治,我們面對所有的煩惱,所依止的就是願力。</br>第(二)、你要知道你所對治的煩惱,它到底在哪里活動?它的處所在哪里?前面發菩提心,是約能對治來說的,這個地方的煩惱,是指所對治。</br>己一、總勸審詳</br>正修有功</br>真正發心︰</br>【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br>具足智慧︰</br>【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br>盲修無益</br>【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br>在審詳煩惱的根本過程當中,有一個總說︰</br>『第二義』──我們決定要發起菩提心、要上求佛道、要下化眾生,從今以後我們不要再做凡夫;對于菩薩廣大功德六波羅蜜啊,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廣大波羅蜜的功德,生起勇猛精進之心,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心中決定開始要放棄這種有為的生滅諸相,包括外在的塵相、內心的感受,還有妄想。這些有為的生滅之相,我們不再安住在這樣的相狀了,開始安住真如了。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你應當要詳細的觀察煩惱的根本。</br>什麼叫煩惱的根本呢?</br>這個煩惱在本經當中分成兩段︰第一個是發業的煩惱,一個是潤生的煩惱。</br>(一)發業煩惱︰在十二因緣當中就是無明,就是我執跟法執,也就是心中有所得、有所住,這方面的煩惱。這個是比較微細、比較難斷的,它會發動我們身口的造作。</br>(二)潤生煩惱︰就是我們心中愛取的那種煩惱,我們對于果報的愛取。</br>發業煩惱是造作業力,就像一個種子一樣,但是你只有發業煩惱,沒有潤生煩惱,這個種子不能得果報的。比方說,你只有種子,你看我們田里很多種子,但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夠得果報,這就是︰為什麼臨終的那一念是很重要,因為你臨終對什麼愛取,愛取之水,就會滋潤你過去很多的種子。我們看過很多公案︰平生做了很多善業,他在阿賴耶識的田地當中,灑下很多善種子,臨終的時候起惡念,糟糕了!他去刺激他過去生的惡業,使令他先到三惡道得果報。反過來,在經典上也提出︰一個婆羅門一生造惡業,臨終的時候起善念,雖然他今生灑下很多惡業的種子,但是他過去生有善業的種子,他臨終起了一個很堅定的善念,結果先滋潤他善業的種子得果報。</br>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面對愛取;潤生煩惱對于淨土宗的行者,是特別的重要。發業煩惱我們斷不了的,但是潤生煩惱這一部分,如果我們努力,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愛取──後文會講到︰以不取來對治愛取。</br>這個無始劫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br>發業煩惱跟潤生煩惱,這當中是誰去造作?又誰來承受果報呢?從後面的經文來看──佛陀的意思就是︰我們是六根去造作,是誰做呢?當然六根嘛。眼耳鼻舌身意,見聞嗅嘗覺知去造作,那麼又是誰去得果報呢?還是六根得果報。我們根據見聞嗅嘗覺知,去攀緣染污的境界,或者清淨的境界,去造善惡業,最後還是你的見聞嗅嘗覺知,來承受你的苦受、樂受。所以說佛陀做一個總結說︰</br>阿難!汝要修學無上菩提,假設你不知道煩惱是怎麼生起的,它有什麼相貌?(它有發業、潤生,兩種相貌。)你也不知道整個根塵當中,它是在哪里活動?(在六根活動!)那你連煩惱在活動的處所都不知道,你又怎麼能夠調伏煩惱、怎麼成就如來的果位呢?</br>這里,其實佛陀已經鎖定了兩個重點︰</br>第一個、當我們安住真如以後,你接下來要做什麼事?</br>第二個、當我們已經把心帶回家,安住現前一念心性,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怎麼辦呢?</br>佛陀把煩惱分兩類︰第一個、微細的我、法二執──發業,這一部分你先不要踫它。第二個、潤生,這個是粗重的,先對治愛取。愛取煩惱──幾乎所有的宗派,第一個對治就是愛取。不過聖道門跟淨土門對治愛取,態度是有所不同的。理論上都是不取,就是我們上一堂課說的︰面對我們的愛取,就用沉澱的方式,讓它整個污泥全部沉澱下來。聖道門──對于愛取,是完全的沉澱,包括對三界染污的果報的愛取,包括對佛菩薩功德的愛取,全部要消滅。淨土宗──我們後面會講到,耳根圓通跟念佛圓通的最大差別,就是它在對治愛取是不一樣的︰</br>耳根圓通──對愛取是全盤的消滅。</br>念佛圓通──是有所消滅、有所保留;它消滅的是,對三界的愛取,但是它保留對淨土的愛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br>淨土宗的往生,來自于強大的願力,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而那種願力、那種動力來自哪里呢?就是對極樂世界功德的好樂。那麼這一部分,我們到了念佛圓通章再詳細的說明。</br>己二、正示審詳</br>前面講到煩惱的相貌是愛取,以下說明這煩惱愛取,是在哪里活動呢?你的下手功夫在哪里呢?</br>立喻</br>正明︰</br>【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br>翻顯︰</br>【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br>佛陀說︰阿難!你觀世間上『解結』之人,一個善于打開繩結的人啊,他要知道這個結頭在哪里,你才能夠解開啊!佛陀說︰你一個繩子打結,你不能往兩邊拉扯,越拉越緊…你看有些人對治煩惱,越對治煩惱越重啊!他沒有方法。</br>我講實在話︰我真的親眼看到很多人,越用功煩惱越重!為什麼?他煩惱用壓抑的,你會起煩惱,我就用佛號壓你,壓到最後兩敗俱傷,你怎麼是煩惱的對手呢?它是無始劫燻習所成,你才幾年的修學佛法,那你完全靠事修,那你當然沒辦法。</br>所以說︰你要知道煩惱的根源在哪里,你才能夠把煩惱解開來。這以下舉出相反的比喻,說︰不聞虛空被汝隳裂,我們從來沒有听說過虛空被誰破壞故,為什麼呢?因為虛空無形無相,它從來沒有生,當然就沒有所謂滅,就沒有所謂結、解的緣故。</br>這段文的意思是說︰你要把煩惱的結解開;那你要知道這個結頭在哪里。</br>合法</br>標舉處所︰</br>【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br>出其過患︰</br>【六為賊媒,自劫家寶。】</br>顯為結處︰</br>【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br>我們所有的愛取煩惱在哪里活動呢?</br>就在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在這六根門頭當中,不斷的產生愛取,耳朵听到一個音聲就產生愛取,眼根看到一個色塵,心就開始動,就在這六根當中,開始產生愛取。所以說…六為賊媒,自劫家寶。</br>就是說︰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是常樂我淨,為什麼這些功德都失掉了呢?因為六根當中有賊,有這個賊在那邊活動,就把珍寶給偷走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始劫來的眾生世界(這個眾生指的是正報的六根;世界指的是依報的六塵。)那麼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了愛取的纏縛,我們就有所住。然後,最後的結果于器世間不能超越──使令我們六根的功能,就不能超越六塵的範圍。比方說,我們眼根就離不開色塵,耳根的活動也離不開聲塵,乃至于意根的活動離不開法塵。我們不像佛菩薩能夠六根互用,因為我們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了愛取的纏縛。</br>這段文, 益大師說──我們六根果然是有『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