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125、楚惠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125、楚惠王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魯班一邊擺弄手中的小木塊,一邊問道︰“現在世上常用的進攻方法有築山臨攻、鉤梯爬城、沖車攻城、雲梯攻城、填塞城溝、決水淹城、隧道攻城、穿突城牆、城牆打洞、如蟻一般密集爬城、使用蒙上牛皮的四輪車、使用高聳的軒車。請問防守這十二種攻城方式應怎麼辦?”

    墨子手指沙盤,認真答道︰“凡守城之法,需在城門上準備好懸門和左右的機關。懸門長二丈,寬八尺,門扇上涂上泥土。濠溝有一丈五尺深,寬度相當于門扇的長度,長短以人長為度,濠溝邊修一管理懸門的房間,大概可以容納一人。城牆的四邊和四角都建望敵樓,使守軍在樓上了望敵兵,觀察敵兵的勢態,對敵兵進攻處加強防守。

    城上百步築一樓,樓有四根柱子,柱子安在基石上。下面高一丈,上面高九尺,長寬皆一丈六尺,都安上窗戶。三十步一個突門,長九尺,寬十尺,高八尺,鑿一窗,寬三尺,長二尺。城上設置火璙驉@鄢ゥ桃猿喬降母呦攣 齲 沒鷯諛┐恕3巧廈烤懦咧靡誨蟆 魂  蛔怠 桓  渙 8鞔Χ賈復 ぁ疝肌br />
    為防止敵兵敵方填濠溝,用火攻與之爭奪,鼓動風箱,在牆內外堆著木柴,以之焚燒。隔三丈犬牙便交錯安放一個靈丁。每十步有一人管理柴摶和弩箭,弩邊用狗犀環繞。

    敵兵打隧道來進攻,我方立即派穴地之師確定穴地之處,迎頭穴地以待,準備好短弩射擊敵人。或者用打隧道的方法來抵御敵方的隧道進攻,我方所打隧道必要恰好相當敵方隧道的寬狹,使它斜穿敵方隧道,使之可以填平敵方的隧道。

    ……

    失職者處以斬刑。”

    作為一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學過木工,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魯班還要高明,他一邊滔滔不絕分析退敵守城之法,一邊仔細講解各種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

    沙盤之上,魯班組織了多次進攻,結果多次被墨子擊破。攻守到了最後,攻城器械用盡,魯班也傻眼了,他看著眼前這個以“裘褐(qiuhe,粗衣)為衣,以(木曰,草曰)為服”的黝黑漢子,幾乎可以感到墨子還有綿綿不絕的招術沒有使出來。

    魯班認輸了,沉默了好久。但他不甘心,還想挽回一絲臉面,開口問道︰“我除了制造攻城利器,還制造了水戰兵器‘鉤拒’,你如何得破?”

    “鉤拒”為攻守兼備之利器,墨子一時半會也無法破解,但他卻趁這個機會再次申明了人要互敬互愛,不要發動戰爭的主張,他答道︰“我所用的道義之‘鉤拒’,要強過你的水戰‘鉤拒’。因為我以愛為鉤,以恭敬為拒。不用愛,鉤就不會親;不用恭敬,拒就容易輕慢,輕慢不親近就會很快離散。所以,互相愛,互相恭敬,如此互相獲利。現在你用鉤來阻止別人,別人也會用鉤來阻止你;你用拒來推拒人,別人也會用拒來推拒你。互相鉤,互相推拒,如此互相殘害。所以,我的鉤、拒,勝過你水戰的鉤、拒。”

    魯班听後大怒,盯著墨子,狠狠說道︰“你辦法多,但我有一個辦法肯定比你更厲害,我只是現在不說而已。”

    墨子一听便知,笑道︰“我也知道你所謂的辦法,但你不敢。”

    楚惠王听他像打啞謎似的,一頭霧水,看著他倆。

    墨子拜道︰“公輸盤的意思,只不過是想要殺死我。他以為殺了我,宋城就可以攻下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出發前早已派了禽滑(qinguxi)等三百墨者守宋城,他們都知道我的守城之法。即使殺了我,楚國也佔不到半點便宜。”

    楚惠王見識到了墨子的強大守城術後,認為天不亡宋,只好打消了攻宋的念頭。

    墨家生產的連弩車、轉射機、藉車,成了那個時期火力最強大最搶手的重型武器,但墨子的武器通常只賣給防守一方,而絕不賣給侵略者。而這些武器卻又是楚惠王最想得到的,于是楚惠王動起了心思——留墨子為仕,幫助他制造大型攻城器械。

    墨子默不作聲,從懷里掏出一本墨家學說的書獻給了楚惠王,告知︰如果楚王接受墨家學說並付諸實施,自己一定會留下來輔助楚王,反之,將決然離去。

    楚惠王拿過書仔細翻了翻,內容別致一格,看樣子可讀性很高。

    按照現在的說法,墨家學說屬于違反當時意識形態的“非法出版物”,簡單來說,墨家學說和儒家學說格格不入,甚至背道相馳。

    因為墨家學說除了“兼愛”和“非攻”外,還有“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等八大主張,每一個主張對于同時期的人來說,都是振聾發聵、耳目一新。

    先拿“非命”來說。

    儒學主張“天命”,提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壽夭貧富,安危治亂”是先天命定。這個觀念深入千古人心,沉迷而不可自拔,甚至近代人都假托北宋大臣呂蒙正的《破窯賦》,表達“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的悲觀思想。

    墨學則不然,墨家反對宿命論,認為富貴與貧賤不是上天注定,只要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會改變現世中的不平等狀態,提倡人定勝天、事在人為的生存態度。

    “非命”論是墨家思想中最積極進取的思想,是人類對自身力量的初步認識,表達了古代勞動者力圖擺脫傳統天命思想束縛的願望,對解放生產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楚惠王若有所思點點頭,對這個觀念表示贊同。

    但接下來的觀點就讓楚惠王暫時難以接受了——“尚賢”。

    “尚賢”由“非命”引申開來,提出了“尚賢”是“為政之本”的觀點。

    墨家反對儒家“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看法,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主張“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當不當官不應該由統治階層說了算,應當由老百姓來選擇他們心目中的“賢”來擔任,墨子強調“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也就是說,哪怕是手工業者與農民,只要有才能,就應當被推舉,讓其有職有權,發揮作用。

    門第貴族組成的秩序,等級制的界限在墨家那里已經被打破。

    對以血緣為基礎的貴族等級制度、以公族為統治核心的楚國來說,讓一個“賢民”進入統治階級的做法,楚惠王搖搖頭,表示要想撼動這個政治體系很難。

    他跳過這一章,繼續看下一章。

    這是觀念更加新穎、思想更加超前的一章——“尚同”。

    “尚同”又是從“尚賢”發展而來,“尚賢”認為只要人“賢”就能當官,“尚同”卻連統治者也沒有“放過”——既然官員可以“尚賢”,那麼天子也可以“尚賢”。

    如果“尚賢”挑戰的是整個社會階級,那麼“尚同”挑戰的便是整個時代——所謂高高在上的天子,在墨子看來,也可以“選擇天下贊閱賢良聖智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

    這是徹底顛覆楚惠王認知的觀念,楚惠王反應也很大——手一哆嗦,竹簡沒拿住,“唰”的一下散落在地上。

    墨子見竹簡暫時無法拼接,便開始滔滔不絕的向楚惠王口述其思想。

    墨子作為老師,口才自然了得,不僅向楚惠王灌輸了其他幾個觀念,還順帶介紹了他“三表法”的哲學理念。

    听了半天,楚惠王總算听出點眉目出來了——儒家信奉什麼,墨家就對著干。

    儒家講君臣父子社會等級觀念,墨家便講人人平等,互相友愛;

    儒家講大一統,墨家反對戰爭,提倡各國應和平有愛相處;

    儒家看重久喪厚葬,墨家抨擊奢侈浪費,號召節用節葬;

    儒家講究禮樂,墨家極其反對靡靡之樂;

    儒家提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墨家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整個一某某主義核心價值觀。

    楚惠王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墨子——感情真摯,慷慨陳詞,神色間流露著忠義豪壯之氣。在他看來,這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站在最底層勞動者和社會弱者的立場上說話,發自肺腑,著實令人感動。

    但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亂世之中,站在弱勢一邊又有什麼用呢?

    以中國的地形地貌而言,本不該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因為適合農耕的平原地區很少,大山大河造成的天然屏障,會更傾向于分開,而不是在一起。

    正是因為有了儒家“平天下”的大一統思想,中國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流淌在血管里“寸土不讓,寸土必爭”的家國基因,使每個中國人都有“縱是深深埋白骨,不許輕輕易國土”的勇氣與豪情。

    而代表“兼愛非攻”的墨家思想,也許會使中國同歐洲一樣,行成一個個相互友愛的眾多小國。

    儒家一統帶來無休止的兼並戰爭,墨家兼愛會使一片土地上存在大小和睦的多個國家。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

    弱肉強食是不變的森林法則,楚惠王還是更傾向于當時主流的兼並。

    待墨子說完,楚惠王收起起伏不定的思緒,平靜地對他說︰“你走吧,這里容不下你。”

    墨子見楚惠王也無法接受其觀念,也不便久留,薦其弟子耕柱子留仕于楚後離開(主要是領取俸祿為墨家行動提供經費)。

    墨子救宋,使墨家聲名雀鶴,聲望如日中天,大凡小國都請墨者幫助守城,追求“兼愛”的墨者更是義不容辭,赴湯蹈火的介入到戰國時代的各種紛爭里去,演繹出無數激動人心的故事。

    墨家在墨子死後因理念不同一分為三,有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既墨家在戰國時三個最重要的派系︰秦墨、楚墨和齊墨。

    這三大墨派時常相互詆毀,楚墨看不起秦墨、秦墨看不起楚墨、楚墨和秦墨一起看不起齊墨,但他們始終篤信人與人、國與國的“兼愛”與“非攻”,也真正的一直在為墨家學派發展而不懈努力。

    代表“義、信”為先的孟勝在擔任墨家矩子時期,帶領弟子前往楚國,活躍于廣袤的楚地,他們行俠仗義、懲奸除惡、扶弱懲強,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其派系稱為楚墨。

    然而好景不長,楚國陽城君因為吳起事件被楚肅王攻伐,孟勝幫助守城,結果沒守住,城破之時孟勝也毅然帶領弟子殉死。

    死前,他將墨家矩子的信物送給了宋國的田襄子,由他繼承墨家矩子之位。送達信物的墨徒在完成使命後,不顧田襄子勸說,自殺殉城。

    田襄子當了矩子之後,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帶領手下的墨家弟子入秦,既秦墨。

    如果說楚墨是信奉“義、信”為先的俠客,那麼秦墨便是一群信奉科學技術的“理工男”,他們以各種精巧實用的機械器具幫助秦國抵御六國的進攻。

    其後,秦墨逐漸融入秦朝軍事體系當中,在戰國歷史走向的很多關口中,不停迸發出神秘的力量。

    說了楚墨和秦墨,還有被楚墨和秦墨瞧不起的齊墨。

    齊墨也稱為論者,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與諸子百家辯論。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文弱書生,齊墨在一次次辯論中,逐漸了解了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對概念名詞的理解與貫通,同時將墨家思想中關于辯論與邏輯這一塊內容發揚與整理,成為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的“墨家邏輯”。

    這些思想穿越戰火而不湮滅,歷經千年而不腐朽,成為如今我們所知的墨家學說及觀點。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在戰國時代,墨家學說與儒學並稱“顯學”,同儒家學派為百家之首,甚至有“非儒即墨”的說法。並同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一起,共同構建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然而,站在了君王統治對立面的墨家,卻注定不會被兩千年前的統治者接受。特別是當大一統的國家政權建立後,“獨尊儒術”成為了主流,墨家的空間,自然也越來越狹窄。

    不可否認的是,墨子是位思想巨子,也是一位大愛無言的聖賢,他在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因為他與眾多的聖賢一道,展開思想的砥礪和交鋒,共同創造出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讓我們始終記住“志在救世”的墨子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兼相愛,交相利。”

    雖然楚惠王沒有接受墨子的學說,但其思想卻深深的震撼並影響了楚惠王,其後七年間,再也沒有行攻伐之舉,並在隨國國君去世的時候,特制鐘送到隨國以祭曾侯乙。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五十七年),楚惠王因病去世,其子熊中繼位,是為楚簡王。

    楚惠王在位57年,是楚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他繼承楚昭王的事業,利用春秋中後期各國內部斗爭激烈無力外顧之機,積極向東擴展到今江甦西北及山東沂、沭二水上游地區,楚國國力增強,領土擴大,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大國強國,為楚國的復興與強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125、楚惠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125、楚惠王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