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這也許是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了。
“春秋”得名,緣由孔子修訂《春秋》,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
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代”。
為縮小甄選範圍,本書采用後一種說法,並延伸至楚惠王時期。
“霸”,為政之名,諧音“伯”,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禮記•王制》當中解釋是“千里之外設方伯”,也就是說春秋五霸指代的是春秋時期領導各諸侯的老大。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微,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于是各個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之利,開啟了激烈的兼並、爭霸戰爭。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余個,到戰國早期大約二百五十余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
然其會盟、征伐事跡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春秋五霸”是歷史上對春秋時期諸國中實力、號召力執牛耳者,同時對歷史的發展貢獻最大的五位國君的稱呼。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個國家的哪五位國君,確是一個十分有爭議性的問題。
史學界通常認為,能稱的上霸主的君主,應該有以下幾種作為︰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幫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攘夷,幫助中原諸侯國抵御來自四夷的入侵;會盟,被周天子冊封或者被諸侯擁戴為霸主。
在歷史上,關于“春秋五霸“是誰的不同說法,至少有七種,而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眾之處。
這七種說法分別是︰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如果我們把上述霸主都羅列出來,就是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十二個人。
歷史對歷史人物的評判有其相對性及閉塞性,作為一本正史小說,應當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使之基本符合當下的價值觀。
換句話說,我不要歷史覺得,我要我覺得。
現在,我以一名評委的身份,從現今考察干部的標準來對“霸”進行重新衡量,使其更符合時代的核心價值觀,那便是德、能、勤、績、廉。
作為一名君主來說,要同時做到以上五點很難,尤其是“廉”這一方面,扯了不少的後腿,但這絕對是非常有意義的考核指標,因為,我評選五霸的目的,不僅要歷史記住這些豐功偉績彪炳史冊的英雄,他們更要為後世樹立一種高尚的道德要求。
開始!
評委︰“按照順序,首先有請鄭莊公述職。”
鄭莊公︰“我年少即位,面對強勢的母親和恣驕的叔段(親弟弟),為了鄭國的穩定,我選擇了隱忍不發,步步退讓。二十多年後,野心勃勃的叔段叛亂,我才不得已興兵討伐,平定叛亂。
後人認為我頗有心機,故意縱容叔段就只是為了逼他造反,我覺得很冤。當時叔段到京城後,積極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一度掌握鄭國近半壁江山,其心昭然若揭,母親也成為他的幫凶。面對這種情況,繼續放縱便是引火燒身,我也不會拿身家性命來賭博,只能說叔段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典型吧。
平叛之後,我開始執政。
對內,我大力發展農商,堅決貫徹執行先君‘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