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面,庚四、風大圓通。
我們從佛法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世間,有兩種人︰
第一種、是命運的屈服者——他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是心隨境轉。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他的心就住在那個環境上,如果是一個如意的環境,他就快樂;如果是一個不如意的環境,他就痛苦;所以這種人,他的心啊,是被環境所系縛。我們說,這種人是活在過去,因為整個環境是從什麼地方來?過去的業力變現的嘛!所以這種人基本上是被阿賴耶識牽著走的,他很難突破他的生命──他昨天是怎麼樣,今天還是怎麼樣;他前生是怎麼樣,今生還怎麼樣,就是心隨境轉,活在過去。
第二種、是生命的創造者——他能夠透過智慧的觀察,來面對整個因緣所生法。這個智慧的觀察,從本經來說,有兩個內涵,首先我們先觀察生命的一個真、妄問題──我們的心有真實跟虛妄這兩種差別。其實同一個心,同樣一念心,但是你的心是向外攀緣的,這個就是虛妄,不管你攀緣的是善法,也不管你攀緣的是惡法,你心有所住。
有所住有什麼缺點,諸位知道嗎?
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形相的,是真實的,但是你不斷的住在某一種相貌,比方說你打什麼妄想,你就住在這個妄想,你的心就被定型了。你本來沒有形相的,結果你的心被物化了,被物質同化了。你看我們現在很痛苦,為什麼呢?我們自己心中有很多形相,本來沒有形相的東西,變成有形相,變成一個固定的自我的相貌,誰都不敢踫你。這個就是一痛苦的根源。
事實上,我們的本來面目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啊!是我們自己不斷的打妄想捏造出來的。所以只要是生滅心,只要是虛妄的心,你的內心——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個相狀,否則生命不可能有障礙的。你有障礙,你心中一定有相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我們在本經當中真妄的觀察,主要就是破妄顯真,把那個心中的相狀拿掉,還它個本來面目。我們本來不是這樣子的,我們的心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心中是沒有相狀的,但是又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你看這個水本來沒有相狀,但你把它放在杯子放久了,鎭…好像有相狀,變成一個杯子的相狀,其實水本來沒有相狀的。
所以我們剛開始做一種真妄的觀察,然後破妄顯真,把心帶回家,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所以遇到事情,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這個東西、你本來沒有這個想法。就在這本來無一物當中,讓心安住──以無住為住。安住之後,我們開始處理善惡的問題,我們觀察我們內心當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我們開始用淨法的燻習,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來做生命的滅惡生善。所以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它就是先求返妄歸真,再求斷惡修善,這叫稱性起修,先求安住,再求調伏。這時候,你生命才能夠真實的改變──突破過去,創造未來。
在西藏有一個寓言故事──
講到小老鼠的故事︰它說在喜馬拉雅山的山下,有一個很有修行的喇嘛,有一天他去弘法回家的路程中,他在路上看到一只被凍傷的小老鼠,他用慈悲心把它救回來,在火爐當中給它溫度、給它飲食。鎭,這個小老鼠恢復了生命,很快樂的跟這位喇嘛一起生活。這只小老鼠本來很滿足了,但是有什麼問題呢?因為在這房子當中,除了喇嘛之外,還住了一只貓,所以這只老鼠看到貓就很不舒服。它就跟喇嘛要求說︰師父啊!我跟你生活是很快樂,但是我一看到貓,我就很害怕,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只貓?師父說︰可以啊!這師父就用神通力,把這老鼠變成一只貓,它就覺得不錯啊,變成一只貓好多了啊!但是這只貓出去的時候,看到一只狗,它又很害怕,又跟師父說︰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只狗呢?師父說︰可以,我可以把你變成一只狗。就變成一只大狗,所以它又覺得非常的得意。但是有一天,當 走進森林的時候,它看到一只大老虎,它又很害怕,它跟它師父說︰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只老虎呢?那我就無所畏懼了!師父說︰可以,我就滿你的願吧!結果它變成一只老虎以後,它想這下可好了萬獸之王,它就得意洋洋的走出去啦!但是有一天,它從屋外回來的時候,它看到原來的那一只貓啊,它嚇得滿身大汗。它就覺得很奇怪啊,我變成一只老虎,我為什麼還怕貓呢?就找 師父。師父說︰
我的神通力可以改變你的外表,但是改變不了你的內心,你過去生怕貓的這種習性,我不能改變你啊!
這故事就是告訴我們──雖然我們不斷的做功課,假設我們心態還是活在過去的心態,那麼我們生命其實沒有改變,因為我們還是被過去的業力所系縛,我們生命的水流,並沒有徹底的改變,因為我們的心態並沒有改變。
本經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不能夠再跟著感覺走了,我們一定要在我們生命的前面,放出一道的光明,用智慧的光明來引導我們的生命,而不是再用感覺、用妄想來引導我們。我們過去生就是跟著妄想走、跟著感覺走,所以我們生命痛苦的歷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過去生的痛苦教訓,並沒有給我們得到啟示,我們還是活在過去的習氣。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回光返照,不能再向外了,從內心當中找到真實的自我,然後重新出發,是這個意思。
那麼在這回光返照──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本經有二十五圓通,它有二十五個所觀境︰
庚四、風大圓通
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生命當中擾動的相狀——動相,它不是寂靜的,它是擾動的,生滅擾動的。
古佛示觀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觀破群動
【我于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于分寸中鼓發狂鬧。】
這個觀察風大而悟入圓通的當機菩薩是誰呢?是琉璃光法王子。這個琉璃,它是一種青色的寶物。這位菩薩,因為過去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力的招感,他身上經常放出青色的光明,內外明徹,所以叫琉璃光——琉璃光菩薩,琉璃光法王子。他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把生命做一個回顧──
他說︰我現在回憶我過去──當我還是凡夫的時候,我過去生是怎麼修行的?他說︰在過去恆河沙劫,這麼長的時間,我曾經遇到了一尊佛出現于世,叫無量聲佛。這個無量聲佛在因地的時候,也是觀想風大而得成就,所以他在果地上的開示,就開示諸位菩薩應該要好好觀察我們這一念眾生本具的本覺妙明。
這個本覺──就是我們要觀照的心性的本體,就是空性的本體。我們前面說──先把心帶回家,怎麼把心帶回家呢?從假入空,就是觀察這個本覺;接著從空出假,隨順心性的妙用,就是所謂的妙明;本覺約本體,妙明約作用。
應該怎麼觀呢?觀察這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他觀察這整個依報的世界,跟正報的眾生身心世界,都是由一念無明的妄動之所產生。
為什麼會有世界?為什麼會有眾生呢?
我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啊!因為我們過去真如不守自性;你向外攀緣,一念的妄動,然後就在空性當中,這樣產生出來。佛陀說︰這虛空本來沒有華,生死凡夫自己看到虛空當中的狂華,在那邊亂舞;那麼你把眼楮治好了,狂華就消失了。也就是說︰整個生命的根源,就是那一念的妄緣──這種虛妄的妄動之緣,他就從這個地方觀起。
生命──就是我們的心動,因為心動所以產生風動、𤧹銦@ 磺蟹 投 鵠戳耍 br />
所以這時候他就開始觀察…『我于爾時』──我這時候就開始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當然心是沒有形相,你一定要有一個門;你要知道心性是沒有相,你怎麼觀呢?你肯定不能觀嘛,所以你一定要從有相的…我們講從假入空,一定要依止假相,那麼這里他觀察的假相有四個︰
一、觀界安立──首先他觀察這個界,界是空間,我們的地球為什麼能夠安立呢?因為下面有這個大氣層,風大的執持。
二、觀世動時──這個世就是時間相,這時間怎麼就會流動呢?為什麼會有昨天?為什麼會有今天?為什麼會有明天呢?哦,因為我們心在動,所以產生時間相在動。
三、觀身動止──我們身體怎麼就會生老病死呢?為什麼會慢慢的衰老,頭發會變白呢?哦,也是一念的妄動。因為我們的心──生滅心;生滅心──一下子住在這個…一下子住在那個…就像那猴子一樣,抓一個丟一個、抓一個丟一個…我們的心不斷的變化,所以我們的色身也不斷的變化。
四、觀心動念──這是根本,所有的世界、色身,都是我們的心在那個地方生住異滅的妄動。
這四個法[界、世、身、心]──諸動無二。雖然它的假相不同,但是那個妄動的相狀,等無差別。所以他就知道,其實生命是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因為仁者心動。當然這個仁者心動,應該說︰我為什麼會有現在色身呢?因為你前生心動了嘛!你前生打什麼妄想,就把你現在創造出來;現在的你,是前生的妄想變現出來的。說︰鎭…我來生去哪里?很簡單啊,你看你今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打什麼妄想,你就知道你來生是什麼相貌,因為你的心在動,所以你就會有外在的世界身心變現。
他這個時候就掌握了生命的脈動──由于你心中仁者心動,所以創造了整個世界、整個身心,所以他開始覺了——這一切諸多的擾動之相(下面這一句話很重要)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他正式回光返照。
動是一個假相——你要住在這個動,你就心隨境轉!
但是你要用智慧來面對它,你就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將往哪里而去?結果我們發覺︰這樣的一個身心的動相,它根本沒有源頭──我們本來就沒有這個動相,所以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就是一個因緣和合的一個暫時的假相,如此而已。所以他開始跟這個假相怎麼樣?脫離!我們一定是先脫離假相,再來面對假相,這是個關鍵。
所以十方微塵諸顛倒眾生,同一虛妄──他看到整個十方世界當中顛倒眾生,這包括造善的凡夫、造惡的凡夫,心中都是住在這個虛妄的擾動之相當中,都是屬于虛妄的。如是乃至包括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眾生,就好像在一個器皿當中,貯存很多、很多的蚊子,在那個地方啾啾亂鳴啊,在一念的妄想當中啊,在那個地方動發狂亂。
所以他這個時候發覺了──
為什麼有眾生?為什麼有世界呢?因為我們心中不斷在『動』,而更麻煩的是,我們住在這個動當中,所以造成了怎麼樣?生命的相續。我們前生動了,把今生創造出來,創造出來以後這個假相,這個境又刺激我們的心又開始動,又把來生創造出來,這個生命的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前生動就創造一個假相;我們又住在這個假相,然後又開始動;有往好的地方動→來生就安樂一點;往不好的地方動→來生就痛苦。
我們就是住在自己心中的那一念妄想中。
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一件事情──《楞嚴經》在處理生命的問題,它的態度是回光返照的。你看我們一般世間人說︰我要處理問題!其實處理問題這一句在《楞嚴經》是不對的!問題不能處理啊!
如果你講『處理問題』,表示你是『住在問題』來處理問題,這不對啊!
《楞嚴經》的意思是──化解問題。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先不要馬上住上去,因為你一住下去馬上起對立。一個人的內心住在外在的人事,你問題你永遠不可能處理好,因為你已經落入那種業力的輪回,你就帶動了生死業力!遇到問題,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來,你告訴你本來沒有這個問題,你一定要先脫離問題,才能夠去面對問題。把你的心先帶出來,你一旦住進去,你就很難處理了,你就被這個生死的業力,攪進去了。
當一個人看出──這個動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表示這個人開始回家了、開始跟那個動相脫離了,這時候他開始在回光返照,那麼他的方向已經走對了──他是往那個真實的方向在走。這地方是他的因地修學,接著我們看他後面兩段果地的功德…
頓證徹悟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前文︰琉璃光法王子自己描述他在因地的時候,他先觀察外在世界是動的,然後他知道了外在世界動,是因為心中有在動;之後他回光返照──我心中的動從什麼地方來?又將往哪里而去?結果答案是覓之了不可得。所以他開始對那個動相,開始無住,開始跟這個生命的動相,慢慢的脫離、慢慢的脫離。最後的結果是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佛法是重視方法的──你方法對了,你轉凡成聖是遲早的事;就好像說你上了高速公路,你這個人修行上路了,那麼到目標是遲早的問題。所以他在這樣的…逢佛,這個佛是誰呢?就是指前面的無量聲佛。那麼他在遇到無量聲佛開示觀察風大的方法之後,很快就證得我空、法空的無生忍,就把無始劫的妄想給息滅掉了。這時候──他的本來面目,一念清淨的本性,全部的顯現出來。爾時心開,妄想破壞,無始劫來系縛他一念心性的妄想,啪!被打破了。乃見東方不動佛國,這個見是顯現,他就能夠到十方世界(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乃至于輾轉侍奉十方諸佛,而且他的身心放大光明,洞徹無礙,內外洞徹猶如琉璃光明沒有障礙。這個地方講他的功德。我們看總結──
那麼現在,釋迦牟尼佛問我圓通的法門,就我個人來說呢,我最喜歡觀察那個動相。所有的生命就是你心中在動,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動,那麼內心的動其實是沒有根本的,它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你只要放掉,它就消失掉了。所以悟入了真實的菩提心,成就大乘的真如三昧,那麼合于十方諸佛所傳的那一念微妙的清淨的心體,對我來說──觀察風大為所觀境,這個是最為殊勝的法門。
關于這個動相──其實小乘佛法也很相應觀察生命的動相,你看他觀察無常……動就是什麼?變化嘛!那麼從無常當中,他看到了無我,然後就把我執消滅了。不過小乘佛法他在觀察的時候,他對生命的動相,他是遠離的,他沒辦法同時又回來。大乘佛法是從假入空又從空出假──又回到這個假相,利用這個假相,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小乘佛法是把這個假相啊,全部消滅掉。所以大乘佛法對于生命的假相態度是這樣,他只是做到四個字——不隨妄轉。這個假相你不用消滅,這個動沒有錯,生命本來就動態的嘛,你怎麼從動態的生命當中,去創造功德?問題在這個地方,不是把那個動相消滅掉。我們看琉璃光法王子,從頭到尾都沒有去消滅那個動相。
在經典上有一個小故事──
說︰有一個阿羅漢,在山上帶了一個沙彌在修學,後來這個阿羅漢入定觀察這個沙彌啊,死相現前,只剩下七天的生命。阿羅漢就起慈悲心,古時候的風俗…總是想要落葉歸根…死掉以後回到故鄉。就跟沙彌說︰你現在回到你家去,陪陪你老母親,七天以後再回來。當然羅漢知道這個人不會回來了!那麼這個沙彌就秉持師教,包袱整理一下就出發了。那麼在回家的路程當中,他經過一個河岸、一個河邊,突然間看到有一堆螞蟻,在那個地方到處跑,眼看這個河水馬上要漲潮了,這個沙彌看到這種情況,起了一念的慈悲心…慈悲心也是在動嘛…就把衣服脫掉,把這所有螞蟻包起來,送到比較安全、干燥的地方去,處理好了,他就回家了。回家七天之後,他如實回到僧團跟師父銷假。這羅漢一看,哎喲…你怎麼又回來了?當然阿羅漢他也不用問為什麼,他一入定就知道,哦,原來這個沙彌在這個生命當中,動了一念很真實的慈悲心,所以把他的災障消除了!
我們的生命是這樣子──
我們過去生一念的妄動,創造一個業力,這個業力它是有方向性的,但是你今生的動,也會產生一個方向。好像一個足球你往東邊踢,但是你今生產生一個強大的業力,它又有一個向西的方向,最後把東、西的力量結合起來,就變成一個東西的方向。當然我們今天要把業力轉變,那你的心要很真誠,至誠懇切,這個沙彌我們從教理的判定,他當時的心肯定是很堅定的,那個慈悲心很強,用強大的動力,把過去生這個動力轉過來。
這里的意思就是說──
生命就是我們心在動;動沒有錯,問題是你要把這動引導到極樂世界、引導到萬德莊嚴,往這個方向動。
我們要知道——你要引導一個假相,你不能住,你一住你就被它主導。
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
你一旦住在一個假相,你的生命就變成被動,你就沒有主導權,你就是一個生命的屈服者。你只要住在一個假相,你對這個假相就失去了主導權,它來引導你;你無住你就能引導它。所以你的生命到底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這看你自己。你一安住在一個生命的假相,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過去了,你就看不到你的未來,你沒有未來可言;你今生當中──你會遇到什麼事、你會活到幾歲、你會怎麼樣,大概就是被過去的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算得準準的。但是你一旦跟它脫離時候,那你就是活在未來,你拿回了生命的主導權,就這麼回事。
庚五、空大圓通
前面是觀察動相的風,這里是觀察虛空,無量無邊虛空的相狀,從虛空當中而悟入了現前一念心性。
敘昔所證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神通無盡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x,化成虛空,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觀察虛空的相狀,而悟入圓通的當機菩薩是誰呢?是虛空藏菩薩。為什麼叫虛空藏呢?因為這位菩薩因地的時候,以廣大的虛空為所觀境,所以證入圓通的時候,他現出廣大的色身,所以安立為虛空藏。
他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就回憶過去說︰我過去跟釋迦如來在定光佛所。這個定光佛是誰呢?就是然燈佛,為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一尊佛。他當時跟釋迦牟尼佛在定光佛的時候,就已經成就了無邊身。這個無邊身, 益大師說︰指的是清淨法身──證得我空、法空,已經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所以安住法身。那麼安住法身,有什麼好處呢?這以下講出它的妙用。你看︰一個人開始放下的時候,他對生命產生主導性,他得自在了。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他證得清淨法身之後,他那一念明了的心,就能夠去執持四大;這個四大是地水火風,這四大寶珠,就是他的色身,四大地水火風,他能夠隨心自在,他要把色身變成一只老虎就變成一只老虎,他要把它變成一個菩薩就變成菩薩,他能夠在四大當中得大自在。 益大師說這是證得我空的真如。
照明十方微塵佛�x,化成虛空這個地方是證得法空的真如。他又能夠把外在的十方的微塵國土,把它化成無邊的虛空,把有相的佛土化成無相的虛空,當然他也可以從虛空變成十方的佛土。所以他能夠在──人我相、法我相,這兩個相狀當中得大自在。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他又在一念心當中,現出大圓鏡智,這里指的是根本智;從根本智當中流出十種微妙光明,這個是後得智。根本智是空觀的智慧,後得智是假觀的智慧──它能夠照了十法界因緣果報的差別,叫十種微妙光明。他這種根本、後得兩種智慧,流灌十方,窮盡十方的世界虛空,是沒有時空的障礙。
所以你看一個人,我們能夠放下眼前這些的小小的事相,我們得到這麼多好處!
依正無礙
【諸幢王�x,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諸幢王�x,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前文講到他的神通,這里講到他的自在︰
第一、依報涉于正報︰這個依報是什麼呢?廣大的諸佛教化的世界,諸幢王�x,它能夠來到他一念的清淨的心中,乃至于涉入我的色身,這時候我的色身形同廣大的虛空無邊,而且不互相妨礙。你看這麼大的無量無邊的世界,能夠來到我這麼小的身心世界,這叫無量而涉入為一──無量為一。
第二、正報涉入于依報︰那麼我這個微小的色身,也能夠同時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來顯現這個應化身,來教化眾生,這一為無量──廣行佛事,得大隨順;這個隨順就是自在,隨心自在。這是講到依、正的一種自在無礙。
圓證無生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于同發明,得無生忍。】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他講出︰為什麼他就有這麼多廣大神通力呢?為什麼我們就沒有呢?他就能夠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x,化成虛空?當然事出必有因嘛,他說︰我這個廣大的神通力,因為我觀察四大──地水火風是無依,就是它是沒有自性的,自性空的。它只就是我們妄想生滅的因緣把它變現出來──心生則種種法生;乃至于這個無相的虛空,它的體性也是沒差別的。佛國本同,在虛空整個十方世界的佛國當中,它的相狀是差別,但是虛空是沒有差別的!于同發明,在這平等不二的虛空當中,他從相狀悟入了真實的心性,證得無生法忍。
所以︰佛問圓通,我在因地以觀察虛空無邊。他先把一切法,這地水火風色法都是不真實的,把一切法會歸到虛空,再把虛空的相狀回歸到一念心性,而悟入了真如三昧,結果成就了妙力圓明。這個妙力指的是他的神通,種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神通(前面說過的);圓明指的是他智慧的觀照,他有從假入空的智慧──從假相悟入空性的這種觀照,所以斯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