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出家者,先須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氣血凝滯。須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
隴州龍門山上,溫言漫步山間窄徑,入耳是聲聲滿是稚氣的吟誦之音。
邱祖“入 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簑,雖簞瓢不置也,……晝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隱隴州龍門山七年,如在 溪時”。
全鎮龍門派,由此乃興。
龍門派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朱明王朝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
龍門派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 、丹藥等道教文化瑰寶重新整理。
明新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甚至于海外都得到了廣泛傳播,堪稱當世一大顯學。
就是這樣的一方顯學,卻在張至順真人羽化之後面臨了後繼無人的窘境。
隨著梅天人自陰世現世,撼動世間洞天福地,作為此界修行者的最高修行資糧之一,代表了【財侶法地】中【地】的天花板的洞天福地也逐漸被納入了世人的眼界。
作為傳古道脈,龍門派自然也有著其專屬的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為景,或兼有山水。
至于真正的仙境,自古以來,源星之上唯有昆侖祖脈衍生的洞天世界當得上“仙境”之稱。
等而次之,“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
新朝歷代以來,流傳至今的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
這些洞天福地之說,多系實指,又可以說是虛指。
蓋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是洞天福地成就了仙真,還是仙真造化了洞天福地?
若從一時的造化玄奇來說,確實是洞天福地助推了先賢的登仙之途;若將尺度拉長進歷史的視角,沒有了仙運加持的洞天福地,最終大都難免在浩蕩的歲月中跌落了位格。
……
“此番龍門洞天重開,內里尚不知孕生了多少的靈機,亦或者凶煞。希真真人代表新朝議會前來主持洞天的合作開發,經判定,洞天內呈現清濁交混的氣機。更為具體的,現在洞天還沒到出世之時,也都只能是揣測而已……”
龍門派內,最終接待溫言的乃是一位派內高真——虛度法師。
他向溫言介紹著關于龍門洞天內的情況,也吐露了此番招來溫言的最終目的“龍門洞天雖是即將出世,在其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呈現鴻蒙未判的狀態,不足以容納法境之上的力量,同時還隔絕了一應現代物理的規則。更甚者,連職業高段的修行者都會受到洞天規則的壓著,所以才召集了如你這般的本脈修士,待空間穩定後,隨同議會探索部隊共同入洞天一嘆。”
“你,可願意?若是不願,自不強求,緣法玄妙,听憑自然。”
“我……願往!”
溫言沒有過多猶疑,便應了下來。
不是道脈已經淪落至找不出羽士層次的弟子同往,所謂洞天探索,是有危險,卻更是一大機緣。龍門派正是因為處于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才更願意將機緣分享給更多的支脈子弟,如此,便是只有個別出頭,也抵得上投資的付出——畢竟,道脈式微,本也就守不住太多的利益。與其拱手讓與外人,不若分享給更多傳承了道脈香火的散修。
是的,若以道脈而論,溫言這一脈的傳承,確實也與散修無異了。
散修便散修了,溫言對于他人的認知並無意去改變什麼。
她在妖都切實感受過已故大宗師虞晉年的道場內,那種由法域朝著福地演變的氣機。
當時的她境界太低,並不能捕捉到其中的玄奧,便縱是如今來看,同樣看不出更多,但那種法理交織,道韻盎然的感受卻是她銘記至今而不忘的。
“福地”,意謂得福之地,在新朝古早的修行認知中,即認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這些,當然在隨後的修行文明演進中得到了優化,但大體的根基是不變的。
遺作未成型的福地尚且如此,龍門派內傳承數千年的洞天又當如何?
溫言不勝心向往之。
米晶子道長既去,沒了法境巨擘級數撐場的全真龍門顯然也沒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一脈相承,全真一系中素有“北七真”之稱其他六大道脈中仍有真人駐世,正是有著這樣的基本盤,在新朝議會官方的斡旋下,才有了合作開發龍門洞天的情形。
龍門派內,當然也不止招募了溫言一名俗家弟子,屬于他們這樣的人群被分配在了緊挨的幾處院落。此時,已有長袖善舞的人員出面聯絡起了諸人。
這件事情,龍門派沒有親自出面來做,可見其本身對于溫言這樣的支脈、俗家弟子也並未抱有過多的希望,只是聊勝于無的順帶之事罷了。
溫言坐在風亭一角,淡淡地看著院中一伙人的熱絡交流,心緒也是淡淡的。
期間也有人前來邀她共商入得洞天之後的合縱連橫事宜,她都只是婉拒了。
對她而言,接下來的洞天之行並無更多的企圖。
左右不過為了一句話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
心泉微漾,被無端吹皺,自方君子處習得的儒門【心鑒】之法默運,于是,波瀾粼洵的心泉便也慢慢恢復了平靜,平靜得仿佛一面鏡子,可以倒映出完整的人心。
心鑒啊,以心為鑒。
可惜我還是做不到……
一聲幽幽嘆息。
“第二雲游
凡游歷之道有二
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骯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行萬里之途,勞形費力,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游之人。
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二登幟瞼之高山,訪明師之不倦,渡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游也……”
山中道童的誦持聲伴著松濤,隨風而來,恍恍惚惚,溫言靈台澄澈,心也得到了寧靜。
喜歡修行在超凡復甦的現代社會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修行在超凡復甦的現代社會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