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晉文公︰“諸君,我是晉文公。
我經歷過很多改變命運的事情,尤其是該死的驪姬之亂,讓我被迫逃亡。
那是一段充滿冒險與考驗的旅程——我從傲睨萬物的齊桓公眼中看到了氣吞山河之勢,也從衛文公身上讀懂了人間冷暖;我感激義薄雲天的秦穆公,也厭惡垂涎我身體的曹共公;我瞻仰過宋襄公的儀容,也同楚成王秉燭夜談;我驚訝于波瀾壯闊的大海,也穿過物產豐富的雲夢澤……
逃亡十九年,痛並快樂著,每天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一件事我想都沒想過——繼承君位。
人生就是這麼有趣。
如果說逃亡讓我領悟了什麼,我想,大概是成長。
我初為公子,謙虛好學,廣結良才,身邊不乏追隨我的能臣干將。這些人在我逃亡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我的舅舅狐偃在驪姬之亂時勸我離開晉國,才避過一劫;
當我準備在齊國娶妻生子、了卻余生的時候,又是狐偃伙同趙衰將我從溫柔鄉中拖出,重整我爭奪晉國君位的決心,說實話,快六十歲了,我一點興趣都沒有;
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快要餓死的時候,介子推割掉自己的大腿肉才救了我一命;
趙衰去找吃的,找到之後也沒有自己先吃,而是先給我吃……
感動的一塌糊涂之余,也讓我認識到,身邊這些人是值得托付的。
成為國君後,我厚賞這些從亡者,重用狐偃、趙衰、胥臣、欒枝、 缺、魏 、荀林父、先軫等人,並封狐偃為執政大夫,主理國政。
攘外必須安內,為防狐偃一家獨大,我還留了後著︰在軍事上首創三軍六卿制(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以 𤋊為帥(中軍將),執掌軍中大權。
這樣一來,朝堂政事以執政大夫狐偃為首,但在軍事上,身為上軍佐的狐偃就不得不服從 𤋊——軍政交織、互為掣肘,便于有效控制。
說遠了,再說回來。
在流亡列國的過程中,各諸侯也對我相當夠意思︰
齊桓公贈我二十輛駟馬車,甚至將宗室的一名女子嫁給我;
宋襄公被楚成王射了一箭,還掙扎起來用國禮款待我;
楚成王雖然是個蠻子,沒想到還用半生不熟的諸侯禮儀接待我,對我忽悠的‘退避三舍’也表現大度,我仿佛看到一個即將崛起的大國;
秦穆公更帶勁,居然一口氣給了我五個同宗女子,還派軍隊護送我回國助我即位。
厚恩異常啊。
以上可見我的品德、聲望非常的好。
當然,這還是要感謝我的父親晉獻公,用了八年時間血腥誅滅公室親族,才使得朝堂騰出諸多編制來安置我的能臣干將,不僅徹底地解決了‘公子作亂’這一問題,也順便廢除了公族大夫制度。
說句實話,多虧有了晉獻公,如果不是他打下的基礎,我也不能大刀闊斧的搞改革,晉國也沒有如今這般強大。
緬懷我的父親——晉獻公!
流亡十九年,我深刻體會到百姓疾苦,也深知民心向善,執政以後,我減免賦稅、救濟貧困、施惠百姓,鼓勵發展農業,獎勵墾殖;經濟上,我實行減免關稅、便利通商、降低稅收、寬免勞役的政策,積極爭取鄰商入晉。
不到五年,晉國國庫充盈、兵精糧足、百姓安康,盜賊都四處逃散不見蹤影,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安康氣象。
說道功績,那就是我一生的亮點。
上任第一年,就遇上周王後給周襄王戴綠帽子,周襄王氣不過,廢黜王後。
作為當事人之一的王子帶為了給心愛的周王後撐腰,聯合翟人攻周,大敗周軍,並自立為王。周襄王匆忙逃居鄭國,並告難諸侯。
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偉大思想,太陽一般從我身上冉冉升起。
作為姬姓一脈,股肱周室、戮力一心維護正統,本就是我們諸侯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我搶先秦國一步,發兵南渡河水,圍攻周都,殺死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重新主持工作。
中原秩序,一如往日。
我拿著周襄王賞賜給我的大片土地,背手黃河岸邊,靜靜的注視著中原大地。
不久,我遇到了人生真正的挑戰。
當時,楚國為稱霸中原,率領小弟鄭、陳、蔡圍攻宋國,眼看宋國就要向蠻子俯首稱臣,華夏禮儀即將遭受滅頂之災。
諸侯都對我投以期待的目光。
為報當年宋襄公禮遇之恩,也為了華夏文明的延續,我義不容辭的率軍救援宋國。
這是不僅是一場國力的角逐,更是中原諸侯改門換庭之戰。
在謀臣的出謀劃策下,我軍‘退避三舍’,誘使楚軍輕敵深入,在城濮大敗他們,楚令尹成得臣也帶著殘兵敗將倉皇而逃。
一戰而定乾坤——原先追隨楚國的小弟紛紛改旗易幟,投奔我晉國門下。楚國經此一戰一蹶不振,再無北進中原之心。
總結經驗,我認為還是晉軍軍紀嚴明,刑罰嚴明。城濮之戰時,我連殺三個不服從軍紀的人,其中一個還是我的車右(司機),以此樹立威信,《左傳》都借《詩經》來稱贊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說的就是賞罰公正。
反觀楚國令尹成得臣,肆意驕縱,對楚成王的命令根本不屑一顧,才造成城濮之敗。
三日後,在牆頭草鄭文公的再三要求下,我在踐土修建行宮舉行慶功大會。會上,我將城濮之戰的情況向周襄王做了簡短的匯報,同時敬獻了楚國戰俘。
周襄王很高興,還帶來了甜酒給我助興,同時賞賜我大輅車一輛、紅弓一把、紅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 瓚以及勇士三百。
看著眼花繚亂的賜品,我多次辭謝,因為我最想要的東西他沒給。
周襄王仿佛知道我在想什麼,當場一揮而就,寫下《晉文侯命》策命,命我“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
希望我恭敬地服從天子的命令,安定四方諸侯,懲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惡之人,使周王世代繼承祖業,永葆王位。
我大喜,又按照禮儀規定辭謝三次,方才接受命令——這就是我苦苦追尋的‘霸主’。
同年冬,我又以周襄王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及莒子在踐土會盟,盟誓︰‘共同輔佐周王,不得互相傷害,如有違背盟約,他的國家、軍隊和百姓,都會受到神靈帶來的喪師亡國的懲罰。’
這是一次勝利的盟會,是一次團結的盛會,人心凝聚,眾志成城。
‘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距齊桓公稱霸二十年後,我成為其後護衛周天子的第一諸侯,與齊桓公一世霸業不同的是,我朝周河陽,開創了晉國百年霸業。
安邦定國霸諸侯,‘是以後世無傳焉’,何人能與我相提並論?
對了,再補充一句︰在廉潔方面我也做的很出色,楚成王都表揚我生活不放縱(‘儉’)。
匯報完畢。”
評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公出走而正天下’。二十年的游歷,一路所見所聞所感,對晉文公的價值觀形成起到了非常積極地一面。
或許是列國諸侯們有意無意的表達出對齊桓公盟會盛況的無比羨慕,還是在酒醉之後流露出作為君主的遠大妄想,都使得晉文公堅定此生必定維護中原禮樂的夢想。
最為關鍵的是,晉文公還安排專人在國內整理、歸納並推行中原禮樂,連續十代人都在晉國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衛著華夏文明,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
晉文公總是將自己同齊桓公相比,就成就來說,晉文之霸乃千秋萬世,齊桓不可同日而語;但就為人來說,晉文公就有點‘譎而不正’了。
隨便舉幾個例子︰在你饑腸轆轆的時候,介子推割掉自己的大腿肉給你充饑,事後你卻燒死了他;你在曹國受辱的時候,僖負羈禮待過你,事後攻打曹國,你卻放縱士兵把人家家給燒了;曾經衛成公不禮遇你,你將他羈押在洛邑就算了,竟然還想著毒死他這種下三濫的招數;城濮之戰前,你曾答應幫助曹、衛復國,結果你夾裹私怨不肯恢復曹國,這就是失信。
看你臉也紅了,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功績遠大于過,並且事後你也積極的與秦、楚、鄭等國改善關系,又重拳打擊進犯的狄人,是個公認的霸主。
綜合評分︰
德︰☆☆☆
能︰★★★★
勤︰★★★★
績︰★★★★★
廉︰★★★
好,我們有請下一位,晉襄公。”
晉襄公︰“說來慚愧,父親晉文公去世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準確的說,是年幼的太子。
按規矩,文公薨當有我這個嫡子繼承君位,但卿大夫們顯然不這麼看。
這些所謂的股肱無時無刻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晉文公尸骨未寒他們便分為新舊兩派,開始了儲君爭奪戰。
雖然兩派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產生分歧,但在某一點上還是難能可貴的達成了共識——沒把我列為接班人。
幸虧我的母親比較彪悍,據理力爭,數日不歇的在朝堂一哭二鬧三上吊,喚醒這些人的良知,才為我爭得君位。
如果不是我的母親,還指不定君主為誰。
當我坐北朝南,望著階梯之下這些曾經跟隨晉文公的重臣的時候,我便想好了我的治國方針——垂拱而治。
具體原因也很簡單︰我太小,他們商量的事情我插不上嘴。
這樣也好,樂得清閑,讓他們玩去吧。
這些卿大夫們也是會玩,靠著晉文公時期的余威,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一會兒教訓鄭國,一會兒發動箕之戰攻翟國,一會兒發動�水之役打楚國……
此時晉國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如日中天!
然後,他們把事情玩大了——招惹了不該招惹的秦國。
秦國攻打鄭國不成,借道崤山撤軍,沒想到元帥先軫擅作主張,改變了約陣而戰的形式,在崤山設伏全殲秦國遠征將士,除三位大將外,一個不留全部絞殺。
自詡為禮儀之源的晉國竟然做出這種崩壞之事!
呪牷@獎磺厝聳游 讕眯緣某莧瑁 厝艘參 順中 歡系叵蛭夜 え鴇 矗毫僥旰竽輳 毓 肭治夜 伺硌彌 劍揮忠荒旰螅 嗇鹿 茁蝕缶 襖錘闖穡 聘 林郟 歡冉 Д澆 肩 亟記 br />
此後一百余年,秦國成為制約我國稱霸最大的麻煩制造者。
當我責備先軫,晉國還沒報答秦國擁立晉文公恩澤、反而攻打他們的時候,先軫反而對我破口大罵,還對我吐口水侮辱。
雖然他事後在箕之戰中以死謝罪,但他造成的損失已無可挽回︰為秦、楚聯盟埋下種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機侵擾,最終在晉國如日中天的時候,造成三面受敵的戰略局勢。
晉國憑著自己的能力活生生的給自己制造出來一個強大的敵人。
如果先軫沒有盲目沖動,晉國歷史終將改寫。
先軫戰死,標志著晉國正式進入屬于我的時代——襄公時代。
關鍵是我長大了,我可以把控自己的命運了。
命運給了我一把爛牌。
雖然晉國西敗強秦,東服魯國,北收衛國,南勝蠻楚,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四面樹敵,必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到了那時,晉國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我頓時明白,稱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並不能為所欲為。
我決定廢止諸多盛氣凌人的對外政策,團結各路諸侯,向諸侯展現霸主之德,改善同中原諸國的關系︰
我主動向魯國表達了歉意,熱情邀請魯文公再次訪問晉國,這一次,是我親自接見的魯文公。禮遇備至之下,魯文公驚喜異常;
我又將衛將孔達放回了衛國,還親自前往衛國致意,徹底修復了兩國關系;
沒過多久,曹共公也主動跑到晉國來朝覲……
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並加入晉國這個大家族。
‘德霸’使得晉文公建立的霸業得到延續,而且受到諸侯的尊重,這大概就是我所作的一點貢獻吧。
終于把牌打順了,我的生命也走到了終點——布施德治兩年,壽終正寢。
天妒英才!”
評委︰“晉襄公性格優柔寡斷,遇事不穩重,處事不決絕,尤其在人事方面,重組六卿問題上舉棋不定、臨陣換人,其老師陽處父也因此被暗殺。
晉襄公死後三年,曾經未入卿的大夫聯合起來發動叛亂,一度動搖國本。
晉文公時期軍政互為約束的制度,在晉襄公時期也合二為一,中軍將(正卿)成為了朝臣中絕對的領班人,使後來的三軍六卿制成為卿大夫篡權的基礎,導致君權旁落,甚至一家獨大的局面,為三家分晉埋下禍根。
可以說晉襄公的政治水平相當低下,當然,這與其執政時間不長也有很大關系。
有人認為晉襄公的功績是阻止楚國北上,我看未必,楚國公族不和,若敖氏漸大,內部紛爭激烈,北上之心合力不足,從�水之役便可看出端倪。
作為霸主候選之一,除了執政後兩年團結諸侯外,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實難服眾,頂多霸二代,不能再多了。
我們有請下一位,晉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