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安府到京城的奏折,就算是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都需要四五日。
也就是說,周清發現之後上報給朝廷,應該是初三的模樣。
雖然徐佔榮來了臨安府之後自報家門,但為了避嫌,周清不經常打探徐佔榮的行蹤,導致幾日後才發現徐佔榮死了,也是有可能的。
畢竟古代不比現代,有電話可以聯系。
當然,江宥幀也不是為了周清開脫,而是在想這個可能性。
倘若周清是那些人的同伙,那他完全可以將此事隱瞞下來。徐佔榮只是來臨安府巡視,知道他來的人必定不多。周清若是心里有鬼,肯定會將此事隱瞞下來。
這年頭死個把人只要毀尸滅跡,確實說不清楚,反正一問三不知就對了。
“江愛卿,你怎麼看?”皇上等江宥幀了解事情經過之後,便迅速問道。
這?江宥幀就只听了這些,完全不能下定論。若是能看到那兩封奏折,或許還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回稟皇上,是否容臣一觀奏折?”
眾人頓時竊竊私語,這江宥幀當真是恃寵而驕。就憑一個六品官,竟然還想看奏折?
“周忠,將奏折遞給江愛卿一觀!”
眾人頓時個個面色不自然,竟然真的給了?皇上對江宥幀也榮寵太過了吧?
周忠將兩封奏折奉上,江宥幀首先看的是徐佔榮的。
這前頭說的都是最近巡視江南鹽道時遇到的問題, 老生常談,都是私鹽販賣屢禁不止。之後便寫到了臨安府,江宥幀在上面看到了周清的名字。
府城就在鹽道邊上,臨安府的碼頭就是供鹽運補給處之一。可出了臨安府不遠,大運河中忽然在年前匪患猖獗。
徐佔榮彈劾周清身為臨安府知府,運河那邊正好在周清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清卻任由匪患擾民,甚至連上次官船都遭到了搶掠。
百姓怨聲載道,對官府諸多怨言。為此,他前往臨安府微服私訪了好幾日,查明情況基本屬實。
販賣私鹽的鹽幫似乎與匪患的幕後主使似乎有勾結,他查到一方勢力為當地鹽幫,幫主陳嘯天。
此人是近幾年才崛起的勢力,但短短幾年就壯大了幫派勢力,成為能與朝廷抗衡的存在。
他手下追隨者眾多,又以利誘之,就連官府都奈何不得。
可若是販賣私鹽,雖然損害的是朝廷的利益,但百姓受益居多。但自從臨安府匪患猖獗之後,當地私鹽便漲價不少。
官鹽本就不夠,再加上船運還遭到了攔截和搶掠,導致當地鹽價飛漲。
徐佔榮已然去信給了都轉運鹽使司的都轉運使盧勝元,請其出手調控鹽價。
並且鹽運也與他們有關,此次官船被劫,雖然之後還了回來,但也是鹽幫對朝廷的挑釁,應該一同向朝廷稟報,派兵來剿匪。
徐佔榮的奏折內容很多,但寫到這里也結束了。
下一封就是周清的奏折,如諸位大人所說,就是房主發現了徐佔榮的死,上報給了官府,他立刻就上報給了朝廷。
之後就全是為自己開脫之詞,說徐佔榮不信任他,喜歡單獨行動。
雖然借用了府衙的捕快,但經常甩開他們秘密行動。這一次,徐佔榮說是過年要回去,因此周清便以為徐佔榮已經回了平江府。
上書是萬萬沒想到徐佔榮會死在臨安府,懇請朝廷派遣欽差過來查明此事,還他一個清白。
“皇上,周清身為臨安府知府,明知匪患和鹽幫猖獗,卻不曾向朝廷請求增援,可見他收受了好處。請皇上一定要徹查此事,以儆效尤!”
戶部尚書杜意坤尤其氣憤,鹽運也是朝廷重要稅收之一,且隸屬他們戶部管轄。如今有人明目張膽搶奪國庫,這讓他怎能不氣憤?
“皇上,此次他們戶部也難辭其咎。戶部每年都派遣官員前去查賬,卻未曾發現,他們就沒發現鹽倉的異常?販賣私鹽,必然與官倉對不上。那些人膽大包天,必然會動鹽倉。”
兵部尚書隋元朝又站了出來,這就是給杜意坤上眼藥的好時機。
“皇上!自古以來鹽幫就存在,已經形成了氣候。每次圍剿都興師動眾,但最後都折戩沉沙。此事牽動百姓利益,民匪一心,確實難以剿滅。
鹽倉是否異常,僅憑每年下去查探,確實難以找到證據。若是再有官員勾結鹽幫,上瞞下欺,那戶部又如何知曉?”
杜意坤氣得瞪了一眼隋元朝,這就是個瘋狗,逮誰咬誰。
“皇上,此次都轉運鹽使司竟然沒將官船被劫一事上報朝廷,意欲何為?臣以為此次都轉運鹽使司一並查檢,若是有人私通鹽幫和匪徒,立即就地正法。”
首輔林居暉第一次十分震怒,他是南派,如今南派出了這個大紕漏,他臉上無光。
再者臨安府知府周清原是他的門生,此人在為官之後就投靠了他們南派,否則臨安府這等富庶之地能讓他去?
“臣附議!還請皇上派重兵和欽差前往,以正朝綱。”
禮部尚書羅承奕出列,這不是派系相爭的時候,派遣去江南鹽道的官員屢屢出事,朝中人人談之色變,朝廷必須嚴管了。
“臣附議!請皇上立刻派遣都察院官員前往臨安府。”眾人齊聲道。
皇上將目光投向了江宥幀,“江愛卿,你且說說,有何見解?”
“回稟皇上,見解談不上。臣愚笨,只是疑惑都轉運鹽使司為何不將官船被劫一事上報?即便事後還了回來,但也是對朝廷的挑釁。
且周大人在位多年,對鹽幫一事是否做過處理?”
江宥幀覺得鹽幫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牽一發而動全身,牽扯如此之廣,僅憑周清,肯定是不行的。
必須得朝廷派兵鎮壓,但若是有官匪勾結,跑了漏網之魚,那就是禍患無窮。不用多久,就會卷土重來,屢禁不止。
“不錯!周清若無勾結,但也是無能之輩。朕預備此次派遣兩位欽差前往臨安府,可調遣附近駐地的軍隊剿匪,一萬人。”
這次皇上怒不可遏,下定決心剿匪。雖然不能完全鏟除,但也可消停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