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126、鄭莊公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126、鄭莊公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這也許是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了。

    “春秋”得名,緣由孔子修訂《春秋》,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

    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代”。

    為縮小甄選範圍,本書采用後一種說法,並延伸至楚惠王時期。

    “霸”,為政之名,諧音“伯”,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禮記•王制》當中解釋是“千里之外設方伯”,也就是說春秋五霸指代的是春秋時期領導各諸侯的老大。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微,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于是各個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之利,開啟了激烈的兼並、爭霸戰爭。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余個,到戰國早期大約二百五十余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

    然其會盟、征伐事跡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春秋五霸”是歷史上對春秋時期諸國中實力、號召力執牛耳者,同時對歷史的發展貢獻最大的五位國君的稱呼。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個國家的哪五位國君,確是一個十分有爭議性的問題。

    史學界通常認為,能稱的上霸主的君主,應該有以下幾種作為︰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幫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攘夷,幫助中原諸侯國抵御來自四夷的入侵;會盟,被周天子冊封或者被諸侯擁戴為霸主。

    在歷史上,關于“春秋五霸“是誰的不同說法,至少有七種,而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眾之處。

    這七種說法分別是︰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如果我們把上述霸主都羅列出來,就是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十二個人。

    歷史對歷史人物的評判有其相對性及閉塞性,作為一本正史小說,應當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使之基本符合當下的價值觀。

    換句話說,我不要歷史覺得,我要我覺得。

    現在,我以一名評委的身份,從現今考察干部的標準來對“霸”進行重新衡量,使其更符合時代的核心價值觀,那便是德、能、勤、績、廉。

    作為一名君主來說,要同時做到以上五點很難,尤其是“廉”這一方面,扯了不少的後腿,但這絕對是非常有意義的考核指標,因為,我評選五霸的目的,不僅要歷史記住這些豐功偉績彪炳史冊的英雄,他們更要為後世樹立一種高尚的道德要求。

    開始!

    評委︰“按照順序,首先有請鄭莊公述職。”

    鄭莊公︰“我年少即位,面對強勢的母親和恣驕的叔段(親弟弟),為了鄭國的穩定,我選擇了隱忍不發,步步退讓。二十多年後,野心勃勃的叔段叛亂,我才不得已興兵討伐,平定叛亂。

    後人認為我頗有心機,故意縱容叔段就只是為了逼他造反,我覺得很冤。當時叔段到京城後,積極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一度掌握鄭國近半壁江山,其心昭然若揭,母親也成為他的幫凶。面對這種情況,繼續放縱便是引火燒身,我也不會拿身家性命來賭博,只能說叔段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典型吧。

    平叛之後,我開始執政。

    對內,我大力發展農商,堅決貫徹執行先君‘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帷 氖 址秸耄  焓 摯硭傻男松袒肪常 溝彌9氏殖鏨桃搗 鎩  梅比俚氖 觥br />
    對外,我充分利用我在周王室的職位和權利,遠交齊、魯二國,近攻宋、衛、陳、蔡等國,為鄭國抗擊鄰國入侵和向四周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奈何鄭國地緣優勢太差,發展空間太小,拼搏了四十多年也沒能為鄭國開疆拓土,這方面還是挺羨慕楚國和秦國的。

    在結上制下、遠交近攻的同時,我還幫助齊國抵御戎人的進攻,營造了良好的國際聲譽,別看現在齊國強大,當時也是跟我混的小弟。在去世的那一年,我還與齊僖公、衛宣公、宋莊公在惡曹結盟,小霸于諸侯。

    雖然我本人沒有對中原的文化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但在當時,我不祭泰山祭周公,為人行事恪守禮數,《左傳》也贊我‘知禮’。

    說了這麼多,我唯一千不該萬不該做的事情,就是在葛之戰中射傷了周桓王,當然這件事也不能全怪我,周桓王偏信虢公,革去我在周朝機關中卿士一職,還親率大軍與陳、蔡、衛三路諸侯攻伐我,為求自衛我才奮起反抗。但我事後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並且派代表去面見天子陳述罪狀,以示和好。匯報完畢。”

    評委︰“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時已名存實亡;諸侯對天子的朝拜、貢奉大大減少,王室財政拮據、入不敷出,導致周桓王、周頃王還派人向魯國‘求賻(求葬費)’、‘告饑’、‘求車’、‘求金’,嚴重影響了機關運轉,這種情況直到齊桓公時才稍許好轉。

    更為嚴重的時,隨著王權的淪落,社會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代,各種矛盾都在急劇發展,而且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齊、晉、楚、秦等大國先後興起,中原陷入幾百年的不義之戰的漩渦。

    雖然當時處于奴隸制正在崩潰、封建制正在形成的大變革時期,許多諸侯國對擺脫周王朝的強權控制、極力維護本國利益的願望噴薄欲出,但槍打出頭鳥,鄭莊公‘假王命以逞其私忿,抗王威以肆其不’,以一己之力打開諸侯爭霸這個‘潘多拉魔盒’,是為不道。

    嚴格來說,鄭莊公頗具才干,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但思想守舊,作為‘霸’顯然不適合,建議取消其爭霸資格。

    好,我們有請下一位——齊桓公。”

    齊桓公︰“既然時間緊,我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吧,開門見山的直奔主題︰

    在品德方面,我‘正而不譎’、心胸寬廣、知人善任,求賢若渴而‘庭燎招士’,重用管仲、鮑叔牙等‘桓管五杰’,君臣同心,勵精圖治,民康物阜,實現齊國大治。

    在能力方面,我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所謂善戰者不敗,我能‘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雖然即位不久便被魯國在長勺打的丟盔棄甲,但我馬上調整了自己的戰略方針,改急取冒進為穩重待機,變單憑武力為文武並舉,才有了後來的‘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離枝、孤竹,為燕開路;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

    當然,在成績方面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總結八個字︰尊王攘夷、存亡續絕。具體來說是尊崇禮制,匡扶周室,將王室太子鄭扶上周天子寶座(周襄王);恪守禮儀,‘憂天下諸侯’,平息宋國爭君內亂,幫助魯國立君存國;力潰山戎,北上救燕,在夷儀重建邢國,在楚丘重建衛國,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維護了王室的威望與統一;在葵丘會盟上,我主持道義,率眾葵丘盟辭‘五禁’條款,禁止互相攻伐、廢嫡立庶、尊賢使能、尊老愛幼等,順義天下;小國來朝貢我國,我都象征性的收一點貢品,轉手賜予他們厚禮,使‘諸侯歸之’。

    是時勞者不疾,諸侯不怨;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一匡天下,其德傳稱。大知、大決、大節,這是天下人對我的評價。在我死後多年,多國諸侯風塵僕僕、鞍馬勞頓趕到齊國搞會盟,主題便是‘修好于諸侯,以無忘齊桓之德’。

    試問,我不為霸,試問天下何人為霸?”

    評委︰“說得好。當時王室式微、禮崩樂壞,楚人崛起、戎狄猖狂,使得中原諸國化作一盤散沙,夏、商、周以來積累了千余年的文化岌岌可危,是齊桓公在如此艱危的時局,靠著自己強大的國力和有力的領導班子,才維持了諸夏的組織和文化(‘衛諸夏之地’),使得各國人民樂業安居,激發民智,融合情感,整齊國紀,畫一民志,體現了齊桓公純粹至高、正大光明的領袖風度。

    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齊桓公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一上台就急于爭霸,以‘欲誅大國之無道者’的名義,裹挾諸侯去報復自己敵視的國家,比如出兵滅掉了對他不友好的譚國、遂國,打壓蔡國、宋國等;再次是挾天子以服諸侯,不管攻伐他國還是強迫諸侯簽訂盟約,總是打著周王室旗號,嚴重透支王室權威,晚年還想祭祀泰山,僭越天子之禮;最後是晚年昏庸,任用易牙、開方、豎刁等奸佞小人為重臣,導致死後五子樹黨爭立,齊國內亂,霸業不在。

    ‘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如果沒有齊桓公,我們這些後人們,恐怕就要被外來的蠻夷統治,喪失自己的文化與傳承,遭到屠殺與同化,所謂的中華民族,恐怕也不復存在了。瑕不掩瑜,其文治武功功蓋千秋,理應有五霸一席位。

    綜合評分︰

    德︰★★★★

    能︰★★★★

    勤︰★

    績︰★★★★★

    廉︰☆

    好,我們有請下一位宋襄公。”

    宋襄公︰“既然大家都說了,我也來說兩句︰我這人太過迂腐守舊,不適合做一名國君。我也深知自己幾斤幾兩,在父親宋桓公去世之前,我就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于庶兄目夷,結果目夷以不合禮為由,跑到衛國躲避。

    好在齊桓公瞧得起我,扶持我宋國,並且委托我照顧太子。他去世後,齊國大亂,齊太子昭向我求救,我念及齊桓公恩情,不顧宋國弱小,出面號召群雄出兵助太子昭回國奪位,結果只有衛、曹、邾三個小國響應,于是我率領聯軍劍指亂齊,殺了無虧與豎刁,趕走了易牙,公子昭才順利即位。

    經此一事,我在諸侯中也小有名氣。

    那時,我就覺得自己儼然是正義的化身,周禮的守護者,齊桓霸業的延續,中原秩序的維護者,大宋基業的開拓人,殷商血統的復興者……

    在盲目標榜的自我中,我迷失了方向,我不顧庶兄目夷的勸說,挺身而出,成為了一名活躍在中原政治舞台上的執法者。

    滕宣公不听話,我扣押了他;東夷鬧騰,我命邾文公把國國君當作祭品祭祀;曹國不服,我發兵包圍了曹國……

    我本想以一己之力安分各路諸侯,形成互相友愛的一個大集體,沒想到我的一系列舉措竟然將楚、齊、鄭、陳、蔡等國逼成反宋聯盟,中原再次四分五裂。

    我很迷茫。

    我做錯了什麼?

    也許我操之過急,我應該沿著齊桓公畫好的方向,繼續前進。

    沒錯,我想到了會盟,以盟約的方式約束各諸侯。

    庶兄目夷勸我︰‘一個小國去主導會盟,是禍害’。我告訴他,他錯了,國雖小,當有抑強扶弱之心,也能有一番作為。

    直到後來發生了一些事,證明我錯了。

    在盂地會盟上,楚蠻子蠻橫無理,竟然同我爭奪霸主。我雖愚鈍,但為人作嫁的事情決然不干的,我據理力爭,結果當場被楚蠻子抓了起來,帶回楚國囚禁。

    在場的陳、蔡、許、曹、鄭等五國國君沒一個幫我說話,因為楚蠻子帶來了軍隊。我很後悔沒有听庶兄目夷的話,也該帶甲會盟。

    囚禁了大半年,才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回到國內。

    丟臉丟到家了。

    休息了一年,哪都沒去,出門怕被人指著罵。

    一年當中,中原發生變革,楚國強勢崛起,鄭國這個牆頭草竟然支持楚蠻子稱霸!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個蠻子怎麼能夠領導群雄?這不是打諸國的臉麼?

    我決定教訓下鄭國,讓他知道什麼是廉恥。

    當我兵行泓水時,得知楚軍也趕來救鄭國,這樣也好,順便殺殺楚國銳氣,于是我在河邊擺開陣勢,枕戈待旦等楚軍渡河決戰。

    河水很寬,波浪寬,楚軍深一腳淺一腳的推著笨重的戰車渡河,狼狽不堪,丑態百出,將士們看的哈哈大笑,但有一個人沒有笑——又是庶兄目夷。

    他不僅沒笑,還勸我半渡而擊,我輕蔑一笑︰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乘人不備呢?

    事後,我為我的輕蔑一笑付出了沉痛代價——被恥笑了二千多年。

    渡河後的楚軍迅速發動攻擊,潮水般一擁而上。蠻子就是蠻子,打起架來一點風度也沒有,不管老的小的逢人便砍,就連我這個國君,他們見了也不禮拜,還一箭將我射傷。

    然後我就這樣掛了。

    最讓我搞不懂的是,為什麼後人將我列為五霸之一?幾千年前的事翻出來反復提及,是嫌我還不夠丟人現眼麼?

    哎!一切都是命。”

    評委︰“泓水之敗,不在于宋襄之仁,究其原因,還是宋兵戰斗力太差。從著眼于尊禮的層面上來說,宋襄公臨大事而不忘大禮,雖兵敗身死,但猶有文王遺風,是乃正道。

    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離不開‘禮’的約束。

    這是貴族精神的體現,是人心向善的弘揚,我們不能因為宋襄公秉承古軍禮儀,而被嘲笑和挖苦‘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但他不自量力、好名無實、不懂變通的性格,終招失敗,被貽笑千年,霸業成空,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但在春秋那個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給他以十二分的敬意,可列入五霸候選之一。

    綜合評分︰

    德︰★★★★★

    能︰★

    勤︰★

    績︰★

    廉︰☆

    好,我們有請下一位。”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126、鄭莊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126、鄭莊公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